二十一章
孔1德2之容3,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4。惚兮恍兮,其中有象5;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6,其中有精7;其精甚真8,其中有信9。
自今及古10,其名不去,以阅众甫11。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12。
【注释】
1 孔:甚,大。
2 德:“道”的显现与作用为“德”。
《庄子·天地》说:“物得以生,谓之德。”按德乃指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性。
《管子·心术上》说:“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
韩非说:“‘德’者,‘道’之功也。”(《韩非子·解老》)
杨兴顺说:“‘德’者是‘道’的体现。‘道’因‘德’而得以显现于物的世界。”
3 容:运作;样态。
王弼说:“动作从道。”
高亨说:“‘容’疑借为‘搈’,动也。《说文》:‘搈,动搈也。’动搈,叠韵连语,古以动容为之。《孟子·尽心篇》:‘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是其例。单言‘搈’亦为‘动’义,《广雅·释诂》:‘搈,动也。’古亦以容为之。《礼记·月令》:‘不戒其容止者。’郑注:‘容止,谓动静也。’是其例。……王弼注:‘动作从道。’似以‘动’释‘容’。”
高明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言大德者之动惟从乎道也。王注曰‘动作从道’正以‘动’释‘容’。……‘容’本有‘动’义,古‘容’、‘动’二字音义皆通。”(《帛书老子校注》)
4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道之为物”,帛书甲、乙本作“道之物”。“恍惚”,犹“仿佛”。
释德清说:“恍惚,谓似有若无,不可指之意。”
5 象:迹象。
吴澄说:“形之可见者,成物;气之可见者,成象。”
6 窈兮冥兮:深远暗昧。
严灵峰说:“‘窈’,微不可见。‘冥’,深不可测。”(《老子章句新编》,下引同)
吴澄说:“窈冥则昏昏昧全不见矣,此‘道’之‘无’也。”
7 精:最微小的原质。
《庄子·秋水篇》:“夫精,小之微也。”“小之微”,即是微小中最微小的。
朱谦之说:“《管子·内业篇》:‘精,气之极也;精也者,气之精也。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与此章‘精’之意义相合。‘精’为古代之素朴唯物思想。”(《老子校释》)
严灵峰说:“‘精’就是Essence;精力。它绝不是一个空洞的东西。”
一般的英译本,都将“精”译为essence,陈荣捷的英译注说:“The word Ching (essence) also means intelligence, spirit, life-force.” 林语堂也英译为“life-force”(生命力)。
8 其精甚真:这最微小的原质是很真实的。
陈荣捷说:就哲学而言,本章是全书里面最重要的一章,“其精甚真”一语形成周敦颐(周濂溪,公元1017—1073年)《太极图说》的骨干—以“无极之真,二五之精”为中心—而周敦颐的著作奠定了全部新儒家形上学的根基。当然,新儒家形上学的源头,可说更直接来自《周易》,然而《周易》中“真”的概念与此篇所述,却极为相似。
按:“其精甚真”,严灵峰说:“次解本无此四字;疑系古文羼入正文;并脱去‘冥兮窈兮’四字。盖上文‘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则下当应之:‘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冥兮窈兮,其中有信。’则文例一律矣。”严说颇可供参考。
9 信:信验,信实。
10 自今及古:通行本作“自古及今”,据帛书甲、乙本及傅奕本、范应元本改正。
范应元说:“‘自今及古’,严遵、王弼同古本。”(《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
马叙伦说:“各本作‘自古及今’,非是。‘古’、‘去’、‘甫’韵。”
高亨说:“按当作‘自今及古’,因‘其名’是指道的名。‘道’这个物,是古时就有。‘道’这个名,是老子今天给的。用‘道’的名以称古时的物,乃‘自今及古’,不是‘自古及今’,可见今本错了。又此三句,古、去、甫三字押韵,若作‘自古及今’,则失其韵。”(〈谈马王堆汉墓中的帛书老子〉,《文物杂志》,一九七四年第十一期)
11 以阅众甫:以观察万物的起始。“众甫”,帛书甲、乙本作“众父”。
王弼注:“众甫,物之始也。”
俞樾说:“按‘甫’与父通。‘众甫’,众父也。四十二章:‘我将以为教父。’河上公注曰:‘父,始也。’而此注亦曰:‘甫,始也。’然则‘众甫’即‘众父’矣。”
张舜徽说:“《老子》所云‘众父’,以喻道也。言其为万事万物之本,故曰众父。以父喻道,犹以母喻道耳。”
12 以此:“此”,指道。
张松如说:“我怎么知道万事万物的终极原因是什么样子呢?就是根据其显现为道的运动变化的规律性。”
【今译】
大德的样态,随着道为转移。
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的。那样的惚惚恍恍,其中却有迹象;那样的恍恍惚惚,其中却有实物;那样的深远暗昧,其中却有精质;那样的暗昧深远,其中却是可信验的。
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消去,依据它才能认识万物的本始。我怎么知道万物本始的情形呢!从“道”认识的。
【引述】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这是说明道和德的关系。道和德的关系是:
一、道是无形的,它必须作用于物,透过物的媒介,而得以显现它的功能。道所显现于物的功能,称为德。
二、一切物都由道所形成,内在于万物的道,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它的属性,亦即表现它的德。
三、形而上的道落实到人生层面时,称之为德。即道本是幽隐而未形的,它的显现,就是“德”。
本章和第十四章一样,都是描述形上之道的。形上之道,恍惚无形,但在深远暗昧之中,确是“有物”“有象”“有精”。“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这都说明了道的真实存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