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论人生 不完满才是人生
- 不完满:季羡林谈人生智慧
- 徐枫编著
- 17361字
- 2021-11-20 13:09:13
□不完满才是人生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
“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季老最著名的人生理论,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比如“黄金无足色,白玉有微瑕”、“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最常见的比如苏东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然而,在芸芸众生中还是有很多的完美主义者,为了追求一时的完满,他们常常用吹毛求疵的态度来对待自己、对待人生,其结果只能换来日日焦虑,反而错过了唾手可得的幸福和快乐。
有一位国王,虽然拥有至高的权力和无数的财产,但他总是快乐不起来。这一天,他看见一个小厨师非常快乐,心里不解,就问宰相:“小厨师没权没钱,他为什么还这样快乐呢?”
宰相对国王说道:“如果我给他99枚金币,你立刻就会明白原因了。”宰相说完叫过那个小厨师,说道:“国王决定赏你99枚金币。”厨师听说后,非常高兴。
可是高兴过后,厨师就开始琢磨:为什么不是100枚呢?肯定是我哪里没做好。就为了这最后一枚金币,他终日冥思苦想,做事时更加小心翼翼,从此他的生活里便再没了笑声。
这个小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但从中却提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为什么一定要补齐那100枚金币呢?这就是导致人们痛苦的原因。很多人与故事中的那位厨师一样,认为100枚金币才是完满的,才是正确的,所以当只有99枚金币的时候,就拼命地去找没有获得第100枚的缘由,这样就白白错过了99枚金币所带来的快乐。丢了西瓜去捡芝麻,其实这是很多聪明人穷其一生在做的一件蠢事,最终只能在反复的患得患失中度日。
可以说,正是这种对人生完满感的强烈需求,才导致我们的心灵被束缚在无限的浮躁和焦虑当中。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不完满的,我们应该允许各种缺憾的存在,而且“不完满”、“缺憾”也并不意味着绝望,就像维纳斯没有双臂,很多著名艺术家想修复她,但终究比不上断臂的美感,使其成为缺憾美最典型例子。人生的十全十美是不存在的,但许多时候我们的要求却有些苛刻。也许过一段时间,我们的观点就会有变化,曾经觉得不完美的东西或者有遗憾的事也让我们感觉很愉快。
科尔斯是一个其貌不扬的男人,而且从小到大,他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比别的孩子要慢半拍,老师有时会责怪他不努力,不勤奋。同学和玩伴也经常嘲笑他:“每次都是你落后,你怎么那么笨啊?”每当科尔斯听到这样的嘲讽和责骂之声时,就会对自己说:“虽然我丑,但我不笨。”
每次他的这个回答,都会引来伙伴们的一片讥笑。这时,他就暗自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努力,不能总让别人轻视自己。可是,无论他怎么试图去做好,去改变自己,都不能收到一个满意的效果。直至他中学毕业后,才被确诊他患有行动障碍症。所以,到高中毕业的时候,科尔斯为自己申请了十所最普通的高校,他想一定会有一所学校录取他的,但是直到开学的前一天,他也没有收到一份通知书。
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科尔斯偶然间看了一份报纸,上面有一句广告语吸引了他的眼球:“只要交300美元,就可以实现你的大学梦。”这让他万分惊喜,就像在黑暗中发现了一缕明媚阳光一样兴奋。于是,科尔斯按照上面的地址寄去了300美元,第三天,他果然收到了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当科尔斯看到这所大学的名字时,立即想起了几年前,他在一个杂志上看到过一篇关于这所学校的文章:“这是一所没有成绩好坏之分的学校,只要学生能够交得起学费,就可以在这里轻松地毕业。”此时,科尔斯只有一个信念:“我会珍惜这个上大学的机会,不管这是一所怎样的学校,我都会严于律己,我要用自己的成绩去改变这个错误的说法,更要用自己的未来去证实我不笨。”
科尔斯言出必行,刻苦学习。一年后,他终于凭借自己的优秀成绩,从这个大学转到了另一所很好的大学。大学毕业后,科尔斯进入了房地产行业,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打拼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光明大道。
在他22岁的时候,他就成立了一家自己的房地产公司。如今,他的资产已达几千万美元。就是他的这种不服输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奇迹,让一个原本有行动障碍症,总是被别人嘲笑很笨的人,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地产大亨。
科尔斯凭借不懈的努力和坚韧的信念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辉煌的殿堂。在他的一次访问中,说出了他的一句心里话:“我感谢曾经嘲笑我丑,说我笨的人们,因为有了他们的这种恶性评价,才让我有了一种莫名的力量,正是这股力量时时刻刻地推动我前进,直到有了今天的成功。”
长时间地为丑而郁闷,丝毫不能改变现状,不仅不能完成精神整容的奇迹,而且还会在一张本来就丑的脸上添上一份愁容。与其这样,不如转变思绪,将这份天生的不完美作为后天努力拼搏的动力,也许能够造就一个全新的美丽人生。
我们过的人生,有很多想做的事情没有去做,全然不是少年时代梦幻的、头脑之中畅想的人生。可以说,我们浑身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缺憾,但我们正是带着这样的缺憾人生,走向生命的完满。
季老曾这样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若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其实,季老的“不完满人生”才是一种更高层次意义上的完满人生。
季羡林醒世妙语
我认为,意义是重大的。它能够让我们头脑清醒,理解祸福的辩证关系: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也。
——季羡林
□尽人事而听天命
中国古话说:“尽人事而听天命。”首先必须“尽人事”,否则馅儿饼决不会自己从天上落到你嘴里来。但又必须“听天命”。人世间,波诡云谲,因果错综。只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情的平衡。
——季羡林
在一篇题为《缘分与命运》的散文中,季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北京西山深处有一座辽代古庙,名叫“大觉寺”。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流泉,有三百年的玉兰树,二百年的藤萝花,是一个绝妙的地方。将近二十年前,我骑自行车去过一次。当时古寺虽已破败,但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忆念难忘。去年春末,北大中文系的毕业生欧阳旭邀我们到大觉寺去剪彩。原来他下海成了颇有基础的企业家。他毕竟是书生出身,念念不忘为文化作贡献。他在大觉寺里创办了一个明慧茶院,以弘扬中国的茶文化。我大喜过望,准时到了大觉寺。此时的大觉寺已完全焕然一新,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玉兰已开过而紫藤尚开,品茗观茶道表演,心旷神怡,浑然欲忘我矣。
将近一年以来,我脑海中始终有一个疑团:这个英年歧嶷的小伙子怎么会到深山里来搞这么一个茶院呢?前几天,欧阳旭又邀我们到大觉寺去吃饭。坐在汽车上,我不禁向他提出了我的问题。他莞尔一笑,轻声说:“缘分!”原来在这之前他携伙伴郊游,黄昏迷路,撞到大觉寺里来。爱此地之清幽,便租了下来,加以装修,创办了明慧茶院。
这段真实的经历着实让季老对人生命运中冥冥注定的缘分有了另一番见解。他认为:“信缘分与不信缘分,对人的心情影响是不一样的。信者胜可以做到不骄,败可以做到不馁,决不至胜则忘乎所以,败则怨天尤人。”
“尽人事而听天命”语出《中庸》,季老故事中所用的“缘分”二字,不过是“天命”一词的另解。我们可以用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古语来解释它,即“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韩丽君在大学时是班里的“红人”,不但长得漂亮,而且勤奋好学,成绩优秀,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结束了大学的生活,她顺利地进入了一家国企,而其他同学都没有这机会,为此她沾沾自喜。
两年后,韩丽君结了婚,丈夫是与自己一个单位的技术人员,为人老实厚道,对她疼爱有加。
毕业十年后,班级组织了同学聚会,她发现有几个毕业时找不到工作的同学自己做生意挣了大钱,事业蒸蒸日上,而靠应聘进入私企的同学,因为工作压力大不断充电学习,各方面能力都有提升,待遇也很好。韩丽君的工作虽清闲,但是非常枯燥,待遇也不太好。
李嘉敏是她的大学同学,在大学里一直是她学习上的竞争对手,可是每次都是韩丽君的手下败将。而如今的嘉敏变化非常大,在一家私企做策划,她的丈夫也在一家私企当总经理,陪嘉敏一起参加同学会。嘉敏的丈夫看上去非常活跃,能说会道,与人家的丈夫相比,韩丽君觉得自己的丈夫给她丢了脸。
韩丽君参加完同学会后特别失落,整天郁郁寡欢,对丈夫开始挑三拣四,无论丈夫做什么,她都看不上眼,经常训斥他,怪他不争气。
就这样,一个本来温馨幸福的家庭整天充满火药味。在单位里,她对自己的工作也不满意,经常不按时完成任务,后来领导给她停了职。正当韩丽君为找工作发愁时,嘉敏出差路过韩丽君所在的城市,到她家来作客。
韩丽君怕被笑话,不让丈夫回家,自己花出了半年的积蓄来招待嘉敏,还说自己的工作非常好。嘉敏离开之前对她说道:“我现在打算自己开公司,我还以为你们单位要待遇不好就让你辞职出来一起做。现在看来你过得真不错,我还是找别人去吧!”
韩丽君一听,后悔不已,但她也有值得安慰的地方,就是没有丢掉面子。但在以后的日子里,她又逐渐地陷入不平衡之中,整天在怨天怨地的烦恼之中过日子,最后还患上了严重的心理失衡症。
季老所说的随缘也好,“尽人事听天命”也罢,并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浮沉随意,有所努力或坚持,但同时又没有患得患失的不安。事情成功了,是淡淡的欣慰;事情失败了,也会坦然接受。保持一种平衡的心态是获得快乐的最佳捷径。强时自强,不强时别逞强,争强好胜的人往往过得不快乐,就如同韩丽君那样,心生妒忌、不满、埋怨等不良情绪,最终只能离快乐越来越远。
其实,快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认为拥有越多就越快乐是一种非常大的误解。快乐与你所拥有的容貌、金钱、地位、名誉之间几乎没有联系。快乐是一种感受,是一种心态,是一种体验。在自己有限的条件之中制造最多的快乐,才是聪明的表现。
季老的这种“尽人事听天命”的人生信念,在东方文明中历来便有渊源,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老子非常推崇的“道”。
我们生存的世界本来就是渊深广博的,在道的万象无形里,我们只是一个很微小的一部分。这就相当于,透过我们的双眼看到无限大的世界,而存于世间的一粒微尘在我们眼里竟是如此微不足道。不过,这小小的微尘却足以影响我们的视线。当我们把自己放到这广大的宇宙世界里,就会发现,自己就像我们眼中世界的一颗微尘,以小见大,自然可以于大见小,谁先谁后,都是心生。
人生在世,若把追名逐利、达官显贵视为奋斗目标,那么生活便终是没有属于自己的地方,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
也许,在某天的某一时刻,当我们品尝着手中香醇的咖啡,回首过去时,才会发现自己当初有多少的错误,但错与对之间,也是相生,有错必有对,有对必有错。其实,很多事情并不在于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何为先,何为后。因为万物轮回,皆于人心,错与对、成与败、悲与喜,皆藏于生活悟道之中。
所以,做人做事,尽到本分,不强求,不妄为,顺其自然,顺势而为,这就是人生。也只有真正用心想要悟出人生真谛的人,才会做到凡事不强求,这样才能远离忧愁和烦恼,才能永远保持心情的平衡,尽享美好而又惬意的生活。
季羡林醒世妙语
此事虽小,可以见大。信缘分与不信缘分,对人的心情影响是不一样的。信者胜可以做到不骄,败可以做到不馁,决不至胜则忘乎所以,败则怨天尤人。中国古话说:“尽人事而听天命。”首先必须“尽人事”,否则馅儿饼决不会自己从天上落到你嘴里来。但又必须“听天命”。人世间,波诡云谲,因果错综。只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情的平衡。
——季羡林
□人生重要的一课——做真实的自己
在人的一生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总是难免的……我主张,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在某一阶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决不应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这样的文章决不应任意删削或者干脆抽掉,而应该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不管现在看起来是多么幼稚,甚至多么荒谬,我都不加掩饰,目的仍然是存真。
——季羡林
季老在为自选集所作的序言《做真实的自己》中这样写道:“在人的一生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总是难免的……我主张,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在某一阶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决不应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这样的文章决不应任意删削或者干脆抽掉,而应该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不管现在看起来是多么幼稚,甚至多么荒谬,我都不加掩饰,目的仍然是存真。”
我们可以从这段文字中感受到季老自始至终坚守的一个重要的做人信念——做真实的自己。
“做真实的自己”是2000多年前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这句话包含了无穷的真理,如果我们能够领悟这句话的真谛,并且认真实践的话,那么一生必将受益无穷。
当然,活得真实,做一个真实的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一个人面对自己所犯下的过错时,他的内心一定很矛盾:如果认了这个错,就会颜面扫地,失去威信;如果不认这个错,就意味着自己将成为一个“缩头乌龟”,在往后的日子里就会受到内心的煎熬和良心的谴责。是的,很多时候做真实的自己,除了可能要暴露自己的缺点这一威胁外,还意味着要支付昂贵的代价。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为此埋单的。
卢梭小时候,家里很穷,为求生计,只好到一个伯爵家去当小佣人。伯爵家的一个侍女有条漂亮的小丝带,很讨人喜爱。
一天,卢梭趁没人的时候,从侍女床头拿走小丝带,跑到院里玩赏起来。就在这时候,有个仆人从他身后走过,发现了卢梭手中的小丝带,立刻报告了伯爵。伯爵大为恼火,就把卢梭叫到身旁,厉声质问起来。
当时,卢梭紧张极了,心想:如果承认丝带是自己拿的,那一定会被辞退。以后再找工作,可就更难了。于是,他结巴了一会儿,最后竟撒了个谎,说丝带是小厨娘玛丽永偷给他的。伯爵半信半疑,就让玛丽永过来对质。
善良、老实的小玛丽永一听这事,脑瓜子顿时懵了,一边流泪,一边说:“不是我,决不是我!”
但是,卢梭却死死咬住了玛丽永,并把事情的所谓“经过”编造得有鼻子有眼。这下子,伯爵更恼火了,索性将卢梭和玛丽永一起辞退了。当两人离开伯爵家时,一位长者意味深长地说:“你们之中必有一个是无辜的,说谎的人一定会受到良心的惩罚!”
果真如此,这件事给卢梭带来了终身的痛苦。
40年后,他在本人的自传《忏悔录》中坦白说:“这种沉重的负担一直压在我的良心上……促使我决心撰写这部忏悔录。”“这种残酷的回忆,常常使我苦恼,在我苦恼得睡不着的时候,便看到这个可怜的姑娘前来谴责我的罪行……”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每个人都不能免于犯错,可对待错误的态度却常常显示出一个人的品格。季老告诉我们:“当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决不应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其实,承认自己过错的过程也是心灵得到释放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从愧疚和自责中解脱出来。所以,在有生之年,要把全部的生命用于活成一个本真的自己,才是不至临死悔恨的选择。
我们也会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够让我们自卑,除了我们自己;没有谁能让我们痛苦,除了我们自己;没有谁能够让我们烦恼,除了我们自己。如果我们能克服忧虑、战胜恐惧、摆脱掉情感障碍,做到不自大、不自伐、不自傲,顺应自然,凡事不强求,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做最真实的自己,这样就可以成为真正的强者,得到快乐的人生。
人生的目的,是为了幸福、健康、长寿。不过,当我们一心追求幸福、健康、长寿之时,千万不要忽视了心灵的自由。那些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的人,是与“真实”为伍的,他们既有美妙的精神世界,又有充实愉快的现实生活,自然感到满足。
相反,那些失却了心灵的人,内心是空荡、迷茫的,只能把心思寄托于外在的个人名利上。只不过没有心灵作依托的欲望,是永远不会满足的,这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凡事有着坚强意志的人,并不是为了自我名利而拼搏的人,而是去伪存真、甘守真朴、无执无失、豪情满怀的人。这种人的一生必然是欢快的、幸福的。
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你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也不会因逃避责任而愧疚,那么你的人生就没有虚度。
季羡林醒世妙语
谦虚是美德,但必须掌握分寸,注意东西。在东方谦虚涵盖的范围广,不能施之于西方,此不可不注意者。然而,不管东方或西方,必须出之以真诚。有意的过分的谦虚就等于虚伪。
——季羡林
□树立“知足”的人生观
中国有一句老话:“知足常乐。”为大家所遵奉。什么叫“知足”呢?还是先查一下字典吧。《现代汉语词典》说:“知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如果每个人都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则社会必能安定,天下必能太平,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可是社会上总会有一些人不安分守己,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样的人往往要栽大跟头的。对他们来说,“知足常乐”这句话就成了灵丹妙药。
——季羡林
在《知足知不足》的短文中,季老提到“知足”有利于天下太平,因为每个人若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就能做到安分守己,这样一来,社会必能安定,天下必能太平。
对个人而言,“知足”有助于情绪和心态的调节,驱逐自卑心理,进而树立自信,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受到危害,这样才可以长久的生存。
季老的这一人生观与老子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观点如出一辙,都是强调人要树立知足的人生观。所谓的“知足”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董得满足,因为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极限,超出此限,则事物必然向它的反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明确的认识,凡事不可求全,特别是对财富和名利的欲望更要适可而止。
这个道理虽然浅显易懂,但世人依然不能正确处理人生价值和名利之间的关系。在有些人看来,追求名利是人生的目的,为了名利可以不顾及身体,甚至最后付出了血的代价。因为过分的追逐名利财物会使人耗费过多的精力,更会导致贪欲膨胀,对所拥有的一切都不知足。
不知足正是追求名利财富的错误所在,更是一切祸患的根源。因为执著于名利之爱的人,必然会刻意求之,并为此而绞尽脑汁,投人所好,阳奉阴违,奸诈机巧,不择手段,怎能不耗尽精力,费尽心机。积藏的东西越多,失去的就越多。而失去的不仅仅是财富,还包括人的精神、人格、尊严、品质等方面的损失。
当然,反对名利也并非放弃对物质文明的追求,而是反对贪得无厌,反对片面地以金钱来衡量人生价值的思想观念。季老也奉劝我们,知足也要有一个适当的“度”,就是人们常说的“安分”、“非分”等等,每个人都应做到安分,而少存非分之想。
有一个可怜的女孩,她自小就染患脑性麻痹。脑性麻痹夺去了她肢体的平衡感,也夺走了她发声讲话的能力。
从小,她就活在诸多肢体不便及众多异样的眼光中,她的成长充满了血泪。然而她没有让这些外在的痛苦,击败她内在奋斗的精神,她昂然面对,迎向一切的不可能。
终于,她获得了加州大学艺术博士学位,她用她的手当画笔,以色彩告诉人“寰宇之力与美”,并且灿烂的“活出生命的色彩”。全场的学生都被她不能控制自如的肢体动作震慑住了。
这是一场倾倒生命、与生命相遇的演讲会。一个学生小声地问:“请问博士,您从小就受疾病的折磨,您是怎么看自己的?”
“我怎么看自己?”她用粉笔在黑板上重重的写下这几个字。她写字时用力极猛,有力透纸背的气势,写完这个问题,她停下笔来,歪着头,回头看着发问的同学,然后嫣然一笑,回过头来,在黑板上龙飞凤舞的写了起来:
1.我很善良!
2.我的腿很长很美!
3.爸爸妈妈这么爱我!
4.我很聪明!
5.我会画画!
6.我会写稿!
……
就在这一刻,教室内鸦雀无声。她回过头来凝神看着大家,再回过头去,在黑板上写下了她的结论:“只看你所拥有的,知足方能常乐!”
掌声在学生群中响起,看看她倾斜着身子站在台上,满足的笑容,从她的嘴角荡漾开来,眼睛眯得更小了,脸上写满了永不言败的傲然。那一刻,黄昏的夕阳透过教室的窗户射进来,映在了她的脸上,如此快乐的笑脸感动了所有人。
当你遇到挫折时,切勿浪费时间去算你遭受了多少损失。相反地,你应该算算你从挫折当中,可以得到多少收获和资产。你将会发现你所得到的,会比你所失去的要来得多。
快乐是什么?快乐有时候总是和我们捉迷藏,它永远与我们若即若离,保持着一段距离。快乐也像骡子前方挂着一把草,它永远在前面,但永远都无法得到。
有时候,我们要感谢那份若即若离的快乐,让我们还有梦,还有痛,还能让我们把生活继续进行下去。其实,人最快乐的状态是心无挂碍、自由自在。如果争强好胜,只有自己比别人强才能高兴,否则就痛苦不堪,宁可伪装也要装出一副比别人强的样子,这样是找罪受,凭空之中给自己添了太多的烦恼。
生活中的痛楚往往被我们无限放大,反而不会去珍惜拥有的快乐。要知道,世上有很多事是无法提前的,不要透支未来的烦恼,只有活在当下,过好每一天,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
所以,我们要本着这样的一种人生观:人要贵生重己,反求于朴,对待名利要适可而止,知足知乐,这样才能获取真正的人生幸福。
□人,贵在知不足
古代希腊人也认为自知之明是可贵的,所以语重心长地说出了:“要了解你自己!”中国同希腊相距万里,可竟说了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话,可见这些话是普遍的真理。中外几千年的思想史和科学史,也都证明了一个事实: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做出贡献。
——季羡林
所谓的“知不足”,就是指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季老认为这与“自知之明”有一定的联系。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一句老话:“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认识真我,才能避免因主观臆断而自酿苦果。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从来不会信口开河,轻易许诺,更不会乱打诳语。这样的人在为人处世上,都是脚踏实地,按照客观规律和事物发展的轨迹行事的,所以他往往会收获意外的惊喜。
人生有限,世事无限。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事要一件一件的去做。而最至关重要的是要打好一个认识世界的基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天地之大,能够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不知道的事情,具有这种谦虚谨慎的态度就是品德高尚的人。
但是,原本不知道、不了解却强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存有这种自作聪明的病态就是有毛病的人,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正如季老所说的那样:“我所见到的人,大都自我感觉良好。专以学界而论,有的人并没有读几本书,却不知天高地厚,以天才自居,靠自己一点小聪明——这能算得上聪明吗?——狂傲恣睢,骂尽天下一切文人,大有用一管毛锥横扫六合之概,令明眼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怜。这种人往往没有什么出息。”
季老的这番评论是很有道理的,在那些自以为是的人眼中,他们已经完美到了极致,已经没有再进步的必要了。他们除了自我欣赏之外,还能有什么出息呢?
世间并无完美无缺的人或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如果你能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去克服它、改正它、战胜它,那么你将会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否则,你只能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小人物。
5年前,戈尔斯还只是一个汽车修理工,当时的处境离他的理想差得很远。
一次,戈尔斯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招聘信息,休斯敦一家飞机制造公司由于扩大规模,正向社会招募人才。当时的戈尔斯非常幸福,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争取这个难得的机会。
于是,戈尔斯做了简单的准备就前往休斯顿了,到达那里已是晚上,面试就在第二天进行。晚饭过后,戈尔斯一个人坐在旅馆的房间里陷入了沉思。以往的生活如同怀旧电影一般一幕幕在他的脑海中闪过,曾经的苦难和辛苦仿佛又经受了一次,一种莫名的惆怅萦绕心头:我并不是一个愚笨的人,为什么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想到这里,戈尔斯拿出了纸和笔,把他这几年认识的好友的名字写在上面,其中有两位曾是他以前的邻居,现在他们早已住到高级社区去了。还有两位是他的同窗好友,现在也已成家立业,生活富足。戈尔斯扪心自问,和他们相比,自己除了工作不如他们,其他的都不比他们差。论智慧,他们不比自己强;论口才,他们更比不上自己。
戈尔斯分析来分析去,最后他发现,和这四个人相比,自己确实缺乏一种能力——那就是无法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性格情绪。
此时,已是凌晨3点钟。但是,戈尔斯的思绪却很清晰。因为这是戈尔斯第一次看清了自己的缺点,过去很多次处于即将成功的边缘,却都是因为自己不能控制情绪,比如冲动、暴躁、遇事从不冷静、急不可耐,甚至在关键时刻产生自卑的心理,等等,这些都让成功的脚步停滞不前。
这一个晚上,戈尔斯就坐在房间里自我反省,自我检讨,他发现自己从小就是一个缺乏自信、得过且过、轻言放弃、不思进取的人。虽然他一直渴望成功,却缺乏争取成功的勇气,而且,这么多年来,他始终都不曾想办法改变自己性格上的缺陷。
同时戈尔斯发现,很多时候,他都在自贬身价,从过去的每一次失败中,都可以感受到自己那种失落、忧虑、无奈、惆怅的情绪。
找到了令自己无法成功的根源,戈尔斯顿时豁然开朗。于是,他痛定思痛,做出一个令自己都很吃惊的决定:今后,无论遇到令人兴奋的事情,还是遇到令人失望的事情,都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全面改善自己的性格,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
当戈尔斯走到窗前,看到艳阳高照的景象,他心潮澎湃,信心大作,于是他怀着新增的自信前去面试,结果,他被顺利的录用了。
走出面试大厅,戈尔斯的脸上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笑容,那个笑容是一种希望。他很清楚,这次之所以能够得到这份工作,就是因为自己有了一种敢于面对和改正自身缺点的勇气。他面试的成功,终于让他明白——缺点并不可怕。对于与生俱来的缺点,只要勇于改正,就能化缺点为优点;对于后天形成的缺点,只要引以为戒,就不会妨碍光彩的绽放。
两年后,戈尔斯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所属的组织和行业内建立起了名声,树立起了威望。所有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乐观、聪明、进取、和善的人。他在公司里的晋升速度是最快的,从普通职员一跃升为部门主管,成为公司所倚重的人物。即使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他仍是同业中少数可以做到生意的人。后来,公司改革重组,戈尔斯得到了可观的股份,这让他有了更大的资本,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人的优点是自身的法宝。要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形成鲜明的能力评断,让自己的价值更好地为社会所认识。而在劣势上更应该以平衡心去对待。
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一定会客观的审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他不会夸大优点,更不会轻视缺点。很多人不愿意直面自己的缺点,这是自欺欺人的行为。讳疾忌医,是许多人的通病。
其实,找出自己的不足是自我完善的关键环节。正如韩国现代集团总裁郑周永说:“成功的唯一途径就是,认清自己的缺点,然后努力地去克服它。”
出现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缺乏志向与抱负,对什么都无所谓的这些现象,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对自身进行定位。
如果不对自身进行定位,就像水面上飘摇不定的小舟,只能随风而动,飘来飘去依然是在原点打转,更可悲的是当别人沿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后,只能把你越甩越远。所以,要成功必须对自身进行定位,清楚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尤其是,即将面临重大选择的大学毕业生,一定要从自己的专业、性格、爱好、特长等诸多方面进行通盘思考,进行深层次的自我剖析。必须要了解自己的能力,根据以往的经验选择、推断未来可能发展的方向,给自己一个科学、准确的定位,从而为自己设计出可行的发展方向。
那么,如何能够给自己一个科学、准确的定位呢?
首先要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能力、自己所处的地位,同时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与人;已欲人为之,必先自为之。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要做到这些是很难的,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己很难正确地认识自我。其次要做的是:真正地看清自己所处的位置,还应多向身边的人咨询,多与有经验的人沟通,及时修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最后,要有自己独到的眼光,看问题少用感情,多用理智;少用感觉,多用头脑。这样,会帮助你提高对自己的正确认识。现在很多人都会认为对自己有足够的了解,但往往错误的选择都源于对自己认识不清。其实,我们应该及时的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估,其目的即是要通过对以往成长经验的反省,检视自己的价值。
能够了解他人性情和心理的人必定是有谋虑的人,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的人才是真正聪明的人。因为只有知道自己存在哪些不足,才能够清楚应该从何处进行弥补。
人,贵在知不足。但是,要明白一点:发现不足决不能让自己无端自卑,垂头丧气,而是要给自己一个勇敢和积极的心态。一个人的心态是否良好关乎成败,所以要有一颗平常心,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积极参与竞争,勇敢地迎接挑战。
□有一种人生奇迹叫做“绝处逢生”
我曾经以为我活不下来了,后来我渡过了难关。
——季羡林
“在三楼一位102岁的老太太的外窗台上,长出来两个丝瓜。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这两个瓜加起来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担得住呢?我又担心起来。没过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不知道从哪一天起,我忽然又发现,在两个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楼之间,在一根细秧的顶端,又长出来了一个瓜,垂直地悬在那里。我又犯了担心病:这个瓜上面够不到窗台,下面也是空空的;总有一天,它越长越大,会把上面的两个大瓜也坠了下来,一起坠到地上,落叶归根,同它的根部聚合在一起。
然而今天早晨,我却看到了奇迹。同往日一样,我习惯地抬头看瓜:下面最小的那一个早已停止生长,孤零零地悬在空中,似乎一点分量都没有;老太太窗台上那两个大的,似乎长得更大了,威武雄壮地压在窗台上;中间的那一个却不见了。我看看地上,没有看到掉下来的瓜。等我倒退几步抬头再看时,却看到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抗震加固时筑上的紧靠楼墙凸出的一个台子上。这真让我大吃一惊……
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绳子,绿叶上照旧浓翠扑人眉宇。我站在丝瓜下面,陷入梦幻。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上面的这段文字是出自季老的一篇名为《神奇的丝瓜》的小散文,本来丝瓜在季老眼里是非常普通的一种植物,不过以玩耍之心偶然撒了几粒种子在花园里,但这看似微薄的生命却在“绝壁”般的环境里制造了日新月异的奇迹,这让季老赞叹不已。
人生,总有一些处境叫人感觉四面楚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季老被自己的学生拉去批斗,“坐飞机”,以致生出了怀揣安眠药去圆明园自杀的计划。但也正如季老自己所说:“我曾经以为我活不下来了,后来我渡过了难关。”因为,人生总有一个奇迹,叫做“绝处逢生”
托尔斯泰在他的散文名著——《我的忏悔》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男人,他在山林中被凶猛的老虎追赶,在逃跑的过程中,他不慎掉下悬崖。庆幸的是,在跌落的关键时刻,他抓住了一颗生长在悬崖边上的小灌木。
这时,他觉得自己的运气不错,但是,当他抬头一看,发现那只老虎正虎视眈眈地看着他。他害怕地低下了头,仔细一看,悬崖下面也有一只老虎。这让他更加地害怕。
更糟糕的是,有两只老鼠正忙着啃咬那根悬着他生命的小灌木的根须。
绝望中,他一转头,突然发现附近生长着一簇野草莓,伸手可及,他摘下一颗草莓,塞进嘴里,自语道:“在这个时候,能够吃到这么甜的草莓,真是一大乐事!”
人生中,机遇和危难并存,当机遇到来时,你是否能够牢牢抓住它,并顺势而发?当危难、绝望、不幸向你逼近时,你是否还能顾及享受一下野草莓的香甜?
惠特曼说过:“只有受过寒冷的人才能感觉到阳光的温暖;唯有在人生战场上受过挫败和痛苦的人才知道生命的珍贵;只有在陷入险境和绝望时依然能够抓住快乐的人才能感受到生活之中真正的快乐。”
有一个农夫,家里世世代代以务农为生,他憨厚老实,从小就不懂得与别人斗智斗勇,只知道上山砍柴,或是在地里埋头苦干。
这一天的天气不错,于是农夫便装了点干粮,备了点零钱,准备去砍点柴回来,再拿到集市上去卖,农夫与妻子告别后,挑着担子就出发了。
在太阳下山的时候,农夫终于装了满满两担柴火,他举着火把,挑着柴火气喘吁吁地往山下赶。
就在他下到半山腰的时候,从一块大石头的后面跳出了一个山贼,这个山贼用黑纱布蒙着脸,手里还拿着利刃,农夫见状迅速跑了起来,山贼也毫不示弱,紧紧地跟在他的后面,虽然农夫不擅长擒拿格斗,但跑起步来,还是无人匹敌的。
农夫挑着柴火都能把山贼远远地甩在后边,可是,他运气不佳,跑到了一条死路上,后来农夫钻进了一个漆黑的山洞里,最后山贼抓到了农夫。
山贼把农夫狠狠地暴打了一顿,不但拿走了农夫全身上下的银两,就连农夫手里的火把也抢去了。
不过,山贼走了一会儿又回来了,他用脚踢踢坐在地上的农夫说:“喂,你告诉我怎么出去,山洞好像没有出口了,你起来给我带路,快点!”
于是,农夫起身给山贼带路,但是,在这里绕了很久都没有找到这个山洞的出口。
山贼想:今晚肯定是要困在这里了,这该如何是好?情急之下山贼便扔下农夫一个人去寻找出口了,在寻找的过程中,他还为自己还有一个火把而感到沾沾自喜。
让他洋洋得意的是:他还可以看见脚下的石块,能看清周围的石壁,在火把的照耀下完全可以找到出口。而农夫因为被抢走了火把,只能在黑暗中小心翼翼地前行,摸索着寻找出口。
但结果是:虽然山贼有火把为他照明,却没有找到洞口,反而被困在山洞里活活的饿死了。
而那个老实的农夫虽然在寻找路口时一直都是跌跌撞撞的,不时的被山石绊倒,但是,他从未放弃对生的渴望,他的眼睛在黑暗中能够看到从外面照进来的微弱月光,最后迎着这缕月光,顺利地走出了山洞,活了下来。
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
其实,很多事情是有利也有弊,如果你失去了不该失去的东西,千万不要急着抱怨。此时,只要你能冷静的对待一切,并可以做到紧要关头不放弃,那么,绝望就会变成希望,奇迹就会降临在你的身上。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之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冻饿病三重压迫之下,莫扎特写下了安魂曲;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大陆。
拿破仑·希尔指出:“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古语也说,穷则变,变则通。所以,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的信念与意志,才变得出来。
在绝境中无所畏惧者,正是高情商的体现。贝多芬也曾陷入了近乎绝望的困境中,在他才华横溢、风光无限之时,他的双耳却突然失聪了。他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信心大受打击,为了获得一时的解脱,他整天酗酒,甚至想过自杀。
但是,音乐的力量又使他重建了信心,他以更坚强、更无畏的精神来摆脱绝望和痛苦。他高呼:“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这种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促使他在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和绝望中,创作了举世闻名的《命运》交响曲。
在生活中,面对绝境,有的人能够勇敢面对,以乐观向上的心态去找一线生机;而有的人却悲观绝望,听天由命,虽然认识到自己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中,但采取不抵抗主义,所以,他们只能束手待毙于自己的绝望痛苦中。
蝼蚁尚且贪生,生之为人又何必妄自菲薄呢?一个真正成功的人,看破了世事浮沉的奥秘,就能在挫折时耐得艰难和寂寞,这样才有后来的得意和风光。如季老一般,若是当年躺进了圆明园的芦苇丛,又怎能有后来作为东方学大师的斐然成就呢?
很多时候,所谓的“绝境”,并不是真的没有路可走。在有希望的人眼里,脚下永远有一条可走之路。因为,他们始终都相信人生充满希望,有一种奇迹就叫“绝处逢生”。
□苦中作乐是人生的另一大课题
有一天,正当我们在麦田里背麦捆的时候,忽然发现一只小野兔。于是,大家都放下手中的活,纷纷追赶兔子。最后,兔子终于被大家擒获。这样一些再小不过的小事,难道不能给平板的生活涂上一点彩色,带来一点快乐吗?
——季羡林
追兔子的故事,并不是闲情逸致的消遣游戏,而是一种心灵上的渴望,一种精神上的慰藉。
当时,季老被“发配”到一个叫做南苑的地方进行劳动改造,白天要在田中劳作,晚上只能睡在一个仓库中。与季老一同劳作的伙伴都带了蚊帐、蚊油,只有季老是“孑然一身”,所以那一晚季老被蚊子叮咬得辗转难眠,第二天浑身上下惨不忍睹。然而,比起紧张而令人迷惑的政治气氛,身体上的折磨只能算是皮毛之伤。这种情景,正如王勃在《滕王阁饯别序》中所言:“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生活中充满了对人生强烈的难以掌控所带来的恐惧和无助,在这样的环境中,季老不仅没有自怨自艾,反而积极乐观,并竭尽所能捕捉生活中为数不多的乐趣,实在难能可贵。
在季老长达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当中,有很多艰难和痛苦的经历,但当若干年后回首往事的时候,在季老的笔下完全没有忆苦思甜的酸楚和矫情,而是以散淡洒脱的语调嬉笑怒骂,并总能从最艰苦的处境中挖掘出生活的快乐。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顺心、开心,远离挫折和磨难。但命运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知何时何地,某些痛苦或苦闷就会随之而来,在痛定思痛之后,千万不要让自己深陷于挫败感中而无法自拔,而是要为自己美好的明天而努力的奋斗。
20世纪70年代,英特尔公司的总裁安迪·葛鲁夫创造了半导体产业的神话。但人们对他的了解只停留在他是美国巨富,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一些人生经历。
有一次,在安迪·葛鲁夫第三次破产后的一个下午,他独自在家乡的河边漫步,看着眼前河水源源不断地流进流出,他的脑海中呈现的都是一些不幸之事:从早逝的父母,想到了自己艰苦创下的产业一次次的破落,内心充满了阴霾。
悲痛不已的安迪·葛鲁夫在号啕大哭一番后,萌生了一个可怕的想法:如果就这样跳下去的话,很快就会得到解脱,世间的一切忧愁都与自己无关了。
就在此时,安迪·葛鲁夫看到对岸走来一位轻松惬意的青年,他背着一个鱼篓,哼着歌从桥上走了过来。
安迪·葛鲁夫被青年的情绪所感染,于是问道:“先生,你今天捕到了很多鱼吗?”
青年回答说:“我今天一条鱼都没有捕到。”他边说边将鱼篓放了下来,里面果然是空空的。
安迪·葛鲁夫不解地接着问道:“你既然一无所获,那为什么还这样开心呢?”
青年笑了笑说:“我捕鱼不全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享受捕鱼的过程,你难道没有察觉被晚霞渲染过的河水远比平时更加美丽吗?”这句话让安迪·葛鲁夫豁然开朗。
后来,这个对生意一窍不通的青年,在安迪·葛鲁夫的再三邀请下,成了英特尔公司总裁安迪·葛鲁夫的贴身助理,他就是拉里·穆尔。
没过多久,英特尔公司奇迹般地再次崛起,安迪·葛鲁夫也成了美国巨富。这期间,公司的股东和技术精英不止一次地问道:“那个毫无经商才能,而且不懂半点半导体知识的拉里·穆尔,真的值得总裁如此重用吗?”
每当安迪·葛鲁夫听到这个问题时,他总是坚定地说:“没错,他确实什么都不懂,但和我这个既懂得技术,又有经商智慧的人相比,他却优秀得多,因为他具有一个人最可贵的个性——在面对不合心意的困境时,总会用一种豁达的心胸和乐观的态度去笑对人生,而正是他的这种积极的心态和乐观态度,总能让我受到感染而不至于做出错误的决策,而且还让我体会到了以前从未体会过的轻松和快乐。”
勇敢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并能苦中作乐,是人生的一大课题。一段千古流传的古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说的就是要担当得住困苦,就像吃苦瓜一样,虽然吃的时候很苦,却是有其独到的滋味,如果吃得得当,还能益气壮阳、滋阴降火、清火消暑。如此,何不吃得快活一些呢?
一个人若能拥有吃苦瓜的心态,他必定生活得潇洒俊逸。我们知道,在季老贫困的家庭渊源中有一段暴发户的经历。那时季老的叔叔和父亲只剩下几个救命钱,叔叔拿了那些钱去买了两张彩票,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居然中了头等大奖。季老在跟自己的学生钱文忠回忆起这些往事时,也不免大笑说:“这样的事情一辈子能遇到一次就不算少了。”这句话令钱文忠听了也不禁大笑。
人生就是这样,各有各的快乐和精彩。但在很多时候,人生的快乐需要你自己去追寻,而且要不断地追寻。
季羡林醒世妙语
至于人与人的关系,我的想法是: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
——季羡林
□人生没有捷径,踏实走好每一步
人生没有捷径,一步一步地走,才走得最快。
——季羡林
我们说,每个人都要有伟大的人生目标,但在付诸实际行动时,决不可急于求成,因为欲速则不达。一切事情都要一步一步地做,要达至伟大的理想,首先就要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如果你具备认真的品格,那么无论你在世界上任何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终将会脱颖而出。季老也不止一次在文章中告诫年轻人,“人生没有捷径,一步一步地走,才走得最快”。所以,做人做事必须要脚踏实地。
一天,亨尔教授突然把自己多年积下的论文手稿全部搬到教室里,接着把这些手稿分给学生们,说:“请大家重新仔细工整地把自己手中的稿件誊写一遍。”
当学生们翻开亨尔教授的论文手稿时,发现这些手稿已经非常工整了。很多学生都认为根本没有重抄一遍的必要。
这时,同学们纷纷小声议论起来。有的学生说:“有这些时间,还不如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搞研究。”有的学生说:“做这种没有价值而又繁冗枯燥的工作是在浪费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最后,他们都去实验室里搞研究去了。
当学生们零零散散地走出教室后,在教室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有一个叫做科赫的学生正在认认真真地抄写教授的论文手稿。一个学期以后,科赫把抄好的手稿送到了亨尔教授的办公室。
看着科赫满脸疑问,一向和蔼的教授突然严肃地对他说:“我向你表示崇高的敬意,孩子!因为只有你完成了这项工作。而那些我认为很聪明的学生,竟然都不愿做这种繁重、乏味的抄写工作……我们从事医学研究的人,不光需要聪明的头脑和勤奋的精神,更要具备一丝不苟的精神。特别是年轻人,往往急于求成,容易忽略细节。如果在医理上走错一步,那就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啊!我让你们抄那些手稿的工作,既是学习医学知识的机会,也是一种修炼心性的过程。其实,这也是一种人生态度,要知道,人生是没有捷径的,只有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你才有可能成功。”
科赫听了教授的话,领悟到了其中深刻的道理。
从这以后,科赫一直牢记导师的话,踏踏实实做人,一直保持严谨的学习心态和研究作风。这种人生态度让他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发现了结核菌、霍乱菌。而第一个发现传染病是由于病原体感染而造成的人,正是科赫。
一个人最可贵的是:具备踏实稳重的本质。老子说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即使你头脑再聪明,天分再高,如果做不到艰苦奋斗,脚踏实地,不仅不会做出伟大的事业,就连平凡的成绩也不可能做到。
就像季老这样的学界泰斗,在进行糖史研究时,还是每天去图书馆,用最普遍的办法翻查资料,凡是看到涉及“糖”的资料,就用笔记录下来,再制作成小卡片。一部73万字的《糖史》,从1981年开始写,到1998年才最终完稿,其中在1993~1994年两年多的时间里,季老以高龄之躯,风雨无阻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最终才完成了这部以“糖”为媒介的文化巨著。这样的精神和人生态度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