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天石傳奇(周樂清)

周樂清(一七八五—一八五五),字安榴,一作安流,號文泉,別署鍊情子,海寧(今屬浙江)人。諸生,屢應鄉試不舉。嘉慶十九年(一八一四),因父難,蔭授湖南道州通判。二十四年起,歷任湖南祁陽、永明、沅陵、新化、黔陽等縣知縣。道光十年(一八三〇),擢麻陽知縣。十四年,署鳳凰、乾州同知。二十二年,轉任山東成武知縣。三十年,調補掖縣,授知州銜,後兼署卽墨知縣、萊州同知。咸豐三年(一八五三)冬,以病衰辭官。五年正月,卒於萊州。著有《靜遠草堂稿》、《靜遠草堂詩稿》、《靜遠草堂初稿》(附《文章遊戲選鈔》,內有《補天石傳奇》,稿本,收入《清代稿鈔本》第一編第二八冊)、《桂枝樂府》、《靜遠草堂詩話》、《靜遠草堂麈談》、《並蔕葫蘆》等。傳見宗稷辰《躬恥齋文鈔》卷一〇《墓志銘》、光緒《三續掖縣志》卷一、宣統《山東通志》卷七七、民國《海寧州志稿》卷二八等。參見劉世德《周樂清和補天石傳奇——清代戲曲家考略之一》(《文史》第一九輯,一九八三年八月)、劉紀明《周樂清補天石傳奇硏究》(山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二〇一六)。

撰雜劇《宴金臺》、《定中原》、《河梁歸》、《琵琶語》、《紉蘭佩》、《碎金牌》、《紞如鼓》、《波弋香》八種,總稱《補天石傳奇》,《曲錄》著錄,現存原稿本(山東圖書館藏)、道光間清稿本、道光十年庚寅(一八三〇)靜遠草堂原刻、道光十七年(一八三七)跋印本(《傅惜華藏古典戲曲珍本叢刊》第八五、八六冊據以影印)、咸豐五年(一八五五)靜遠草堂重刻巾箱本。

補天石傳奇八種自序[1]

周樂清

天居髙而聽卑,何以楚騷有《天問》而無天對?蓋幢幢來往,萬殊不均,或氣運之偶乖,若造化之力絀,天亦有難言之者,雖村夫牧豎,祁寒暑雨,指而憾之,故爲懵懂不顧,此所以成天之大也。然使竭人事以彌縫之,天又未嘗不爲許可,亦足以見六合蒼蒼,初無成見矣。

余曩閱毛聲山評序《琵琶》傳奇,云欲撰一書,名《補天石》,歷舉其事,皆千古之遺恨,天欲完之而不能,人欲求之而未得者。雖未見其書,而覽其條目,已爽心快膈,如食哀梨,使人之意也消。三十年來,遍訪其書,杳不可得。豈聲山當時本無是書,但標其目,使後人過屠門而大嚼,以虛臠快意耶?嘗竊訝之。

己丑冬北上[2],雨雪載途,征車無事。偶憶及此,輒假聲山舊鼎,補鍊五色雲根。時颷輪硌碌,鈴語郎當,若代爲按腔應節者。越宿輒成一劇,抵都而八劇就焉。寄情抒恨,人有同然。如《離騷》、和親等事,前輩坦庵、西堂諸公及明人雜劇,往往及之。不揣固陋,別創規模,非好與古人爭勝也,正如共此一副洪罏,所以銷鎔塊壘者,用各不同耳。至其間參差信史,不協宮商,余旣非太史公世掌典章,亦非柳屯田善謳風月,知我者定有以諒之。倘必欲事事考其正僞,則有《通鑒》、《二十一史》在,無庸較此戲場面目也。余僅爲補聲山有志未逮,又何嘗欲以區區頑石,塞東南缺陷,聲聞於天耶?

鍊情子題於別有罏軒[3]

補天石傳奇八種凡例

周樂清

一、各劇中,有與史鑒背謬者,勢處不得不然,所謂“戲者,戲也”。然亦有借正史發揮者,如樊於期因成嶠事逃燕;李陵爲當戶遺腹子,降胡族誅,爲管敢、公孫敖所誤;其他任立政、李禹等,皆列傳所有。至陳湯、甘延壽功髙賞薄,呼韓牙后妒,均可借以敷演。他如趙武靈王英偉,足爲秦敵;岳忠武遣梁興招集太行豪傑,李若虛因班師致書,微及檜事,亦皆傳中實事。至叩馬書生,雖不知名姓,而秦檜航海而歸,有王姓者爲之邏應,因牽合之。鄧伯道與周伯仁相契;循良爲南渡冠,因焚廐事,胡人報以牛馬;荀奉倩好談黃老,皆傳志中班班可考者。餘散見於他書,更難指屈,苟可引證,亦牽類及之,毋謂《子虛賦》一概烏有先生焉。

一、明人有《易水寒》一劇,作爲荊軻生劫秦王,繞殿追逐,幾如村夫毆撲,令人齒冷。且一經秦政虛諾,卽隨王子喬仙去。作如此不了事漢,何苦以田、樊性命爲兒戲?尤令人挹悶。又徐坦庵《大轉輪》,則以三國爲韓、彭、黥後身,以亡漢興晉爲關目。然六出祁山者,何以慰厥躬盡瘁?余以爲葫蘆谷之火及《拜斗》等劇,已梨園熟演,童稚皆知,又何妨就題變幻,較之另創排場者,似更快心悅目。

一、尤西堂太史《弔離騷》、《琵琶怨》兩劇,見於本集。時人又有《懷沙》、《和番》兩記焉,若作屈子乘龍仙去,懷王終死於秦,恐未足以暢忠魂。至昭君本係掖庭之女,何以竟作后妃遠嫁?夫一介小民,亦未肯輕分伉儷,豈萬乘和親,如是喪氣,怨則寫矣,如漢帝何?至《懷沙記》組織《離騷》語句入曲,備極苦心,竊恐知音難得。《和番》則曲白鄙俚已極,關目亦毫無情理。自宜另出心裁,不敢輕拾牙慧,非好與前人辯難也。

一、聲山所列名目,尚有“博浪沙始皇中擊”一條。余以爲事類燕丹,未便複見,故於科白中表出。卽荊軻刺刃,漸離擊筑,亦以片語及之。蓋文熟求生,事詳宜略,相題所應爾也。此外又摭古人遺憾之事,添列數種,以補聲山所未及。魚魚鹿鹿,未克竣功,然未敢如聲山之先標名目,使閱者作望梅畫餅想也。

一、此卷歌詞,塡於途次。隨手而錄,信口而歌,祗求達意快心,不能律以南北套數。解鞍之後,繙閱院本,塡注九宮,聊以分別牌名而已。移宮換羽,亦行樂之一端,顧曲者幸勿拘拘以格譜繩之也。

一、自蒞錦江,催科撫字,昕夕不遑,何暇作“曉風殘月”之問?久已束諸髙閣。乃荷譚鐵簫郡伯爲之按譜正拍,陳雨峯都督又復欣賞再三,敦勸付梓,並代爲鑒定開雕,適增余之愧怍。然簿書叢午,究未嘗自校魯魚亥豕也。

鍊情子附記[4]

(補天石傳奇)敍

陳階平[5]

文泉明府以樞曹功蔭,作宰錦江,三月政成,一時輿誦。適余偶覩其《補天石傳奇》一冊,爲奏擢赴都途中近作,擴前人所未發,補前人所未逮。而乃祕不示人,則以寄情詞齣,於文學政事,均非所宜爲慮。而余則曰:“否否。”

夫文生於情,情根於性。古者教忠教孝,有不得已而託爲歌咏,或播諸管絃,甚有補其缺陷,從離恨天上,極意形容,使人觀感。此後世樂府院本所由肇始。而乃歧其類者,則以造意選詞之深淺爲區別。如此集中之《宴臺》、《歸廬》、《求盟》、《醉凱》諸齣,其忠愛懇摯、百折不回之忱,皆能於關目扼要處立案翻新,令閱者擊節稱快,歎未曾有。至於歸璧合絃之情得其正,墓封鼓圓之事動以誠,此亦扶持倫常,何在非秉彝之所同好者?

明府以浙西名家子,屢膺鶚薦,一行作吏,知必有學道愛人,而以弦歌敷爲雅化者矣。夫何鐍置清詞,使都人士不先聆其至和而鼓舞精神耶?是以代付剞劂,爲鼓吹休明一助。若夫響成金石,調叶宮商,鐵簫太守已引爲知己,而余以粗聽邊笳之聲,又安能於紅豆紫雲,强作解事人乎?是爲序。

道光歲次庚寅冬[6],泗州陳階平識[7]

(補天石傳奇)序

譚光祜[8]

余初識文泉明府於邵陵,讀其古今詩及咏史樂府,鏗鏗然有絲竹之聲。因知尊人從軍辰沅,未竟其志。旣而君浮洞庭,涉湘嶺,抱西河之戚,又有錦瑟之傷,發爲詩歌,慷慨激昂,纏綿悱惻。謬引余爲同調,訂金石之交者有年矣。

頃自金臺歸,以途中所撰《補天石傳奇》詞,屬余正譜,蓋毛聲山《琵琶記》序中所擬之目也。省博浪沙於燕太子《宴金臺》之中,增岳鵬舉痛飲黃龍府爲《碎金牌》,而刪南霽雲殺賀蘭、趙德昭勘趙普二事,餘則如聲山之舊。得傳奇八種,自署曰“鍊情子撰”,誠足以塡東南之陷,扶西北之傾矣。

前人院本,如《易水寒》、《大轉輪》、《弔離騷》、《琵琶怨》、《南陽樂》諸作,各有短長。要其借歌作證,補恨甘心,慰古人叫閶之靈,恣後人破荒之想,終不若此本之淋漓痛快也。其曲終之語曰“把轉輪王大權奪轉”,曰“誰肯畫依樣葫蘆”,曰“例變《春秋》太史公”,曰“鐵鑄姦人頸帶傷”,曰“是民是子皆平等”,作者之胷臆,於是乎見。而殿之以荀奉倩之《波弋香》,卒章之亂曰:“塊壘難消借酒杯。”鍊情子之情,可謂一往而深矣!余旣正其譜,又以鐵簫度其曲,雅合九宮。因揭其意旨所在,視君所爲古今詩及咏史樂府,蓋誠有異曲同工者。是爲序。

道光十年七月七日,吹鐵簫人譚光祜書於吹簫看劍讀書處[9]

(補天石傳奇)序

邱開來[10]

庚寅仲夏[11],文泉明府自都旋任錦江,寄示途中懷古各咏,並所製《補天石傳奇》。時天久不雨,當空火傘,如坐甑中。余方病瘧伏枕,忽接嘉訊,驚喜至再。亟取讀之,神甦魄爽,如張北風圖畫,不知身之所苦,擊節髙吟,家人呼晚餐,勿應也。

友某館宅之東廂,異而問曰:“久不聞君書聲,今而琅琅若此,豈驟獲生平未見書耶?”予作而應曰:“然。此文之奇而新,新而至者也。吾讀之,而二豎避焉。檄愈頭風,果非虛語焉。”友求閱,未及半,謂予:“此特傳奇耳。舊事翻新,實者虛之,虛者實之,殆亦文人狡獪。子特傾倒之甚,可得聞厥旨乎?”

應之曰:“自兩儀旣判以後,無陳陳相因之世界。山川民物,飛潛動植,無刻不新。盛平之世,民氣敦龐,物無夭札,舊矣無奇焉。迨運數否而刑賞失中,殘賊起而忠孝不明,其於善惡,有報應全爽者,天亦若莫可如何。如後人讀史,每爲之扼腕流涕,思欲於舊事之判乎常者,務反之正而後卽安,此非人心自然感發之新機乎?羲經卦象,特名曰《易》,解者謂交易、變易,而卒歸於不易。非交不奇,非變不新,非卒歸不易不可言至。夫忠臣孝子,離人怨婦,感時傷事,不平之鳴,釀成缺陷宇宙,當時已莫之救而聽之矣。若使慘魄幽魂,賫憾泉臺者,千載永戴覆盆,揆諸民彝物則之衷,究屬百世未定之案。嗚呼!士無上下千古之識,不克爲古人擔憂則已矣。如其不然,天生才人,必能重開生面,補苴罅漏。於舊史之傳熟者,一朝忽易其局,雖爲異樣翻案文章,卻是生大歡喜故事。蓋理之不易,而協乎人心之所同然故也。被絃管而登歌場,令觀者無不悅目快心,觸發天良,則誅姦慝於旣死,發潛德之幽光,不是過矣。戲也云乎哉!傳奇多矣,若此文之奇而新、新而至者,得未曾有。”

友曰:“如君言,信非强作解事者。明府此書,所關在倫常,非同小補,苦心終當不沒。曷不以此意跋其後?”友退,乃敍次所論如此。

道光庚寅六月旣望立秋後一日,湘漁邱開來頓首拜書於烟谿之猶興書屋[12]

(以上均《傅惜華藏古典戲曲珍本叢刊》第八五冊影印清道光十年庚寅靜遠草堂原刻、道光十七年跋印本《補天石傳奇》卷首)

(補天石傳奇)跋

呂恩湛[13]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豈非古今通論乎哉?顧有時愚夫愚婦,慷慨發憤,徑行己志,其精誠所感通,天亦若或默相之。至舊聞所傳忠臣孝子,仁人義士,扶綱常而輔世教,慨然欲有所爲於天下,而天若阻塞摧抑之,使不克竟其志。如李廣之不侯,李陵之降虜不反;諸葛武侯之志決身殲,而漢祚終不可復;岳忠武之恥和金虜,而痛飲黃龍之願不克副。讀史者未嘗不廢書三嘆,終歸於天道之不可知。此天之缺也,抑造物者故爲此狡獪,使後人代爲之不平耶?

周子文泉,秉異才,經術飾治。以上計入都,塗中雜取古人事蹟,可爲扼捥太息、無可如何者,譜傳奇八種,名曰《補天石》。構思於車塵馬足之間,擲筆於土灶篝鐙之側,翻新出奇,代伸其志而平其憾,使不得於天者而皆償於人,令讀者睂飛色舞,若眞有其事者,信所謂“筆補造化天無功”也。信乎!天不可知於前,若天缺而摶土爲石以補之,豈非補天之手乎?余故樂書於後。

道光十有七年歲次丁酉秋九月,純如子江左呂恩湛識[14]

(同上《補天石傳奇》卷末)

(補天石傳奇)題詞

歐陽紹洛等

往事誰能叩九閽?茫茫天意總難論。憑將旋轉乾坤手,一洗人間萬斛冤。

文章舊價數瓊蕤,贏得清詞付雪兒。試遣老龍吹鐵笛,不應新調犯龜茲。新化歐陽紹洛磵東[15]

大塊蒼蒼恨可穿,鄖陽鍊石總徒然。多君五色生花管,盡補媧皇萬古天。

快事奇文似此無,宮商況可叶吳歈。銅琶鐵綽當筵上,處仲應防碎唾壺。湘潭張家榘蓉裳[16]

千秋缺陷事如林,精衛難塡北海深。入破應輸公識曲,驚飛殊愧我知音。剪裁經史翻疑案,施斡乾坤費匠心。莫向癡人前說夢,髙山流水伯牙琴。黔陽危煥臺漢南[17]

(《傅惜華藏古典戲曲珍本叢刊》第八五冊影印清道光十年庚寅靜遠草堂原刻、道光十七年跋印本《補天石傳奇》卷首)

(補天石傳奇)題詞

李聯璧等

千古傷心事可哀,百年遺憾力難回。天生一片多情石,補出乾坤造化來。

恨事翻成快事多,移宮換羽喜聞歌。“大江東去”青雲上,不使千秋唱奈何。沅陵李聯璧穀舲[18]

鰲擲鯨呿一卷開,狂歌痛吸掌中杯。快心創論探喉出,放膽雄鳴震耳來。泉下韓、彭同雪涕,古時遷、固盡銜枚。鴻渠鄭重春秋筆,可惜參僚鬱史才。湘陰李星沅石梧[19]

鴻爐大啟任陶甄,一片曾經百煉純。武帝謾思訴眞宰,媧皇應許作功臣。銷將此日難銷恨,了卻當年未了因。便說夢夢天網漏,補天竟有世間人。黔陽危煥臺漢南

文字因緣數載前,瑤篇枉贈意綿綿。譜成法曲神尤豔,吟到陽春句欲仙。清福幾人能領略,奇才終古不虛傳。他時重與周郎晤,夜雨寒燈醉管絃。

筆尖橫掃五千軍,滴粉搓酥氣味芬。塵世浮名堪笑我,乾坤事業總輸君。天涯落拓同搔首,海國蒼涼屬異聞。等是有家歸未得,願拋書劍學耕耘。南豐鄒均壽泉[20]

銅琶鐵板繼睂山,案盡掀翻恨盡刪。此曲定知天上有,偶然吹落到人間。

心眞是佛骨眞仙,結到千秋歡喜緣。盡把英雄兒女淚,一時散作雨花天。武陵李翔皋渠[21]

離奇光怪語驚筵,收拾奚囊付一編。不讀三千年上史,騷壇許挾筆如椽。

珠璣錯落錦離披,爲付旗亭唱莫遲。自古才人誰比例,香山風調悔庵詞。同邑朱元佑雪篁[22]

樂府傳新製,挑燈仔細吟。補天抒夙恨,擲地有餘音。常抱千秋感,曾傾三載心。鶴聲飛一一,甘自守雞喑。元和劉嘉淦雲階[23]

劫灰歷盡萬千秋,開闢多將缺陷留。別有爐錘一鎔鑄,補天功與女媧侔。

極目蒼茫喚奈何,唾壺擊碎發清歌。一瓻贈我中山酒,澆卻胷中塊壘多。陽湖周懷綬亦山[24]

嬴兒頭腦碎沙塵,婦女容顏志竟伸。若念長城功萬世,扶蘇差可嗣西秦。

狙擊祖龍人亦奇,秦亡豈獨救燕危。金臺縱有金千萬,難鑄當年力士錐。(《宴金臺》)

老姦畏蜀眞如虎,名士殲曹幸得龍。羽扇功成青蓋人,快心炎鼎返關中。

樓桑業改三分局,歸里桑仍八百株。茅屋陰濃髙臥穩,只悲同出鳳雛無。(《定中原》)

斷無國士肯降胡,夜聽霜笳淚欲枯。若使白頭親尚在,定應尺組擊單于。

將才難得負詩才,揮手河梁幸又回。令德果然崇皓首,故人重聚並顏開。(《河梁歸》)

環珮依然返漢家,邊愁懶再訴琵琶。佛門獅吼慈悲甚,不使花容委塞沙。

身出離宮卽謫仙,劫餘豈復戀塵緣。卻憐易代和親女,幽恨難望青鳥傳。(《琵琶語》)

方城漢水固金湯,未必雄圖遜虎狼。早遣三閭爲令尹,商於那得誤懷王。

忠魂湘水竟能招,蘭佩芬芳賦早朝。賈傅若逢此漁父,鵩鳴詎肯殞牢騷。(《紉蘭佩》)

一意和金甚肺腸,蠟丸姦露也難防。當時若磔秦長腳,頑鐵誰還鑄廟旁。

二帝鑾回五國城,奇功十載費經營。笑余看到黃龍飲,也對寒燈酒滿傾。(《碎金牌》)

爲保孤兒棄己兒,匆匆縛樹痛生離。若論天道兒應活,況復循聲五馬馳。

一顆珠還去郡年,莫須有事想當然。那堪老我童烏渺,淒若餘生祗自憐。(《耽如鼓》)

肓風容易折鴛鴦,豈獨荀郎神暗傷。兒女情深空爾爾,世間那有返魂方。

誤人性命是庸醫,惡道輪迴戚自貽。料得才人悲錦瑟,借題笑罵墨淋漓。(《波弋香》) 歷城周樂二南[25]

(清咸豐五年靜遠草堂重刻巾箱本《補天石傳奇》卷首)


[1] 此文又見周樂清《靜遠草堂初稿》(稿本)第八冊《雜體文集》,文字同。

[2] 己丑:道光九年(一八二九)。

[3] 署題之後有印章二枚:陰文方章“鍊情子”,陽文長方章“別有罏軒”。

[4] 題署之後有印章二枚:陽文圓章“一行作吏”,陽文方章“顧曲家風”。

[5] 陳階平(一七六六—一八四四):名安魁,字階平,號雨峯,以字行,遂改字雨峯,別號鹿岑,泗州(今安徽泗縣)人。乾隆五十一年丙午(一七八六),投河標中營。六十年,拔把總。嘉慶十八年(一八一三),因功擢海州營參將。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署湖南提督。次年擢廣西提督。十九年,調廈門提督,力抗英艦。輯《鑒撮》,著有《陳雨峯集》。傳見包世臣《行狀》(收入《續碑傳集》卷五〇)、《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卷三二三、光緒《泗洪合志》卷一一等。

[6] 道光歲次庚寅:道光十年(一八三〇)。時陳階平任湖南鎮篁鎮總兵官。

[7] 署題之後有印章三枚:陰文方章“陳階平印”,陽文方章“奎五”,陽文圓章“太平氣象”。

[8] 譚光祜(一七七二—一八三一):別署吹鐵簫人,生平詳見本書卷七《六如亭序》條箋證。《補天石傳奇》卷首,署“吹鐵簫人正譜”。

[9] 題署之後有印章二枚:陽文圓章“鐵簫”,陰文方章“譚光祜印”。

[10] 邱開來(一七六一—一八三六):字覺吾,號湘漁,別署湘漁老人,黔陽(今屬湖南)人。嘉慶八年癸亥(一八〇三)歲貢生。道光八年(一八二八),任貴州錦屏縣龍標書院山長。十二年,選郴州學,以老疾辭。工詩善書。修《黔陽縣志稿》。著有《覺吾語錄》、《臨池心解》、《童訓新篇》、《瑞錦堂詩》、《湘漁詩存》、《揖山堂詩文集》、《湘漁詩話》等。傳見《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卷四四一、《皇清書史》卷二〇等。

[11] 庚寅:道光十年(一八三〇)。

[12] 題署之後有印章二枚:陽文方章“開來”,花章“湘漁”。

[13] 呂恩湛(一七八三—一八六一):原名士澤,字麗堂,別署純如子,沭陽(今屬江蘇)人。呂昌際(一七三五—一八〇七)次子。由郎署議敍,得知府,簡發湖南,以郡治者九,以州治者三。擢辰沅道,陞任按察使。因病告歸。道光五年(一八二五),署永州知府,修《永州府志》(道光八年刻本)。著有《平苗紀事》。傳見民國《重修沭陽縣志》卷八。

[14] 題署之後有印章二枚:陰文方章“呂恩湛印”,陽文方章“麗堂”。

[15] 歐陽紹洛(一七六七—一八四一):晚更名輅,字念祖,號磵東,新化(今湖南婁底)人。乾隆五十九年甲寅(一七九四)舉人,屢試春官,不遇。乃南走粵,北遊燕代,歷遊節幕,髙尚不仕。晚年躬耕,閉門不復出,奉母以終。工詩,著有《磵東詩鈔》、《夜譚追錄》等。傳見《清史列傳》卷七二、《磵東詩鈔》卷首《傳》、《續碑傳集》卷七七、《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卷四三六、《國朝先正事略》卷四四、《皇清書史》卷二一等。

[16] 張家榘(一七七七—一八三四):字靜安,號蓉裳,湘潭(今屬湖南)人。少貧,傭書自給。嘉慶六年辛酉(一八〇一)舉人,屢困禮部試。道光六年(一八二六),謁選得知縣,乞改官,除新化教諭,卒於任。工琴,能詩。著有《蓉裳詩鈔》。傳見鄧顯鶴《南村草堂文鈔》卷一四《墓志銘》(《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卷二五九)、諸洛《類穀居近稿·小傳》等。

[17] 危煥臺:號漢南,黔陽人。道光十一年(一八三一)歲貢。次年任龍標書院山長,轉趙州。著有《寶香齋詩稿》。

[18] 李聯璧:號穀舲,沅陵(今屬湖南)人。生平未詳。

[19] 李星沅(一七九七—一八五一):字子湘,號石梧,湘陰(今屬湖南)人。道光十二年壬辰(一八三二)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官至太子太保、江西總督、欽差大臣、督辦廣西軍務,謚文恭。著有《李文恭公遺集》、《湘陰李文恭公書翰》等。傳見李星沅《李文恭遺集》卷首李概《行述》、何栻《悔餘庵文稿》卷六《家傳》(又見《焦桐集》卷三)、李元度《天嶽山館文鈔》卷五《別傳》、張金鏞《躬厚堂雜文》卷下《神道碑》、《清史稿》卷三九九、《清史列傳》卷四二、《續碑傳集》卷二四、《國朝先正事略》卷二五、《詞林輯略》卷六、《清代七百名人傳》等。

[20] 鄒均:字壽泉,南豐(今屬江西)人。以國學應鄉試,屢薦不售。乃以布政使司經歷分發湖北,權興國州。陞山西應州,轉霍州,調永寧,以勞瘁卒。工詩畫。著有《十二樹梅花書屋叢著》,內有《方輿纂要》、《讀史論略》、《讀史樂府》、《輿國略論》、《詩鈔》等。傳見同治《南豐縣志》卷二七、光緒《續刻直隸霍州志》卷上等。

[21] 李翔:號皋渠,武陵(今屬湖南常德)人。生平未詳。

[22] 朱元佑(一八一二—一八五八):字乾始,號雪篁,海寧(今屬浙江)人。禮部郎中朱栻之長子。道光十七年丁酉(一八三七)拔貢,屢薦不售。咸豐二年壬子(一八五二),始中副車。晚選慶元教諭。八年,赴秋闈,歿於省寓。著有《綠衫野屋詩文鈔》、《綠衫野屋詩文集》。傳見《清代科舉人物家傳資料彙編·道光丁酉科履歷》、光緒《慶元縣志》卷八、民國《海寧州志稿》卷二九等。

[23] 劉嘉淦:號雲階,元和(今江蘇蘇州)人。生平未詳。

[24] 周懷綬(一七八二—?):字寨衫,號亦山,陽湖(今江蘇常州)人。嘗主講濂山書院。著有《耕道獵德齋詩文集》、《耕道獵德齋吟稿》、《耕道獵德齋詠史樂府》等。

[25] 周樂(一七七七—一八四九後):字二南,歷城(今屬山東濟南)人。諸生,屢躓場屋,以歲貢終。其友李肇慶宰咸寧,以書招之,遂攜眷往,居關中十年。旣又辭去,漫遊燕趙,年已近七十矣。歸,主講濟南景賢書院,與友人結鷗社,吟詠自適。著有《是眞語者齋吟草》、《二南詩鈔》、《二南續鈔》、《二南文集》、《周二南外集》、《二南制藝》等。傳見民國《續修歷城縣志》卷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