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对联”,就是对句,也称联语,由上下两句相对相连的话语所组成。上句称作上联,也叫出句;下句称作下联,也叫对句。对联以其上下两联字数相等,句式相同,词性相照,结构相应,平仄相对,意义相连而得名。
对联是我国汉语言文学所特有的一种文体形式。世界各国虽然都有文学,但均无“对联”这一文体形式。因为在世界八大语系中,汉语是唯一的独立语族,每个汉字均独立存在,方方正正,整整齐齐,一字一形,一形一音,一音一义,声调匀称,音节鲜明,能够构成字形、字音、字义都可两两相对、整齐美观的对句,即“对联”这一文体形式。而其他国家的文字系拼音语系,其文字是由字母连缀拼读而成,每个字字母的多少、发音的多少各不相同,这就不可能构成字形、字音、字义全都两两相对的对句,因此,也就构不成“对联”这一文体形式。
对联同其他文体形式一样,都是人类用以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工具。但其不同之处在于,对联这一文体形式文字简练,寥寥数语便可开拓出深远的意境,并且对仗工整,音韵流畅,艺术性高,实用性强,既可绘景状物、抒情言志,又可庆节贺喜、评人论史;既可题于庵观寺庙、楼堂馆所、山水园林等风景名胜之地,也可用于城镇乡村、各行各业、家家户户的豪门陋室之中;既可让人们欣赏到联语的文学美和书法的艺术美,赏心悦目,又可使大家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因此,千百年来,对联这一文体形式一直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古今皆用,源远流长,实为我国乃至世界文苑之奇葩。
本人自幼钟爱对联,每逢佳句心先喜,得见奇联手自抄。不仅平时爱学爱写,而且每年春节,总爱走街串巷,浏览观赏。近几年来在浏览观赏中,渐觉手书对联越来越少,反贴对联越来越多。特别是2005年春节,在我观赏到的一千二百零八副对联中,手书对联仅有九十四副,反贴对联竟有六百三十八副之多;还有的甚至根本不是一副对联也照贴不误。尤其是当我看到一些报刊上的大幅对联公然反印着,一些隆重场合的巨幅对联公然反挂着,一些人家的对联公然反贴着的时候,实在令我痛心疾首,心寒欲裂。观此惨状,驱使我义无反顾,痛下决心,撰写此集。尽管我文化水平不高,对联知识浅薄,人生阅历有限,但我依然矢志不渝,万卷古今消永昼,一窗昏晓送流年,根据本人半个多世纪以来学习观赏、收集整理、探讨研究之感悟,誓为传承中华文明、维护对联这朵文苑奇葩万古常馨而竭智尽心。
有人要问:在对联之风大盛的当今时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手书对联越来越少、反贴对联愈来愈多的怪现象呢?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下列四点情况急需引起高度关注。
首先,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由于社会制度和选才方式的变革,全国各地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级各类学校中均未开过“对课”,从未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过有关对联知识的系统教育,更很少在教师和学生中开展过口头对对儿活动,致使数代人的对联知识素质越来越差,这是造成手书对联越来越少、反贴对联愈来愈多的根本原因。
其次,当今民间百姓除夕贴春联,大多只是图个吉祥话和喜庆气氛而已,而对联语的文学性和书法的艺术性以及对联的上下反正很少关注。随着岁月的流逝,具有撰联、书联能力的老年人逐年减少,这也是造成手书对联越来越少、反贴对联愈来愈多的重要原因。
其三,近二十年来,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大力推行,才使我中华民族睡狮猛醒,蛰龙腾飞,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在这百年一遇的和平盛世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程度虽然逐年攀升,但同时也在一些人的心灵中逐渐滋生着一种崇洋媚外、追名逐利、求安逸、图享受的腐朽思想。在英语热浪的冲击下,一些人对中文的关注度有所淡漠,对对联知识更是不屑一顾。除夕贴春联时,由于自己没有撰联、书联能力,便只好到市场上去买印制联。有的人虽然能撰能书,但为了图省力、怕麻烦,也宁愿去买印制联,而不愿自撰自书,自找麻烦。这也是造成手书对联越来越少的重要原因。
其四,有的人由于自身对联知识较为欠缺,不懂得对联的上下反正;有的人虽然懂得,但由于受到我国当代通行的横书横读习惯的影响,在一些重要场合随意将一些重要对联反印、反贴,致使许多人误认为那就是对联的正确贴法,效而仿之,遗患无穷。这也是造成反贴对联愈来愈多的重要原因。
鉴于上述情况,我斗胆呼吁:为了传承中华文明,应当尽快地让各级各类学校适当地增开“对课”,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认真进行对联知识教育,并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适当开展口头对对儿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应对能力。呼吁在新闻媒体和文艺团体工作的同志,应当自觉地加强对联知识学习,严格要求自己,以免由于自己的疏忽和失误而误导人民大众;同时还应结合节日或庆典,开展一些征联活动或口头对对儿竞赛,以创造浓重的文化氛围,激发人民大众对传承中华文明的关注和热爱。过去,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楹联学会以及一些省市和团体也搞过一些征联活动,闪现过对联知识教育复兴的缕缕曙光。诚望这缕缕曙光能够化为彩霞,化为丽日,艳阳高照,春满人间。
张允杰
201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