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宋代杂剧
宋代,中国的音乐戏剧艺术步入了一个新的纪元。戏曲的出现,是宋代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而对其产生最重要、最直接影响的因素,无疑是民间通俗叙事文学的成熟,它体现为说话和说唱表演的繁荣。瓦舍勾栏的兴盛,创造了诸多表演艺术,从而熔铸出崭新的综合艺术样式的社会环境。歌唱与说唱艺术的丰富积累,提供了扩张音乐结构的前景。宋代宫廷与民间诸多联曲体音乐形式,为人们提供了通过对曲调的连接和多遍的使用,来创造相对广阔的音乐容量,从而配合戏剧舞台展现完整故事情节的可能。从此,中国戏曲逐渐走向成熟。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进入了以戏曲音乐为主体的时期,中国戏曲成为了传统声乐艺术的重要载体。
据宋人耐得翁《都城纪胜》云:“教坊十三部,唯以杂剧为正色。”在宋代教坊器乐、歌唱、舞蹈、戏剧等众多艺术形式中,杂剧这种有一定故事内容和较完整的演出形式的音乐表演艺术,一跃成为众伎之长。
(一)宋杂剧的兴起
杂剧的源头是唐代的歌舞戏,它最早出现于晚唐文献中。五代时杂剧已具雏形,至北宋趋于完备。
宋代都市经济的繁荣,为戏曲艺术的形成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城市瓦舍勾栏的兴盛,为戏曲艺术的兴起提供了理想的表演场所。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为戏曲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内容。宋代瓦舍勾栏创造了把诸多表演艺术共熔于一炉的环境。在历代各种含有戏剧因素的表演形式的不断积淀下,宋杂剧吸收了词调歌曲、说唱音乐、歌舞艺术、器乐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丰富营养,逐步演变成为一个高度综合性的音乐戏剧表演形式,并逐渐在宋代宫廷艺术中取得了主导地位。
南偃师出土北宋杂剧艺人丁都赛雕砖
北宋时期,杂剧已同歌舞百戏分离,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日益受到大众的欢迎。宋初教坊、云韶部、钧容直等机构中,都设置有固定数额的杂剧演员,从事专职杂剧表演。分工的专门化,使杂剧艺人有了精心钻研表演技艺的条件,从而大大促进了杂剧表演水平的提高。宋教坊杂剧集中了各地杂剧的精华,在宫廷和官宦之家表演杂剧颇为盛行。
随着经济文化的兴盛,汴京发展成为东方最大的一座商业都市。星罗棋布的瓦舍勾栏遍及汴京,杂剧于是也走进了瓦舍勾栏,与其他众多的技艺一同进行商业性演出。宋仁宗末年,勾栏杂剧迅速发展起来,至徽宗时期达到鼎盛。并以汴京为中心,沿水陆通道向四方辐射,并在中州一带形成了主要流播区域。在民间,杂剧已成为长期在勾栏演出的一项职业艺术,它的营业性演出为戏剧艺术的职业化、专业化奠定了基础。至北宋末年,杂剧已趋于各种音乐表演艺术的首位。
南宋杂剧人物绢画
南宋杂剧《眼药酸》绢画
陇西宋墓杂剧雕砖
南宋时期,汴京杂剧与王室共渡,南移至杭州,发展较北宋更为兴盛。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使都市畸形发展,市井文娱活动大为兴盛,种种民间说唱艺术的盛行,进一步推动了杂剧创作的丰富和杂剧演出的繁荣。南渡之后,流寓临安的各类民间艺人仿照汴京之制,创立瓦舍勾栏进行演出,杂剧艺人也开始聚集于此进行商业性演出活动。临安瓦舍很快发展到了25座,勾栏足有上百座。据宋人周密《武林旧事》记载,仅临安一地剧目就有多达280个杂剧名称,其中用各种曲调演唱的剧目达半数以上。南宋杂剧的足迹遍及江浙、川蜀地区。
山西沁水县郭壁宋代戏台(明代翻修)
(二)宋杂剧的特点
宋代杂剧尽管仍以短小的生活场景为主,还没有讲述完整人生故事的剧目出现,但综合表演的成分已经占有很大的比重,角色行当正式形成,并出现了逐渐吸收歌舞成分的趋势。其体制已经略显后世成熟戏曲的雏形。
宋代杂剧通常是两段互相接续的演出,《东京梦华录》卷九称之为“一场两段”。第一段称作“艳段”,表演的是“寻常熟事”。第二段是“正杂剧”。“艳段”以短小的段落作为剧情的开端,“正杂剧”方为正戏,表演较为复杂的故事情节。即每次杂剧表演,都要先演出一段习常的套子作为开场的引子,然后才上演新编排的杂剧段子。南宋杂剧由原有的两段结构发展为三段结构,即在“艳段”“正杂剧”之后,增加了一段“杂扮”表演,作为一场杂剧演出最后的“散段”。这种多段连续演出的方式,提供了一种戏剧结构的张力,从而导致了中国戏曲从独场戏向多场戏的跨越。
角色行当制是中国戏曲的重要特征之一。北宋杂剧演员已经有了一定的组织形式,杂剧里正式形成了五个角色: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据《都城纪胜》记载,宋杂剧中的五个角色有着明确的分工。“末泥”简称末,是杂剧演出团的领导者,负责安排、调度整个演出,扮演男主角上场念诵诗词歌赋并歌唱;“引戏”担任剧情以外的表演任务,在杂剧演出中首先上场表演舞蹈,引出其他角色;“副净”又称次净,扮演滑稽可笑的主要角色,以墨、粉涂抹脸面,表演以“发乔”为特长;“副末”是帮衬副净做滑稽表演的角色,搽白脸,在杂剧表演中以打诨调侃引人发笑;“装孤”即扮演官员的角色。南宋杂剧演出单位为甲,一甲八人、五人不等,分为末泥、戏头、引戏、副净、副末、装孤、装旦等。戏头担任开场“艳段”演出;装旦即扮演妇女。杂剧演员的这种分工虽尚未形成体制,却已为戏曲角色行当体制的形成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杂剧角色中末泥、副净、副末、装旦已是后世戏曲所谓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的雏形,说明我国戏曲的行当表演体系在宋杂剧中已经初步形成。
河南偃师宋墓杂剧雕砖拓本
杂剧原是各种滑稽表演、歌舞、杂戏的统称,后来逐渐成为以歌舞表演故事情节的音乐戏剧形式。宋杂剧包括歌舞戏和滑稽戏。滑稽戏以对白为主,音乐部分很少。歌舞戏则以音乐贯穿全剧,以歌舞表演为主。北宋杂剧在登场时有器乐为之伴奏,称之为“断送”。南宋杂剧已经将音乐成分大量引入自己的体制。周密《武林旧事》卷十所载“官本杂剧段数”280本里,半数以上都配有大曲等曲调名字。宋杂剧的音乐吸收了唐宋大曲、法曲、唱赚、诸宫调以及各种流行词曲的曲调,音乐表现力十分丰富。宋代杂剧尽管仍然继承了唐代歌舞优戏的传统,以滑稽调笑式的短剧为主,但却已经开始了对歌舞杂技等表演手段的吸收与融合。在南晋金代墓葬杂剧雕砖里,乐队被安置在杂剧演员身后,反映了金代杂剧体制已经开始向歌唱为主过渡。
宋代杂剧的繁盛,积累了大量的剧目,其内容涉及社会生活与历史生活的各个方面。宋代杂剧继承了古优的讽谏手法和唐代的现实主义传统,所表现的主题涵盖面之广泛,是前所未有的。宋代杂剧总是关注现实题材,针砭朝政、讥讽时弊。其内容还包括众多历史和传说中的人物故事、神话志怪故事、文人仕女的爱情传奇,以及世俗生活故事。
宋杂剧的剧本已全部失传。1958年在河南偃师县发掘的宋墓中,有三块砖雕活灵活现地刻画出宋杂剧人物。1981年河南修武出土的金代石棺杂剧图,再次生动地再现了杂剧的演唱情形。此外,现存宋人笔记《武林旧事》《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繁胜录》《梦粱录》亦是我们了解宋代杂剧的剧目、规模、角色、体制等方面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