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第一部声乐典籍。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在先秦时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孔子所整理过的书称为“经”,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一)《诗经》的编纂
《诗经》产生于现今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一带地方。《诗经》中除了大部分为流传于民间的歌谣外,其余为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以及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这些乐歌的创作时间,自西周初年起至春秋秦穆公时,上下绵延五个世纪。其创作地域几乎包括了整个黄河流域,以及长江、汉水一带,纵横千余里。
早在汉代,我国就有“王者采诗”的说法。《汉书·食货志》曰:“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由天子指派官吏坐车去全国各地采集诗歌。《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何休《公羊解诂》)可见,早在周代,朝廷就有派专门的采风人到民间搜集歌谣的制度,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
另一种观点认为,《诗经》中的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经周王朝太师编纂整理而成。春秋时期各国都养了一批以唱诗作曲为业的乐师,他们不但要搜集民间歌谣,以丰富自己的演唱乐调。还要为王侯贵族们创作乐歌,用于宫廷的郊庙祭祀和宴飨典礼。后经周王室的乐官——太师将这些献给天子诸侯之谣进行加工整理,因而《诗经》中这些民间歌谣的语言形式多为四言体,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也大体一致。
而《史记·孔子世家》则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另据《论语》中孔子所载:“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实曾为《诗经》歌曲正过乐。只不过年代久远,古乐失传,《诗经》只有纯文字的歌诗流传下来。
无论关于《诗经》作者的说法如何,都不难看出,由官方搜集和整理民间歌谣,并制作宫廷乐歌,是周王朝十分重要的文化事业之一。
(二)风、雅、颂
《诗经》所录诗歌,均为当时各地盛行的歌谣,三百零五篇均可入乐歌唱。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诗经》的体例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不同地区的民间歌谣,包括15个部分,共160篇。它们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 个地区采集来的民间歌谣,称作“十五国风”,其中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歌谣。“风”的含义是民歌音调。所谓《秦风》《魏风》《郑风》,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陕西民歌、山西民歌、河南民歌。
《雅》即朝廷乐歌,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小雅》中也有少量的民歌。《雅》是在宫廷宴享或朝会时演唱的乐歌。按不同的音乐,《雅》分为《小雅》(31篇)和《大雅》(74篇),共105篇。朱熹《诗集传》曰: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内容多为歌颂先祖的功业,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颂》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作品当是产生于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作品和《小雅》的大部分作品,当是产生于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作品和《鲁颂》《商颂》当是产生于春秋时期。
(三)《诗经》的思想内容
《诗经》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十分丰富,它包括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祭祀典礼、战争徭役、燕飨欢聚、狩猎耕耘、采摘渔牧、思妇闺怨、游子愁绪、爱恋思慕、婚丧嫁娶、祈祷占卦等等。既有对君王贵族、将军大夫的描写,也有对君子淑女、农夫商贾的刻画。同时还包括了对草木鱼虫、飞禽走兽、风萧雨晦、波光山影等等自然现象的描写。其信息量之大,文献价值之高,令人惊叹。
其中有些诗歌,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记载了从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的历史,全景再现了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有些诗,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本性,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有些诗,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唐风·鸨羽》《小雅·采薇》《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等,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沉重的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和灾难。有些诗,如《周南·芣苢》《豳风·七月》《小雅·无羊》等,反映了奴隶们劳动生活的生动场景。
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兼葭》描写了对爱情如梦如幻的追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表现了情侣间的戏谑欢会;《王风·采葛》刻画了恋人间痛苦的相思;《卫风·木瓜》《召南·摽有梅》叙述了男女互赠信物的故事;《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家长干涉和社会舆论给相恋男女带来的痛苦。另如,《邶风·谷风》《卫风·氓》还抒写了弃妇的哀怨,以及对忘恩负义者的愤怒谴责。诗经中还出现了歌颂教师的歌曲。比如《诗序》中就有:“菁菁者莪,乐育人也;君子能长育人才,则天下喜乐之矣。”这无疑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歌颂教师的歌曲。
《诗经》立体地再现了周代的生存环境、世态人情,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四)《诗经》的声乐特征
《诗经》乐歌按不同的音乐性质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郑樵《大经奥论》说:“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古人所谓“风”,即指声调。《郑风》就是郑国的歌调,《齐风》就是齐国的歌调,都是用地方乐调歌唱的诗歌。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不同地方的乐调。雅是秦地的乐调,周秦同地,在今陕西。西周的都城在今陕西省西安西南,古代叫做“镐”;这地方的乐调,被称为中原正音。颂即古代的“容”字,阮元译作“样子”,就是表演的意思。颂不但配合乐器,用皇家声调歌唱,而且是带有扮演、舞蹈的艺术。据王国维考证,风雅只清唱,歌辞有韵,声音短促,叠章复唱。颂诗多数无韵,由于配合舞步,所以声音缓慢,且大多不分章,这就是颂乐的特点。《诗经》的声乐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点:
1.赋比兴的手法:《诗经》创作中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构成了《诗经》民歌浓厚的风土气息。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说:
赋即直言其事,直抒其情。它是《诗经》中普遍采用的一种表现手段。《诗经》民歌往往用这种手法对客观事物展开具体细致的描绘。赋的手法用于抒情,则有利于充分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把倏忽变化的情感和浮想联翩的思绪呈现在读者面前。有时,诗中还用赋来表现人物对话,构成意趣盎然的生活情景。正是由于赋这一表现手法的运用,凸显出《诗经》民歌鲜明的写实性与形象性。比就是比喻。一般来说,比是用一种事物比喻另一种事物,两种事物之间一定要有某种较为直观的相似性。或用明喻,或用暗喻,或用正喻,或用反喻,都十分生动形象,富于情趣。有的民歌运用博喻,把一连串比喻排列在一起,从不同角度突出事物的特征。兴用于一篇或一章的发端,用以引出后面的句子。兴是通过具体物象来感发意志,引起联想,兴句与后面的歌曲内容不一定要有内在的联系,类似于民歌中一种常见的套语,只是起个引子的作用。凡是触景生情、托物言志、启发感悟、引申发挥等,都属于兴。但多数兴句具有类比、象征的意味,能使人产生联想,或用于烘托、渲染气氛。有些起兴的意象具有丰富的内涵,可在诗中产生多重艺术效果。
在《诗经》民歌中,赋、比、兴手法常常是交替使用的,连类引譬、含蕴无穷。有“赋而比也”,亦有“比而兴也”,更有“兴而比也”。《诗经》民歌里大量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尤其表现在每首歌的开头部分,加强了歌唱表现的形象性,获得了生动的演唱效果和奇特的艺术魅力。《诗经》民歌擅长以赋比兴开头,成为几千年来俗乐民谣的优良传统,直接影响了后世民歌的表现手法,并至今鲜活地盛行于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歌之中。
2.重章叠句的形式:《诗经》歌曲的基本句式以四言为主,每句二拍,每拍两字。这显然是适应当时劳动、舞蹈节奏及语言发展水平,在原始歌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期歌曲样式。由此我们不难设想出当时《诗经》演唱的音乐旋律应是比较平稳和比较简洁的。然而,《诗经》歌曲中也有不少作品突破了四言的格局,采用从二言直至九言不等的句式,个别歌曲则以杂言为主(如《伐檀》),呈现出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的歌调特征。
《诗经》歌曲的演唱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在《诗经》歌曲的演唱中,歌词与曲调配合密切,普遍采用回环复沓,重章叠唱的形式。每曲由若干章组成,每章字句基本相同,只是对应地更换几个词,反复咏唱,造成回环往复、层层递进的艺术效果,以强化感情的抒发。这种民间歌谣的特点,在《国风》和《小雅》的民歌中使用最为普遍。如《周南·芣芑》:
全篇三章十二句,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仅仅六个动词的变动,清新地描绘出采摘的过程,不断重复的韵律,生动地表现出活泼的气氛,一幅山野劳作中合唱、轮唱的情景跃然眼前。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称赞此诗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之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3.双声叠韵的运用:《诗经》中的民间歌谣,为了获得演唱声韵的听觉美感,还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手法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增强演唱的形象感和音乐美。双声词如参差、踟蹰、栗烈、流离、悠远等;叠韵词如绸缪、辗转、窈窕、沃若等;叠字如关关、呦呦、依依、采采、钦钦、苍苍、谆谆等。在古代汉语中,这类词汇大抵是形容词性质,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清新美丽的自然景象。它们或刻画形态,或模拟声音,或形容色彩,或表示内心活动,都能做到“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流利婉转,音韵和谐。如《周南·关雎》:
叠字“关关”形容水鸟的叫声,叠韵“窈窕”表现淑女的美丽,双声“参差”描绘水草的状态,叠韵“辗转”刻画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状,使得这首歌曲的演唱既有和谐悦耳的声音,也有鲜明生动的形象。
此外,《诗经》歌曲的用韵规则,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几乎具备了现代诗歌及当代民歌全部的用韵规律。
(五)《诗经》的历史贡献
《诗经》中的乐歌在当时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式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自汉以后,《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经典教材,学习《诗经》成了千百年来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
《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它生动地表现了我国两千多年前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其清新的现实主义风格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早期诗歌,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诗经》同时又是我国民歌乃至整个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一个光辉的起点。《诗经》对后世中国声乐艺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首先是它的现实主义精神。《诗经》歌曲多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产物。歌者直抒胸臆,敢于大胆地反映现实,旗帜鲜明地歌颂真善美,立场坚定地鞭笞假丑恶。这种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写实手法,成为我国古代戏曲声乐艺术的一个优良传统,并直接影响了中国当代的歌曲创作及歌剧创作。
其次,《诗经》歌曲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不仅数千年来在民间歌唱中被代代传承,成为民间歌曲创作的优良传统;而且被历代诗人大量借鉴,成为诗歌创作重要的原则。进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当代的声乐创作,以及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价值取向。
另外,《诗经》灵活多样的歌曲形式和生动丰富的歌唱语言,不仅为历代民间歌曲所继承,而且对汉乐府、唐歌诗、宋词曲、元散曲、明清俗曲等历代歌唱体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经》歌曲中双声、叠韵、叠字等丰富的表现手法,成为我国当代声乐艺术取之不尽的源泉。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艺术与声乐艺术的光辉起点,它以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和高度的艺术成就,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声乐艺术和诗歌艺术的优秀传统,对后世声乐艺术与文学创作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