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雅乐与俗乐

我国古代乐舞不仅包括歌曲与乐曲,而且包括舞蹈,当时的音乐多是在器乐伴奏下载歌载舞的表演。根据演出场合及性质的不同,又将音乐分为雅乐和俗乐。

先秦时期,雅乐与俗乐的区分有着比较严格的界线。人们把古代祭祀天地及祖先、朝会及聚宴时使用的正统音乐视为雅乐,因而又称之为“古乐”或“先王之乐”。俗乐则是各地的民间歌谣及后世所作的乐舞,其中民间歌舞称为“郑卫之声”及“散乐”,后世的乐舞又叫作“新乐”。雅乐是朝廷宗教典礼仪式上庄重的乐舞,俗乐则是皇室贵族吏民用于欢宴、娱乐时轻松活泼的乐舞。雅乐必须由出身官爵之家的子弟表演,俗乐则多是由社会底层的贱奴为之。

随着远古农耕文化与国家形式的出现,华夏先民的原始图腾崇拜逐渐向天帝信仰发展,开始出现歌颂英雄业绩的大型庙堂乐舞。相传每一个原始公社都有自己的部族乐舞,伏羲氏时为《扶来》,神农氏时为《扶持》,黄帝时为《咸池》,尧时为《大章》,舜时为《大韶》,其内容均与氏族来源的传说以及部族的兴旺历史有关。夏禹即位部落联盟酋长,即令皋陶为其创作了歌功颂德的乐舞《大夏》。商汤灭夏,命伊尹为之作《大濩》。武王克商,命周公为之作《大武》。周朝继承了前代的宫廷乐舞,形成了六代乐。以这些表现重大历史功绩的歌舞,作为在祭社仪式中演出的庙堂乐舞。《六代乐》以列队舞蹈为主,其场面庄严,气势宏大,带有很强的仪式性,歌词以抒情为主。

figure_0034_0013

湖北战国时期刻纹燕乐画像

figure_0034_0014

四川郫县石棺乐舞图

先秦雅乐中以《六代舞》最为著名。它是指《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相传它们分别为黄帝、尧、舜、禹、商、周之时创作。《六代舞》又称《大舞》,为郊庙祭祀之乐,均属祭祖拜社、歌颂先人开辟之功的史诗型歌舞。

此外,周代还有六个用于教育贵族子弟的《小舞》,即《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和《人舞》。

周初制定的这些乐舞与奴隶社会的礼制紧密相关,旨在维护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统治秩序。乐舞的使用具有严格的限制,根据天子、诸侯、大夫以及士不同的官爵,对于乐队的排列及乐人的人数作出了等级森严的规定。乐队的排列:周天子为“宫悬”,陈设四面;诸侯为“轩悬”,陈设三面;大夫为“判悬”,陈设两面;士为“特悬”,陈设一面。乐人:天子用八佾,一佾八人,共64人;诸侯六佾,每佾六人,共36人;大夫用四佾,每佾四人,共16人;士用二佾,每佾二人,共4人。

figure_0035_0015

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战国时期铜壶

figure_0035_0016

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战国时期铜壶乐舞图摹本(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