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田水利学(西藏地区适用)
- 李玉庆 王康主编
- 2814字
- 2021-10-25 20:38:56
1.2 西藏农业的自然条件及气候特点
西藏虽位于中低纬度地带,但由于地势高,温度条件逊于我国东部同纬度地区,尤其是高原面上年平均气温大多在0℃以下,普遍比东部地区低10℃以上。全区平均气温4.2℃,极端最低气温-44.6℃(改则地区),极端最高气温33.8℃(墨脱地区)。大部分地区大于等于10℃积温不足1500℃,比东部低海拔地区低2000℃以上。由于地势和纬度影响,西藏各地温度条件差异很大。藏东南山地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南侧低谷是西藏最温暖地域,月平均气温一般在10℃左右,年平均气温超过15℃,大于等于10℃积温4700~5100℃,无霜期270d以上。雅鲁藏布江中游海拔4100.00m左右以下的谷地,气候较温和,年平均气温5~8℃,大于等于10℃积温约2000℃左右,全年无霜期120~150d。此类高原地区为亚寒带气候,几乎全年都有霜冻。年平均蒸发量为1370mm,大部分地区属于干旱地区,干湿、冻融交替的气候特点,为冻融侵蚀的发展创造条件。
西藏气候由东南向西北可分为极湿润(多雨带)、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五个气候带。垂直方向上不同气候带也有差异,极湿润、湿润带降水量以谷地及山体下部为大,峰岭地带为小,半干旱、干旱带则相反,谷地较小,山地较大。但是由峰岭向谷地气候由寒带、亚寒带渐变为温带或亚热带的规律不变[4]。
西藏地区的农业气象总体表现出以下4个方面的特点。
1.夏季气温不高,春季气温回升和秋季气温下降缓慢
西藏高原夏季气温低,7月份平均气温大部分地区低于17℃,只有藏东南局部江河深切的河谷地区高于18℃(察隅18.7℃);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农区与长江中游平原相比,7月份平均气温大约相差12~14℃,比黑龙江的嫩江还低1.4~2.8℃。西藏的主要农区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区,超过0℃的活动积温均在2600℃左右。藏东南局部河谷农区,年大于0℃的活动积温多于3000℃。西藏高原夏季温度低,不适宜种植喜温的农作物,如水稻、黍、稷、谷等作物,只能在海拔低于2300m以下的地区种植。西藏主要农区种植的是喜凉的青稞、小麦、豌豆、油菜等作物,种植面积占西藏农作物种植面积的90%以上,其中青稞和小麦占75%左右。
西藏高原春季气温上升缓慢,秋季气温下降平缓。大部分农区春季日平均气温由0℃上升到10℃的时间为75~96d,秋季平均气温由10℃下降到0℃的时间为49~73d,这时的气温对麦类作物分蘖和抽穗化十分有利,是麦类作物穗大粒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西藏高原7—8月的气温,有利于麦类作物的绿色保持较长时间以进行光合作用,是形成西藏麦类作物粒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西藏高原主要农区冬季并不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比我国北方冬、春小麦产区高8~10℃,极端最低气温高-16~-10℃,如拉萨(-16.5℃)比北京(-27.4℃)高10.9℃,比呼和浩特(-32.8℃)高16.3℃。不仅适宜种植春播麦类作物,而且冬小麦和优良牧草如紫花苜蓿也可安全过冬。西藏高原主要农区大于0℃的活动积温不但能满足主要作物青稞、小麦、豌豆、油菜等正常生长发育的要求,而且还有富余。
2.日照时数多,太阳辐射强,光能资源丰富
光能资源丰富,是西藏发展农业生产的最大优势。拉萨、泽当、日喀则全年日照时数为2939~3249h,太阳年总辐射为7712~7761MJ/m2。农作物生长发育期间的日照时数为2315~2417h,占全年日照时数的71%~82%;太阳辐射为6091~66291MJ/m2,占全年总辐射量的78%~86%。太阳总辐射量和农作物生长期间的有效辐射量,均比纬度相近的长江中游平原地区高0.5~1.0倍。
光能资源是西藏农业的最大优势,充分利用丰富的光能资源,提高农作物的光能利用率(太阳光能量被光合作用转变为化学能而储存于光合产物的百分率),增加农作物产量,在西藏有着巨大的潜力。当前,国内小麦丰产田的光能利用率约为0.5%,普通大田为0.1%~0.2%。据计算,拉萨麦类作物亩产500kg,光能利用率为0.24%。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利用,是西藏农业科研攻关的重要课题。
3.冬春干旱多风,夏秋雨热同季
西藏高原冬春干旱多风,夏秋多雨,旱季和雨季格外分明。每年10月到翌年4月,西藏高原上空从西北到东南逐渐为西风急流所控制,少雨雪,多风沙,气候干旱。干旱程度西北部大于东南部,如西部的日喀则从10月到翌年4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0.9%,中部的拉萨占9.7%,东部的林芝占11.6%,东南部的察隅占37%。西部和北部全年大于8级以上的大风日数达100~165d,60%~80%集中在10月到翌年4月;中部和东部只有50多天,也是70%集中在这一时期。由于降水少,空气特别干燥,大部分地区空气相对湿度为30%~40%。这种冬春干旱多大风的气候特点,不仅对越冬作物十分不利,而且造成土壤风蚀沙化。
西藏高原的雨季,是由于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在东南季风的影响下,从海拔较低的东南部吹入西藏高原,沿江河向西北部移动形成的。所以,一般藏东南从3月份开始雨量增多,藏中、藏北部从5月下旬至6月上旬进入雨季,藏西部则到6月下旬乃至7月上旬才进入雨季。雨季往后推移,则形成旱灾,往后推移的时间越长,灾情越重。例如,1965年和1983年,中部地区7月下旬才进入雨季,因此造成农业特大旱灾。降水量也是从低海拔的东南部向高海拔的西北部逐渐减少,如东南部的察隅、林芝,中部的拉萨,西部的日喀则,年降水量分别为760mm、650mm、450mm、440mm。降水量不同年际间的变化也是很大的,如拉萨有的年份不足360mm,有的年份多于500mm。降水量的70%~80%集中在6—8月,“一江两河”地区部分气象站降水量年内分配见表1.2.1,这三个月也是西藏高原温度比较高的时期。雅鲁藏布江中游及拉萨河、年楚河流域常年雨季开始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结束于9月中下旬,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77%~93%。期间大于0℃的积温占全年的56%~74%,日平均气温大于10℃的暖季始于5月上旬至6月上旬,持续90~160d以上,积温在1100~2400℃之间,而此期的降水量却占全年的77%~96%。可见,夏秋雨热同季是高原主要农区气候上的一个重要特点。较长的生长季和光、热、水资源的良好配合,是农作物生产的良好生态环境。
4.自然灾害频繁,影响农作物稳定增产
西藏高原是我国冰雹最多的地区,藏南主要农区平均每年有6~12次,多出现于6—9月。雹粒不大,降落时间短,一般局部地区受灾,破坏农作物茎秆、叶片,造成减产,严重的颗粒无收。藏北牧区雹灾较为严重,年平均冰雹日数达25~35d,使牲畜和牧草受害。
表1.2.1 “一江两河”地区部分气象站降水量年内分配
干旱是西藏高原最常见的灾害,冬、春、初夏连续干旱长达156~228d,造成春播用水紧张,不能灌水的旱地播不上种,即使夏秋雨季也常出现短期干旱,加之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差,严重影响农作物总产量的提高。1983年的特大旱灾,使粮食生产比1980年下降了27%,人工种植的幼树和高山草甸草场牧草枯死。
低温霜冻主要发生在海拔4100~4300m的半农半牧区,在河谷农区发生低温霜冻致使受损的情况较少,主要影响农作物的正常成熟。
大风的危害,主要是使土壤水分蒸发加剧,干旱加重,土壤风蚀沙化,对农林牧生产造成直接或间接影响。
从上述可见,西藏高原农业气候条件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因素,不利的因素影响着有利因素的发挥。要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强调农林牧协调发展,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优化农业生态环境,走高原生态农业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