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塘栖的名门望族
- 卓介庚 吕伟刚 虞铭 范鑫森 蒋豫生编著
- 7448字
- 2021-10-29 20:33:33
风响士林的卓明卿
一
卓明卿是卓贤的次子,少年时不用功读书,喜欢骑马射箭,玩弄剑术,生活潇洒好游。东园刚建成,杭州、苏州等地的名人到塘栖来玩,都要到卓家来做客。当时,大名鼎鼎的吴门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也来了,他是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号衡山居士,官居翰林院待诏。文徵明来到东园,登上大空楼,极目远眺,诗意顿时涌上心头,吟了一首《过卓明卿故居》:
卜筑幽栖一亩宫,泠然对欲御天风。
月光缥缈开帘处,山色虚无览镜中。
静对晴波沙鸟白,乱翻春浪野桃红。
知君应是龙门客,未许扁舟作钓翁。
那一天是晴朗的夜空,他站在大空楼的露台上,感觉到楼层像宫殿一样高耸屹立,阵阵清越的春风吹来,使人心旷神怡。夜晚的月色皎洁明亮,远处的山峦虚无缥缈。水面上有白鸟飞翔,岸上的野桃树开出红艳艳的花朵,景色如此美妙。他回顾身边的卓明卿,一副聪明伶俐的模样,于是说:“像你这样的人才,今后应该去朝廷做官,不要埋没在乡下,甘做钓鱼的渔夫。”文徵明对少年卓明卿是如此喜爱,又寄托着无限的希望。
卓明卿把文大人的教诲记在心中,开始诵读诗书。二十五岁那年,他去国子监深造。国子监是朝廷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国子监的学子称太学生。在明朝时,朝廷的许多部门,北京与南京各有设置,南京也有国子监。卓明卿就在南京国子监就读。在这里他与马司成老师的私交最好,常到老师的桃溪书屋去玩。有一次,他站在桃溪书屋的门前,看到成片的桃花光彩照人,忽发诗兴,吟道:
先生结屋清溪旁,种桃万树交芬芳。
桃波淡漾春似海,霞光云彩成文章。
此中翻书对斜日,天际云开远山出。
仙城宛似武陵原,瑶草金芝间蒙密。
有时濯缨来徜徉,白石齿齿波泱泱。
渔舟上下绕水槛,浩歌何地非沧浪。
武陵之溪岂联络,千岁方井光绰约。
灵气潜通丹井泉,片片桃花成绮错。
桃花绮错先生文,溪流作篆花缤纷。
桃溪桃溪接杏圃,曲江春色真堪主。
锦衣驰马似翔麒,马首春风拂红雨。
花开花落杳无期,翩翩留作丹霞裾。
他看着这一番桃林美景,仿佛看到先生身处世外桃源。他进而将先生的文章比作美丽的桃花,希望先生“锦衣驰马”,成为文坛的马首。他把这首诗题名为《桃溪书屋为马司成赋》,献给先生。马司成先生读罢全诗,大喜过望,说:“这首诗热情洋溢,情景交融,令人口齿留香,这是一首极罕见的佳作。”于是,诗篇在南京的文人中传诵,大家赞不绝口,卓明卿的名声也传遍远近。
卓明卿在国子监读了三年,回到塘栖,一面自学,一面帮助父亲照料家业。一晃就到了三十岁,朋友都来为他庆寿,大家欢聚一堂,觥筹交错,一醉方休。当朋友们散去,夜深人静之时,他忽然觉得惆怅起来,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我竟然到了而立之年,可是我有何成就呢?难道就让时间白白流淌过去吗?”这样一想,脑子里又涌出几句诗来:
读书未涉五千卷,阅世已过三十年。
落日沧江空把剑,中林寒籁自鸣弦。
故人半别金兰契,词客能贻铁杖篇。
寿罢椿庭暗垂泪,萱花孤陇白阳烟。
他感叹自己读书还不多,光阴已经逝去,看落日下山,看江波远去,手中的剑啊,却未立下功业。林木已暗,黄昏将临,喑咽的琴声只有自己懂得。好朋友都走散了,留下了赠给自己的诗篇。他走到父亲的庭院,父亲在暗自流泪。母亲死去多年,孤独的坟茔听不见自己荣耀的消息。他有志于建功立业,却被家业牵累,一时还找不到出路。
卓明卿依旧协助父亲操持繁忙的家业。有时忙中偷闲,也会呼朋唤友去镇郊,或临平,或杭州,或渡过钱塘江去萧山、绍兴玩一阵,每到一处都会留下一些诗词作品。
有一天,他听到消息。翠芷湖东面的湖中有一座小岛,叫箬帽墩,处士杜怀南买下后,建有别墅。现在杜处士去世了,后人居住外埠,这里园地荒芜,意欲出售。卓明卿心想这是一个好所在,风光宜人,适合待客玩乐之用。于是与杜家后人协商,买下了这块土地。然后,投入资金,雇工整修,又建庐筑室,植树栽花,很快建成了一处独特的别墅园林。他邀了几个文友划船上岸去作首览之游。卓明卿上岛时,先想到了杜怀南本是个德高望重之人,虽然家境败落,故园出售,也不能让他默默无闻,不妨将此地命名为“芳杜洲”,也留一点纪念他的意思。众文友听了,齐声说好,说:“卓明卿真是个义薄云天的真君子。”他们一路走,一路看,大家出主意为各个景点设施题上雅名。洲中央的一座建筑物命为“介如堂”。堂前有三块奇形的岩石勾连一起,就命为“三石台”。池中一座高耸的假山,犹如窈窕美女,就命为“舞袖”。东面那座突出的木楼,正被傍晚的阳光斜照着,就命为“夕阳明半楼”。楼后有回廊,接连一座圆洞门的小楼,就借主人卓明卿的小字月波,而命为“月波楼”。大家徐徐往西,又看见几幢楼台,左面的一幢命为“灵籁馆”,右面的一幢命为“白雪堂”。这样命名之后,芳杜洲就进入后期装修,悬匾挂联,上漆敷色,添置各色各样的古董家具。半年之后,这里就成了流光溢彩、风雅招人的好去处。
芳杜洲是卓家接待贵客的场所,建成之后,各地的名士官宦纷至沓来,一时间,冠盖盈门,车马塞途。首先到来的是高官王世贞和他的弟弟王世懋。王世贞,江苏太仓人,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官居刑部尚书,是当时的文坛盟主。他到塘栖逗留数日,在卓家做客时,写下《石禅庵》一诗:
以禅呼石,石不颠头。指石为禅,禅笑不休。
禅亦强名,况石赘疣。石在汝臆,带汝西游。
曷不椎碎,置之东流。自在无碍,荡荡悠悠。
汝既坚顽,如石水投。取指譬月,求剑刻舟。
石言则妖,我何哓哓。飞散洪炉,才点即消。
卓家有一处园林崧斋,斋中有一座楼屋称石禅庵,庵中有一奇石,几尺高,形似醉翁,又似石佛。王世贞看着这方奇石,仿佛进入了佛的世界。他说,我用佛呼唤石,它不点头承认啊。我将石头称作佛,佛却乐不可支了。因此佛是需要名称的,何况这块石头这样奇怪。石头的禅意全在人的意念中,就是常说的佛在心中。如果石头打碎了,佛意也没有了。所以佛意是无所阻碍的。王世贞用石佛说明境由心造,使在场的人们得到深刻的启悟。
王世贞的弟弟王世懋,字敬美,号麟洲,官居太常寺少卿。太常寺管理朝廷的日常工作,少卿相当于中央办公厅主任。王世懋在诗词文赋方面深有研究,是戏曲家汤显祖的上司。他到卓家东园游大空楼时,写下一诗,题为《为卓澂甫题大空楼》,诗云:
凭虚高阁俯全吴,万里苍茫百尺孤。
衲底天风凌汗漫,檐前海色隐蓬壶。
冥心法界尘俱灭,过目烟霞相并无。
肯似王郎夸信美,倚栏肠断在平芜。
王世懋站在大空楼上,眼前是万里苍茫,天风吹拂,仿佛看到蓬莱仙岛。在这样的环境中参禅佛法,只觉得红尘全消,烟云空无,真可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与王世贞、王世懋一起来的还有汪道昆、屠隆等人。汪道昆,字伯玉,号太函,安徽歙县人,是明朝著名的剧作家,官居兵部左侍郎,曾参加过沿海抗倭战争。他游东园,游芳杜洲,留下多首诗作,又应卓明卿之请,为明卿的父母写下碑文。同时来的屠隆,字长卿,号赤水,浙江宁波人,官居礼部主事,也是著名戏曲家。屠隆后来又到塘栖,特地造访卓明卿,未曾遇见,留下诗一首,诗意说,年岁末尾,我来看你,你这位王孙公子到哪里去了。我明年将沦为布衣,离开朝廷,做隐居的人物去了。
卓明卿在当时文人中有很大的影响力。他人品潇洒,学识丰富,又善于交往,而且有充足的财力用于接待。他在杭州召集过多次诗会,他既是召集人,又是主持人,他主动选择诗会地点,租下住屋,负担全部食宿费用。诗会后,又邀请各地名家到塘栖做客。他会雇几条游船画舫,把客人载到塘栖,在他家中住上几天,大家吟诗作画,雅兴不衰。明万历十一年,即1183年,卓明卿45岁,卓明卿与王世贞、汪道昆、屠隆、戚继光等十九人结成西湖秋社。三年后,该社发展成规模盛大的南屏社。由卓明卿主持,在杭州西湖畔的南屏山举行几乎囊括当时后七子派所有精英的盛会,大家踊跃献诗,此起彼落,盛极一时。会后,戚继光等人齐到塘栖,在卓家做客。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官居浙闽总兵,太子少保,是抗倭名将。他这次从广东还乡,在杭州参加诗会后,又到塘栖卓家,受到卓明卿的热情款待。卓明卿在酒宴之后,赠给戚总兵一诗,题为《戚少保两广还,过草堂,将休沐林皋,感赋》,诗云:
先朝经略海波平,三十年来天下名。
召虎归因驱虏疾,卧龙功复渡泸成。
春云握管莲花幕,夜雪吹笳细柳营。
莫道故园山色好,汉家方倚作长城。
戚继光比卓明卿长十岁,也是西湖秋社的骨干成员。卓明卿作诗赞颂戚继光的丰功伟绩,表达了无比崇敬的心情。
卓明卿还结交许多布衣隐士,三教九流无一不是他的座上客。嘉兴隐士张伯咨在卓家石禅庵住了很长时间,为卓明卿抄写法华经。他的书法极好,真是字字珠玉,抄写的经文留存在庵内,成为一宝。张伯咨后来到绍兴去了,卓明卿又到绍兴去看他,赠他一诗,云:
法华七品卷中收,洒翰翩翩贝叶留。
千载印心归宝藏,二时了义认银钩。
石潭能照莲花净,金粟偏依梵界幽。
放棹山阴好乘兴,不知张果抱经投。
诗中称赞张伯咨山人佛法深厚,字体刚劲,把他比喻为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仙寿长久。
卓明卿对本镇的乡士贤达联络更为密切,一起游山玩水,诗酒唱酬。镇上有吕需者,字水山,以书画著称,又精工技艺,自制安平车一辆,外出访友时驱车前往,能设机关决定行止。卓明卿看了,写下《安平车记》一文,说吕需这个人真了不起呀,能制造这样奇妙的车子,他简直是春秋时代庄周的徒弟,是上天降下来的神仙。然后对吕需一生的奇遇作了一番叙述,说他足迹遍布全国,朋友遍及天下。他的金石书画有很高的水平,天文地理、经世方略,什么都懂。现在他隐居在镇上,默默无闻,淡泊自如,实在是一位高尚的人。卓明卿这篇文章写得很长,写吕需其人、其车,是一篇纪实人物的散文,文字流畅,借故运典,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堪称是一篇匠心独运的美文。
二
卓明卿在父亲创下殷富家业的基础上,也舍得为塘栖的公益事业出资出力。那时候,镇南十里的超山顶上还没有像样的庙宇,塘栖的高僧法源对卓明卿说:“超山在平原水乡是一座超拔突兀的山峰,群领众山,加以林木茂盛,很需要恭请玄武菩萨来坐镇,驱离火神,保护众山的安全。”卓明卿见众僧说得有理,乐意捐助巨金在山巅建造真武殿。在超山建庙,一是附近缺乏巨木和坚石的材料,二是山势峻耸,运材困难。法源禅师说:“只要卓施主倾囊相助,临安天目山的大木和獐山的青石,都可派人前去采购。”卓明卿既然下了决心,也决不吝惜钱财,于是唤随从将一大包银子交到法源手中。法源禅师于隆庆初年筹划,并购置木材、石材,烧砖制瓦,招募工匠队伍。从初夏起,择日开工,几百名木工石匠日夜兼工,甃砌山路,构建大殿,又缭以重垣,重塑佛像,在山顶建起上圣殿,在山腰建起中圣殿,从此香火旺盛,进香的队伍络绎不绝。
过了几年,广济桥南堍的广济庵(俗称总管堂)寺僧行山找上门来,说:“广济庵建造以来,已七十多年,现在庙貌已经破败,庵中的和尚不安心守桥,希望卓施主解囊相助”。卓明卿问明了情况,心想此庵历时已久,确实应当维修了。此庵的僧徒肩负守护广济桥的重任,也应该让他们有个安心的居所。于是对行山禅师说:“你找人核计一下修复工程需要多少资金,我愿意尽力相助。”几个月后,行山禅师把工本列账呈上,经卓明卿过目,就确定日子动工。大约一年后,全部完工。卓明卿携家人一起前去观瞻,见庵堂已焕然一新,佛像饰金涂翠,栩栩如生,诵经的禅堂已经加宽,三楹拓成五楹。堂前有一青石小径,伸入竹林。水池已疏浚池底,现在碧水涟涟。禅堂有楼梯可登上楼阁,在此闲坐,冬可赏雪,夏可避暑。庵内有一井,人称郭璞井,也重新作了修葺,井内砖壁相叠,井水清冽可口。庵西又新建普同塔一座。这时,行山禅师捧来笔墨请卓明卿写碑文,卓明卿兴致很高,立即挥笔写下一篇长文,先说广济桥和广济庵地处要津和此庵的历史,又说了这次重修的过程,最后希望此桥此庵能托庇佛佑,长久保存。
第二年盛夏,卓明卿与朋友毛文蔚到广济庵避暑,写下一诗:
稍折西源碧树湾,珠宫曲坞近堪攀。
舞衣香袭旃檀座,歌扇风回灵鹫山。
暑失清林疑雪窦,云移黄鹤锁烟鬟。
清池疏林吾侪饮,河朔高欢一解颜。
诗中把广济桥一带的热闹景象和广济庵的清静氛围都作了描写,又说了与朋友畅饮谈心的无穷兴味。广济庵经过这次修复又延续了一二百年。
几乎与修广济庵同时,镇上的乡绅好友前来与卓明卿商量修复泗水庵的事。泗水庵在镇南,马鞍山之西,在白栗山的半腰,是一座小庵。原来有尼姑居住,老尼姑死了,小尼姑走了。这座空庵被四明山来的瑾和尚和他的徒弟住下了。这里最有趣的事是庵隅的石罅间天生一井,大旱不涸,水多清洁,镇上常有人来此取水。只因为地处偏僻,烧香的人少,和尚的开支无人接济。后来,庵的梁柱墙壁也被风雨摧损,四明山来的和尚也逃走了。乡绅们说:“泗水庵是个清静的去处,如果修复了也是塘栖的一处名胜,能否请明卿牵头,一起来修复此庵。”卓明卿一听,自告奋勇,说:“区区小事,何劳兴师动众,就让鄙人来做个功德吧。”大家推荐了一位乡绅负总责,由卓明卿出资,很快把泗水庵修葺一新,并由大善寺分派两个和尚去照顾庵业,生活费用由卓明卿开支。这样,镇上的文人闲客每逢四时八节都去泗水庵饮茶吟诗,终于使这个小庵也存在了很长时间。
三
卓明卿是一个生性散漫、对仕途并不热心的人,长长的四十多年中,简直是个“无事忙”,把很多时间消耗在交朋结友、吟诗作词上,一次也没有去参加过乡试。眼看着已经四十六岁的人了,父亲老是在他耳边嘀咕:“人家做官的,多少风光,家中有点事也有个靠山。你人也聪明,学问也好,为何不去赶考呢?”在父亲的催逼下,他也有了谋个一官半职的念头,但是年纪大了,读过的四书五经多半忘却了,要走科考的路恐怕是不会成功的。于是想到了走“谒见”的路,他认识的高官很多,有谁会推荐自己呢?他想到了太仓人王世贞大人。王大人有一把年纪了,听说休闲在家,自己不妨去登门拜访一下,看他的态度与否再作定夺。
那一年秋天,卓明卿雇了一艘小船,沿运河北上,过松江再向北,到达长江边的地界就是太仓县了,很快找到了王大人所居的弇园。这是一处占地七十亩的园林,楼台亭阁应有尽有,是王世贞的私家花园。卓明卿的到来,王大人十分欢喜,饮茶欢谈之后,牵着他的手到园中游览。俩人穿花拂柳,行船登桥,兴致颇浓。卓明卿随口吟诗一首相赠,王大人也回了一首,念道:
念尔直成汗漫游,烟波一艇傲深秋。
从探茂苑名山尽,且为愚溪少日留。
彩笔老凭添气象,青鞋轻自吐风流。
题桥剩有王孙字,时复摩挲缓别愁。
王世贞在诗中称赞卓明卿是多才多艺的富家公子,希望他在弇园多玩几日。卓明卿玩到第三日,委婉地说起自己想去朝廷搏一功名,但年纪大了,经书也快忘记了,请王大人提携一把。王世贞想了一下,说:“贤侄此说也有道理。我给你写几个字,你去碰碰运气吧。”
卓明卿取了王大人的信札,起身往北京赶路。也是他时来运转,接待他的是吏部高官,看罢王世贞的亲笔信,毫不迟疑地说:“明卿,你是忠贞公卓敬的后人,自应重用,后宫御膳房尚有余缺,你就任光禄监事如何?休嫌官职卑小,应当恪尽职守,休生怠慢之心。”卓明卿听了,心生欢喜,忙谢恩退出。光禄寺是管理皇家后勤的部门,监事仅是七品小官。几天后,卓明卿到御膳房履职。这是一座内外十余间房屋的宫殿,分管皇亲国戚的饮食珍馐,事务繁多,责任不一。卓明卿上任之后,努力熟悉账务,与各色人等相让甚谐。这样平平常常地过了一年多。一日,接到家乡托人带来的急信,说是父亲病重,家中产业无人照料,希望他立刻回家。卓明卿知道后,心焦如焚,忙向上司告假,雇了一辆马车,急匆匆返乡。
不一日,回到家中,见父亲病倒在床,半歪着身子,咳嗽不止,卓明卿忙请医问药。父亲佝偻着身子说:“治得了病,治不了命,我七十多了,也活够了。寿数长短我不在乎,只想到这一大摊家业,总是不安。”明卿说:“有我在,这家业会长久保持下去的。”父亲又熬了几日,终于与世长辞。停丧七日后,移柩武康杨坟山茅田坞,与朱氏、邵氏合墓。
卓贤去世之日,两位侍妾悲伤难持。卓明卿对她们劝慰再三,对她们的子嗣除立卿、顺卿早逝外,对达卿、显卿和他们的子女,照顾得周周到到。他在家守孝三年,又重上北京。临离开时,对儿子尔康、尔昌殷切嘱咐,这才跨上马车往京城而去。
卓明卿第二次赴京续职,已经五十岁年纪。他到京之后,赶紧到吏部销假,又去拜访在京的高官和同僚,大家久别重逢,设宴话旧,不由得感慨无穷。吏部的主官告诉他,不久前,朝廷已决定升他为光禄署丞。卓明卿听了,颇感惊讶,说:“卑职不忘朝廷荐拔之恩,定当尽心为皇上效力。”
卓明卿上任之后,先查库房,后查账册,想不到全是浑账烂账,他很是生气。几个月过去,发现其中奸恶腐败之事甚多,各库银两实物出入不符,几乎难以究诘。
这一日,他到账房问分管财务的司员刘天裕,御膳房有多少办事人员?每年发放薪俸多少?支出日常库银多少?然后,他一一合计,进出账目怎么也合不拢来。有一项写明是张画师领取薪俸若干。卓明卿问了许多人,都说张画师多年前已经去世,再问刘司员,他承认是自己冒领了。卓明卿让他把前后经过写明,等待禀明上司后接受处分。刘天裕有个兄长刘天彪,任武英殿将军,竟然为其弟瞒赃,威胁卓明卿不得上报,私下了结。卓明卿出示刘天裕的交代笔录,对刘天彪从容说:“将军是皇上倚重的武官,大明刑律你也清楚,如果以贪污定罪,你也救不了他。若是主动认罪,尚可饶他一命。”刘天彪终于明白事理,把弟弟交了出来。卓明卿从中说了刘天裕的好话,结果从轻发落,派去军中戍边效力。这件事在朝中传扬开来,王公大臣都称赞卓明卿明白事理,处置得当,威望也更加高了。
卓明卿在朝廷做官十年,所处的环境苦衷难言。尽管他有钱,又有广泛的交际,由于地位不高,心情也不舒畅。儿子尔康、尔昌几次写信劝他回乡,他迟迟不敢答应。他给儿子们写了一封回信,说自己在京为官,原先也有雄心,想拼搏一番,现在年纪大了,无法与少年人竞争了,要爬上高位不可能了,只能耗心费力,度过余年。在这封信中,使人看到一个内心丰富、才华横溢的人,在内心隐藏的痛苦。
当他六十岁那年,吏部打算将他调到史志局任职,后来又准备调府郡任司马之职。不幸的是这一年六月,他突患急病,连呼几声,骤然去世。他一生酷爱诗词,留下了大量的作品,据不完全统计有诗词约一千余首。他的著作很多,他自己编辑的《唐诗类苑》一百卷,现被国家文化部列入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又有《卓氏藻林》八卷,这是一本集文字修饰的词典,书中按音阶排列分三十七类,囊括了“六经”“三史”的所有词藻,是一部修辞用的指导书。卓明卿家境豪富,在塘栖老家的崧斋和芳杜洲都设有刻书作坊,采购大量木材,雇用几十名匠人,在此刻书印书。他本人的著作《卓澄甫诗集》十卷和《卓光禄集》三卷,都刻成木版印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