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姜太公庙(卫辉市、牧野区)

卫辉市姜太公庙位于卫辉市太公镇前太公泉村村西边的高岗上。相传该处为太公庙旧址,后太公庙搬迁至太公故居处建设后一度荒废。2001年在此复建姜太公殿,占地面积3亩,内塑太公及二门人塑像。太公故居、太公钓鱼处、姜太公墓、姜太公祠亦位于太公镇。

太公镇原称“太公泉镇”,2008年8月21日,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河南省民政厅批复,卫辉市太公泉镇更名为“太公镇”。位于河南省卫辉市西北部,距市区11公里,西邻辉县市张村乡。

明万历《卫辉府志》记载:“姜太公庙在府城西北三十里太公泉上,因墓而建,有汉崔瑗碑、晋卢无忌碑。”[31]说明至少汉代已有太公庙。

崔瑗(77—142),字子玉,东汉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人,东汉官吏、书法家。曾立太公庙碑,谓太公庙“高林秀木,翘楚竞茂”。

卢无忌,河北范阳人,自太子洗马来为汲令,于晋武帝太康十年(289)三月十九日撰《齐太公吕望表》,刻石立碑于太公庙。《齐太公吕望表》又称《吕望表》《太公望表》。现已失,仅存拓片。《太公望表》首句“齐太公吕望者,此县人也”,可谓一个十分重要的论断。《太公望表》是天下名碑,在太公文化研究、汲冢书研究、晋朝碑刻及书法艺术研究等诸多方面有着重大的影响。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清水》:

又东过汲县北,(汲)县,故汲郡治,晋太康中立。城西北有石夹水,飞湍浚急,人亦谓之“磻溪”,言太公尝钓于此也。城东门北侧有太公庙,庙前有碑,碑云:太公望者,河内汲人也。县民故会稽太守杜宣白令崔瑗曰:太公本生于汲,旧居犹存。君与高、国同宗太公,载在经传,今临此国,宜正其位,以明尊祖之义。于是国老王喜,廷掾郑笃,功曹邠勤等咸曰:宜之。遂立坛祀,为之位主。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泉上又有太公庙,庙侧高林秀木,翘楚竞茂。相传云:太公之故居也。晋太康中,范阳卢无忌为汲令,立碑于其上。太公避纣之乱,屠隐市朝,遁钓鱼水,何必渭滨,然后磻溪,苟惬神心,曲渚则可,“磻溪”之名,斯无嫌矣。其水东南流,潜行地下,又东南复出,俗谓之雹水,东南历姆野。自朝歌以南,南暨清水,土地平衍,据皋跨泽,悉坶野矣。[32]

在唐宋以前,姜子牙被历代皇帝和历代典籍尊为兵家鼻祖、武圣,唐肃宗封姜子牙为“武成王”,武庙就是来源于武成王庙的简称。宋真宗时,又封姜子牙为“昭烈武成王”。到了元朝时期,民间对姜子牙增加了一些神话传说。到明代万历年间,许仲琳创作了《封神演义》小说,从此,姜子牙由人变成了神,并且为民间广为信奉。

卫辉汲城村、旧县城东门内以及新乡市牧野区也各有太公庙一处。

新乡姜太公庙位于新乡市牧野区,为新乡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

牧野区人文底蕴深厚,历史记载牧野大战曾发生于此,现在的杨岗村、茹岗村、畅岗村原名为古龙岗、古凤岗和古龟岗,县志上称“三岗”,相传是武王伐纣兵临牧野时驻扎的村落。

清乾隆《新乡县志》记载:“三岗在县北三里许,龙岗、凤岗、龟岗,东西迤延数里。凤岗,相传为太公鹰扬之所,周武王拜吕望为尚父即此地,今太公庙存。”[34]“太公庙在凤岗。宋绍圣、元贞间重修,国朝康熙知县李登瀛修复之,置祀田,后裔春秋奉祭。”[35]

清代亦有碑记,记述“凤岗之上,太公庙在焉,其村编户多吕姓”,太公庙“历宋元迄今”。

民国年间《新乡县续志》记载:“太公庙在凤岗,载旧志,今存。”[36]

近年来,对新乡太公庙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现由大殿、配殿、戏楼、钟楼、鼓楼等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