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大觉寺(延津县)

大觉寺,古称“上乘寺”,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24—755)。明洪武年间置僧会司,宣德元年(1426)僧定元重修。因旧址重建,大殿内供奉如来,如来以宏慈大愿,摄爱众生,以己之大觉,归众生正觉,故该寺以“大觉”名之。

明嘉靖《延津县志》记载:大觉寺在“县治西北,唐建。国朝洪武中置僧会司,宣德元年僧定元重修古塔一座。赵子昂(孟頫)《长明灯记》一通。僧固建寺,同名”[26]

明代邑人李戴在《鼎建大觉寺白衣观音阁记》中说:“吾延城中有大觉寺,古刹胜也,居邑之西北隅。”[27]

明代延津人屈可伸曾撰《重修大觉寺记》:“延于古今为战地兵燹之所……而(大觉)寺顾巍然独存,赵松雪(孟頫)所为书《长明灯记》其石至今犹雄庞敦固,如虎豹虬,抟立于山门之间。”[28]

图2-2 延津大觉寺及万寿塔(2014年8月20日)

在今大觉寺正殿前有一石碑,此碑立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礼部听选监生王秉撰文。该碑位于大殿之前侧,与赵孟頫《长明灯记》分立神道两旁。碑面剥蚀严重,已难辨识,幸而博物馆藏有拓片,故能抄录而明晰之:

延津邑治西北一里许,有寺曰“大觉”,即古之“上乘寺”也。盖肇于唐之天宝间,越五代,历宋元。

记载了大觉寺在明代从宣德己酉年(1429)到成化二十二年(1486)的重修过程,时间跨度50余年。

明清以来,大觉寺曾多次修葺。现存寺院南北长81米,东西宽49米,总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主要有万寿塔、大雄殿、鲁葛祠、厢房等以及较多的碑刻题记,碑刻中以赵孟頫书《长明灯记》碑最为著名。

万寿塔为一座六角七层的古塔,始建于唐天宝年间,毁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又二年(1551),知县李元春劝令士民重修,修了两层因财力不足而停工。隆庆三年(1569),知县陈彝募捐续修,又未完成。至万历十一年(1583),知县郝亦立再次施材续建,因郝奔丧,又未完成。直至万历十三年(1585),才有知县张光宇捐俸银命匠合顶,并铸千余斤重的铜宝瓶(塔葫芦)置于塔顶,至此才算竣工。重修该塔自破土到完成,共经历了3代皇帝、15任知县,历时36年。“万寿浮屠”是明代延津“十六景”之一。

大觉寺有白衣观音阁。李戴《鼎建大觉寺白衣观音阁记》中记载:“吾延城中有大觉寺,古刹胜概也。居邑之西北隅,人皆曰西北乾方,一邑之寿山也,其形势宜高,谋建楼阁于寺后,塑白衣大士像。”“越三载厥工告成,予往观之,登楼礼大士,凭栏眺望,一邑宇舍尽在目中,因叹曰:‘危哉阁乎,居然大观也。’”此阁的创建,可以“壮一邑之形胜”。[29]“妙高楼阁”是明代延津“十六景”之一。

大觉寺《长明灯记》碑,系元延祐七年(1320)雕制,由元代国史编修官揭傒斯撰文,大书法家赵孟頫书丹。长明灯,又名“续明灯”,或“无尽灯”,即佛前日夜常明的灯。《长明灯记》碑主要介绍泰安王子野仙帖穆尔“割田千五百亩,入汴梁延津上乘寺,为长明灯资”之事。康熙《开封府志》云:“长明灯其义甚深,微妙其功绝不可称量。”[30]

大觉寺有鲁葛祠(门头悬一小牌“财神殿”),原叫鲁班殿,建于明成化辛丑年(1471)间,三楹,殿内供奉鲁班、葛洪、比干三尊塑像。

大觉寺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