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本书结构

除第一章导论之外,本书还包括十章。第二章从总体上分析世界贸易体系变革的原因及趋势。第三章至第五章讨论主体变革,包括整个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国际经贸格局的变化以及中美经济实力的变化。第六章至第八章讨论平台变革,其中第六章和第七章讨论多边贸易体系变革,第八章以《美墨加协定》为例讨论自由贸易协定变革。第九章和第十章讨论国际经贸规则变革,介绍主要经济体对国际经贸规则的诉求,并以货物零关税为例分析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第十一章给出中国参与构建世界贸易体系的思路。本书结构见图1-4。

图1-4 本书结构


[1]世界贸易体系也被称为“全球贸易体系”“全球贸易治理”“国际贸易体系”“国际贸易治理”等。为与世界贸易组织一致,本书称之为“世界贸易体系”。但在提及世界贸易时,有时也称为“国际贸易”。虽然世界贸易体系的治理领域是国际贸易,但是其规则已延伸到国际投资甚至国际金融领域,并拓展到诸多其他与国际贸易直接或间接相关的领域。

[2]相比世界贸易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国际投资体系并不完善,尚没有多边层面的国际投资组织。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也仅是全球治理体系的一部分。

[3]Richard Baldwin,“WTO 2.0: Global Governance of Supply-chain Trade”,Centr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Policy Insight No.64,December 2012.

[4]从更早的视角看,世界贸易体系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492年至19世纪早期的重商主义时期、19世纪早期至1914年、两次世界大战时期(1919年至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时期(1947年至今)。第一阶段体系的特点是“没有体系”,战争、殖民、贸易相互交织。英国因为工业革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引领第二阶段体系。英国基于斯密和李嘉图的思想推行单边的贸易自由化理念,并通过武力迫使中国、日本、土耳其、波斯、一些拉美国家开放市场。同时,英国并没有寻求在其他市场的特惠待遇,践行最惠国待遇理念。在两次世界大战的第三阶段,英国衰落,无力提供公共产品,美国也不愿意承担领导者的角色。这一阶段的贸易保护程度较为严重。在第四阶段,美国主导建立战后的贸易体系,并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领导者。参见Douglas A.Irwin and Kevin H.O'Rourke,“Coping with Shocks and Shifts: The Multilateral Trading System in Histori cal Perspective”,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Working Paper No.17598,November 2011。

[5]需要指出的是,自由贸易协定(Free Trade Agreement,FTA)仅是 PTA的一部分,PTA对应WTO定义的区域贸易协定(Regional Trade Agreement,RTA)。PTA包括非互惠的PTA、互惠的PTA、FTA、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等。本章主要使用PTA这一泛指概念。参见 Nuno Limão,“Preferential Trade Agreements”,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Working Paper No.22138,March 2016。

[6]2018年3月,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封面文章是《世界贸易的威胁:基于规则的体系陷于危难》。该文认为特朗普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世界贸易体系第一次面临如此严重的困境。参见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usstock/c/2018-03-14/doc-ifyscsmv4112231.shtml。

[7]参见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jyjl/e/201901/20190102830286.shtml。

[8]Douglas A.Irwin and Kevin H.O'Rourke,“Coping with Shocks and Shifts: The Multilateral Trading System in Histori cal Perspective”,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Working Paper No.17598,November 2011.

[9]张宇燕、任琳:《全球治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国际政治科学》2015年第3期。

[10]我们提出的三要素和成本—收益分析框架也可以应用到其他全球治理体系的分析中。

[11]Richard Baldwin,Masahiro Kawai andGaneshan Wignaraja,“Introduction”,in Richard Baldwin,Masahiro Kawai andGaneshan Wignaraja,ed.,The Future of the World Trading System: Asian Perspectives,London: CEPR Press,2013.

[12]低标准和高标准是相对的。低标准规则主要是指传统的贸易规则,而且贸易自由化程度较低。高标准规则的议题数量更多,而且贸易自由化程度较高。

[13]成本和收益,有一些可以客观衡量,有一些是主观衡量。

[14]主体数量越多,则集体行动越困难。经济实力比较容易理解,也是普遍认为是决定议价能力的核心因素。但规则制定能力同样重要,其不仅包括设计规则的能力,还包括主体的参与意愿,也即主观是否积极。这不完全和经济实力相关。克里斯汀·霍普韦尔(Kristen Hopewell)强调了在WTO谈判中,主观意愿对提升议价能力的重要性。参见Kristen Hopewell,“Different Paths to Power:The Rise of Brazil,India and China at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 cal Economy,Vol.22,No.2,2015。

[15]这便于理解,为何美国对 WTO的支持力度在减弱,而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支持力度并没有减弱。WTO采取协商一致的决策机制,IMF则采取投票的决策机制。

[16]张宇燕、任琳:《全球治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国际政治科学》2015年第3期。

[17]GATT的创始缔约国有23个,但是签署的时间不同。1948年1月1日以后,各创始缔约国陆续签署。

[18]参见https://www.wto.org/english/thewto_e/gattmem_e.htm。

[19]参见https://www.wto.org/english/thewto_e/acc_e/acc_e.htm。

[20]GATT刚成立时,欧洲成员包括比利时、法国、卢森堡、荷兰、英国。意大利和德国先后于1950年和1951年加入GATT。日本于1955年加入GATT。克里斯汀·霍普韦尔(Kristen Hopewell)认为在很长时期内,GATT以及WTO谈判都由四巨头——美国、欧盟、加拿大、日本主导。2004年在多哈回合谈判期间,巴西和印度代替加拿大和日本成为新的四巨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逐步成为和巴西、印度相同重要的WTO成员。南非和印度尼西亚等新兴经济体的重要性也有所上升。参见 Kristen Hopewell,“The BRICS—Merely a Fable?Emerging Power Alliances in Global Trade Governance”,International Affairs,Vol.93,No.6,2017。

[21]数据来源于IMF的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https://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2019/02/weodata/weoselgr.aspx。

[22]前述已指出,GATT刚成立时仅有9个缔约方。虽然数量不多,但由于是美国主导的战后体系,且对所有经济体开放,因此各经济体主要是通过寻求加入GATT来融入世界贸易体系。

[23]实际上,前4次回合谈判的时间都只有1年。后面每次回合谈判的时间越来越长,分别是2年、4年、7年、9年。参见 https://www.wto.org/english/thewto_e/whatis_e/tif_e/fact4_e.htm。

[24]争议性的议题当属农业议题,包括取消补贴和降低农产品关税等。“打包谈判”是指在达成一致之前什么都不同意(nothing is agreed until everything is agreed)。

[25]克里斯汀·霍普韦尔(Kristen Hopewell)认为多哈回合谈判停滞的重要原因是巴西、印度、中国的议价能力越来越强,使得发展中国家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难以达成一致意见。参见Kristen Hopewell,“The BRICS—Merely a Fable?Emerging Power Alliances in Global Trade Governance”,International Affairs,Vol.93,No.6,2017。

[26]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WTO成员忙于应对危机,无暇应对WTO谈判。但事实上,多哈回合谈判真正停滞是在2015年12月内罗毕第10次WTO部长级会议后。当时,美国明确提出终止多哈回合谈判的想法。参见Kristen Hopewell,“The BRICS—Merely a Fable?Emerging Power Alliances in Global Trade Governance”,International Affairs,Vol.93,No.6,2017; Berger Axel and Brandi Clara,“The G20 and the Future of the Global Trading System”,German Development Institute(DIE),Briefing Paper No.10,2016。

[27]Chad P.Bown,Robert W.Staiger and Alan O.Sykes,“Multilateral or Bilateral Trade Deals?Lessons from History”,in Bown Chad P.,ed.,Economics and Policy in the Age of Trump,London: CEPR Press,2017.

[28]Ian M.Sheldon,Daniel C.K.Chow,William McGuire,“The Revival of Economic Nationalism and the Global Trading System”,Ohio State Public Law,Working Paper No.441,March 29,2018.

[29]数据来自 WTO的区域贸易协定数据库,http://rtais.wto.org/UI/PublicMaintainRTAHome.aspx。

[30]这里的协定不一定是PTA,为了分析方便,将“deal”和“投资协定”也归为PTA。

[31]我们也不能忽视准巨型PTA的影响力。所谓准巨型PTA是指四大经济体与重要经济体签署的PTA,如《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美墨加协定》(USMCA)、《欧加自贸协定》等。

[32]TFA于2013年12月在巴厘岛第9次WTO部长级会议完成谈判。在超过2/3的WTO成员批准之后,于2017年2月22日生效。TFA主要内容是海关管理和贸易便利化,仅是非关税壁垒的一种。其他非关税壁垒还包括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等。关于 TFA的材料参见 https://www.wto.org/english/tratop_e/tradfa_e/tradfa_e.htm。

[33]Todd Allee,Manfred Elsig,“The Presence of the WTO within Preferential Trade Agreements”,InManfred Elsig,Bernard Hoekman,Joost Pauwelyn,eds.,Assessing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Fit for Purpose?World Trade Forum Series,Cambridge,United Kingdo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7.

[34]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章并不是PTA文本里的章,类似议题数量,议题由克劳迪娅·霍夫曼(Claudia Hofmann)等定义。参见Claudia Hofmann,Alberto Osnago and Michele Ruta,“The Content of Preferential Trade Agreements”,World Trade Review,Vol.18,No.3。

[35]Qingyi Su,Chengwei Zang,“How Will the Implementation of Zero Tariffs Affect Employment in China?”,China & World Economy,Vol.28,No.2,2020.

[36]Andreas Dür,Leonardo Baccini andManfred Elsig,“The Desig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greements:Introducing a New Dataset”,Review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Vol.9,N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