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祭祖

镇上一年三次的祭祖活动,从小到大我都参与过,现在由于时间和距离问题,虽不能到现场,依然记忆犹新。

一年当中头次祭祖是清明节上坟,其实起初镇上人上坟是在春分这一天,上坟的时间有些地方是不一样,往县城方向,城川附近又是另外的时间,近几年强调传统文化,几乎就都统一到清明节这天了。各姓氏家族带着族中男女老少去祖坟,打扫祖宗坟头的杂草,挂上挂纸,敬上烟酒茶,献上献盘,然后家中老者给孩子们讲讲过去的家族史,也算是很好的一个传承吧。我对奶奶的印象不深刻,对爷爷的印象也只有一个瞬间,玉米熟了的时候,他给我用刀在老院门前的自留地里削了一根玉米杆子让我嚼,特别甜,就是现在的甘蔗,估计都没那记忆里的玉米杆子甜。而其他所有能关于爷爷、奶奶和他们的一生,全都来源于父亲和叔叔们的讲述,然后自己尽力的在脑海中还原他们的影像。小时候最喜欢上坟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可以吃到好吃的,特别是炒鸡蛋,那味道到现在都能想象的出来,却没法自己用鸡蛋复制。这就是一年中第一次祭祖,上坟。万物复苏,春回大地,扫扫先人一个冬天已经凋敝的坟头,寄去一份对他们的敬意和思念。

第二次祭祖,是每年的农历十月一日,镇上都习惯叫十月一,是给先人们送寒衣的时候。农历十月,风寒料峭,买回来剪寒衣的纸,剪成棉衣、棉裤、袜子等御寒的衣物,手巧的人还会剪出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在太阳还未落山的时候,给逝去的亲人烧送去准备好的过冬物资。看着熊熊燃烧的寒衣,化为灰烬的纸屑随风盘旋天空,越飘越远,跪着的人权当是逝去的人显灵,拿走了需要的东西,心里也就踏实了。送寒衣,也送去的是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关心,虽阴阳两隔,却无法阻断一脉相承的血缘和绵延不断的亲情。

镇上一年当中最隆重的祭祖是从大年三十开始的。镇上以姓氏划分,每个姓都有自己姓的老案,我见过聂家的老案,烟熏的泛黄,是一副画着自己姓氏最早的族谱图,年长者对画上祖先清晰的繁衍脉络很清楚,当画幅不足以画下姓氏的繁衍时,就改用族谱记录了。老案在谁家,谁家就是大年三十祭祖的场地,所有同姓的人都夹着香表盒就奔着那家去祭老案。老案的流动,是跟着婚丧嫁娶而动的。谁家要是有个红白喜事,都要把老案请到家里供着的,直到另有人家请去。所以大年三十老案能在谁家,也算是一份荣耀了,从小到大跟着父亲叔叔们大年三十去接老案有很多次,供老案的同姓人家,有日子如火如荼的,也有清平惨淡的,但没人会因为这些客观条件而怠慢老案。

三十接老案要早,是表达一份急切接回祖先一起过年的心情;初三晚上送老案要晚,体现的是对祖先的恋恋不舍。

我记忆中有一次三十老案是在我家,具体是因为我哥结婚还是什么其他原因,记不太清楚了。三十那天,父亲让我们把院子打扫干净,我家是一排洒房,没有上房,老案就在洒房中间的那间。父亲早已经把不太平整的地面用土垫平踩实,打扫干净了,地上摆着六个用废弃的尼龙袋子装上麦草缝上的草包,前来拜老案的人跪在上面,膝盖不会疼。那张橘红色的方桌被擦的明亮,放在进门直对着的墙根下,桌子上摆着蜡烛,黄色的表,香和香炉,好看也诱人的扇碗整齐的摆放在上面,而老案,就挂在方桌上面的墙上。等镇上聂姓人全都到齐了接老案也就开始。接老案的人基本全是男人,女人鲜有,或者几乎没有能去接老案的,当然现在好很多了,想去的大家也不会拦着。活动开始会由族里年龄最长、辈分最大的老者主持仪式。那年好像是我一个叫家兴爷的爷爷主持的。洒房不大,能在屋子里的也就五六个人,其他人都只能在院子里等着仪式的开始。家兴爷走向方桌,拿起三根香一头对着蜡烛点着后鞠躬作揖,然后插在香炉里。随后拿起一张桌子上父亲准备好的黄色表点着,跪下后放在方桌底下的脸盆里,黄表燃尽,一句发自家兴爷历经沧桑的“磕头”口令,先是屋子里的人都跪下了,紧接着几百号院子里的人看着前面的人的动作也都齐刷刷的跪下磕头。与此同时,院子不远处的年轻人点燃了早已经准备好的鞭炮,偶尔也有在外面挣了大钱的小伙子放的烟花,氛围一下到了最高潮。鞭炮夹杂着雷管炮的声响,震耳欲聋,老案接回来了。一切礼仪结束,所有的人在院子寒暄着,满院子都是姓聂的,有见过的,没见过的,认识的,不认识的,互相打个照面,问问这一年过得咋样,在哪发财等等,互相也留个联系方式,接老案给活着的人一个彼此拉近距离的平台,这可能也是老祖宗更愿意看到的,同族人就该互相帮助,互相扶持,日子才能过的越来越红火。

家兴爷带着屋子的里长者们稍作休息后,夹着香表盒出来了,院子里聊天的人让开一条道,让长辈们先走,其他人才紧随其后各回各家。

三天年转瞬而逝,初三晚上送老案的人天黑之后已经陆续到了,仪式还是接老案的仪式,同时把三天年里大家拜老案带来的香表全部搬到外面一起烧掉,年也过完了,先人们也送走了,新的一年又开始循环了。

祭祖,是为了让我们铭记我们是从哪里来的,让我们时刻提醒自己举头三尺有神明,即使不能光耀门楣,但也一定要做一个不违反乱纪给祖宗抹黑的合格的人。祭祖,也是为了让我们知道自己去向哪里,不管天南海北,同宗同祖的天然纽带,见了就是亲人,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