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化常识:二十四节气与节日
- 李一鸣
- 1634字
- 2021-09-09 18:03:30
清明 除了作为节日,作为节气的清明你了解吗?
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说到清明节,今天的人们往往都会想到这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但其实清明节是有两个维度的含义。首先第一个含义,清明是一个节气,就是我们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这是它最早的一个含义。然后才是我们现在大家比较熟悉的,作为一个节日的清明节。作为节日的清明,我们会在后面的春季的传统节日篇中跟大家分享,在这里咱们先来聊一聊,如今已经被很多人遗忘的,作为节气的清明。
作为节气的清明
清明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字面的意思便是形容春风清洁明净,这也是清明最初的一个含义。
清明作为节气被最终确立的时间,差不多是在汉代。它的三候分别是:“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rú);三候虹始见。”桐是白桐,“桐始华”意思是白桐开花。“田鼠化为鴽”中的鴽,实际上是一种长得像鹌鹑的小鸟,这一候实际上体现了古人的一种阴阳以及生命轮回的观念。田鼠藏在地下,所以它是性阴,鴽这种鸟在天上飞,所以它性阳,这种转化其实也体现了春季阴气逐渐下降,阳气逐渐上升这样的一种观念。类似的表述在七十二候里面还有很多,比如寒露的三候中就有“雀入大水为蛤”,这种表述也体现了古人的一种生命轮回的观念,就是古人发现一种动物不见了,然后他会去想,它去哪儿了呢?同时他会发现另外一种动物出现了,于是古人就会把这两者联系起来,认为这是一种生命的轮回。“三候虹始见”,说的是天上开始出现雨后的彩虹,这实际上是清明前后降水开始增多的一种表现。当然在古人的那个阴阳观念里,虹是阴阳交感的一种表现,实际上也是体现了在春季这个时候阴气下降、阳气向上升,阴阳二气在空中交汇出现的这样一种自然现象,这是古人的一种解读。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
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宋·欧阳修
谚语中的清明
今天的人提到清明节,首先想到的估计还是扫墓,也有些朋友可能知道踏青、放风筝等习俗,但这些节日的元素,实际上都是清明节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地融合了前后的上巳节、寒食节而得来的。而作为最初的清明节气,可能我们更多地还要回到农谚中去寻找。
清明可能是谚语最多的节气之一了。首先就是各种描述清明前后气候变化的谚语,比如比较著名的:“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这个谚语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按字面的意思去猜,我们可能会理解为:清明以后就不再下雪了,谷雨之后就不再下霜了。但实际上从现在的气象统计来看,即便是在二十四节气起源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这个说法也不大对。比如2013年的时候,都到了谷雨时节,山东、河北还下了大雪。那这是谚语错了吗?其实也不是。据气象专家宋英杰老师的解释,这里的“断雪、断霜”,指的是积雪和霜冻。就黄河中下游地区来说,一般最晚过了清明,就不会有积雪了,而过了谷雨,也就不会有霜冻。这么来理解的话,就比较符合气象统计的信息了。而且考虑到指导农业生产的作用,清明、谷雨时节,正是春播繁忙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农业生产是非常害怕积雪和霜冻的。所以古人把积雪和霜冻的最晚日子确定下来,对指导生产还是非常有用的。
其次说到农业生产,各地的气候不同、作物不同,所以在同一个时间里,大家对气候的期盼其实也就不大一样。有的地方希望雨水充足,比如有谚语“清明无雨旱三月”;但有的地方就很怕清明下雨,所以有“清明日雨百果损”。若是这么看的话,老天爷也真是挺难办的。不过清明最明显的气候特征可能还是各种大风了吧。有关这方面的谚语也非常多,老百姓会感慨“清明北风当年旱”“清明怪风,伏里怪雨”“清明风若从南起,定主田禾大欢喜”。而文人们就文雅一些,比如有“一天柳絮东风恶”“卷絮风头寒欲尽”等等。当然,作为指导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最多的还是各种农事活动的谚语,比如“清明草、羊吃饱”“清明前后麦怀胎,谷雨前后麦见芒”等等。
关于清明,可以讲的东西还有很多。可能最让人好奇的便是,这么一个自然节气,是怎么变成现在的清明节的呢?这个说起来可就相当长了,咱们还是留到节日篇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