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178.简单粗暴风
- 众里寻她千百度之国师篇
- 唯儿时多梦故
- 4230字
- 2022-03-03 06:00:14
过了人仰马翻的一夜之后,到了第二天,县衙里的人们总算是聚齐了,老的少的文的武的也有几十口子人,都缩着脖子哆哆嗦嗦地站在院子里,等着荣世广训话。
蔡如安一双眼睛往左边瞄了一眼,看到一个军官模样的人正往自己这边看来,急忙把眼珠子转到右边去,却和玉锦兮的视线在空中产生了碰撞。
蔡如安迅速地把视线调开,从站立如松的兵士们身上掠过,定在了院子中间站立的属下们。
瞧他们这怂样儿吧!
蔡如安心中涌起一种叫做幸灾乐祸的情绪,他是今年刚到候城上任的,这也是他的第一个实差。来的时候信心满满,来了之后便是极大的失落。
谁知道这个鬼地方怎么这么冷啊!
冷就冷吧,当地盛产毛皮,多穿几件也能熬过去。谁知道他运气太差,第一年上任就赶上了寒潮,好多庄稼还没收获呢,就被冻在了地里,一下子损失了一多半。
他起早贪黑地带着人跑了多少村子啊,这才勉强把今年的税赋收上来。那些穷鬼居然还冲着他吵吵,说是若搁在往年,朝廷是要减免税赋的。
他当时是怎么说的来着?哦,对了,就算是朝廷减免税赋,那也是等明年的事儿了。哪个地方的水旱灾害不是早早地就报上去的?都到了要交税赋的时候了,你说庄稼没收上来,骗鬼呢?以前怎么没见你说?!
再说了,没给你们留粮食么?城外有山,山上有猎物,有人参,只要不是好吃懒做的,总能把日子过好。
他带的人多,又是个官身,那些穷鬼们就算是再横,也不敢冲他动粗,今年的秋粮总算是收上来了。
管钱粮的主簿是当地人,回到县衙之后还劝他不必动怒,那些穷鬼们每年都要闹一闹,可也仅限于嘴上说几句硬话罢了。只要咱们一板脸,他们是不敢造次的。
穷山恶水出刁民,这话说的一点儿都不假!这地方穷,连人都这么不知教化。
蔡如安觉得自己肯定是没给吏部塞够银子,否则也不会被扒拉到这么一个苦寒之地来当县令。要不是看在山里的人参毛皮份儿上,他早就撂挑子不干了。
这什么破地方啊,还没到中秋就下雪!一下就是一天一夜,上场雪还没化,下场雪就接着来了。他老家在江南,刚开始见下这么大雪还挺有兴致,虽然没有红梅凑趣,也烫了一壶酒应了应景。可到了第二场雪的时候,这兴致就减了些。再到第三场雪的时候,他就只剩下郁闷了。
那雪居然把他的门给堵死了,要不是外头有人帮忙,他连门都出不去!
然后就是城里来了些山民,到处找活儿干,县衙里还雇了几个专门负责铲雪。
主簿说这些人每年都进城,都是趁着农闲到城里来找活儿干的,好歹赚几个钱填补家用。
蔡如安记得自己当时还感叹了一番,说这些人不容易!
去他的不容易!真正不容易的人是他这个县太爷才对!
进城的乡民越来越多,开始还都是青壮,后来就有了妇孺老弱,再后来就有人因为抢活儿干而发生了争斗,不过被富有经验的衙役们给喝住了。
每人骂了几句也就罢了,捕头说这样的事儿每年冬天都多得很,抓起来不合算,还得管他们饭。
捕头得意地道:“大人您不知道,好多小混混小的都认得,他们巴不得让咱们抓起来呢。小的偏不抓,就让他们在外头熬着,还省咱们的粮食。”
真是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这里的人们为了过冬,居然能想出这样的法子来!
蔡如安感慨地把这些事情写在了家信里,不过大雪已经封了路,这信一时半会儿的是送不出去的。不过他闲着也是闲着,没事儿的时候就写几笔,等到路通了的时候再一起送出去就是。
幸亏没把家里的妻儿带来,否则还不知道会把宝贝儿子冻成什么样。
蔡如安的目光再一次从院子中间扫过,捕头排在右手的第二个,见他目光扫过,瑟缩了一下。
蔡如安心头一股怒火直冲脑门,就是这个捕头,这个土生土长的地头蛇,可把他坑死了!
就是这个混蛋信誓旦旦地说流民进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每年冬天都来的,城里好歹暖和些不是?也有做工的机会不是?富户多不是?
不是个球!
蔡如安的思绪又回到了当初。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怎么好好的一下子就多了那么多人呢?
想起来了,是九月重阳节之后的事儿!
九月啊,重阳节啊!搁在他们老家,刚刚看到秋天的头发梢儿啊!这个破地方就已经下了好几场大雪了!
那天开城门要比往日晚了差不多一个时辰,因为大雪把城门给堵上了。看守城门的士兵在城墙上对着外头急着进城的流民喊话,扔了工具下去,说把雪铲除之后就开城门,还会给这些参与铲雪的流民提供一顿热饭。
然后那些流民就干劲十足地把雪铲开了,谁知道进来的不仅仅是这些干了活儿的,还有如蝗虫一般的流民。
难道城外不下雪吗?这些流民从哪里来的?
蔡如安始终没搞明白这一点,但是从那一天开始,城里的流民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多到失控的地步了。
主簿也好,捕头也罢,个个都傻眼了,怎么今年跟往年不一样了呢?
幸亏蔡如安自己还带了个师爷,急急地跟他建议赶紧上奏朝廷,这势头不对。主簿还拦着,说要再看看。
他就又等了半个月,然后就不得不把城门关了。只每天开放一个时辰,满足最基本的出入所需。就算是这样,也挡不住蜂拥而至的人潮。
城里的粮价开始飞速上涨,偷盗抢劫的事件也一下子多了许多。
蔡如安再说派人去给朝廷上奏的时候,主簿就再也不反对了。
谁知道这封奏折如泥牛入海,一点儿回信都没收到。就连邸报上,也没有出现本地发生特大雪灾的消息。
现在他知道了,原来是那个送信的差役半道上病了,小命差一些丢掉不说,也误了他的大事。
这些蠢材!
蔡如安恨恨地暗骂,当地不是民风彪悍吗?怎么这些土著差役们这么瘦弱蠢笨?!
鬼知道他这几个月的日子是怎么熬过来的,现在就连他这个县太爷,都两天没吃到肉了!
那些差役们还个个怨声载道,说是整天喝粥,都没力气办差了!呸,这群不要脸的!
他们以为自己不知道吗?他们在衙门里是喝粥不假,可出了衙门,照旧好吃好喝。那些大户们不把他这个知县放在眼里,却对这些差役十分客气。卖给别人五两银子一石的粮食,卖给他们只要一两。已经有差役因此赚了不少了,居然还好意思到他这里来哭穷!
蔡如安板着一张脸,凌厉的目光又把院子里缩成一群鹌鹑的差役们扫了一遍,威风呢?怨气呢?在荣大人面前,在这些威风凛凛的兵士面前,还不是老老实实的?
蔡如安脑中大戏正酣,只听得屋内响起了脚步声,一声轻咳之后,荣大人迈着四方步从屋里出来,站在了台阶之上。
荣世广对于院子里的当地差役们没有什么好说的,他连蔡如安都是不放在眼里的。一个小小县城里出现的雪灾,远远用不上他这个二品大员。只是候城此地民风十分彪悍,被逼急造反的事情也不是没有发生过。更重要的是,内阁很想通过此事看一看玉锦兮的本事。
在经历过昨日一整天的事情之后,荣世广充分体会到了玉锦兮的本领,眼下的救灾之事,反倒不是什么要紧的。
他只简单说了几句冠冕堂皇的话,便让众人退下了,只把蔡如安留下说话。
郭明生带着兵士出去巡查,总要掌握第一手资料之后,才好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李海宝则在蔡如安退下之后,和荣世广道:“这家伙不老实。”
转头对玉锦兮道:“牧哲怎么看?”
玉锦兮耸耸肩:“这个我却不擅长,看着倒是真情实感,哭得也太可怜了些。”
李海宝笑道:“牧哲莫要被他这一哭给哭软了心肠,这小子哭的可不是百姓,而是自己的前途。”
荣世广也是同等心思:“这个蠢材,连自己治下有多少人都说不清楚,城中有多少存粮也不知道。怪不得这么多年,这才弄了一个实差,着实用不得。”
“那咱们现在怎么办?”玉锦兮问。
荣世广道:“先让光德去摸摸底,放出风去,先把粥棚搭起来再说。”
官府居然连粥棚都没搭,荣世广对此最为不满。
蔡如安说了一大堆的理由,什么粥棚其实早就搭了只是因为当地的官仓之中已经没有了存粮才停啦,候城此地气候苦寒不利于种植啦,今年秋粮受损啦等等一大堆,反正就是不是他不想开粥棚救济流民,而是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他还顺便把锅甩给了当地的粮商和大户,说是他们哄抬粮价,这才导致民不聊生。
荣世广实在见不得他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恶心样子,三言两语把他打发走了,将救灾的事情尽数掌控在自己手里。
早些处理完毕这件事情,他也能早些回京,这破地方太冷了。
李海宝也正有此意,两个人一拍即合,决定对此事采取简单粗暴风。
不是说城中粮价高的吓人么?我低价卖给居民足够的粮食,让你想卖都卖不出去。
不是说流民等着救济吗?我把粮食发给你,让你回家。你若不回,嘿嘿,一粒粮食都不给你,你就静等着饿死吧。
这也是他们二人把玉锦兮留下来旁听的目的,主要是想问问玉锦兮能不能在送流民回家的事情上帮帮忙。
玉锦兮同意了。这么做虽然看起来简单粗暴,但不管对于流民还是县城来说,都是最佳的选择。
流民之所以成为流民,还不是因为没有粮食?若是家中还有存粮,谁还会离开故土?
流民虽多,可毕竟都是候城周遭的居民,都是凭借两条腿走过来的,路途并不远。除了前期要做的统计人口数量等事情之外,对她来说一点儿都不困难。
而前期工作根本就用不到她,郭明生带着三百兵士出门就是干这件事情去了。
现在唯一需要担心的事情是,不知道流民是否信任他们,愿意离开这里。他们固然可以强迫流民离开,可玉锦兮一人的力量有限,外面的流民太多,总有顾及不上的。若是这些人哗变,事情就不好办了。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玉锦兮可是外地人,对候城并不熟悉。流民们就算是说出自己住在哪旮沓,她知道该怎么走不?
玉锦兮有主意,当地应该有县志,县志里应该有地图,拿过来看看就是了。
接下来的时间,各人就按照各自的任务忙碌起来。
玉锦兮忙着熟悉当地村庄的布局,忙着把粮食往外搬运,还要忙着配合装神弄鬼。
没错,就是装神弄鬼。
郭明生的效率很高,把手下人分成了好几组,每一组都有县衙的差役当向导,有负责城里居民统计的,也有负责城外流民统计的。
好在不管什么时候的人,都喜欢抱团。那些流民看着哪里的都有,可都是按照村子抱团的。兵士们把官府的政策一说,当下便有一个村子的人说要领粮食离开。
有外村的亲戚便在旁边劝:“这大雪天怎么走?你还带着孩子,路上别把孩子给冻坏了。”
抱着幼儿的小媳妇就犹豫了,旁边的丈夫却十分坚决:“大爷爷识文断字,他说能走就能走。”
亲戚不信:“能不能走是老天爷说了算,你们难不成还能飞过去不成?”
丈夫嘴硬道:“大爷爷说了,官府把我们送回去。”
亲戚还要再劝,村长已经开始召集人了。
“快点儿,快点儿,二顺子,你们两口子磨蹭什么呢?”
小媳妇犹豫不决地看了丈夫一眼,丈夫一把抱起孩子:“走!”
小媳妇只好跟上,亲戚担忧地看着他们村的人收拾了简单的行装,汇聚成一个松散的队伍,跟在兵士的后头进了城。
等他们走远了,有一位才猛然醒悟过来:“哎呀,咱们也该同意的!”
亲戚转头看了看,竟然是自己村的。不由茫然问道:“为啥呀?”
那人指着那些人的背影:“瞧瞧,就算是回不了家,也能进城啊!”
亲戚这才明白过来,周围的人也个个恍然大悟,不由捶胸顿足起来,怎么自己刚才就没想明白这件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