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编制思路和方法

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编制好这一时期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发挥规划导向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标中央精神,对标国内先进,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全面规划设计,切实发挥规划导向作用。产业兴旺要突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完善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生态宜居要突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建设家园美、田园美、生态美、生活美的美丽宜居乡村。乡风文明要突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治理有效要突出构建以党建为引领、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证、德治为支撑的乡村治理体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有序。生活富裕要突出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和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走共同富裕之路。体制机制创新要突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建立以县域建设为指导的编制体系,推动以环境整治和农房管理为重点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

规划编制要突出重大行动、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细化工作重点,完善政策举措,有针对性地提前谋划一批增后劲、补短板、促均衡、上水平,突出全局性、标准性和带动性,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三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大行动、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确保规划站位高、落地实、符合国家精神、契合区域实际。

二、树立科学规划思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不追求速度,更不能刮风搞运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层层加码,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久久为功,扎实推进。在编制乡村振兴规划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体现其战略性和前瞻性。

乡村振兴规划要通盘考虑城镇和乡村发展,统筹谋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主要布局,形成城乡一体、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发展形态。科学规划思维是乡村规划的前提,对规划内容编制引领和规划实施落地,都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是乡村规划的精髓所在。在凝练乡村规划思维的过程中,应充分注重“顶天”和“立地”。“顶天”是在规划思维上,一方面要充分梳理村庄发展的宏观背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战略、各级规划的发展定位等。另一方面要做好顶层设计,提出规划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建设目标、功能目标、产业目标等,并通过对机制创新和制度设计的探索,促进形成具有辨识度的发展体系,避免陷入大拆大建和规划“千村一面”的困境。“立地”是在进行乡村规划编制之前,应进行大量深入调研,一方面对乡村的气候生态、历史文化、农业产业、经济社会、区位交通等各种资源禀赋条件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度分析,做到摸清家底、心中有数。另一方面对乡村资源禀赋相似的村庄发展进行考察和学习借鉴,再结合实际情况,对可资参考的经验、可以引进的产业、可以合作的项目等进行统筹考虑,做到统筹资源、为己所用。

重视规划的战略思维,要注重乡村振兴规划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增强规划的开放性,要注意提升由外及内的规划视角,综合考虑外部环境变化、区域或城乡之间竞争与合作关系演变、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甚至交通路网、信息网发展和转型升级对本地区、本部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规避因规划的战略定位简单粗浅、战略手段模仿复制,导致乡村振兴区域优势和竞争特色的弱化,进而带来乡村振兴的低质量发展。增强规划的包容性,不仅要注意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包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乡村振兴;还要注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的包容,积极引导部门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加强乡村振兴的合作。如引导区域之间联合打造区域品牌,合作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产业联盟等。实际上,增强乡村振兴规划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也有利于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增进乡村振兴的协同性、关联性和整体性,统筹提升乡村的多种功能和价值,在开放、包容中,培育乡村振兴的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

三、拓宽规划编制视野

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创新规划理念、强化落地实施,重点把握好“六个突出”。

(一)突出规划的思想性

以习近平“三农”思想指导规划编制工作,深刻认识、全面把握其丰富内涵和要求,将习近平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新理念、新论断、新举措融入规划编制过程中。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发展诉求,以农业产业创新为主导,在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农业转型发展等方面科学谋划,尊重农村发展规律,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村亲山近水、乡律村韵、居耕融合的形态,切实提高规划编制的思想性和质量水平。

(二)突出规划的创新性

要以“乡村本位看‘三农’、‘两山’理论找出路、县域经济做文章”,创新发展“互联网+”“旅游+”“生态+”等农业新模式、新业态,重塑农村空间结构和经济地理。探索开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等,努力走在全国的前列。从产业融合、村落形态、空间美学、文化复兴等角度,推动全省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延续乡村文脉肌理,彰显乡村地域特色,留住美好乡愁记忆,努力做到“不扒房、不砍树、不挖山、不填塘、不改河”,推动实现传承文明、启迪民智、盘活资源、注入活力、振兴乡村的战略愿景。

(三)突出规划的融合性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做好“五个结合”,即坚持把生产发展、农民致富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把村落形态整治与新村建设结合起来,把农业主导的村庄建设与特色文旅型村庄开发结合起来,把乡村建设与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结合起来,把乡村建设与各种制度安排结合起来。

(四)突出规划的系统性

坚持长期战略规划与近期实施方案相结合、市县总体战略规划与县乡村专题规划相配套,着力构建立体化的乡村振兴规划体系,在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基础上,配套实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和年度实施方案,同时开展示范县、乡、村的规划编制工作,打造总体谋划、统筹推进、点面结合、示范引导的特色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体系。

(五)突出规划的操作性

坚持“多规合一”,加强与国家、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以及所在市县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规划的有机衔接,确保规划“上接天气,下接地气”,真正起到行动纲领和行动指南的作用。强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在空间上的落地实施,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既有文本内容表述,又有空间图则导引,并强化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支撑,确保规划主要内容在空间上的落地实施,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六)突出规划的开放性

坚持开放性规划思维,在更大的空间和格局中谋划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开门编规划”,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听取相关部门负责人、乡镇干部以及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吸纳省内外“三农”领域专家智库力量参与调研指导及规划编制工作。坚持对标先进,学习借鉴浙江、江苏、山东等省外地区乡村振兴成功模式和先进经验,提升规划编制质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