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当前,全球技术创新与经济复苏日趋活跃。汽车产业涉及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等技术创新较全面,并拥有大规模的载体与平台,因此再次成为工业革命和工业化水平的代表性产业。无论从建设制造强国,创新驱动发展,还是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大规模效应与产业关联带动作用的汽车产业都是战略必争产业。因此,近年来,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成为各国竞相扶持和鼓励的产业。

我国政府将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提升到战略高度,列入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2012年,国务院印发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300W·h/kg以上,成本降至1.5元/(W·h)以下。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十大重点发展领域,其中之一便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要求继续支持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提升动力电池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推动自主品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2016年12月29日,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其中第五条明确表示“推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壮大,构建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并再次强调,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销200万辆以上,累计产销超过500万辆。同时,还明确提出要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动力电池产业链,培育并发展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动力电池企业。

在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大背景下,以电池、电驱动、电控为核心的“三电”技术进步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动力电池,成本占纯电动新能源整车成本的1/2以上,而且作为化学储能单元,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和隐患。动力电池的一致性提高和制造成本降低,是新能源电动汽车安全性提升和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支点。

欧美国家也在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如挪威、法国和英国已经宣布,将逐渐淘汰燃油车,以更加清洁的纯电动或混合动力车型代替。其中,挪威设定的最后期限是2025年,英国和法国设定的最后期限是2040年。我国也正在商定传统燃油汽车的退出时间。

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发展迅猛,其应用涵盖了电动汽车、储能和各类型电动工具等领域,其中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的产业规模将在未来几年保持成倍的增长态势,将极大地刺激锂离子电池的生产需求。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拉动下,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的发展规模迅猛扩大,磷酸铁锂电池、高镍三元电池和锰酸锂电池等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预计未来几年,锂离子电池行业的市场容量将保持稳定的增长,到2022年我国锂离子电池行业的销售收入有望达到2129亿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