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追真相 柯达公司供胶卷定错位 贝尔公司传流言

图6.1 19世纪柯达公司的广告

“您只管摁下按钮,其他的事情交给我们。”这就是瓦伦先生那个年代的柯达公司的广告词。柯达公司成立于1880年,总部设在纽约罗切斯特。人们不妨想象一下那些冒着青烟、噗嗤噗嗤作响的镁光灯给瓦伦先生一家带来了多少困扰。娱记们只需轻轻摁下按钮,有图有真相,公众们就负责阅读“瓦伦们”的一切隐私,报纸的销量就大涨。这种场景,今天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人们也很熟悉吧?不是吗?到处都是悄然无息的摄像头,而且无须冒青烟,就能记录下每个人“行走江湖”的所有细节。这些摄像头在为人们的公共安全提供保障的同时1,又如何保护个人的隐私权利呢?我们的法律应该如何界定和管辖这条“公”与“私”交织在一起的数据长河呢?

还有一项新兴技术,估计瓦伦先生当时尚未想到,但却在一百多年前就埋下了当今世界挑战隐私保护的伏笔。那就是全球电信产业的鼻祖,同时代、同地点诞生的贝尔电话公司1所开设的电信业务2。

19世纪末20世纪初,北美大陆已经拥有全球首屈一指的电话通信网。据统计,美国家庭电话安装数量从1880年的不到5万部,猛增到1904年的300万部。作为对比,在那个时代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上还只有一条全长不过10余公里的电话线,即慈禧太后历经“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难后,与光绪皇帝从西安銮驾返京,才开始体会到这个现代“顺风耳”在快捷处理军国大事时的好处,于1902年搭建了北京外务部(外交部)至颐和园步军衙门公所(相当于总参谋部)的专用电话线。

图6.2 清代电话交换局

尽管那个时代美国的电话网络雄踞全球,但人们通话的时候却要依靠人工进行转接。图6.3是当时电话交换机操作员的一张图片,顺便说一句,这也是英文“operator”的原意。但仔细观看这幅老照片,人们可能会发现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怎么全是小帅哥在当接线员啊?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多半还会记得有一部苏联老电影《列宁在十月》,里面讲到起义部队即将攻占冬宫的时候,电话总台的接线生女士们一个个吓得花容失色,一位政府官员对着电话大喊“小姐们都晕过去了……”1

图6.3 19世纪电话公司男接线生

而电信历史上的电话接线员从“小鲜肉”变成“小仙女”,却和本书的主题——隐私保护密切相关。这又是为什么呢?最初贝尔公司录用的电话接线员确实是清一色的年轻小伙子,因为公司人事部门认为年轻小伙子们喜欢这些新颖的技术,动手能力也强。然而他们没有料到的是,由于那个时候接线员需要一直保持“监听状态”,即来电一方首先呼叫接线台,告知接线员希望通话的对方号码之后,接线员就将插头插入接受方的线路,然后“不得不旁听”,以便在通话双方结束谈话后抽出接线头,供下一个通话客户使用。而这种被迫“洗耳恭听”张家长李家短的日常工作,对于天性好动的小伙子们无疑是一种“折磨”,时间长了之后就开始“动歪脑筋使阴招”。例如詹姆斯太太经常喜欢与杜克夫人聊一聊蕾丝小姐的八卦,而说不定接线员当中就有暗暗喜欢蕾丝小姐的小哥。于是下一次詹姆斯太太再来电话找杜克夫人“谈谈最近令人担忧的社区风气”的时候,这位小哥并未接通杜克夫人的号码,而是转接给了蕾丝小姐。而电话那头不知就里的詹姆斯夫人一听电话接通之后,就急不可待地说:“杜姐啊,你知道不?今天早上蕾丝那个小娘们儿……”据称,贝尔公司因此收到大量的顾客投诉。因此,严格来讲,这群年轻小伙子们算是侵犯了客户的隐私,而且在计算机安全历史上,他们被称为“第一代黑客”。为了平息顾客的愤怒,后来各家电话公司都改为雇用那些安安静静、口风也很严实的女孩子来当接线员,因为女生天生就是保守秘密的最佳人选。

图6.4 女电话接线生

尽管今天的人们早已改用智能手机,电话交换机也早就变成了自动程控交换机1,但世界各国的不法分子针对普通公民电话信息的泄露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电话诈骗犯罪却成为一大公害。对此相信不少读者都会感同身受。真可谓“技术本是双刃利剑,鱼与熊掌难以两全”。

在本篇结束之前,让我们对19世纪末那个神奇的年代以及神奇的地方进行最后一次回顾吧:瓦伦先生在哈佛大学校刊上发表了隐私权的传世之作,而与哈佛大学隔河相望的还有一所“技工学校”,名为麻省理工学院(MIT)。这所“技工学校”以“既动脑,又动手”为校训,所以坊间流传着“哈佛的学生不会算,麻省的学生不会写”的笑话。而MIT的师生们也注定会在人类网络安全的历史上不断创造出辉煌,并对数字时代的隐私保护产生深刻的影响,包括两千多年前毕达哥拉斯学派创立的数论都会在他们手中焕发出璀璨的光芒,并被今天的人们广泛用于保护自己的隐私。当然,这要等到20世纪70年代之后。

图6.5 四川袍哥帮会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瓦伦先生创立个人隐私权保护的1890年,清朝这个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正在由盛而衰。300万年前在歌乐山脚下顶着长角啃着青草的大犀牛早已不见踪影,依山而建的城市,名叫重庆。这座“双重喜庆”的城市也在1890年正式开埠。朝天门的石阶上有川流不息的客商和挑夫,挑夫中的骨干是广布巴蜀大地的袍哥帮会。这个帮会有着严格的帮规和暗语,有效地保护着自己这个帮派的隐私1。

6年后的1896年,由于大清帝国的“隐私”被泄露2,甲午海战失败,进而中华民族陷入无底的深渊。

46年后的1936年,英伦三岛一位“骨骼清奇”的帅小伙发表了《论可计算数》的文章,从而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的理论基础。

76年后的1966年,MIT的学生们正在计算机上开发游戏,“顺便”研发计算机病毒。

86年后的1976年,还是MIT的三位青年侠客,带来人类密码学历史上的一次翻天覆地的革命,从而让个人隐私保护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

站在人类历史长河的彼岸,我们是否可以这样乐观地预测:人类的隐私保护从此将进入全新的时代?

很遗憾!读者将会看到,只有在“岁月静好”的和平年代人们才会谈到个人隐私保护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保护技术。而在此之前,我们不得不先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世界大战。等到战争结束之时,人类隐私保护的内涵和外延又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这又是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