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文化公开课(套装七册)
- 李世化 尤文宪 罗栖 杨丰源 王维 马彦文
- 1555字
- 2021-08-04 09:45:52
形同天地的“礼”与“乐”
古人在祭祀、宴饮、出师等大型礼仪活动中,都要用先王所制的音乐作为辅助手段,来传达礼仪,从而加强礼仪对人的教化作用。音乐为何能起到这种效用、达到这样的目的呢?
音乐及其作用
《史记乐书》中说:“夫乐之起,其事有二:一是人心感乐,乐声从心而生;一是乐感人心,心随乐声而变也。”也就是说,音乐产生于人的内心,反过来又对人的思想、情感甚至行为起到很大的影响,使之随其产生变化。不同的人的内心,会产生不同的音乐。反之,不同的音乐,对听者产生的作用也不相同。如《荀子乐论》中说,郑卫之音,使人心生淫荡;而韶乐则让人内心产生庄严庄重之感。
音乐是一种工具
音乐能够满足人的情感需求,能够净化人的心灵,但是,在儒教社会里,音乐的这种作用仅仅处于非常次要的地位,调理民气,改善民心,从而实现礼乐治天下才是古代制乐的真正目的。也就是说,儒家把音乐当成了治理国家的工具。荀子在《乐论》中指出:“乐者,圣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荀子认为音乐是可用来改造社会的,可以引导人心向善,改善民间的风俗,修正、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实现百姓和睦,社会长治久安的愿望。
乐与礼
在古代的很多仪礼活动中都会演奏雅乐。可以说,古代的音乐是集音乐、舞蹈、诗歌于一体的艺术形式。《通典乐一》中说:“咏歌不足,故手舞之,足蹈之,动其容,象其事,而谓之为乐。”奏乐、和歌、舞蹈,三者相辅相成,并与礼相和,让人在美的熏陶中更容易接受教育,使之思想得以纯正。这一特点在古代重大的典礼仪式中表现最为突出。如在乡饮酒礼中,要按一定的顺序演奏《诗经》中的《鹿鸣》《四牡》《白华》等多个篇章,以表达平和忠信、尊老养贤等礼仪。
“礼”与“乐”可以在相互配合中达到教化人心的作用,但是,“礼”与“乐”终究是不同的。
首先,制“礼”与作“乐”的依据是不同的。《史记乐书正义》中说:“乐法天地之气,故云天地之和;礼法天地之形,故云天地之序。”也就是说,礼是模仿天地的有序性而产生的,乐是模仿天地的和谐而产生的。
其次,“礼”与“乐”的意义不同。《礼记乐记》中说:音乐的根本是求得共鸣,即使人的好恶情感同一,从而协调各种等级类别人的关系;“礼”的根本是要区别、维护等级贵贱的差异。好恶同一的情感取向使人们互相亲爱,尊卑级差有序的言谈举止则使人们互相尊敬。这是“礼乐文化”的精义。
“礼”与“乐”在关系上,应该是互相补充,互相制约的。如果一个国家乐事太过而不加节制,则会使人之间的尊卑界限混淆不清;礼事太过而不加节制,则使人们之间离心离德。只有礼乐齐备,“礼”的精义得以实现,使贵贱有等;乐事得以统一,使上下和合,这样才能求得社会的和谐、安定与有序。
孔子由乐悟《文王操》
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师襄子教了孔子一首曲子,孔子弹了10天还在练习。师襄子说:“可以学另一首曲子了。”孔子说:“我虽然学会了曲子,可还没有熟悉它的韵律。”过了几天,师襄子说:“韵律已经熟悉了,可以学下一首曲子了。”孔子说:“我还不知它所表现的心志。”又过了几天,师襄子说:“已经知道了所表现的心志,可以学下一首曲子了吧!”孔子说:“可我还没有体会出作曲者是怎样的一个人啊!”又过了几天,师襄子问:“知道作曲者是谁了吗?”孔子说:“我感受到这个人形象高大,目光明亮而深邃,一心要感化四方,心胸宽大能包容天下。他莫非是周文王吗?”师襄子惊讶而敬佩地说:“不错!我的老师讲过,这个乐曲名就叫作《文王操》。”可以说,文王和孔子在音乐上获得了共鸣,一个将治民之心融入音乐,一个则深深地领悟了这份心胸。这就是音乐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