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驻京办——校尉胡同一带

李鸿章在京城没有房产,每次来京皆借住东城王府井附近的贤良寺。这贤良寺颇有来历,原本是康熙帝十三子胤祥的王府,后来胤祥信奉佛教,主动要求将自家宅院改成寺庙。他死后,雍正皇帝就如他所愿,将这里改建为贤良寺。

贤良寺能闻名于世,不仅仅因为它是由王府改建而成的皇家庙宇,也因为大名鼎鼎的李鸿章死在这里。

甲午战争之后,李鸿章背负了几乎所有的政治责任和军事责任,被解除了担任二十五年之久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之后,李鸿章被关在政治冷宫里足足有四年之久。

甲午战争之后,法国人终于得到了广州湾这个“势力范围”,但是却与当地百姓冲突频繁,甚至有当地百姓自建武装,与法军开战。同时,英国的商轮也频频遭到本地百姓的攻击。英国驻华公使向总理衙门发出了措辞严厉的照会,说鉴于广东盗风甚炽、英轮数被劫掠,英国军队将自行剿匪。

在这种情况下,广东自然需要一个有能力有魄力的掌舵者,同时还要擅长与洋人打交道。面对这棘手的局面,慈禧第一时间便想到了李鸿章。1899年年底,李鸿章终于起复,被任命为两广总督,处理广东这边的难题。

但李鸿章担任两广总督刚半年,就发生了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的大事件。慈禧在带着光绪急匆匆“西狩”之时,觉得只有李鸿章能力挽狂澜,就匆忙恢复他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原职,让他全权处理与列国的议和事宜。

受命之后,已经年过古稀的李鸿章便乘船离开广州,半月后到达上海。到上海后观望了几个月,私底下与列国接触,达成了默契,接着就北上京城。

此时的京城尸横遍野,腐肉白骨到处可见,八国联军攻打紫禁城时引燃的大火殃及千万人家,烈焰昼夜腾空。

李鸿章来到北京,还如以往一样下榻于贤良寺。

贤良寺由于靠近皇宫且十分僻静,因而成了许多地方大员进京时的首选驻扎地,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进京都曾寄居此寺。李鸿章更是对它青睐有加,每次进京都要住在这里。这次也没有例外。

与各国驻军的谈判场所,则是在西城德胜门内大街的奕劻的庆王府。

当时八国联军宣称,北京城里除了“两个小院落属于清国政府管辖”之外,其他区域都由各国军队分区占领。“两个小院落”就是指贤良寺和庆王府。但即便是这两处也被荷枪实弹的俄国兵严加把守。

9月底,以奕劻和李鸿章为首的谈判官员开始了与八国联军的周旋。

李鸿章提出了两个谈判要领:一个是驻军可以长留,但是要解除武装;一个是赔钱走人,以后各国商业来往都要给对方些便宜。他甚至还提出要与各国驻军将领一一对谈。

这是由于李鸿章洞察出这个由十一个国家组成的谈判方个个都心怀鬼胎,是一个实打实的“草头班”。俄国人想要的是中国东北地区,而日本、英国、美国等国则对俄国的想法甚是不满。法国想要让他们的天主教在中国顺利传播,德国则是要在中国的政事中掺和一手。这样的状况下,各个击破是最好的策略。

就在李鸿章提出议和大纲两天后,联军的最高统帅瓦德西赶到了北京,对李鸿章提出的议和大纲根本不予理睬,而是要求惩罚罪魁祸首慈禧。

谈判双方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任何谈拢的可能。李鸿章还是努力让对方明白了中国的政治伦理:以孝为本、以忠治国,慈禧太后是一国之母,是一定不能有任何闪失的。

李鸿章家族

谈判不欢而散,联军司令瓦德西命令部队继续进犯清西陵和东陵,直逼张家口,并扬言,若是清廷不能再给出令各国驻使满意的答案,联军便直接进攻陕西,捉拿慈禧。

慈禧得到消息后吓得心惊胆战,赶紧密电李鸿章:“列强所索各条是何端倪,曾否见询,有无万不能行之事……应据实密奏。”慈禧的这个密电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只要保住皇太后,其他什么都可以商量。

太后怕死,李鸿章也没辙,只好贿赂俄国方面,请俄国人出面斡旋。没过多久,英国首相便对提出惩办慈禧作为议和条件的德国人说:“如果将皇太后牵扯进这件事情里来,人们定将冒着废弃整个中国的危险与我们对抗,这是对欧洲非常不利的。”瓦德西有所触动。

联军方面一有松动,李鸿章立刻给西安去电,要求弃车保帅。随后,各国的公使都要求中国的皇帝和太后回京再做谈判,然而,整个北京城都被八国联军控制着,慈禧哪敢轻易回京!

于是,谈判再度陷入僵持局面,李鸿章便用上他那“以不变应万变”的招数,以身体大不适为借口躲在贤良寺,拒见来客。

如此一拖,转机便来了。俄国人忍不住对东北三省动手动脚,此事引得日、美、英等国着急了,他们要求把“严惩祸首”和“两宫回銮”的议和条件放一边,开始商议具体的议和内容。

在1900年12月24日,英国、美国、法国、俄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奥地利、西班牙、比利时、荷兰十一个国家的公使将一份拟好的《议和大纲》交到庆亲王奕劻的手中,并要求快速给出答复!

这份《议和大纲》便是后来的《辛丑条约》的蓝本。

看到条款后,李鸿章连连叹息,并立刻向西安密电,说电文里这些条款的苛刻是万万不能答应的。然而,慈禧太后见条款间并没有将她列为祸首,也没有剥夺她的权力,大喜过望,当即批准。

1901年1月15日,李鸿章和奕劻遵照慈禧旨意在《议和大纲》上签字画押。

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大口大口地吐血——“紫黑色,有大块”“痰咳不支,饮食不进”,被诊断为胃血管破裂。李鸿章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便想着尽快结束谈判。他代表朝廷要求各国撤兵,但是各国态度强硬,要亲眼看到惩治祸首,并将赔款数额定下来,否则决不撤兵。

1901年的2月到8月间,按照各国的要求,处死、流放、没收财产的官员有一百余名。慈禧将这些对她忠心耿耿的官员斩的斩,流放的流放,这才平息了这场风波。

1901年9月7日,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终于一锤定音。

但这时的李鸿章已经耗尽心力,尤其是看着自己效忠了一辈子的大清就要崩盘,更是心力交瘁。

李鸿章的继室夫人赵小莲

躺在病床上的李鸿章写下了最后一封呈给朝廷的奏折:“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上年事变之来尤为仓促,创深痛剧,薄海惊心。今议和已成,大局稍定,仍希朝廷坚持定见,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可渐有转机。譬诸多病之人,善自医调,犹恐或伤元气,若再好勇斗狠,必有性命之忧矣。”

此时的李鸿章,依旧为清廷担忧不止。

但病入膏肓的他再也没能起来。

1901年11月7日中午,部下周馥来贤良寺看望李鸿章,见他已身穿殓衣,唤他也是只能应不能答,但就是不瞑目。周馥哭着安慰道:“君有何放心不下,不忍去耶?公所经手未了之事,我辈可办,放心去吧!”

李鸿章闻言两行清泪自眼角滚落,嘴唇颤动片刻后气绝归西。

李鸿章祠堂

壮年时期的李鸿章

李鸿章死后,朝廷下旨令在其原籍和立功之省,建祠十处,赐北京建祠。清朝汉人官员北京建祠者,仅此一人。根据1991年出版的《北京文物胜迹大全·东城区卷》记载,李鸿章祠堂遗址位于东城区西总布胡同27号。李鸿章可称晚清第一重臣,慈禧称赞他是“再造玄黄”之人;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与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孙中山评价他:“中堂从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巨险阻,犹所不辞。”梁启超在李鸿章死后感叹“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