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作为系统的团体

在我的一堂小型团体沟通的课上,6个女生组成了一个项目小组。她们第一次课堂会议非常温馨友好,人人都以任务为重。时间不长她们就成效斐然:在5个选项里选择了她们要做的项目,进行分工,为每个小任务设立截止日期。她们都表示在这个新团体中很愉快。

第二周,她们的会面时间有所延长。大家仍然对项目的进展表示满意,并愈发因为彼此间和谐的互动而心情舒畅。这时,一个男生来找我说,他缺了一周的课,没办法组成自己的项目小组了,他问我应该在班上4个小组里加入哪个。我让他加入这个全员女性的小组,原因有二:我一向鼓励混合性别小组而非单一性别小组(班上的女生远多于男生),而且其他几个组都已经有7个成员了。然而,从他加入这6名女生的小组起,他就把这个原本和谐高效的小组变成了令人沮丧的团体。他在自我介绍时说:“希望经前综合征不会成为我们组的问题。”他被自己的故作幽默逗笑了,但其余6个女生都震惊了。在小组会议上,他时不时发出性别歧视的言论,贬低大家已经选定的项目,彻底遭到了其他成员的讨厌。当他离开课堂时,他大声宣告自己是“小妞团里的领导人”。

其他6个女生冲到教室前面求我把这个讨厌的男生踢到其他组去。我解释说其他小组如果再加人的话就会超员,而且我也不想再把这个问题带给其他组,所以她们的问题没法解决。

在学期中段,我的一些学生又组成了新的项目小组,这个问题变得更复杂了。没有人跟这个捣乱分子一组。当他加入一个新小组时,那个组里的女生就会马上大声威胁我说:“要么你把他转到其他组,要么我就退出这门课。”我好不容易才说服她们留了下来。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每个团体都是一个系统。系统指在变动的环境中,一群个体共同协作,组成一个整体。团体是彼此联系的个体所组成的共同体存在,而非一群各自独立运作的个体存在。由于系统各部分(所有团体成员)的内在联系,单个成员的行为会影响到整个团体,干扰行为尤甚。在这个案例中,6名女生无法忽略令她们生厌的组员。她们只能去适应他带来的不愉快。这名让人不悦的组员改变了整个团体的气氛,而团体的沟通氛围也自动由温馨友好变为紧张戒备。

总的来说,系统由输入、处理、输出组成。输入由系统外部的资源沟通,例如能源(阳光、电力)、信息(互联网、书籍)、人(新的团体成员)和环境影响(机构、社会、文化)。若输入停止,系统将会衰亡。没有持续不断的输入,系统会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这种衰亡过程被称为熵,是一个衡量系统走向解体和终点的指标。所以存活的系统都要靠外部输入来对抗熵。例如,如果没有新成员加入,就没有团体能够持续存活。团体可能会因为现存成员失去兴趣、离开或加入其他团体而最终解散,即便没有上述情况,成员们最终也会去世。还记得震颤教(教徒们震颤躯体来驱魔)吗?这个团体现在也快绝迹了。这个教派的三项宗旨决定了它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独身主义,完全与主流社会隔离,以及从1965年开始不再接纳新成员。19世纪30年代,该教派达到顶峰时有6,000多名教众,而到2013年其在缅因州安息日湖的社区里仅剩3名成员。跟震颤教拒绝新成员的做法恰恰相反,为团体注入新鲜血液会带来新的信息、观点、经历和能量,甚至可以带来多元化的价值观。新成员可以对抗熵的发展,让团体充满活力,更加兴盛。但与此同时,新成员也可能会打破团体的传统与固有行为模式,进而动摇整个系统。

生产处理则是将输入转化为输出从而保持系统正常运作的过程。团体成员在与彼此的沟通中将输入转化为输出,例如在团体讨论里提供信息,并利用信息解决问题。

结构化理论认为,一个系统,例如一个小型团体,会靠规则、角色、标准和权力分配(以日后发展为中心)建立起结构服务于讨论和解决问题。这些结构被用来保证系统(小型团体)的高效运转和生命力。但是这些结构也会束缚生产处理过程。例如,为小组讨论建立规则(“会议必须按订好的议程进行”“主席主导小组讨论”“将干扰保持在最低限度”),一切按规办事,能够保证组内事务井井有条。但同时它也限制了自由讨论。规矩总是在保证某些沟通行为进行的同时(礼貌讨论),限制了另一些(激烈争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规则、角色、标准和权力分配有时是强制实施的,有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这意味着一个团体始终处于变化的状态中(改变是难以避免的)。

输出是由一个团体在生产处理(输入)中产生的一系列结果构成的。团体输出包括决议、问题解决方案、完成项目、程序性调整、成员凝聚力强化、成员关系改善等。这些输入结果会在接下来的章节里详细讨论。

正如我同事马克·墨菲(Mark Murphy)提出的,一个团体要是处理不好输入、生产处理和输出,它就会一塌糊涂。我在本章会阐释和讨论系统理论及其在团体里的应用,主要目的就是避免这种结果。这不仅仅是学术层面的抽象探讨。对系统理论有最基本的认识能提高我们的眼界,帮我们看清楚为什么有些小型团体能成功而另一些会失败。

以下为本章的三个主题:

1.解释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关联性;

2.讨论团体如何去适应变化的环境;

3.探索规模对一个团体运转效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