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高帝十年侯国地理分布

刘邦立汉以后,为了酬劳从征天下的功臣,创立侯国分封制度。自高帝六年十二月起,刘邦陆续封置侯国以赏赐功臣,截至高帝十二年共分封侯国143个。作为西汉侯国分封制度的开端,高帝时代的侯国分封对于西汉侯国地理分布特征的形成及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是基于这一时段在西汉侯国研究史上的重要地位,王恢在《汉王国与侯国之演变》一书中,除《〈汉书地理志〉侯国图》外,还绘制有一幅《高帝侯国分布图》,作为探讨高帝时期侯国分布特征的依据。但是,由于不清楚高帝时期的行政区划建制,其《侯国图》只标绘出侯国的相对位置,没有附加任何行政区划信息,因此王氏只能就全国地理形势谈一些粗浅的看法。所得出的结论,除复述清人“三辅、巴、蜀及边郡不封侯国”以外,仅有“(侯国)都在关东—河济两岸,翼带淮、汾”。 王恢:《汉王国与侯国之演变》,第205—206页。

要想深入分析高帝时代的侯国地域分布特征,明确汉初行政区划面貌是必要前提。在王恢写作《汉王国与侯国之演变》时,这一条件尚不具备。而今天,学术环境已大为改观。近三十年,秦汉政区研究取得长足进展,学界对西汉不同阶段的政区设置已经有较为清晰的认识;而某些载录汉初行政区划信息的出土文献,也为我们了解汉初政区面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可以说,复原高帝时期行政区划面貌的条件已经具备,这也使笔者有信心对高帝时期的侯国地域分布特征作进一步探讨。

在本章,笔者将通过复原高帝十年的行政区划面貌,来绘制该年的侯国分布地图,并对汉初的侯国分布态势进行分析。

需要说明的是,本章探讨的是高帝十年的侯国地域分布特征,而非高帝十二年(高帝末年)。这样做的考虑是:第一,在高帝时代曾发生异姓诸侯王国逐渐被同姓诸侯王国取代的变化。至高帝十二年,异姓诸侯王国除吴氏长沙国外已悉数翦除。而刘邦创立侯国分封制度时,半壁江山几为异姓诸侯王所控,故刘邦封置侯国必然考虑到异姓诸侯王国的因素。高帝十年,尚存有彭越之梁国、卢绾之燕国、英布之淮南国、吴臣之长沙国,以该年为断限,可以探讨侯国地域分布与异姓诸侯王国之间的关系。第二,分析高帝时代所分封的143个功臣,可明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高帝六年十二月至高帝九年九月,分封103功臣。第二阶段为高帝十一年十二月至高帝十二年六月,分封40功臣。查看第二阶段受封功臣之“功状”,可以发现这些人是因为参与平定陈豨、英布、卢绾反叛才得以封侯。他们与此前103功臣在功劳上尚有差别。显然,先前分封的103人才是真正的开国功臣,而此后的40人本不在封侯之列,乃是因参与平定异姓诸侯王才获得受封列侯的资格。所以若要探讨开国功臣之侯国地域分布状况,以高帝十年为断是较为妥当的。

[1] 王恢:《汉王国与侯国之演变》,第205—2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