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联结的角度建立逻辑作用

当生理学家通过复杂的仪器观察人脑的思维活动时,就会发现几乎任何一个简单的心理和行为过程都会激发人脑大范围的神经网络,而这个网络是全面地联结在一起的。无论我们发现哪种心理学机制,这种联结的作用方式都是心理和行为运行的基本特征。在这里我们首先从表征的角度来说明逻辑作用。

新理论也可以叫作表征主义理论,之所以起这个名字来自它的假设——所有的环境性内容和机体性内容在表征水平上是一体的。当我们以表征为基础建立理论的时候,就不再纠缠于内隐和外显之分以及语言和行为之分。这使我们摆脱了很多干扰,能够更加有效地建立起应用性的理论。

自从心理学被确定为一门科学以来,以联结为基础的理论就发展起来了。其中最早和最著名的是桑代克(E. L. Thorndike)的联结论。他发现在学习环境中,个体的学习是经由一种“尝试与错误偶然成功”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个体经过对刺激的多次反应,使两者间建立一种联结或结合。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因此,这种学习理论被称为联结论。情境(以S表示)有时也叫刺激,包括外界情境和思想、情感等大脑内部情境。反应(以R表示)包括“肌肉与腺体的活动”和“观念、意志、情感或态度”等的内部反应。所谓联结就是结合、关系和倾向,指的是某种情境只能唤起某种反应,而不能唤起其他反应的倾向。用“—”表示引起的符号,联结的公式为:S—R。

桑代克最重要的一个贡献是发现了情境与反应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并认为这种因果关系在生理学上是一种本能。他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行为和活动都能分解为基本的刺激和反应联结。桑代克的理论无疑有很多缺点,在这里我们不再说明,只说明他的联结论和我们的功能联结理论中逻辑作用的关系。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知道逻辑学中的逻辑关系在神经水平表现为神经联结,这是逻辑作用的基础。在大量丰富的联结中我们要着重说明功能间联结。有动力性功能参与的功能间联结在心理学意义上表现为因果关系。这里的因果关系和桑代克的情境—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一样的,只是情境和反应的概念过于模糊和简单,它的应用价值不高。以功能和功能间联结为基础的逻辑作用理论不仅吸收了联结论的所有优点,并且将理论的应用价值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桑代克的联结论产生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当时虽然可以作为具有一定价值的理论,但是它受到的重视远远不及其他理论体系。当然,这一理论在解释性和应用性方面都有明显的缺陷。从今天的功能联结理论以及逻辑作用理论的角度来看,联结论无疑启发了我们的思考。不要轻视任何一个顽强生存下来的理论,总有一天它会展现出其价值。

在近代科学刚刚发展起来的时候,经验主义作为一个哲学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之后的理性主义则将科学推向了人类认识世界的高峰。在科学中实验是经验的一种形式,而大部分科学成就都是理论和实验一起完成的,尤其是在物理学。由于不同的学科发展的水平和重点不同,理论和实验之间总是存在时间的差距,心理学就是如此。人类一直以来都能够对各种心理过程和内容非常灵活地应用,但是很难再进一步发现更多的规律。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实验的相对落后,尤其是对大脑研究的落后。

在进一步论述之前我们先看一下行为主义理论是如何采用逻辑实证主义的方法使心理学进入“理论化的时代”。

激进的经验主义者认为,只有采用经验主义的方法才能获得关于世界的正确认识。它们必须避免形而上学的思辨,因为它涉及的是不可观察的实体。在心理学中人唯一可以确切了解的是行为,而不是使用“内省”得到的“心理活动”。由这一基本的哲学思想的指导,在实验条件下我们称其为实证主义。实证主义认为科学定律是总结经验的描述,它来自观察,并且避免将可观察到的东西进行理论化。华生和俄国的生理学家都是实证主义者,他们强调客观观察和事实,避免思辨和理论。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目标是预测和控制行为,这和实证主义哲学是一致的,但是这种简单的理论总结很难具有预测能力。逻辑实证主义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它将经验和理论结合起来,从此,抽象的理论术语在逻辑上与经验观察联系起来。逻辑实证主义对心理学的科学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行为主义理论全面地丰富化和理论化。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中第一个科学化和理论化兼备的理论。这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示,所以在功能主义理论中也将坚持这一传统。逻辑实证主义有很多缺点,我也不能确定是否严格按照这一哲学方法建立,但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功能理论是一种将经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并且最终在心理应用中使理论获得力量。

新理论通过认知神经实验,也就是通过语言表征观察大脑成像,从而得到观察经验。语言和行为(心理过程)与大脑实验有很大的差别,但我们以应用性为目的将这些观察经验理论化,将神经作用过程提升到心理意义的高度。这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逻辑语言以及心理和行为中的所有内容都可以表示为表征。逻辑语言在大脑中是一种功能性表征,我们通过逻辑语言和规则建立起逻辑作用。

在理想的实验状态下,心理学家可以直接以录像或系列快照的方式对大脑中正在运行的知识表征进行观察,但是现在还难以达到这样的实验条件。在有限的实验结论下,我们一般会合乎逻辑地推论出关于人们表征心理内容最合理的解释。从这个角度讲对语言表征的研究最有效的理论之一是认知科学中的产生式系统概念。虽然它在某些方面是有缺陷的,但是在其他方面能给我们以启示。产生式系统将所有的语言表征分为事实表征和规则表征,把推理和行为的过程用产生式规则表示。事实表征是指我们可以将事实看作一个语言变量的值或语言变量间的关系的陈述句。规则表征,一般情况下一个规则由前项和后项两部分组成。前项表示前提条件,各个条件由逻辑连接词组成各种不同的组合,后项表示当前提条件为真时应采取的行为或所得的结论。产生式系统中每一条规则是一个“条件—动作”或“前提—结论”的产生式。

产生式系统完全是按照计算机的运行模式建立的。当然,我们知道大脑在某些方面类似于计算机,但是在其他方面则差别很大。新理论可以吸收产生式系统的优点,并且融合大脑的某些特质建立起以语言和行为作为表现形式的功能间联结。

我们将所有的表征分为事实表征和规则表征,不过它们的定义和运行原理是不同的。这里的事实表征主要指的是心理内容的基本材料——功能/范畴。它包括环境性表征和机体性表征,如树、汽车、喜欢等。它们是除逻辑词汇之外所有的词汇。规则表征则是指所有的逻辑词汇,如包含、对应、相关等。

规则表征有时候也可以称为语义关系。我们可以列出一些经常使用的并已被大家接受的语义关系,如类属关系、聚焦关系、相似关系、推论关系、组成关系、时空关系等。这些不同的语义关系都有与其对应的规则表征的逻辑词汇。在进行语言分析中,只要我们知道以功能/范畴为基础的事实性表征和以逻辑语言为基础的规则表征(或语义关系),就能对某一心理过程进行解释。

一直以来,人类将大量的精力放在研究自身之外的事物,如物质世界,而忽视了对自身的关注。这使得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的精神世界反而变得贫乏。心理学家致力于改变这一现状并希望能精确地研究人类经验的复杂性,使你有更大的能力去控制那些影响你生活的因素。我们将从脑和心理的内部空间及人类行为的外部维度进行探索,也就是研究精神过程和行为。在以前的理论中,这两者是被人为分割的,就算是后来的认知—行为主义也没有在理论实质上将其融为一体。在功能理论中,我们不仅将两者融为一体,而且将心理分析过程精确到每一个词汇和动作。

心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可以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的生活,对于这一点我深信不疑。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目的,并且根据学科的特点其目的不尽相同。心理学既是一门实验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所以有人认为心理学的学科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这几个心理学的学科目的各不相同,而且研究的时候都有一定的难度。今天我们要从逻辑作用原理的角度对其进行说明。

描述一件事物最好的方法是观察。无论我们观察的对象是一幅画、一段对话、一场体育比赛还是反思内心的想法,都可以用语言和行为来表现。我们知道行为的核心是由一系列具有心理意义的动作组成,所以从意义的角度行为可以用语言来表示。为了研究个体的精神过程和行为,研究者需要使用不同的分析水平。在新理论中,语言词汇和行为中的动作是心理分析的最小单位,而且一定要注意语言中的功能词汇,它是心理分析的重点。心理学描述了不同的水平,同时也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在心理分析最概化的水平,我们需要研究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语言与行为所具有的意义。在进行描述的时候必须尽可能客观地将语言和行为的过程记录下来,按照事实去收集它们,而不是按照研究者所期待或希望的样子——带着自己的主观观点。

描述几乎完全来自所观察到的现象,但是解释则需要超越这一点。它必须用到理论,必须找到心理过程和行为模式。从广义的角度讲心理学解释也是以逻辑为基础,例如,心理学家一般会通过一个潜在的原因去解释多种行为,虽然大多数时候它们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逻辑。在用逻辑作用原理解释事件的时候,我们必须先说明词汇的功能意义,可以将其划入动力性功能和执行功能中去。动力性功能之间以及与执行功能之间的功能关系在心理学上是一种因果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其中的因果关系解释心理和行为过程。

心理学中的预测是指一种特定的行为或心理过程在某种条件或状态下发生的可能性,反过来也可以认为是发生这种特定的行为或心理过程的原因的精确解释。一个科学的预测是基于对事件相互关联方式的理解,它可以明确地指出是什么样的心理机制把这些事件与特定的条件联系起来。预测中最重要的是因果预测,所以逻辑作用原理具有明显的优势。

控制自己或他人的心理对很多人来说是学习心理学最重要的目的。控制意味着我们影响行为或心理过程的发生、维持、停止,并且影响它的形式和强度等,如立即制止过度地自我伤害、每天坚持运动、停止抽烟等。这些简单的控制方法应用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而且以前的一些理论,如行为主义在这些方面都是有效的。我们知道人的精神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所以只有逻辑作用原理才能更好地应对这种复杂性。

关于心理学的最后一个目的: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存在于心理分析的整个过程——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提高生活质量的中心已不再是物质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追求——也就是所谓的幸福。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是不同的,这依赖于自身的个性。对我来说幸福就是一生从事自己所热爱的科学事业,而不是在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中苦苦挣扎。

一直以来有很多人把语言等同于思维,但是在行为主义理论的全盛时期,行为主义则将语言和思维归为某种形式的行为。这种做法虽然勉强,但是也可以理解,毕竟每一个理论家都希望不断地扩大自己理论的解释范围。今天我们知道语言和行为只是思维外在的两种表现,从意义上可以认为它们是同一的。

语言的形态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思维的形态——由具有不同意义的词汇联结而成。从物理符号论的角度讲,这些不同的词汇仅仅表示为不同意义的符号,但是从功能理论来讲有些词汇不同于其他词汇,因为它具有功能意义。

在对不同词汇的功能意义的判断方面我们做了详细的说明。所有的词汇按其所描述的对象都可以划入环境性表征和机体性表征。在机体性表征中有一部分是具有心理意义的功能表征。语言是由不同的词汇联结起来的,它在大脑中也是如此。在语言水平的联结很多时候都是由逻辑词汇来实现,大量而丰富的逻辑词汇能够很好地表现复杂的心理内容。

在语言分析中,因果关系背后所表现的心理意义是最能反映新理论的实质。在由多个词汇联结而成的句子中,具有心理动力性的词汇刺激了下一个词汇的产生(大多数时候是行为)。如“这种葡萄很甜,所以我又吃了一袋”,在这个例子中“甜”是动力性功能——感觉功能,“吃”则是由动力性功能激发而产生的行为。

在以前的心理学理论中,对语言的分析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精神分析理论就直接自称为“谈话疗法”。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和认知主义是以语言分析为主的理论体系,这几个体系有一个共同的弱点就是其理论过于概化,可以通过还原的方法找到它的生理学基础,但是从它们的理论假设中很难做到这一点。功能理论在原理的说明上是以神经水平的研究为基础,使用还原的方法,但是在理论建立和应用的时候则采用概化的方法,所以在解释和应用方面更加广泛,在这一点上也只有行为主义可以与其相媲美。

在用逻辑作用原理进行行为分析之前,我们有必要重新看一下行为主义的理论假设。在一系列理论假设中选出其中的两条:①心理科学的研究对象仅仅是行为;②环境是行为的原因。

第一条:心理科学研究的对象仅仅是行为。我们知道行为只是躯体或心理的一个反应环节,即行为是心理过程的一个环节,它无法独立存在。一个心理学理论不能仅仅以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所以行为主义理论在这一点上是存在问题的。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像功能主义——采用整体论原则,使行为成为心理过程中四个重要环节中的一个,并且与其他三个环节紧密相连。

第二条:环境是行为的原因。环境并不是行为的直接原因。行为作为一种本能,它只能通过其他的动力性功能来做出反应。我们举一个例子,当一根针扎在手上,手就会有一个收回的反应。针是一种环境条件,手收回的直接原因是痛觉(感觉的一种),而不是针,针只是一种间接原因。如果一个人的痛觉系统被破坏了,针扎到手上就不会有任何反应,这也是证明。心理学家都知道,如果从严格意义上讲行为只有三种存在:现实中的行为、思维中的行为和语言中的行为。这三种形式的行为的关系一直都是心理学争论的焦点,并且始终没有达成一致。新理论在三大原理的基础上证明了这三种形式的行为在意义上是一致的,无论是思维中的行为、语言中的行为还是现实中的行为,它们都属于同一种功能——行为功能。行为功能与心理中的其他三个功能联结成完整的心理过程。

所有现实中的行为的意义必须用语言来描述,也就是行为词。对现实中的行为进行分析的时候,最大的困难是对其进行精确描述。现实中的行为从观察的角度讲其实是动作,意义是人根据经验和环境假设出来的,所以用语言进行描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行为的意义可能有不同的解释。

在对现实中的行为进行认真描述和解释之后,行为分析的工作就是语言分析。行为分析的核心是行为意义的分析,而意义指的是关系或联结。作为心理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执行功能,行为的意义就是行为与其他动力性功能的联结。

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虽然行为分析的大部分工作都是由语言分析来完成的,但是不同的人对现实中行为的描述和解释会有所不同,而这会影响最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