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

按:本篇论述如何根据寸、关、尺脉象进行50馀种疾病的诊断,以及使用汤液针灸治疗的方法。其中部分内容与《平脉略例》(46-81行)相似。

1.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宜服桂枝汤、葛根汤,针风池、风府,向火(灸)[炙][1]身,摩治风膏,覆,令汗出。

2.寸口脉紧,苦头痛,骨肉疼,是伤寒,宜服麻黄汤发汗,针眉冲、颞,摩治伤寒膏。

3.寸口脉微,苦寒,为衄,宜服五味子汤,摩茱萸膏,令汗出。

4.寸口脉数,即为吐,以有热在胃管熏胸中,宜服药吐之及针胃管,服除热汤。若是伤寒七八日至十日,热在中,烦满渴者,宜服知母汤。

5.寸口脉缓,皮肤不仁,风寒在肌肉,宜服防风汤,以药薄熨之,摩以风膏,灸诸治风穴。

6.寸口脉滑,阳实,胸中壅满,吐逆,宜服前胡汤,针太阳、巨阙,泻之。

7.寸口脉弦,心下愊愊,微头痛,心下有水气,宜服甘遂圆[2],针期门,泻之。

8.寸口脉弱,阳气虚,自汗出而短气,宜服茯苓汤、内补散,适饮食,消息,勿极劳,针胃管,补之。

9.寸口脉涩,是胃气不足,宜服干地黄汤,自养,调和饮食,针三里,补之(三里,一作胃管)。

10.寸口脉芤,吐血;微芤者,衄血。空虚,去血[3]故也。宜服竹皮汤、黄土[4]汤,灸膻中。

11.寸口脉伏,胸中逆气噎塞不通,是胃中冷气上冲心胸,宜服前胡汤、大三建圆,针巨阙、上管[5],灸膻中。

12.寸口脉沈,胸中引胁痛,胸中有水气,宜服泽漆汤,针巨阙,泻之。

13.寸口脉濡,阳气弱,自汗出,是虚损病,宜服干地黄汤、署预[6]圆、内补散、牡蛎[7]散,并粉,针太冲,补之。

14.寸口脉迟,上焦有寒,心痛,咽酸,吐酸水,宜服附子汤、生姜汤、茱萸圆[8],调和饮食以暖之。

15.寸口脉实,即生热,在脾肺,呕逆气塞;虚,即生寒,在脾胃,食不消化。有热,即宜服竹叶汤、葛根汤;有寒,宜[9]服茱萸圆、生姜汤。

16.寸口脉细,发热,吸[10]吐,宜服黄芩龙胆汤。吐不止,宜服橘皮桔梗汤,灸中府。

17.寸口脉洪大,胸胁满,宜服生姜汤、白薇圆,亦可紫菀汤下之,针上管、期门、章门。

右上部寸口十七条[11]

18.关脉浮,腹满不欲食。浮为虚满,宜服平胃圆、茯苓汤、生姜前胡汤,针胃管,先泻,后补之。

19.关脉紧,心下苦满急痛。脉紧者为实,宜服茱萸当归汤,又大黄汤两治之,良。针巨(关)[阙][12]、下管,泻之(《千金》云:服茱萸当归汤,又加大黄二[13]两,佳)。

20.关脉微,胃中冷,心下拘急,宜服附子汤、生姜汤、附子圆,针巨阙,补之。

21.关脉数,胃中有客热,宜服知母圆、除热汤,针巨阙、上管,泻之。

22.关脉缓,其人不欲食,此胃气不调,脾气不足,宜服平胃圆、补脾[14]汤,针章门,补之。

23.关脉滑,胃中有热。滑为热实,以气满故,不欲食,食即吐逆。宜服紫菀汤,下之大平胃圆,针胃管,泻之(《千金》云:宜服朴消[15]麻黄汤、平胃圆)。

24.关脉弦,胃中有寒,心下厥逆,此以胃气虚故尔,宜服茱萸汤,温调饮食,针胃管,补之。

25.关脉弱,胃气虚,胃中有客热。脉弱为虚热作病,其说[16]云有热,不可大攻之,热去则寒起。正[17]宜服竹叶汤,针胃管,补之。

26.关脉涩,血气逆冷。脉涩为血虚,以中焦有微热。宜服干地黄汤、内补散,针足太冲上,补之。

27.关脉芤,大便去血数(斗)[升][18]者,以膈输[19]伤故也,宜服生地黄并生竹皮汤,灸膈输。若重下去血者,针关元;甚者,宜服龙骨圆,必愈。

28.关脉伏,中焦有水气,溏泄,宜服水银圆,针关元。利小便,溏泄便止。

29.关脉沈,心下有冷气,苦满吞酸,宜服白薇茯苓圆、附子汤,针胃管,补之。

30.关脉濡,苦虚冷,脾气弱,重下,病,宜服赤石脂汤、女萎圆,针关元,补之。

31.关脉迟,胃中寒,宜服桂枝圆、茱萸汤,针胃管,补之。

32.关脉实,胃中痛,宜服栀子汤、茱萸乌头圆,针胃管,补之。

33.关脉牢,脾胃气塞,盛热即腹满响响[20],宜服紫菀圆、泻脾圆,针灸胃管,泻之。

34.关脉细,虚[21],腹满,宜服生姜茱萸蜀椒汤、白薇圆,针灸三管。

35.关脉洪,胃中热,必烦满,宜服平胃圆,针胃管,先泻,后补之。

右中部关脉十八条[22]

36.尺脉浮,下热风,小便难,宜服瞿麦汤、滑石散,针横骨、关元,泻之。

37.尺脉紧,脐下痛,宜服当归汤,灸天枢,针关元,补之。

38.尺脉微,厥逆,小腹中拘急,有寒气,宜服小建中汤(一本更有四顺汤),针气海。

39.尺脉数,恶寒,脐下热痛,小便赤黄,宜服鸡子汤、白鱼散,针横骨,泻之。

40.尺脉缓,脚弱,下肿,小便难,有馀沥,宜服滑石汤、瞿麦散,针横骨,泻之。

41.尺脉滑,血气实,妇人经脉不利,男子尿[23]血,宜服朴消煎、大黄汤,下去经血,针关元,泻之。

42.尺脉弦,小腹疼,小腹及脚中拘急,宜服建中汤、当归汤,针气海[24],泻之。

43.尺脉弱,阳气少[25],发热骨烦,宜服前胡汤、干地黄汤、茯苓汤,针关元,补之。

44.尺脉涩,足胫逆冷,小便赤,宜服附子四逆汤,针足大冲,补之。

45.尺脉芤,下焦虚,小便去血,宜服竹皮生地黄汤,灸丹田、关元,亦针补之。

46.尺脉伏,小腹痛,癥疝,水谷不化,宜服大平胃圆、桔梗圆,针关元,补之(桔梗圆,一云结肠圆)。

47.尺脉沈,腰背痛,宜服肾气圆,针京门,补之。

48.尺脉濡,苦小便难(《千金》云:脚不收,风痹),宜服瞿麦汤、白鱼散,针关元,泻之。

49.尺脉迟,下焦有寒,宜服桂枝圆,针气海、关元,补之。

50.尺脉实,小腹痛,小便不禁,宜服当归汤加大黄一两,以利大便,针关元,补之,止小便。

51.尺脉牢,腹满,阴中急,宜服葶苈子茱萸圆,针丹田、关元、中极。

右下部尺脉十六条[26]

【校注】

[1]炙:原本作“灸”,据钱本校改。

[2]圆:庆本、钱本作“丸”。此盖避宋钦宗讳(桓)而改。下同,不复出校。

[3]去血:庆本二字互乙。

[4]黄土:庆本作“黄蓍”。

[5]管:庆本作“脘”。下同,不复出校。

[6]署预:庆本、钱本作“薯蓣”,广本作“著蓣”。

[7]蛎,庆本作“砺”。

[8]广本无“茱萸圆”三字。

[9]庆本、钱本“宜”上有“即”字。

[10]吸:钱本依《千金方》改“呕”字。

[11]庆本无以上八字。

[12]阙:原本作“关”,据广本、庆本、钱本校改。

[13]庆本“二”作“三”。

[14]脾:庆本、钱本作“肺”。

[15]庆本“消”作“硝”。下或同,不复出校。

[16]说:庆本作“虽”。

[17]正:只。

[18]升:原本作“斗”,俗书二字相混。据钱本校改。

[19]输:庆本、钱本作“腧”。下或同,不复出校。

[20]响响:与“彭彭”“膨膨”声转义通。按,中古舌根声母和双唇声母字在上古文献中常有交替现象。如“闻”,战国文字作从“耳”,“昏”声,或更换声符作“闻”,从“门”声。“享”、“饗”同源。“饗”与“烹”通用。古“亯”字后分化为亨、享、烹三字,古籍多通用。“响响”,与“彭彭”、“膨膨”声转义通。“响”之转“彭”,犹“享”之通“烹”、“饗”之通“烹”。缓读则为“彭亨”。《易》:“匪其彭。”干宝注:“彭亨,盛满貌。”《六书故》:“彭,借为彭亨之彭,腹张貌也。”《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十二·胃腑方·呕吐哕逆第五》:“前胡汤,治寒热呕逆,少气,心下坚聚彭亨,满不得食,寒热痟渴。”又《卷六十·肾臓方·补肾第八》:“又方:治五劳七伤,小腹急,脐下彭亨,两胁胀满……”又《卷七十九·食治·序论第一》:“若贪味多餐,临盘大饱,食讫觉腹中彭亨,短气,或致暴疾。”例多不备举。

[21]庆本、钱本“虚”上有“脾胃”二字。

[22]庆本无以上8字。

[23]尿:庆本、钱本作“溺”。

[24]气海:广本作“血海”。

[25]钱本下有校语云:“按:《千金方》无‘阳’字。”

[26]庆本无以上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