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洞大开的哲学简史:8世纪后60个有趣的灵魂
- 七格
- 3134字
- 2022-07-12 17:39:55
第十一天 阿奎那
好了,我们终于遇到了整个基督教哲学最后一根神柱:阿奎那。这根神柱长得人高马大,可能差不多接近美剧《权力的游戏》里那个叫阿多的大块头了吧。在修道院里,阿奎那被人取笑为“西西里的哑巴牛”。不过他的老师慧眼识珠,告诉众人此牛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这头大牛,促使我从圣罗姆波特斯大教堂的花窗玻璃上截取他的肖像时,宁愿让他顶天立地,也不想给他剃光的脑门上留有空间。在被我艺术加工之前,他手里那本书上的拉丁文意思是:道成肉身,即他用语言将自然界的面包,化作了血肉。
在阿奎那的那个中世纪,与阿奎那并肩而立的无数神学家,犹如浩瀚星辰,其中有一些在夜色中显得分外明亮。神学家格罗塞特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他是罗吉尔·培根的老师,也是牛津大学初期的校长。格罗塞特建立了以数学为工具的归纳法,并把实验科学从粗糙带入了精确的殿堂。此外,商业贸易促进了数学的发展,印刷术增加了知识传播的速度,这些进步都从方方面面让当时的欧洲人坚硬而愚蠢的花岗岩脑袋,开始逐渐风化。
当时钟表业和建筑力学的兴起也帮了不少忙。钟表的精确走时,拱顶的力学计算,使得欧洲人对时间和空间的度量有了感性的提升。这是一场格物致知普及化的运动,带来的是直接可见的GDP(国内生产总值)上升,其产生的经济效应和政治效应,远非当时中国南宋朱熹他们的道德满足感可相比拟的。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与斐洛、奥古斯丁那两根远去的“神柱”遥遥相对的第三根“神柱”阿奎那,成功完成了他的皇皇巨著《神学大全》。在这部伟大作品第一部的开头,阿奎那便试图用理性来一步一步接近那不可知的神,从而证明信仰的可靠。在这方面,他并不同意安瑟伦的上帝本体论证明,而是沿着阿伯拉尔的思路,将对上帝的证明改造成了一种弱证明:假如上帝是存在的,那么他一定会呈现出各种效果,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效果,去逆推上帝存在的可能性。
应该说这是一个可取的思路。甚至会让人想到后面会提及的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皮尔士的溯因推理。这种逆推虽然不能保证上帝绝对存在,但至少保证了上帝可能存在。如果这个可能性能被加大到百分之一百,那么上帝就必然存在。虽然必然存在离绝对存在还差很远,前一个是模态逻辑,后一个是形式逻辑,但谁叫我们是人类呢?能走到这一步算是很好了,知足吧,人类。
为了努力让这种弱证明的成功率达到百分之百,阿奎那兵分五路,从五个方向给出了五个求证上帝存在的证明。这些证明充满创造力,但永远不会成功,然而将它们换用现代语言重述一遍,却又是一件饶有兴味的事,就像是在欣赏各种永动机的精巧设计一般,无用,却很有趣。
第一路证明:运动中的物体一定是被其他物体所推动,不断寻找上去,一定会找到第一推动者,那么他就是上帝;
第二路证明:因果关系中的事件前后会找到其他相关事件,不断寻找上去,一定会找到第一个原因,那么他就是上帝;
第三路证明:模态逻辑关系中,如果所有物体都可能存在,这会导致有可能全部物体都不存在,如果那样的情况发生,就不会产生我们今天的世界,为了保证这样的情况不发生,就必须假定有某种物体必然存在,那么他就是上帝;
第四路证明:排序关系中,总能找出更高更善更伟大的,不断寻找上去,一定会找到一个最高最善最伟大的,那么他就是上帝;
第五路证明:自然界万物中那些没有生命的,也在按照某种规律在完成某种目的,这背后一定有一个指导者在指导它们,那么他就是上帝。
论证完上帝存在,阿奎那就要告诉我们,上帝到底是个什么样子。首先他认为,上帝是无限的所以是没有形体的。这一点他说得非常明确,彻底堵住了普通老百姓天真素朴的想象力,让他们不能再把上帝想成一位没事就放闪电的凶神大爷。阿奎那告诉世人:上帝没有形体,所以他说按他的形象造人,指的是按他的理智,于是人才有理性能力去管理世间万物。
阿奎那继续论证上帝不属于种类,不含质料和形式,无任何依附物,完全单纯,并非组合物,完美到无以复加,善到无物可比……总之,让人感觉上帝是一大块无边无际纯洁无瑕的时空单晶体。
在阿奎那眼里,上帝虽然是十全十美的,但他并不是自私到只管自己圆满就完事了,他还要有所行动。在这里,阿奎那借鉴了普罗提诺的流溢说,让上帝流溢了一份自己(耶稣),好比通过一种人类没有采用过的全保留DNA(脱氧核糖核酸)复制方式,备份了一份自己的拷贝,所以两者间在理性上是一致的;之后,阿奎那又让上帝释出一股爱(圣灵)。这个行动是和意志相关的,且圣灵不和上帝有什么直接相通之处。我们可以设想阿奎那可能在这里放置了一种伴随机制,类似于RNA(核糖核酸)转录了DNA的信息,所以得绕个弯子才能找到和上帝一致的地方。
最后,让我们好好讨论一下三位一体吧。
三位一体中的一体,当然指的就是上帝了。那么三位呢?
三位,指的是圣父、圣子和圣灵这三样位格(persona)。位格,指的是有理性且自个儿就能单独存在的实体。我们人类因为有理性,所以也算有位格,但我们只是一位一体。位格这个单词,根据波埃修的看法,应该是从古希腊的戏剧中转义而来。在古希腊戏剧中,演员都要戴好面具,声音穿过面具上的洞眼发出来,音量会有所降低,所以必须高喊(personare),观众才听得清楚。
同时,位格也表示圣父、圣子和圣灵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圣父到圣子是流出(emanatio),圣子到圣父是流自(generatio),圣父和圣子到圣灵是释出(spiratio),圣灵到圣父/圣子是释自(processio)。
介绍到这里,很多人已经郁闷坏了,且不管这些陌生的拉丁文单词,单就把位格既表示为元素又表示为关系这种做法,就很让人不爽。阿奎那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把两者分开来不是很友好吗?大家都习惯把人和人际关系分开说,为什么到了上帝这里就这么麻烦呢?
因为阿奎那必须让上帝时时刻刻满足他是单一至全的这个约束要求,如果位格之间的关系是外在于位格的,那就说明上帝里面还有三个位格所不包含的关系成分,而按照定义,这三个位格每一个都必须包括了上帝的一切,于是位格关系就要内在于位格的定义。可见,为避免逻辑上的漏洞,阿奎那也是拼了命的。
经院哲学就是这样被人讥嘲为烦琐神学,包括我也因为讨厌这种无聊的逻辑游戏而一度对阿奎那很不友好,认为这头牛能一鸣惊人,指的是能把人都惊吓跑吧。但是,在数学家格罗滕迪克他们的努力下,范畴论跃然成为抽象代数里最有威力的工具之一,而范畴论的基本想法,就是把我们习以为常的关系和元素一起打包,变成一个新的研究对象,也就是范畴(category)。
所以如果用范畴的语言来重新解释阿奎那想要说的三位一体,那就是如下这样的表述。这个表述也是相当艰涩,不喜欢啃数学西瓜皮的群众可以先跳过去。
设上帝是一个范畴,圣父、圣子、圣灵是上帝的三个对象。考虑上帝中以圣灵为值域的下面两个态射:
释出f:圣父—→圣灵,把这个记作(圣父,f)。
释出g:圣子—→圣灵,把这个记作(圣子,g)。
那么,我们可以构造一个以(圣父,f)为对象的新范畴,使得任意两个以圣灵为值域的态射:
f:圣父—→圣灵和g:圣子—→圣灵,
能够满足:f=g·h;其中:
流出h:圣父—→圣子,指的是态射:(圣父,f)—→(圣子,g)
这个f=gh,也就直接解释阿奎那说了半天没说明白的另外一个态射,就是圣父和圣子共同对着圣灵流出,其实等价于圣父单独对着圣灵流出。
替少数啃完数学西瓜皮读者轻轻擦去头上冒出的冷汗,我们不得不承认阿奎那这头牛鸣叫起来,真的是大音希声。看来他无意之中,已经用了非常抽象的数学工具,试图解决一个神学上非常难缠的概念。相形之下,如果我们无神论者对三位一体的理解,依旧停留在初级入门阶段,连阿奎那当年的思想都跟不上,那么凭着我们这样粗糙的学术准备,也去批评基督教的种种荒谬与可笑,显然是有些一百步笑五十步了吧。
推荐阅读:《神学大全,第一册:论天主一体三位》(第一集·第一题至第四十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