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七十列传2? 荆轲下

  • 七十列传
  • 墨九9
  • 1737字
  • 2021-05-14 07:24:17

荆轲下

荆轲的本意并不想做刺客,但他生逢其时。

当时是战国末期,秦是唯一强大的国家。战国七雄,韩、赵被灭。其余四国,燕朝不保夕,齐、魏、楚一味讨好秦,岌岌可危。在这样一种情势下,天下英雄,明智的出路有两条,一是投秦,为其兼并六国献策献力;二是明哲保身,不问世事。

荆轲天生就是想建立功业的人,隐居遁世的生活对他来说生不如死。去投秦,似乎与他理念不合。因为当时一般的看法是,秦暴虐无道,荼毒天下。荆轲大概也是持这个观点。何况那个时候,秦国人才济济,他去了,无论怎么排,看上去都不是很出色。所以,他只好游历各国,寻找机会。

胸中有抱负,现实很憋屈,所以荆轲郁郁寡欢是肯定的。在燕国的时候,他遇到几个很要好的朋友。击筑的高渐离,杀狗的狗屠、英雄迟暮的田光。荆轲的人生转折是在认识田光之后,千里马也要有伯乐才是,田光就是荆轲的伯乐。

高渐离、狗屠和荆轲大致是一类型的人,大家很说的来,荆轲常常和他们在狗屠的铺子里喝酒。喝多了,就纵声悲歌,渐离在旁击筑,最后常常弄得眼泪酒水一起下肚。左思有诗云:“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旁无人。”慢慢地,人们都知道他们了,甚至都传到燕太子丹耳朵里。

虽然荆轲的行为很惊骇世人,但他却不是好勇斗狠之辈。司马迁记录了他的两件事情,一件是和盖聂论剑,一件是和鲁勾践的争执。盖聂是位勇士,据说武艺是当时第一人。荆轲找他去比剑。盖聂只用眼睛瞪着他看,荆轲便知不敌,马上就走,连夜离开榆次;荆轲游历赵国的时候,在HD遇到了鲁勾践,两人在一起玩棋,起了摩擦,鲁勾践发怒,口中骂骂咧咧,准备动手。荆轲见此,依旧一言不发,转身离开。

有人据此认为,荆轲剑术不太好,因此后来刺秦功败垂成。比如,同时代的鲁勾践就曾经感概过,惋惜荆轲剑术不行。后人持此观点者众多,陶渊明就惋惜“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这个看法当然不能说一点都不是,但却不是关键因素。

失败的关键是在太子丹。太子丹对荆轲的要求是最好挟持秦王,迫其退地,其次才是杀之。但挟持秦王,迫其退地,实际上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当时的形势和齐桓公时候完全不一样,齐桓公要凭借信义来使诸国心服,所以坚持信约。但到了战国末期,秦国一家独大,且已灭韩赵,燕危在旦夕,齐、楚、魏如同形尸走肉。这种情形下,秦根本就无需顾及什么信誉。即便荆轲挟持了秦王,秦王大可答应其要求,随后反悔,天下大势不会有任何改变。所以,挟持秦王,仿效曹沫的计策从开始就是失败的。

但是,若杀掉秦王,倒是会有很大的变故。一是秦王雄才伟略,有秦王则有后来的始皇帝,秦王死掉,秦能不能统一六国,此事存疑。而秦法律严苛,各大将统兵在外。秦王一死,继位者很难有秦王这样的能力可以统率全国。国内必然大乱。此刻,燕、齐、魏、楚能够联合起来,自强不息,扶助韩、赵复国,形成六国合纵之势。历史的车轮,就可能被改变了。

这样看来,杀掉秦王,才是上策。可是太子丹的要求是挟持为先,荆轲的一切谋划就按照这个要求来办。依荆轲的计划,和自己的朋友一起办这件事情。荆轲识人甚明,比如说田光,比如说高渐离(高渐离后来曾经刺杀已经成为皇帝的嬴政,不成,被杀)。所以,被荆轲寄予厚望的这位朋友,一定是真正的勇士。若全依了荆轲的计划,事情也许会是另一种结局。但太子丹却起了疑心,导致荆轲仓促出发,失去一大臂助,为刺秦埋下败笔。大可叹息!

即便如此,荆轲如果一心想杀秦王的话,他的机会也很多。那把徐夫人匕首,锋利程度天下闻名,何况上边涂有毒药,只要划破皮肤,人马上就死。秦王和荆轲缠斗了一阵子,这段时间,要划破秦王皮肤,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荆轲始终想效仿曹沫,挟持秦王。直到最后自己受伤,知道事不可为,才起杀机,投掷匕首,可惜被秦王躲过。荆轲始终在实践对太子丹的承诺。

荆轲当初答应当刺客,实际上是为了田光。田光自杀,表面上看是因为他感觉被太子丹说的话羞辱了。实际的意思是这样的:荆轲是田光朋友,不愿当刺客。太子丹请田光出手,田光推荐荆轲,荆轲未必肯去,田光惟有以命来荐。荆轲感念田光的知己之意,只好答应了。所以,田光的自杀,是为了荆轲。此事,荆轲明白,田光也知道荆轲明白。但是,太子丹未必明白。

但不管如何,荆轲这一击,历经两千多年,依旧在那里,璀璨夺目。

司马迁说荆轲“深沉好书”,真神来之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