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总体而言,《曹沫之阵》中谈兵的内容,是鲁庄公与曹沫以齐国作为假想敌,模拟了齐鲁之间战争的情形而展开的一次对话。而其中所涉及的战争形式是典型的春秋时期“堂堂正正”的阵战,未谈及骑兵,所涉及的军制等内容均符合春秋时期的军队结构。就《曹沫之阵》的内容而言,鲁庄公所问以及曹沫所答,基本上反映的是弱者如何处理在战争中遇到的问题,符合春秋时期齐鲁两国的基本军事实力状况。其以政治为先导的基本立场,符合鲁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政治军事风俗,是一部典型的鲁国兵书。


[1] 白立超,西北大学历史学院。

[2] 可参见陈剑《上博竹书〈曹沫之陈〉新编释文(稿)》,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2日;李锐《〈曹沫之陈〉释文新编》,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25日;子居《上博四〈曹沫之陈〉再编连》,《学灯》第14期,2010年4月。学界仍有许多有关此篇编连问题的学术论文,此处不一一列举。

[3] 关于曹沫与曹刿是否为一人,学界有一定的争议,如苏辙、叶适、王应麟、泷川资言、杨伯峻等均认为曹沫、曹刿并非一人,而李零、谢祥皓等认为曹沫、曹刿是一人,我们认为后一种观点更为可靠。参见苏辙《春秋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27页;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北京:中华书局,1977,第131页;王应麟《困学纪闻》,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第641~642页;司马迁撰,泷川资言考证,水泽利忠校补《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第219页;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0,第194页;李零《为什么说曹刿和曹沫是同一人》,《读书》2004年第9期;谢祥皓《曹刿、曹沫辨》,《齐鲁学刊》1995年第3期。

[4] 左丘明撰,杜预注,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8《庄公十年》,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第3835页。以下《左传》引文均出自此书,仅注篇名和页码。

[5] 《左传·庄公十年》,第3836页。

[6] 《孙子兵法·军争篇》:“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孙武撰,杨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1999,第149~150页。

[7] 《左传·庄公二十三年》,第3860页。此事在《国语·鲁语上》中亦有记载,而内容更为详细:“庄公如齐观社。曹刿谏曰:‘不可。夫礼,所以正民也。是故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采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夫齐弃大公之法而观民于社,君为是举,而往观之,非故业也,何以训民?土发而社,助时也。收捃而蒸,纳要也。今齐社而旅往观,非先王之训也。天子祀上帝,诸侯会之受命焉。诸侯祀先王先公,卿大夫佐之受事焉。臣不闻诸侯相会祀也,祀又不法。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后嗣何观?’公不听,遂如齐。”见徐元诰《国语集解(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2,第144~145页。

[8] 《史记》卷86《刺客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第2515页。以下《史记》引文均出自此书,仅注篇名和页码。

[9] 《史记·刺客列传》,第2515页。

[10] 《史记·刺客列传》,第2515页。

[11] 《史记·刺客列传》,第2516页。

[12] 陈文丽:《〈曹沫之陈〉与曹沫》,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10。

[13] 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北京:三联书店,2007,第401页。

[14] 浅野裕一:《上博楚简〈曹沫之陈〉的兵学思想》,简帛研究网,2005年9月25日。

[15] 刘光胜:《上博简〈曹沫之阵〉研究》,《管子学刊》2007年第1期;欧阳祯人:《论兵书〈曹沫之阵〉的思想史价值》,简帛研究网,2008年4月18日;欧阳祯人:《先秦儒家的战争观——从竹书〈曹沫之阵〉到〈孟子〉》,《衡水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

[16] 这方面已经有专著出现,如王青《上博简〈曹沫之陈〉疏证与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17] 田旭东:《战国写本兵书——〈曹沫之陈〉》,《文博》2006年第1期。

[18] 王青:《上博简〈曹沫之陈〉的军事思想》,《军事历史研究》2016年第2期。

[19] 《左传·庄公十年》,第3836页。

[20] 董珊:《〈曹沫之阵〉中的四种“复战”之道》,2007年6月6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