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险灾害危机研究(第十辑)
- 童星 张海波主编
- 1717字
- 2021-04-23 18:13:59
四 级联灾害的解释框架
通过对级联灾害、灾害链和自然技术灾害等文献的回顾与归纳,以及对上述四个典型级联灾害的案例分析可得,级联灾害的发生和演化是自然致灾因子与社会脆弱性耦合作用的结果。本文认为,级联灾害的精准界定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首先,定义必须置于自然-社会系统语境下进行界定;其次,必须体现出级联灾害在不同阶段经过放大后形成的等级差别;最后,必须体现出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连接与联系。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将级联灾害定义为:级联灾害是致灾因子在社会系统中经过非线性增强而升级成的事故性灾难(如图3所示)。不同于以往级联灾害研究中对致灾因子和关键基础设施等物理因素的研究,本文主要关注级联灾害演进过程中的升级放大效应及其根源。级联灾害的研究需要关注灾害过程中事件之间的非线性特征[80]。利用非线性增强这一特性定义级联灾害,表明社会系统越复杂,风险的无序性和不确定性会显著增强,从而避免简单地将级联灾害理解为多米诺骨牌效应。灾害治理的政策制定往往是基于已经发生过的灾害进行学习来增强应对未来灾害的能力,这一方法适用于同一曲线之内连续性变化的灾害情境。然而,随着社会的日益复杂与交互性的增强,常常会出现多种可能的非线性变化,此时基于经验预测未来的归纳法可能失效,以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可能并不适应于理解新的环境变化。现有的灾难类型学相关研究关注的是致灾因子的特征或者表现,而较少考虑灾难的实际影响或事件演化[81]。
图3 级联灾害示意
在级联灾害发展过程中,灾害的破坏力被非线性升级放大,社会系统的功能接连遭到破坏,难以快速恢复,并且灾害影响持续时间较长(如图4中a2、b2所示)。与引发级联灾害的最初事件相比,升级点可能是灾难影响的更大来源。相比之下,非级联灾害的风险因素较为单一,通常灾害的破坏力会随着时间的延续逐渐减弱,社会系统的功能趋于逐渐恢复(如图4中a1、b1所示)。固然,建筑规范和关键基础设施等物理方面的评估和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自然致灾因子风险,但化解灾害风险、提升弹性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灾害根源的认识和理解。在级联灾害发生后的预警、救援和恢复重建等不同阶段,社会环境往往变化较大,积累风险也较大。只考虑物理因素无法有效地对级联灾害风险进行治理,理解社会脆弱性是防范与治理级联灾害的核心,也是增强经济和社会弹性以及防灾减灾成效的核心。
图4 级联灾害与非级联灾害对比
本文认为,级联灾害的升级点不仅与关键基础设施的脆弱性相关,而且主要由致灾因子在社会系统中与社会脆弱性耦合而形成。升级点的形成与治理理念、管理模式、官僚机构以及文化观念等社会因素密切相关[82]。在应急管理中,决策和制度的作用是在灾难发生时能够维持正常社会秩序,保护潜在的受害者及其财产免受灾难影响。它们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有效的,但总存在弱点。对级联灾害事件中的升级点进行分析,有助于全面了解初始致灾因子如何引发次级灾害进而加剧成级联灾害。本文通过对前述四大典型级联灾害案例进行分析,针对导致灾害升级为级联灾害的社会因素,归纳出三条级联灾害升级点形成路径。路径一,主动失败。这类升级点的形成往往是由于人们的忽视而使状况处于控制范围之外。它们通常是人类知觉系统难以察觉到的,是发生概率小但后果严重的潜在风险。风险经放大升级后的严重程度往往会超出系统处理的能力,造成灾难性后果。例如,福岛第一核电站的设备在灾前存在漏洞,决策者决定忽视这一风险,最终导致了福岛第一核电站在受到海啸袭击时因设备故障而爆炸,引发灾难性事件。路径二,制度固化。与主动失败不同,制度固化所导致的灾害升级通常是制度未能及时因环境的变化而进行及时的调整所导致。例如,欧盟实施的火山灰零容忍政策以及日本海啸中预警的失效。路径三,权力分配。最典型的对比就是中美两国在南方雪灾与飓风桑迪中的表现。从应急管理的角度来看,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分配需要达成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才能对级联灾害进行有效应对。在南方雪灾中,尽管中央气象台准确并及时进行了灾害预警,但并未引起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直到中央政府统一指挥抢险救灾时才有所行动。美国政府在应对飓风桑迪的过程中,则体现出由于制度设计所导致宏观调控不足,使得很多救灾工作无法及时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