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序

李文心

今年7月,北美中文作家协会“中国凉都”六盘水采风团一行八人,应六盘水文学院邀请,访问了这座位于贵州西部的城市。在十二天密集参访活动中,采风团成员及时撰写了报道和短文,记录了行程和重要事件,抒发了对当地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感想。采风团绝大多数成员都是第一次到六盘水,因此,对整个行程充满了期待,行文也是激情四溢。8月以后,采风团成员陆续返回北美,经过数月的沉淀与反思,撰写了更为详尽的文字,在内容的深度上也大有拓展。本文集中所录的十三篇就是采风团此行结出的硕果。

以文体而论,文集中有十二篇散文,一篇小说。有些篇目中还录有诗词或歌词,由于诗词类篇幅较短,没有独立分类收入文集。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或记述,或描写,或抒情,或评论,表达方式灵活多样,承载的信息量大,最适合纪实体文字的表述。诗歌是一种精练、艺术化的表现形式,长于渲染情绪和哲理思想的表达,但在纪实性方面有一定局限。小说体裁在协会采风史上或许是第一次出现,是个有趣的尝试。

从内容方面看,八位作者的选材各有偏重,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采风行程的全貌。虽然部分文章个别内容有少量重叠之处,但是每个作者的侧重点不一样,从另一个方面看,起到了相互印证补充的作用,使得采风整体的观感更加充实和丰富。秋尘的五篇散文,内容翔实,思路开阔,还穿插了数首古体诗词。她在写作过程中查阅了大量资料,涉及的知识领域多,行文富有激情。黄永钢的三篇散文,侧重于景物的描写和人文的剖析,透出他过去厚重的生活积累和独特的观察视角。他的故乡是与贵州毗邻的云南,因此他触景生情,下笔颇有“疑是故乡行”的味道。彭靖的两篇散文反映出他对党史熟稔于心,并且对“红色之旅”情有独钟。茫茫的乌蒙大草原,令他抚今追昔,也迸发出自己汹涌的诗情。刘聪玲对夜郎古国关注最多,不光在散文中论及,小说也写这个题材。夜郎古国可能是此行最引人瞩目的地方,多位团员文中都有涉及,但是只有与我们同行,并体验到当天具体情形的人,才能体会出刘聪玲小说的全部妙味。赵仁方、刘加蓉和杨超每人奉献了一篇长文,把此行的经历、体验和感想一气呵成,虽然文中都加了小标题,但是仍然给人一个万花筒式的全视角,波澜壮阔、畅快淋漓。仁方是团中唯一的六盘水人,正是他穿针引线,促成了这次行程。他以本地人的情怀和海外游子的视角,透过六盘水市中心的广场,把“中国凉都”的前世今生惟妙惟肖、声情并茂地呈现出来。刘加蓉虽然出生于与贵州毗邻的四川,却也是第一次来贵州,而且一下就遇到两位不一般的贵人。一位是她敬仰的著名作家叶辛,另一位是“青龙春茶”茶业的主人龙力瑛。加蓉对这两位人物精准传神的描述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构成了她文中的精华。杨超的文章思路灵活,节奏快,画面感强,一如他本尊。他观察事物角度多变,感觉敏锐,得益于他摄影艺术素养。至于我的两篇,前一篇是参访六盘水师范学院的感想,后一篇是对此行遇到的最为难忘和感恩人物的印象集锦,虽因我秋季工作忙乱,行文难免有疏漏或不周之处,却也大致传达出我对六盘水“观景生情,情系于人”的总体感受。

近年来,我有幸数次回到祖国参观考察,每每为所见所闻而感动。旅行的时间终究是短暂的,难免走马观花,因此所能了解到的也十分有限。但是,在一个地方旅行的结束,往往才是对此地真正了解的开始,因为只有亲身访问过的地方,才会让人回溯追忆,永存心底。我坚信这本文集正是我们真正了解六盘水的开始。

2019年岁末于纽约长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