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地域文化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

宁夏地域文化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

贠有强

2018年9月,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为宁夏题词“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这既为宁夏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建设什么样的宁夏提出了总要求。建设美丽新宁夏,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圆伟大中国梦,必然是一项复杂的综合的伟大工程,需要统筹协调,科学谋划,全面发展。新的发展阶段,宁夏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供给侧改革、转型升级的任务加重,寻找和挖掘新的着力点、发力源成为发展的必然要求。深入考察发达地区发展经验,综合审视宁夏地域文化资源禀赋,客观分析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文化产品的市场需求等因素,高度重视和推动宁夏地域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无疑是一个努力方向和良好发展路径,必将会在“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地域文化产业化发展的现实性

第一,新时代对文化的需求成为人们的基本需求和时代特征。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①明确阐述了进入新时代文化需求成为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方面需求的主要内容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开始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届时,全国人民将进入小康社会,物质需求得到较大满足。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在实现了较低的物质层面的需求之后,会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文化需求作为更高层面的精神需求,必然成为人们进一步追求的目标。

第二,发达地区地域文化产业化发展已经成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环顾发达地区,北京依托厚重的文化资源和高度聚集的各类文化人才以及相对发达的经济水平、实力突出的科技和创新优势,推动地域文化产业化发展,成为我国文化产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上海和广东等主要依靠本地相对发达的市场经济发展水平与应用新技术能力,成为我国地域文化产业化发展的佼佼者。陕西、四川等主要依靠本地丰富的文化资源,用自身的文化品牌拉动市场,成为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发展的典型①,等等。无论哪种依托或发展模式,其共性在于通过地域文化产业化成功发展,强有力地推动了本省区经济社会创新和谐发展,更大限度满足了人们的文化需求。

第三,保持公共文化建设与地域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平衡性。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和精神追求包括两个方面,即公共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化发展。通过近些年的实践来看,在政府的主导下,宁夏公共文化领域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发展,较好地满足了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而宁夏地域文化产业化发展相对滞后,产品缺乏,形式单一,市场供应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文化的个性化、高层次需求。公共文化产品提供和文化产业化市场供应失衡失调。理论上而言,只有较好地保持二者相对平衡发展,才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全面需求。

第四,地域文化产业化发展具有先天的低碳环保特点。发展文化产业符合绿色、低碳要求,这既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增长点,又能提升其他产业的创造力,培养创新人才,还可以提高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素质,拉动旅游、休闲、电信、交通等基础设施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②。文化产业依靠再现、复制、包装、创意等一系列智力创造进行,更多的是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即非物质需求,是一种低碳绿色环保的产业,区别于其他工业能耗生产。当下,加快进行地域文化产业化,对正在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五,地域文化产业化发展现状利于从头规划发展。客观来看,宁夏地域文化产业化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总量小,国内生产总值占比小,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不明显,这是地域文化产业化发展的现实存在。但是,辩证地看,起步空白阶段,同时也是科学规划、总体策划发展的最有利前提,便于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快速发展。

第六,“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意。习近平总书记为宁夏的题词,明确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把宁夏建设成美丽家园,打造一个新宁夏。同时,要发挥宁夏西北生态屏障作用,加强民族团结,与全国同步共圆伟大中国梦。从根本上而言,进行地域文化产业化发展,无疑是现阶段助推宁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发力源之一,是贯彻落实总书记殷切题词的有力实践。

二、地域文化资源的现状及禀赋

地域文化是文化产业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地域文化资源决定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和方向。只有弄清楚地域文化资源的基本情况和家底,科学判定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和不足,才能够进行产业化的策划和运作。

地域文化资源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唯一性。根据存在形态,宁夏地域文化资源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包括历史遗迹遗存文化、饮食文化等;二是非物质层面,包括历史文化、非物质遗产文化等。

第一,地域历史文化。地域历史文化是地域文化的主要组成内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宁夏形成了较为丰富多元的地域文化。早在秦汉时期,中原农耕文化进入宁夏,人们充分利用黄河之水,屯垦开荒,引渠灌溉,发展平原灌溉农业。先后开凿形成了秦渠、汉渠、汉延渠、唐徕渠等14条古渠,积累了激河浚渠、卷埽、刻字水则、封俵轮灌等治水用水管水技术和经验,涌现了蒙恬、刁雍、王珣、汪文辉、张九德、王全成、通智、钮廷彩等治水先贤①,不断形成了宁夏黄河上游农耕文化。2008年,因黄河水浸润而成的宁夏平原正式入选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主办的全国十大新天府评选名单。2017年10月,宁夏引黄古灌区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刘彻派张骞出使西域,标志着连接中国与欧洲直至非洲地区的陆上贸易通道的丝绸之路正式开通。宁夏地处西北边地,特别是南部固原地区独有的地理位置优势,成为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此后,各个时期在宁夏境内曾开辟了多条途径线路,形成了丰富的以商贸交流为主的丝路文化。②

唐朝末年,长期盘踞在西北地区的党项拓跋部在黄河上游河套地区崛起,最终于1038年建立西夏,与宋、金对立割据。以游牧为生的党项人积极吸收中原农耕文化,秃发改姓、健全官职、确定兵制、严格服饰、简化礼仪;创立文字、设立“蕃学”“汉学”;倡导佛教,流传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及原始巫教等。同时,建树文艺、学术、音乐、绘画、舞蹈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夏历史文化。

明清时期,宁夏回族人口不断增加,开始形成连片居住区域,成为全国重要的回族聚居区之一。与此同时,包括饮食、服饰、建筑、节日、婚丧、文学艺术等方面以及内在的文化心理、伦理道德规范等也相伴生成。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过程中,在宁夏大地上留下了革命足迹。1935年10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长征中亲临宁夏南部。翻越六盘山时,毛泽东挥笔写下了著名诗词《清平乐 ·六盘山》。1936年5月,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开始西征,西征红军在宁夏豫旺县、海原县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县级回民自治政权——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期间,著名国际友人斯诺、海德姆来到宁夏采访西征红军。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将台堡、兴隆镇胜利会师。1949年9月,解放军解放了宁夏全境。总的,自1935年至新中国成立的十多年革命活动,为宁夏带来了革命精神,形成了红色革命文化①。

第二,历史遗迹遗存文化。宁夏地域之上遗留下来的各种遗迹遗存,是人类实践的证明,包括史前人类遗址、长城烽燧、古城堡、王陵等。截至目前,全区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有381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3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44处。全区现有长城遗存1012公里②。著名的有以水洞沟为代表的史前人类文化遗址,有遍布宁夏境内的不同时期的长城遗迹,有从古代使用至今的以秦渠、唐徕渠为代表的各条引黄古渠,有以兵沟汉墓、西夏陵为代表的各种古代墓葬,有散落南北的以固原古城、张家场古城为代表的各个时期的古城池,有以同心清真大寺为代表的各种古清真寺建筑,有以海宝塔、承天寺塔、须弥山石窟等为代表的各种佛塔、石窟,等等。此外,还有诸多没有被确认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遗迹遗存。

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最为鲜活的人类实践活动的活化石,即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文学、语言、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以及传统体育和游艺等。宁夏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域空间,自古便是各方移民的活动家园,他们通过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物质文化的同时,也从不同地域带来、再创造,形成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这些非物质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变沉淀,最终通过口口相传、耳提面命等方式传承了下来。一是内容内涵较丰富。截至目前,宁夏地域上确认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2968项,主要有与甘肃、青海两省合作申报的“花儿”,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回族民间器乐、回族服饰、北武当庙音乐、杨氏家族泥塑等18个项目列入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名录;自治区政府公布了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3项;被文化部命名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9名,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143人③。二是特色鲜明,传承不断。如北武当庙寺庙音乐、二毛皮制作技艺、隆德高台马社火、贺兰砚制作技艺、宁夏山花儿、宁夏婚俗、宁夏剪纸、民间故事、宁夏小曲、回族汤瓶八诊、同心莲花山青苗水会、杨氏家族泥塑、马家砖雕艺术等。

第四,饮食文化。依托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成长的优质特色食材,通过长期烹饪探索实践,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风味的美味佳肴和食用方法,以及相伴形成的饮食理念,共同形成了一个地方的饮食文化。宁夏出名的食材有盐池滩羊、中宁枸杞、泾源黄牛肉、黄河鲤鱼、荞麦面等。代表性的风味餐饮,包括大块羊肉、碗蒸羊羔肉、糖醋黄河鲤鱼、烩牛羊肉、爆炒羊羔肉、炖羊脖、羊杂碎、羊棒骨等。特色面食包括荞面摊馍馍、饸饹荞面、羊肉臊子面、白皮面、生汆面、油炸面点(油饼、撒子)等。同时,以某一种绿茶为主,采用宁夏当地特产红枣、枸杞、果干、芝麻等,辅之以桂圆、冰糖、玫瑰花等,制作成“八宝茶”,通过冲泡或熬煮,以特制的瓷器碗具或其他器皿饮用,形成了宁夏独具特色的八宝茶喝法。①这些饮食在人们的精心制作、传承呵护下,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宁夏独有的特色饮食文化资源。

三、地域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困境

一是地域文化资源总量小,产业化发展先天不足。宁夏地处西北偏远之地,历史上长期远离中原、远离政治中心,总地域面积较小,人口数量少,迁移频繁,多方面因素使然,因而地域文化资源相对较少。从物质层面分析,历史文化遗迹遗存方面,因战乱、地震、自然风化、人为破坏等多种因素,导致有限的地域历史文化遗迹遗存损失严重。如境内秦长城、隋长城、宋壕堑、明长城损失严重;须弥山石窟、西夏陵佛塔、古清真寺建筑等保存现状不容乐观;历史上著名的张家场古城、固原古城、元代开城、彭阳朝那古城、平罗省嵬城等城池遗迹基本消失殆尽,等等。饮食文化方面虽然有特色,但是无法回避食材品种少,烹饪方法简单粗放,花色内容单一贫乏的窘境。从非物质层面来看,历史文化资源方面,由于宁夏地域发生重大的历史事件较少,加之考古、史料文献记载缺乏以及研究挖掘不够等因素,致使流传下来的历史事实较为贫乏,即使有所流传但也表现出琐碎、零散的特点,缺乏完整性、系统性、丰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近年来,经过抢救性挖掘和保护,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是,客观地看,特别是与那些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省区相比,总量小、层次级别低、社会普及范围小、认知度低等现实是不争的事实。总体来看,地域文化资源的现状短板成为制约产业化发展的先天缺陷。

二是地域文化产业化观念淡薄,文化产业化发展氛围不浓。近年来,宁夏文化产业在政府的主导下,做了大量基础性探索性工作,如银川市坚持“文化+融合”发展,探索“文化+消费”,努力打造互动式一站式线上线下消费平台;石嘴山市努力推进星海湖文化产业试验区建设,积极争取有关文化产业资助资金;固原市积极建立文化产业扶贫机制,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域文化产业化发展,营造了产业化发展的环境,强化了地域文化产业化的观念意识,对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化发展将发挥积极作用。但总体而言,宁夏地域文化产业化观念淡薄,意识不强,缺乏市场氛围等问题仍然客观存在,而且将会持续较长时间。这种观念认识和氛围环境方面的不利因素,必然对产业化发展产生约束作用。

三是文化产业化发展现状和地理集聚环境因素不利。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和地理集聚对文化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对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实现相关企业地理空间上的产业靠拢,对形成并推动信息流动、知识扩散及创意增值的地缘型组织结构都有着重要意义。①近年来,经过不断努力,宁夏文化产业化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文化企业数量逐年增加,至2017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仅有108家。截至目前,累计创建国际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6家、试验园区1家,评选命名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4家、示范基地53家、示范户66家、特色村镇5个。纵观近几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其所占GDP比重,2015年全区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64.9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23%;2016年实现增加值74.3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35%;2017年实现增加值81.4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37%。①总的来看,宁夏文化产业化基本情况是经济总量占比小,增长速度缓慢,全国排名靠后,处在起步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地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仅作为全部文化产业化的一部分,很难拥有和身处一个良性的环境中,充分利用文化资源的整合优化推动快速发展。

四是高端人才资源缺乏,制约地域文化产业化发展。近年来,针对公共文化领域人才短缺问题,借助国家公共人才培养平台、自治区育人机制和自治区市县三级文化设施培训网络以及文化志愿者工程,宁夏加大对公共文化领域人才的培养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文化产业化领域的人才问题,特别是地域文化创意型人才资源缺乏,与全区文化产业化发展需求严重不符,直接影响制约了地域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就全国而言,文化产业化高端人才资源稀缺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仅有的人才资源大多向经济发达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地区聚集。宁夏作为文化产业化后进地区,无论是文化旅游创意人才,还是饮食文化产业化发展人才,更或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人才资源缺乏问题显得更加紧迫和明显。从长远来看,产业化高端人才资源缺乏的问题,在短时间内靠自身培养或者稳定性引进,基本无法实现。

五是地域文化产业化针对性策划、规划不足。为加快经济转型,提升文化产业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占比,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满足人们对文化的需要,宁夏立足实际,着眼长远,自“十一五”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为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先后制定出台了《宁夏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加快宁夏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加强宁夏文化产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关于做强做大文化旅游产业的决定》《宁夏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方案》等。通过出台一系列发展规划和不断完善政策措施,不断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为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保障。但是,总体上,上述规划中仅有2006年印发的《宁夏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提出加强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建设,2011年出台的《关于做强做大文化旅游产业的决定》确立了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此外,较少宏观全面地立足全区情况,从地域文化资源的视角,对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化发展,进行重点针对性规划和部署,直接导致专门性、针对性不够。

四、地域文化产业化发展路径思考

第一,加强对地域文化的研究,为产业化发展廓清方向。认真考察研究地域文化产业化发展成功的地方,文化研究始终是最基本的前提和先导。一个地方只有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深层次内涵,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引导人们深入了解认识地域文化的精神魅力,然后才有可能、有基础进一步去实现保护、传承、发展地域文化的目的。①长期以来,宁夏在这方面的投入和保障还有差距,主动研究挖掘的意识不强。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应该重点从文化精神资源层面入手,包括历史名人、历史事件、制度规章、文化艺术、民俗风情、宗教信仰、文献史料、经典建筑形式等等。一是要加大对宁夏地域历史文化的考古挖掘、科学研究、文艺创作等资金投入,针对各类文化有计划有步骤地设立各种研究项目、创作项目等,整合研究单位、高等院校、党政研究部门、党校以及文化艺术单位的人力资源,积极寻求与国内外智库、人力资源的深度合作,全方位、持续性开展文化资源的研究工作,努力挖掘出鲜活的历史文化素材和元素,不断丰富历史文化内容。二是建立完善地域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成果评价体系,加大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力度,激励和推动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工作深入开展,确保挖掘工作建立良性保障机制。三是加大对各种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力度,采取各种媒介、宣传终端、现场推介活动、图书出版等,不遗余力地向区内外宣传推广,让全社会认识和了解宁夏地域历史文化。在不断研究挖掘的同时,要积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为进一步推动地域文化提供丰富的素材。

第二,加强产业化策划和规划部署,推动产业化合理发展。产业化发展规划和总部署是事业发展的基本保障和前提。鉴于目前地域文化产业化规划不足和针对性不强的问题,积极开展有关研究和规划。面向国内外聘请经营性、规划性人才做专家顾问,借力策划制定规划。一是要明确产业化发展近期、中长期目标任务。二是要明确现阶段产业化发展的侧重。三是摒弃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多头管理的做法,打破市县地域管理壁垒,走资源整合、统一协调发展之路。四是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等物质层面的文化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是人类社会发展遗留下来的瑰宝,产业化发展必须坚持保护前提下的产业化发展之路。五是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加强引导和监管,同类地域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必须有合理布局,避免对文化资源的过度开发或者不当开发,导致文化资源浪费或破坏。

第三,理性确定适宜产业化发展的地域文化资源。总体上,在信息时代,全球化浪潮下,唯有发扬本土文化,充分开发和利用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和产业创新,增强区域文化生命力,才能打破发达国家凭借金融资本和现代科技垄断的全球文化领域话语权,才能保持民族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①这是基本方向和发展要求,尤其要摒弃长期以来凡是地域文化资源都能进行产业化发展的不当认识。一定要客观研究哪些文化资源具有产业化发展潜质,哪些不具备产业化发展的潜质。不是所有的地域文化都可以产业化,有些属于自娱自乐没有广阔市场,有些价值观有问题不宜产业化发展,有些属于公共文化服务范畴,没有必要产业化发展。如地域非物质文化资源具有“许多地域文化资源的积累,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使这些资源面临被移栽或者枯萎的两难境地”②的特点。由于社会环境变化了,社会需求也随之减少,使得这些传承百年、千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文化遗产面临尴尬境地,进行产业化发展尤其要慎之又慎。就宁夏地域文化资源禀赋而言,特别是在初期发展阶段,应该重点考虑历史文化资源、遗迹遗存文化资源、饮食文化资源等的产业化。

第四,优先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影视”和饮食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的实践表明,文化产业化发展初期,一般侧重于自身突出的优势资源,重点发展做强,然后逐步站稳脚跟发展扩大,既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又容易取得成效。当前,宁夏地域文化产业化发展,需警惕对其他地区简单的照抄照搬,要在已经取得的成绩基础上,继续紧紧围绕文化资源唯一性进行产业化发展,经营自身地域文化的优势和特色。一是继续立足历史文化遗迹遗存文化资源,重点依托高新科技和“文化+旅游”理念,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继续优先重点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今后的产业化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在新的产业化开发中,注重知识性和参与性的结合,努力加强现代化设施建设,积极增加互动性的项目,增加亲身参与、互动体验内容,以此综合体现遗迹遗存文化的内在魅力。同时,不断加强餐饮、住宿、道路、产品等配套开发,通过多业态融合,形成强大的产业链,凝聚综合资源和力量,打造具有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文化旅游产业。二是立足地域历史文化精神层面资源,紧紧围绕黄河农耕文化、丝路文化、西夏历史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抓住自强不息、民族融合交融的精神和重点,挖掘赋予历史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充分弘扬民族团结,彰显中华多元一体文化认同主旋律,以进行影视等多种艺术文化产品产业化发展。三是立足饮食文化,充分借助优质食材优势,开发更加美味健康的饮食,延伸饮食产品供应形式。同时,创新各种节庆活动、会展、评奖、专题视频等形式,搭建各种展示平台,宣传和扩大饮食文化的影响力,提升知名度,不断推动饮食产业化发展。

第五,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坚持产业化跨越发展。宁夏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化发展应坚持跨越发展。需继续充分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吸取教训,坚决避免发展中曾出现的不足和缺憾。立足地域文化独有资源优势,高起点运行,敢试敢闯,敢为天下先,不断创新探索符合自身实际、前瞻性满足市场需求、高科技多业态融合的跨越发展之路。要深刻认识到,采取跨越式发展是科学分析事物发展的规律后,选择的一种既符合宁夏自身发展,又具有快速赶上或缩小与发达地区产业化发展差距的较好方式,是遵循了基本发展规律,又能尽快达到目标的快速发展路径。

第六,借力破解地域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智力问题。人才工作是地域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根本保障和前提。宁夏地处西北欠发达地区,自身的人才资源和竞争力处于绝对劣势,完全依靠自身培养或者单纯依靠外来人才资源谋求发展,还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和迫切需要,要转变观念,面向全社会寻求支持,建立借力用人机制,以保证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一是立足全国,依托各种项目及载体,放眼国内高等名校、高端智库、一流企业等,以购买服务的形式利用高层次尖端人才,帮助破解宁夏地域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协助规划和设计中长期战略安排,提供智力支撑。二是面向国内发达地区特别是文化大省区,高薪柔性聘用懂创意、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端复合型人才,不求所有,只为所用,推动地域文化产业化发展。三是探索建立引进智力与宁夏人才联合开展工作的运行机制,既弥补引进智力不了解区情地情的不足,同时,又开阔和提升区内人才的眼界和水平,努力实现共赢。

第七,坚持国有和民营两翼并进。地域文化产业化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特别是在发展初期,特别需要重视国有经营开发,需主动占位,积极作为。当前,自治区正积极对文化企业事业进行改革整合,不断优化资源。在此关键时刻,尤其需要重视地域文化资源产业化的总体安排部署,使其从体制上更加顺畅,更有利于产业化发展。市场定位上,通过国有运作和发展,不断激发整个地域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做大做实,培育和引领市场。同时,要高度重视调动全社会资源,鼓励民营企业、个人参与到文化产业化事业中来,要顺势而为,因势利导。积极引进民营资金进入地域文化领域,特别是在一些文艺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等,加大扶持力度,努力推动多样化发展。市场定位上,激发全社会内生发展动力,充分调动广泛的民间资金和社会人才资源,特别是在下游产业链环节,全面发展,遍地开花。总体上,与国有地域文化产业化呼应协调,互补互动,力争全面有效推动地域文化产业化发展。

(贠有强,宁夏社会科学院副编审)

①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向大会作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

①孟召宜、渠爱雪:《地域文化传承创新与文化产业特色发展》,北京:科技出版社,2016年。

②单铭磊:《地理集聚与文化认同: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山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12期,第160页。

①白耀华:《水润塞上和谐永续》, 《新商务周刊》(宁夏古渠申遗专刊),2017年第10期,第1页。

②薛正昌:《宁夏境内丝绸之路文化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89页。

①杨春光:《宁夏文化的源与流探析》,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3—124页。

②宁夏社会科学院:《2019宁夏文化发展报告》,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10页。

③段庆林、鲁忠慧:《2017宁夏文化蓝皮书》,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11页。宁夏文化和旅游厅网站:关于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的公示, 2019-04-28。

①单铭磊:《地理集聚与文化认同: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山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12期,第160页。

①段庆林、鲁忠慧:《2017宁夏文化蓝皮书》,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47页。

①宁夏社会科学院:《2019宁夏文化发展报告》,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5页。

①许铭文:《地方文化产业总体营造之路》,台北:台湾大学,2007年。

①许铭文:《地方文化产业总体营造之路》,台北:台湾大学,2007年。

②陶捷:《地域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谫论》, 《中州学刊》,2011年第5期,第2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