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情燃烧的群山·工业卷
- 石嘴山市委宣传部
- 6717字
- 2021-12-22 18:11:21
倾听开拓者的铿锵足音
2020年3月17日下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稍有缓解,6位年过八旬的老者戴着口罩,被请到大武口宁煤建安公司二楼会议室。谁知,他们一见面便互相“掐”起来。“小彭子(彭京白),最近捯饬啥呢?”“小暴子(暴春华),你这个捣蛋鬼,当心我揍你!”他们互相掐着、拍着、打着、说着、笑着……
60多年,宁夏煤炭基建公司几代建设者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开山凿壁、矢志不渝建设煤城石嘴山的故事就从他们的“掐架”中慢慢铺陈开来。
哎哟喂,现在的80后90后哪里知道啊!他们以为石嘴山这个城市高楼林立、绿树成荫那是自古就有哇?不是的。60多年前,这里曾是一片荒凉的大漠: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没有现代化煤矿,更没有繁华的都市。只有亘古不变的狂风,一年四季苍凉地呜咽着。
一支由西部拓荒者组建的队伍,肩负着国家使命,陆陆续续开拔到这里,他们风餐露宿,战天斗地,用生命行走,用热血奉献,用青春燃烧。竖起第一眼斜井,建起第一座洗煤厂,修建了第一条马路、邮电所、百货商场、电影院、医院、居民区、子弟学校……由此,拉开了石嘴山煤炭基地建设的序幕,搭建起了石嘴山城市的雏形,为石嘴山煤炭基地建设和城市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支队伍,就是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公司所属的宁夏煤炭基本建设有限公司(简称“宁煤基建公司”),这是一支具有艰苦奋斗创业精神,能打硬仗的煤炭建设劲旅。有人说,没有宁煤基建公司,就没有石嘴山市的今天,更没有这座城市的繁华与荣光。
黄河之滨,集合着石嘴山煤炭基地第一代建设者,这支队伍,因煤而建,因煤而兴,最初只有18人。
1957年1月16日,石嘴山煤矿筹建处土建队正式成立。10月初,石嘴山一矿正式开工建设。开工典礼上,自治区、石嘴山市领导前来为开工剪彩,石嘴山矿务局第一任局长孙昶铲了第一锹土,这标志着宁夏煤炭基地建设拉开了序幕。首批支援建设的是西安煤管局土建队的土建工人黄水贵、连成才、蔡德金、赵惠龙等18人,他们组成了宁夏煤炭基建公司最初的班底。这“十八勇士”,犹如十八颗火种,点燃了青春的激情,打破了沉寂,让石嘴山这块土地沸腾起来。哪里有开拓者的足迹,哪里就有人类的希冀;哪里有开拓者的声音,哪里就有欢歌笑语!
一批又一批建设者从五湖四海、四面八方步履铿锵地赶来,参加石嘴山煤炭基地建设。西安煤管局调来404名土建队的职工!接着,山东泰安调入的土建队伍也到了!随后,还从宁夏本土招收了大量新工人充实到基建队伍。最壮观的还是从鹤岗、双鸭山两大矿务局成建制调入的700名职工,是从东北坐专列到达北京辗转来到石嘴山。沈阳军区1000多名复转军人也来了,尤其是吸引了不少大专院校的毕业生,他们响应国家号召奔赴这里。最多时施工队伍达到了8000多人。
后来当了基建公司二处党委书记的暴春华就是其中的一员。
1957年,他从河北开滦建筑工程学校毕业,校长康明的动员报告极具感染力和号召力,青年学子的革命豪情在胸中激荡,连血脉都在贲张。“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暴春华已是摩拳擦掌,一脸坚定。他和于德连、苏应成、王鸿儒3位同学二话没说,当场就报了名,他们决心奔赴大西北,去实现自己人生最美好的理想。说走就走!4名同学告别家乡亲人,带着几件简单的行李和几本书,由北京坐火车到达西安。他们扛着行李来到西安汽车站,当暴春华说要买4张走石嘴山的汽车票时,售票员瞪大了双眼说“:哪有这个地方,没有!”“那走宁夏有没有车票?”“卖完了!”“砰”的一声,售票窗口关上了。一连3天都是扛着行李到汽车站,扑个空再扛着行李回到旅社。4名同学再也忍受不了这种无奈的等待了。“走,今天必须得去!即使走着去也要出发!”暴春华带着大家背着行李来到汽车站,最后还是他们的坚持和决心感动了车站领导,让他们一行4人坐敞篷汽车岀发了。第一天到了甘肃靖远,第二天到了宁夏同心,第三天终于到了银川南门汽车站,第四天下午3点坐汽车从银川出发,直到掌灯时分才到达石嘴山。敞篷汽车一路颠簸,尘土飞扬,每个人都灰头土脸像是刚从战场上下来,身上的学生气息荡然无存。到了目的地报到后,领导让他们休息几天,他们求战心切,只歇了3天,就找领导要求分配工作,参加到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建设中。
那时,包兰铁路还在建设中,设备和建材是通过黄河水道由牛皮筏子运来的。1957年,石嘴山矿区首先开工建设年产45万吨斜井,紧接着,年产50万吨斜井和年产100万吨斜井相继开工了!原设计用混凝土砌碹。当时到哪里去买水泥?1957年,全国水泥产量才685万吨,宁夏还没有一家水泥厂,水泥全靠外埠调入,叫“洋灰”。即使能买到水泥,运输也是个问题。施工队和设计部门商议,改用料石砌碹。一矿后山梁上石头不多,质量也差,而黄河东岸有个小山峁,砂石质量很好,层次分明,便于开采,施工队派了部分工人在那里长年开采料石。打好的料石,除工程急需用船摆渡外,其余就地堆放,就等数九寒天,黄河封冻,冰上能行人时,动员广大职工,从冰上抢运料石。
暴春华他们来的那一年冬天,石嘴山的气候格外寒冷,河面上结着1米多厚的冰,暴春华等4名同学已然完全汇入施工队伍中了。带班领导给每人发一根绳子,到河对岸的料石场拉石头,他们学着师傅们的样儿,把绳子一头捆在料石上,一头挽个扣斜搭在肩膀上。男的拉两块,女的拉一块,哼哟!嗨哟!黄河冰面上人流穿梭,拉的拉、推的推、扛的扛、抬的抬,劳动的号子和石块在冰面上摩擦发岀“刺溜刺溜”的声音汇成了一部交响曲,高涨的情绪和十足的干劲驱走了隆冬的寒冷。没几天,就把全部料石运到各个斜井口,堆得跟小山似的,足够全年使用了。就这样,石嘴山四对斜井井筒都是施工队伍就地取材用料石完成砌碹的。这个办法既节约了水泥,减少了投资,还保证了工程质量和进度。
两年后,与暴春华同一学校毕业的李华明、刘金海、郭成本等15位同学,也告别了河北开滦建筑工程学校,来到了正在建设中的石炭井矿区。尽管环境艰苦,但他们毅然忘我劳动,用行动践行着“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诺言。他们先后参加了石炭井一矿、二矿、三矿、四矿、乌兰矿的建设。不仅建煤矿,还参加了西北轴承厂、大坝电厂、青铜峡铝厂建设工程。作为开拓者,他们逝去了青春年华,却见证了一座座煤矿和新城的崛起。
当一个工程完工后,转场成为基建队伍最壮观的一道风景。
1960年8月,石嘴山矿区几对矿井建成后,基建队伍要向大武口转场,那时候没有大型运输车辆,也没有像样的公路,架子车是主要的运输工具。每人发4个馒头,两个人给1辆架子车拉上全部家当,行李、床板、工具、用具,从黄河东岸的沙巴台沿着山沟向大武口进发。大伙拉着装得满满的架子车,用脚板一步步丈量百十公里的路程,几百号人,浩浩荡荡不见首尾,蔚为壮观。条件这样艰苦,大家没有怨言。一路唱着歌,逗着乐子,鼓着劲儿,坚持往前走。赶在天黑转场到大武口安顿下来,第二天照常上班。
曾担任过基建公司工会主席的赵海、副总工程师的彭京白、一处党委书记的李存生,他们和暴春华,争着抢着描述3年困难时期苦撑苦熬的岁月。那时候“低标准、瓜菜代”,大家每天干重体力活,小四两一个馒头还没菜吃,全是年轻小伙子,嚼巴两口就吃完了,还是饿。就打野草籽吃,嚼在嘴里咯吱吱响,不消化,吃啥排啥。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小伙子们饿得肚子咕咕叫,晚上怎么也睡不着。有人找到窍门,到小卖部软磨硬泡买一包豆瓣酱,每天睡觉前挤一点放碗里,冲一大碗水喝下去肚子就胀了,赶快躺下入睡。有的小青工则买来酱油膏冲水喝,聊以充饥。这些花花点子,让他们度过了那些饥馑的日子。
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基建公司各个工程处的施工队伍,遍撒黄河两岸,鏖战贺兰山间。环绕大武口相继开工建设的有石炭井矿务局总机修厂,大武口洗煤厂,西北煤机一厂、二厂、三厂。远在贺兰山深处的白芨沟煤矿、大峰露天矿也在开工建设。石嘴山矿区、石炭井矿区的相继开发和建成,大武口地区“大三线”企业的搬迁和建设,让石嘴山市诞生了大武口、石嘴山、石炭井三个城市区,石嘴山市因煤而建起来、兴起来了。有人评价说:这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建筑工人用双手托举和肩膀扛起来的一座城市。这是一句良心话,一点也不过分。是宁煤基建公司人用岁月抹亮了城市的光泽。
那是一个困难重重的岁月,也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创造了许多人间奇迹。两鬓斑白的老劳模赵海,还有李存生回忆起了这样一件事。在20世纪70年代修建大武口到汝箕沟矿区的供水管路时,翻山越岭,开山凿洞,许多管路都是在岩石上打通的,没有专用设备,劳保条件也不好,就靠双手、洋镐、钢钎,手拉肩扛加爆破施工。冻土层洋镐刨不动,用火烤热了再刨,工程干了一年多,每个职工手上脱了几层皮,身上掉了几斤肉。尤其是冬天,职工们坐敞篷车顶风冒雪去无遮无挡的深山沟里干活,山风吹来,冻得浑身发抖还要坚持施工,从不退缩。开拓者走的是弯弯曲曲的路,而他们留下的却是又直又宽的足迹。最终, 50多公里的供水工程建成了,让汝箕沟矿区建设和生活用水得到保障。
彭京白回忆:1958年,他支宁从徐州调到宁夏石嘴山煤管局施工队,当个小技术员,住的是帐篷,条件还算不错,其他人住地窝子,或在老城墙掏个洞住进去。总不能一直这样住下去呀?一次开会,为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领导终于说要盖房子了,既没木料,也没有砖瓦,彭京白很好奇,这种房子怎么建呢?领导说,就建“干打垒”呗!好漂亮的名字,实际就是泥捏的房子。先脱土坯,用土坯砌墙,再箍个顶子,抹上泥巴,房子就盖成了。
赵海清楚地记得,20世纪60年代在大武口盖房子时,从双鸭山矿务局调来的建设队伍里有200多个小青年,不分男女,统统光着脚丫子踩黄泥,他们朝气蓬勃,有说有笑,干得热火朝天。房子建好了,每家分两小间房,十多平方米。共40栋,也叫400户。这可是为搬迁家属准备的房子啊!
话说当年从双鸭山矿务局成建制调来700人,那都是职工,家属还在原籍。为了搬迁家属,自治区煤管局向煤炭部报告,煤炭部专门与铁道部协商,决定开行专列从黑龙江往宁夏石嘴山转运2000多名家属!
然而,当列车驶入宁夏境内时,许多家属看到满目荒凉的戈壁滩上,骆驼刺聚起的沙包一个挨着一个,就像一座座坟堆子一样,透着一种悲凉怪异,联想到老家双鸭山绿水青山,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有的家属再也忍受不了,一屁股坐在行进中的车厢里,拍着大腿放声大哭:“我的妈呀!我再也回不去双鸭山了,这是什么鬼地方呀?”哭得鼻子一把泪一把的,谁也劝不住。现在想想,他们支援大西北,做出了怎样的牺牲和奉献啊!
好在入住那天,炕提前烧热了,锅台也垒好了,搬过来就能做饭睡觉。不过,当这些家属们下车时,着实让接站的老爷们惊呆了:拖儿带女、扶老携幼不说,铺盖、家具,锅碗瓢盆,就连双鸭山的煤块,腌咸菜的缸、压酸菜的石头,甚至连老人的寿材也搬过来了,把个专列塞得满满当当的。有的老爷们就怪罪他家老娘们:搬个石头干啥?贺兰山还缺你腌菜的石头!嗔怪归嗔怪,他们不仅把人献给了大西北,就连根也拔来了!
在开发石嘴山的建设中,有人风趣地说:“基建公司老一辈人支援石嘴山的建设,真是献了青春又献子孙。”从此,他们就成了西北人,成了石嘴山煤城的人!戈壁荒漠聚起了人气,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
第二年又盖起了60栋,叫600户。随后,为洗煤厂建起了中心化验室,砖木结构的四合院,还为外国专家建了招待所。邮电所、职工医院、百货商场、职工子弟中小学,还有青山公园、政府办公大楼也逐渐建起来了,甚至当时的街道也是基建公司命名的,由此搭建起了石嘴山城市发展的骨架,才有了这座城市后来的繁荣与美好。
有这么两件事,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记得建石嘴山市政府办公大楼时,正是生活困难时期,窦连吉任政府办公室主任,为了鼓励职工们的劳动热情,他每周都来工地慰问大家,每次都让人送来稀缺的肉,大伙儿特高兴,因为每个职工可以分两三斤,改善一下生活,难得的肉香味,让一家老少开心好几天。这在那个年代,政府千方百计为工人改善生活,的确令人难忘。基建公司的职工医院颇有名气,汇集当时上海、北京等地支援宁夏的医科大学的毕业生和天津下放的一批有名的医务人员。时任国务院秘书长周荣鑫,曾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一次他得了急病,被送进基建公司职工医院抢救,后奉周恩来总理指示,医务人员护送周荣鑫进京治疗。当得知职工医院没有救护车辆时,周荣鑫就协调国务院办公厅下拨了一辆老吉姆车,后又换回一台救护车。
那时基建公司子弟学校也办得风生水起,在不同的职工聚集区办起了好几所小学、中学,最初是挑选职工中文化水平稍高一点的当老师,随后让从大中专院校分配来的毕业生任教,教学质量逐年提高。现在大武口地区五六十岁的人十有八九都是基建公司职工子弟学校毕业的。
城市在发展,企业在拓展。宁煤基建公司不仅建矿、建厂,还积极参与市政建设,先后完成了石嘴山市电信大楼、石嘴山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石嘴山市国税局、石嘴山市地税局、石嘴山日报社办公楼、还有大武口电厂、原太西集团矸石电厂等重点工程,以及多项城市住宅区建设。
当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当一个个地标性建筑矗立煤城,是宁煤基建人用粗糙的双手谱写着钢筋混凝土的乐章;当砂石筑成建筑,青丝换成白发,是他们写下的一生一世的奋斗故事。
融入大集团,走向大市场,以宁东基地为中心转战全国28个省市区,建设了一个又一个可圈可点的大工程。
几十年拓荒,几十年奉献,宁煤基建公司为石嘴山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岀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给这座城市留下了一个个耳能详熟的标志性工程。
当石嘴山煤炭基地出现资源性枯竭,基建项目投资锐减,工程任务量不足时,曾经辉煌的宁煤基建公司也有过陷入发不出工资的困局。
宁煤基建公司领导班子不等不靠,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 1997年1月,公司出台了《宁夏煤炭基本建设公司关于深化企业改革的实施意见》,实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承包经营模式,减少管理层,划小核算单位,将所属两个建筑工程处划分为11个分公司,有力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走出小天地,开拓大市场,先后承建宁东矿区、煤化工基地、煤制油基地,展示了积蓄已久的爆发力,企业效益稳步增长,经济指标逐年攀升,职工收入较大幅度增加。
20世纪50年代初支援宁夏建设者的住地
2004年,基建公司加入了宁夏煤业集团公司,当年完成施工产值26000万元,年人均劳动生产率12.611万元,实现利税2172万元,其中利润总额达468万元。
在奋进的征途上,涌现出一大批善于开拓市场,能吃苦,能打硬仗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其中,始终与群众心贴心的老司机、老队长、老支书、全国劳动模范、人大代表王吉宗就是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代表人物。回忆曾经的往事,王吉宗清楚地记得:他第一次带着两台车和3个年轻人去新疆闯市场时,每天在崎岖的山路拉货十几个小时,6个月,没睡过一次床、洗过一次澡,每天睡在车底盘下,整整半年。当他们拖着又黑又瘦的疲惫身体回到公司时,给了全公司一个大惊喜:不仅超额完成了所有的承包指标,而且4个职工人人成了“万元户”!
在修建内蒙古的一条公路时,戈壁大漠地表温度高达50多摄氏度,几家私人公司半路撂了挑子。王吉宗领着基建公司“国家队”接手后,白天热得干不了晚上干,硬是将20公里的“硬骨头”啃下来了,被当地公路局誉为“来自宁夏的钢铁队伍”。2002年,这位曾先后救过15条人命、留下许多感人事迹的劳动模范,被光荣地选为党的十六大代表。2009年,他带领一帮人再次白手起家,建起了搅拌站,两年盈利400多万元,圆满告别职业生涯,光荣退休。正是有这样一批像王吉宗式的开拓者,不认命、不服输,能吃苦、能攻坚,善打硬仗的带头人,让基建公司人“走出去闯市场”的经营战略做得风生水起,揽下来一个个大工程,声名远扬。
宁煤基建公司的触角以宁东建设基地为中心,向四周延伸拓展,不断承揽建设外省区项目。施工范围延伸到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古、新疆、北京、广东、海南等28个省区,建设了一个又一个可圈可点的大工程。
一个曾经陷入困境的穷单位,如今实现年产值40亿元。利润増长,职工收入大幅提高,职工们一个个扬眉吐气,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曾经人拉肩扛,拉着架子车转场的落后生产方式,如今早已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机械化,自动化、远程遥控,网络办公、远程会议。一切变得轻松自如,便捷高效。尤其融入“国家能源集团公司”大战略圈以后,企业发展如虎添翼,已进入快速发展的快车道。人员素质、技术指标、分配方式、管理模式、生产和管理的自动化与智能化达标升级,形成强劲的国内竞争力,公司正以艰辛的努力,朝着国内建筑一流企业迈进。从公司总经理黄金彪充满自信的叙述和描绘中,我们看到一个大气磅礴、气宇轩昂的现代化企业向我们款款走来。而它的起点、它的初心,发端于最具创业激情、活力四射的石嘴山这座煤城。
(供稿:陈凤兰 高建强 李玉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