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实录:贵阳市改革开放四十年专题集(1978-2018)
- 中共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 8588字
- 2021-12-22 18:03:05
改革开放四十年贵阳市机构编制工作发展历程
贵阳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贵阳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市编委办)是贵阳市机构编制委员会的常设办事机构,是贵阳市委、市政府综合管理贵阳市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以及机构编制工作的职能部门,列入市委机构序列,既是市委的工作机构,又是市政府的工作机构。自1980年成立机构以来,市编委办认真行使机构编制管理职责,在保障政府机构正常运转、推动落实国家各项体制改革工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贵阳市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妥、循序推动历次机构改革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贵阳市在中央和省的统一安排部署和指导下,在试点省、市、县、乡机构改革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围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服务经济建设大局,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推进每一次机构改革工作。
1983年1月,贵阳市机构改革正式启动。这次机构改革,是以适应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的需要,着力改变机构臃肿、层次繁多、人浮于事等状况,明确行政、事业、企业的界限,精干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1984年8月14日,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召开市级党政机构改革工作会议。会议传达了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贵阳市党政机构改革的有关文件精神,讨论并通过了贵阳市《市级党政机关机构改革实施意见》。10月21日,贵阳市委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地州市党政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和省委有关指示,制订《贵阳市党政群机关的机构改革方案》。《方案》提出:按照党政企合理分工的原则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趋势,党委主要抓好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在路线、方针、政策方面发挥领导作用;政府主要通过计划、政策、法令和经济杠杆指导和管理经济,精简或合并经济专业管理部门,加强经济综合、经济监督机构。
贵阳通过市、区(局)两级机构的改革工作。新的领导班子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面有了重大突破,实现了新老干部合作和交替。贵阳市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铺平道路,为此后的行政改革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1988年机构改革,首次提出转变职能这个关键,裁减专业管理部门和综合部门内设专业机构,减少专业部门对企业的干预,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1991年至1995年期间,贵阳市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关于冻结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指示精神,为接下来的机构改革作准备。市人民政府机构除对几个部门进行微调之外,基本没有作大的变动。
1996年4月22日,贵阳市委、市人民政府召开贵阳市党政机关机构改革动员大会,传达中央和省的有关文件精神,部署贵阳市党政机关机构改革的任务。同日,贵阳市对外商投资实行“一站式服务”工作在市人民政府大楼六楼正式启动。“一站式服务”是集工商、税务、财政、环保、劳动、建管、土地、规划、房管、公安等部门有关业务在一起办公,为外商投资提供快捷、完善、优质的服务方式。
1997年根据《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管理防止机构编制再度膨胀的通知》,贵阳市开展党政机构改革工作。
2001年8月14日,贵阳市委、市人民政府召开市级党政机构改革工作会议。会议传达了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贵阳市党政机构改革的有关文件精神,讨论并通过了贵阳市《市级党政机关机构改革实施意见》,市县机构改革全面启动,随即,省委省政府印发了《贵州省城市党政机构改革方案》、《全省市县乡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和《贵阳市党政机构改革方案》文件,市、县、乡三级机构改革工作全面拉开。人大机关、政协机关、法院、检察院和群众团体机关也按相应的实施意见进行了改革。
2003年贵阳市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贵州省市(州、地)、县(市、区、特区)政府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和《贵阳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要求,进行政府机构调整和职能整合,没有自行扩大机构限额的现象。
2005年着重对国有资产管理、宏观调控、金融监管、流通管理、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人口与计划生育等方面的体制进行了调整。同期,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减少行政审批项目558项、减幅达46%;建立投资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当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3.97亿元,是1998年的4.4倍。
2008年2月,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讨论通过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同年8月,中央出台了《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机构改革工作进入前所未有的新时代,贵阳市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精心组织贵阳市政府机构改革工作。10月14日,在省编办调研组到贵阳开展机构改革调研的座谈会上,贵阳市委、市编委有关领导就市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做出安排。同时认真做好对区(市、县)和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工作,顺利推进市、县、乡三级机构改革任务。
2013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意见》精神,按照《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市(自治州)、县(市、区、特区)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的要求,贵阳市做好与省政府机构改革的衔接,结合实际,把职能转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稳妥推进机构改革,着重做好卫计、食药监、水务部门的调整重组,强化机构和职责整合,规范机构设置,理顺权责关系,完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精干高效的政府组织体系。同时,对区(市、县)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提出指导意见,正确引导舆论,营造改革氛围,增强改革动力,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二、成立机构,具体开展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
根据中央编办和省编委办要求,贵阳市机构编制监督管理机构于2003年设立,对外为市编委督查室,对内为市编委办督查处,在市编委的领导下和市编委办的具体指导下开展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规范机构编制管理、查处违规违纪行为、维护机构编制纪律,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加强学习宣传、强化思想认识。认真学习《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机构编制违纪行为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行政机关机构编制违法违纪行为政纪处分暂行规定》和《全国机构编制核查暂行办法》等政策法规,深刻领会精神实质,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干部职工责任担当意识。结合实际,及时提出贯彻落实意见和建议,主动向市编委领导汇报,争取领导重视和支持。同时,通过电视台、新闻媒体、工作宣传手册等方式,大力宣传机构编制政策纪律,广泛争取群众的支持和理解,营造良好的社会监督氛围。并利用市政府应急短信平台,对上级最新出台的有关政策规定,编辑短信发送市领导和各区(市、县)领导学习,使各级领导及时掌握最新情况,自觉维护机构编制纪律。
二是狠抓政策落实,确保工作成效。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有关机构编制监督管理的政策规定,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开展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先后完成了机构编制核查工作、控编减编工作、党政群机关消化超编人员工作、责任清单工作、机构编制审计工作、机构编制问题整改工作、规范领导职数管理工作、机构编制管理权限下放后执行情况的检查评估工作、“吃空饷”清理工作、国务院大督查和“数据铁笼”有关工作等,其中控编减编工作成效显著,各类编制控制在省编委办下达的总量内,收回事业单位空余编制5518名,除保障贵阳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民生工作外,预留了一定数量的各类编制存量,提前完成了控编减编任务。在国务院大督查中得到了中央编办的充分肯定,在中央编办举行的全国机构编制审计和核查与实名管理工作培训研讨中,推选作为唯一的地级市代表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三是建立监督机制,加强案件查处。通过机构编制内网、外网和“筑云编制”等平台,主动向社会公开机构编制信息,畅通“12310”举报电话和来信来访渠道,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建立健全联动约束机制,强化与纪检监察、组织、人社、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约束;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对超编进人、超职数和超规格配备领导干部等问题,进行动态监测和跟踪,将违规违纪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建立健全审批联动机制,将发现问题整改情况与机构编制审批挂钩,对未在规定时限内完成问题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原则暂停受理有关新增机构编制申请。几年来,先后查处了不按规定程序任命编委办正职领导、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和不按规定程序新设立事业单位等问题,有效维护了机构编制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创新机构体制建设,积极协助贵阳市重大工作推进
(一)组建市生态文明委员会,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体制
2012年11月,为贯彻落实十八大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精神,纵深推进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市委主要领导关于要设立宏观统筹协调、具体推进实施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机构的指示要求,市编委办充分发扬“五加二、白加黑”的作风,连续奋战13天,采取个别约谈、召开座谈会、查询资料和电话咨询等方式,将贵阳市各部门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职责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召开专题会议,对职责划转进行反复论证和研讨。经过60余(次)的反复讨论和20余(次)的征求意见,撰写了《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贵阳市环境保护局、贵阳市林业绿化局、贵阳市园林管理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送审稿)》。
11月22日,报经贵阳市委、市政府同意,市编委办向省编委办上报了《关于组建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贵阳市环境保护局、贵阳市林业绿化局、贵阳市园林管理局)的请示》。11月23日,省编委办下发了《关于组建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的批复》,同意设立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为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11月25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贵阳市环境保护局、贵阳市林业绿化局、贵阳市园林管理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设立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主要负责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统筹负责贵阳市自然生态系统、环境保护、林业和园林等工作。
组建市生态文明委员会,从根本上理顺了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有效整合了资源,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是贵阳市继组建全国首个环保法庭、环保审判庭,编制全国首问建设生态文明的地方性法规——《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之后,又一次率先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的创举。
2015年10月,为进一步理顺和完善生态系统管理体制,市编委办成立专题调研组,采取发放问卷调查、召开约谈会、实地考察等方式,对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系统机构运行情况进行调研,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机构编制优化整合建议。报经市编委同意,于2016年9月下发《关于调整生态文明委所属部分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事项的通知》,对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所属部分事业单位进行了优化整合,整体工作效率进行了有效提高。
2017年3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关于“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的要求,市编委办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对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内设机构进行调整,下发《关于调整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机构编制事项的批复》,撤销内设机构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处、污染防治处职责划入其他内设机构,新设大气环境管理处、土壤环境管理处,并对内设机构水环境处的职责进行优化调整,为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二)组建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委员会,创新服务大数据产业发展
2015年8月,根据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关于“开展区域试点,推进贵州等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促进区域性大数据基础设施的整合和数据资源的汇聚应用”的精神和省委主要领导的指示要求,贵阳市召开贵阳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调度会,明确提出“要理顺大数据产业发展领导机制和管理体制”。按照省委、市委的要求,市编委办立即组建专题调研组,就“如何做好大数据管理机构的统筹设置,推进贵阳市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问题开展调研。分别带队赴上海、广州、成都和沈阳等城市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同时,与市工信委、市商务局和市发改委等单位进行多次座谈,采取实地考察、理论学习、网上查询、部门访谈等方式,对贵阳市组建大数据管理机构的重要性、外地大数据机构设置、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撰写了《关于组建贵阳市大数据管理机构的调研报告》,提出组建大数据管理机构和职责定位的建议。
11月26日,报经贵阳市委、市政府同意,市编委办向省编委办上报了《关于组建贵阳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委员会的请示》。12月24日,省编委办下发《关于设立贵阳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委员会的批复》,同意设立贵阳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委员会。12月30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贵阳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组建贵阳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委员会,为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负责研究拟订并组织实施大数据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引导和推动大数据研究和应用;组织拟定大数据的标准体系和考核体系;拟定大数据收集、管理、开放、应用等标准规范;负责以大数据为引领的信息产业行业管理,统筹推进社会经济各领域大数据开发应用等工作。同时,将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所属事业单位市信息产业发展中心、市服务外包及呼叫中心产业发展办公室、贵阳市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中心(贵阳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秘书处)调整到市大数据委管理。
贵阳大数据发展管理委员会的成立,顺应了贵阳市创新发展的形势,为首个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聚集区的创建、建成大数据综合创新试验区提供了体制保障。
2017年5月,贵阳市召开大数据人才培养引进工作专题会议,要求建立和完善人才工作的领导机制。市编委办立即围绕“教育部门抓培养、大数据委给机会、科技部门给服务、人社部门给政策”的原则,对涉及人才工作的部门的职责职能进行梳理,提出对市大数据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机构编制进行调整的建议。2017年8月,报经市领导同意,市编委办下发了《关于大数据发展管理委员会增设内设机构的批复》、《关于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内设机构人力资源市场处加挂牌子的批复》、《关于在贵阳市教育局内设机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加挂牌子等事项的批复》和《关于在市科学技术局(市知识产权局)内设机构人事处加挂牌子等事项的批复》,在市大数据委增设大数据人才工作处,分别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科学技术局(市知识产权局)内设机构加挂大数据人才工作处,加大对大数据人才的引进、管理和服务力度,为贵阳市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三)组建市交通委员会,创新交通管理体制改革
2015年1月5日,贵阳市召开贵阳市中心城区出租车行业管理治标与治本工作专题会议,提出对现有的市交通管理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提升对交通管理的高位统筹。按照市委主要领导的部署和指示,为大力缓解贵阳市交通压力,打破“堵——疏——又堵——又疏”的交通困境和僵局,市编委办从建立智能交通的角度出发,围绕体制改革、着力机制创新,将国防交通战备、交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信息、轨道交通、物流交通运输等工作进行统筹考虑,组建专题调研小组,奔赴北京、上海、重庆、广州、福州等城市开展实地考察学习,并深入到本市发改、规划、住建、公安交管、人防、商务、交通等部门进行调研座谈,历经上百次的反复论证,撰写了《贵阳市交通管理体制调研报告》,提出在贵阳市交通运输局的基础上,组建贵阳市交通委员会。将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住建局、市人民防空办公室等部门有关职责划入市交通委员会,构建协调、统一、高效的交通管理机制,优化交通资源配置,有效解决交通规划混乱、公交布局零散、应急处理突击力量不强的问题。
8月28日,报经贵阳市委、市政府同意,市编委办向省编委办上报了《关于组建贵阳市交通委员(贵阳市交通战备办公室)等有关机构编制事项的请示》。9月30日,省编委办下发《关于组建贵阳市交通委员会(贵阳市交通战备办公室)等有关事项的批复》,同意贵阳市组建贵阳市交通委员会,为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11月9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贵阳市交通委员会(贵阳市交通战备办公室)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在贵阳市交通运输局的基础上,组建贵阳市交通委员会,加挂贵阳市交通战备办公室牌子,为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负责统筹、协调贵阳市城乡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管理工作;负责贵阳市公路、水路的运政和路政管理,统一管理城乡公路、水路客货运输,对重点物资运输和紧急客货运输进行调控。
贵阳市在全省率先组建市级交通委员会,是贯彻落实十八大关于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精神,加强贵阳市交通运输自身建设发展的重要举措。
2015年11月23日,为加大市交通委员会对贵阳市交通运输的发展研究和交通运行监测与应急调度能力,市编委办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设立交通发展研究和运行监测应急机构的建议,并报经市编委会议审议同意,下发了《关于明确贵阳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机构编制事项的批复》, 《关于明确贵阳市交通运行监测与应急调度中心机构编制事项的批复》,分别设立贵阳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和贵阳市交通运行监测与应急调度中心,均为市交通委员会所属事业单位。
四、加快推进机构编制信息化建设
自2013年贵阳市机构编制政务信息中心成立以来,在市编委办的领导下,以网上名称管理为突破口,着力加强机构编制信息化建设,并以“筑云编制”{L-End} ①为载体,努力探索大数据服务机构编制工作新路径,利用大数据促进机构编制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机构编制管理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多次得到中央编办和省编委办的肯定。
贵阳市2015年底成功申报为全国机构编制信息化建设试点城市以来,贵阳市机构编制部门立足工作实际,加快推进“筑云编制”①试点工作,着力规范网上名称管理,抓好档案数字化和系统平台建设,努力夯实工作基础,推动机构编制由传统管理向大数据管理转变。
一是网上名称管理更加规范。在全面完成“两个全覆盖”的基础上,积极向贵阳市委、市政府和市编委主要领导汇报“两个纳入”工作要求,得到了贵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专门行文批复将中文域名费用统一纳入财政支付,全面落实网上名称管理的经费,进一步明确各单位网上名称管理工作任务,实现了“两个纳入”。同时,实行网上名称管理年报制度,建立网上名称管理工作长效机制,使贵阳市网上名称管理工作迈上了常态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是全面完成档案数字化建设。在抓好网上名称管理的同时,完成市级及10个区(市、县)机构编制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对各单位历年来机构编制事项的1500余卷、50余万页文件进行了收集、整理、数字化,为“筑云编制”系统数据录入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是相继建成两个系统平台。建成了三定方案信息系统和权责清单管理系统。“三定方案信息系统”共录入贵阳市4224家机构,15万余条机构编制数据,初步实现三定方案的数据量化,通过对职能职责的分析比对,理顺部门和内设机构之间职能职责的对应关系,对职能职责进行更加科学合理、准确规范的界定。通过对权责任事项的统一编码,将41541条权责事项数据录入“权责清单管理系统”,进一步量化具有行政审批权限部门的职能职责,实现权责事项的动态化管理,便于正确定位和调整完善部门职能职责,使“三定”方案的制订更加精准。
四是大力抓好业务系统建设。在全面完成中编办试点系统数据的基础上,我办结合实际,启动贵阳市机构编制业务支持系统建设,结合机构编制管理的业务,把传统纸质化、流程办理的业务,通过建立平台,实现信息化、电子化过程,并与我办档案管理系统和省编委办实名制管理系统建立数据接口,把几个系统集成起来。同时,为实现机构编制大数据决策分析,我办启动建立组织、财政、人社、编办部门协同系统,整合四部门数据。目前,业务支持系统平台已经上线使用,四部门协同平台在进行项目招投标过程中。
面对新的探索和实践,我办将加快建立部门协同管理平台,形成涵盖贵阳市机构编制管理、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工资业务管理等四部门主要业务的协同一体化管理系统,为机构编制大数据决策支持提供数据源。探索建立事业单位评价管理系统,通过采集事业单位进行登记管理,发改、公安、财政、人社、审计、税务、工商、质监等多部门对事业单位进行监管数据,探索新型事业单位跟踪和动态监管评价体系,建立事业单位综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和信用分类标准,强化对事业单位事中、事后的监管。机构编制部门依据其指标评估结果,对事业单位职责履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价,促进事业单位全面履行职能。打造机构编制管理决策支持应用平台。通过该平台,综合分析贵阳市“数据铁笼”建设单位形成的数据、“数据探针”采集的数据和前期系统数据之间数据,获取全方位、多维度、可视化的大数据分析模型,全面掌握贵阳市机关事业单位履职情况、内设机构工作效率、日常工作量与编制情况匹配等数据信息,以此来对机关事业单位履职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为优化职能职责配置、调整机构设置和重新核定编制提供客观依据,充分发挥机构编制资源效用,有效减少机关事业单位“人浮于事”的现象。
①“筑云编制”是利用中央编办机构编制信息化系统,与贵阳市大数据、“数据铁笼”和“互联网+政府治理”等工作相融合,探索建立“机构编制+大数据+互联网”的分析决策新机制,为贵阳市委、市政府管理决策提供支撑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是运用大数据服务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具体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