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县志(1990-2010)
- 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 3410字
- 2024-11-02 15:25:38
第三章 烟草
第一节 产业概况
1 980年后,烤烟种植因其显著的经济效益面积迅速扩大,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大川和塬区,1 984年成为富县农业主导产业。县政府对烟叶生产实行统管统收,农民种烟收入从最初年均五六百元增至上千元。1 990年,烟草种植遍及全县1 5个乡镇237个行政村495个自然村,烟农1 4 062户,种植面积3733公顷,产值1 503万元,户均收入1 068.81元,人均收入257.1 1元,实现专项税收570万元。1 991年,县委、县政府提出稳定规模、提升质量的指导方针,实行部门包联村组,烟草产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1 993年,富县率先被省政府确定为“烟叶生产基地一级达标县”。1 997年种植面积达到4460公顷,收购670.5万千克,产值1 423万元。1 998年,随着塬面大规模栽植苹果,烤烟面积一度缩减至2278公顷。2000年之后,塬区种植区块逐年消减乃至消失。2002年烤烟生产全部转移到川道乡镇,主要分布在牛武、张村驿两镇,占全县烟草种植面积的72%,其余分布在茶坊、直罗、张家湾3个乡镇。2005年,种植867公顷,产量1 48.5万千克,产值1 061.78万元。201 0年,种植1 047公顷,产量1 95万千克,产值2032万元。
富县1 990—201 0年烤烟生产情况一览表
续表
第二节 生产管理
管理机构 1 990年,富县烟草专卖局与富县烟草公司两块牌子一套人员,科级建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辖寺仙、羊泉、钳二、直罗、张家湾、交道6个烟叶收购站。1 994年编制73人。2005年,富县烟草公司更名为延安市烟草公司富县营销部。2006年,又更名为延安市烟草公司富县分公司,科级建制,非独立法人机构。201 0年仍属之。
1 995年,成立富县烟草专卖管理稽查大队。1 996年,设立1 5个专卖管理所。2002年,设县烟叶总库。201 0年,设县烟叶中心库、烟叶送货服务中转站。卷烟零售直营店划归延安市烟草公司管理。
基层烟站 1 991年,全县1 5个烟站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2002年,撤销塬面乡镇烟站,保留牛武、茶坊、张村驿、直罗、张家湾、岔口、洛阳7个烟叶工作站。2006年撤销洛阳烟站、岔口烟站。201 0年仅保留牛武、茶坊、直罗、张村驿、张家湾5个烟叶工作站。
引种育苗 1 990—1 995年,种植品种以NC98为主,红花大金元为辅。实行一年烤烟两年种,推广冬整苗床和阳畦纸钵单膜保温育苗技术。每年2月15日至3月5日,统一发放种子,以村为单位统一浸种催芽,统一纸钵点种育苗。1 993年,301 5公顷烤烟实现良种化,NC98占80%,红花大金元占20%。保温纸钵育苗2.46万畦,占总育苗的98.5 %,交道乡东茹子村和钳二乡陈超村实行工厂化育苗。
1 997—2001年,全面推广“两段式”育苗和包衣种子,通过假植增加烟草侧根数量,达到以根调水调肥之目的,解决烤烟遇到的大面积干旱问题。1 999年,两段式育苗531棚,占总育苗的48%。2001年,两段式育苗572棚,推广率80%以上,假植率68%。2002年起,主栽烟苗引进成熟较早、抗逆性较强的951 -5品种,搭配少量秦烟1号和MSG01。育苗以日光温室大棚为主,阳畦育苗为辅,全县采取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假植的育苗方法。截至201 0年三统一育模式仍在沿用。
大田管理 烟苗移栽一般于4月中下旬进行,每亩1 000~1 300株为宜,行距1 1 0厘米,株距50~55厘米。移栽时将覆盖于地垄上的地膜一边揭开,在垄上挖坑植苗并浇水覆土。移栽1 0天左右,控制膜内温度25℃~28℃,若超过30℃则在地膜上扎孔。移栽15天后在膜上划十字形口,晚霜过后培苗围土封口,防止跑墒烫苗。在烟株旺长期进行2~3次行间中耕深锄。烟田半数烟株中心花开放时开始打顶抹杈,每株留叶16 ~18片。打顶后每间隔5 ~7天抹杈一次,顶不见花,杈不过寸,直至收获烟叶结束。
亩施烟草专用肥50千克,磷肥1 0 ~20千克,农家肥500 ~1 000千克,二铵20千克,常规烟田氮、磷、钾比例为9∶15∶13,玉米地烟田氮、磷、钾比例为3∶15∶13。
病虫害防治 烟草苗床至团棵后期病害有普通花叶病、黄瓜花叶病、马铃薯Y病毒和蚀纹病毒,还苗至旺长期有根茎病,用20%吗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防治。赤星病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防治。防治要根据预测预报信息,结合田间调查,一般在脚叶采收后或发病初期分层喷药,间隔7~10天,共喷2~3次。虫害主要有地老虎、烟青虫和蚜虫,防治可施用药剂并结合人工捕捉,亦可用35 %威百亩水剂土壤熏蒸。
烟叶采收 烟苗一般在移栽后75天左右进入成熟期。生长整齐、成熟一致的烟田,每次每株摘叶2~3片,5 ~7天采收1次,顶部3~4片叶可待充分成熟后采摘。采收时将同一品种、同一部位、同一成熟度的叶片放置在有铺垫物的运输车上,减少与地面接触造成损伤。装卸运输中轻拿轻放,不搅乱堆放层次。采回的烟叶对齐叶柄,充分摊开,置于阴凉干燥处,不堆积,不暴晒,防止发热烫伤。
1 997年以前,全县实行准采证制度,由烤烟生产技术员严把关口,逐块检查,鉴定其充分成熟后签发准采证方可采收。采收期间,技术员现场示范指导,帮助烟农掌握采摘技术要点,纠正采摘中存在的下部过熟、中部采生、上部采青等问题。1 998年以后,烟农已掌握烟叶采收常识和要领,不再实行准采证制度。
第三节 烘烤分级
烟叶烘烤 1 994年前,实行低温、低湿的“双低”烘烤法。1 995年,提倡比较科学的先变黄、中定色、后干筋“三段式”烘烤法。普遍改造原有烤炉,改冷风洞为热风洞,改低天窗为高天窗,改小天窗为大天窗,降低烤炉炉底,增大火管与底棚烟距离。1 996年推广内置式机械烤炉,以机械强迫通风排潮,将温度计、干湿度仪安装在操作室,便于观察,相对减小劳动强度,烘烤质量明显提升。1 997年,投入1 8万元购进远红外线涂料4吨,进行烘烤工艺改良试验,改建、新建规格为3米×3米、底棚2米、棚距0.7米的标准炉,烤房采用骑脊式0.11平方米长天窗,热风洞多为0.25平方米,烤房容量百杆烟叶,省时、耗煤低、烘烤质量好。1 998年,全县改建远红外线涂料烤烟炉4000座,推广率32.2%。截至2000年,烟农烟叶烘烤技术普遍成熟,大致分为绑杆、入炉、烘烤、出炉回潮四个步骤,每一环节都有严格的技术标准,确保烟叶烘烤质量。2003年开始推行电力烘烤,燃煤渐次退出烟叶烘烤。201 0年全县烟叶烘烤基本采用电力。
烟叶烘烤
烟叶分级 1 995年之前,县烟草公司向烟农提供烤烟分级样品,对照实物,用同级烟扎把,大片烟叶把25 ~30片,小片烟叶把35 ~70片,把粗不超过1 2厘米,绕把宽度不超过5厘米。1 996年起,推行烤烟四十级收购标准,全面实施四十级标准培训工程,选派46名技术员参加地区烟草分公司举办的理论实践专题技术培训会,经考核全部合格。随之各烟站技术员普及技术知识,举办乡镇技术培训班36期,受训3782人次。1 998年,县烟草公司聘用60名分级水平较高的烟农担任预检员,在烟站技术员带领下,帮助农户分级预检,指导分级扎把,四十级烤烟收购标准得以顺利实施。201 0年依然沿用此标准进行烟叶分级。
第四节 收购销售
烟叶收购 省烟草专卖局制定收购管理办法,县烟草专卖局负责收购工作,县烟草公司具体组织实施。成立专门收购工作领导小组、质量检验领导小组,收购季节坚持巡回检查,维护收购秩序和质量。烟草公司和各烟叶收购站均设立群众举报箱、举报电话,广泛接受群众监督。每年收购前,县烟草公司实行定岗定员,岗前培训,选定样品,筹措资金,购进包装材料,整理收购场地,进行设备检修,召开烟草收购专题会议,学习政策,熟悉标准,严肃纪律,做好筹备工作,按合同实施收购。
收购前深入烟户预检烟叶分级纯度,初验合格,约时定点,轮流交售。各烟站依照验级、过磅、付款、打包、堆垛、报表环节有序收购。收购结束由县烟草公司核实汇总各收购站的成包烟叶,集中归仓保管,待销调运。2000年以后,县烟草分公司建成4个标准烟叶收购站,配置现代化电子收购设备,实行封闭式收购。1 990年收购675万千克,1 995年收购508.5万千克,2000年收购360万千克,2005年收购1 48.5万千克, 201 0年收购1 95万千克。
烟叶销售 1 990年,烟叶经营实行省公司、地区分公司、县公司三级管理,由省、县两级公司经营,地区分公司则协助省公司实施所属县烟叶的生产、收购、调拨工作。烟叶调拨实行指令性计划,省公司预测市场需求,以销定购,以购定产,统一安排省内外烟叶调拨供应计划,实行计划管理、产销双方见面的营销方式。销往省内的烟叶由省公司下达调拨计划,产需双方按计划进行衔接,省公司予以监证;销往省外的烟叶,统一由省公司签订供需合同,根据全省烟叶资源情况,下达调拨供应实施计划。省公司与县公司签订合同计划衔接书,内容包括烟叶品种、等级、数量、价格、运输方式、验收方式、结算方式、交货填单、违约责任等条款。在烟叶调拨中,富县一贯遵循计划管理原则,重合同守信用。2006年以后,县级烟叶调拨销售工作划归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