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安精神与改革开放论集
- 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
- 8516字
- 2021-12-31 13:48:34
历史变革的新跨越 社会进步的新成果
——试论中国改革取得的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和实践成果
王诚安
1978年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续写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40年来,改革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鲜明旗帜和当代中国的时代特征。这40年,是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40年;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40年;是党和人民砥砺奋进,创造伟业的40年。改革开放取得丰硕的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和实践成果,深刻改变中国,极大震撼世界,积极贡献人类,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新时代,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理论创新成果是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旗帜”
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毛泽东就说过,“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①。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我们党的独特优势和显著特征。时代是思想之母,理论是实践之源。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必须以理论创新为先导,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一)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新的生长点
马克思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2015年2月14日习近平同志在延安瞻仰中共七大会址时,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我们要与时俱进,继续书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① 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高扬马克思主义精神旗帜,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从未动摇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同时,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②
(二)改革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1982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是我们党首次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并从党的十三大起,成为历次党代会报告的主题词,成为改革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这表明我们党一以贯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坚定不移,从未怀疑、从未动摇、从未改变。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课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核心的使命。”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取得的根本成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最伟大最生动的实践。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历史已经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繁荣中国、复兴中国。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动荡之后的中国,处在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是走封闭僵化的老路,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还是走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改革开放,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中,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不懈探索,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深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新实践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又指导新实践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党和人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进行改革开放,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党和人民经受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东欧剧变的严峻考验,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和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成功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科学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得到新的证明和新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伟大的新时代,是在习近平同志的领导下开创的,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开创的。
2017年10月25日,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主观臆想出来的,而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基础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艰辛理论探索的成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创新创造的智慧结晶。”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是强调继承性,二是强调创新性,三是强调时代性”②。这是对这一思想鲜明特征的科学揭示,充分彰显了强大的真理力量、独特的思想魅力、巨大的实践伟力,放射出马克思主义的璀璨之光。
制度创新成果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四梁八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证,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是支撑社会主义大厦的“四梁八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就在于这一制度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③ 这一制度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个方面。这一制度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还要在深化改革中完善,在不断完善中坚持发展。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然会日臻成熟。这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趋势。
(一)社会主义制度要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改革初期,邓小平正确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深刻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④ 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⑤。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他又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① 这一重要论断,早已深入人心,扎根中国大地,成为完善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依据。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明确要求,到2020年,要“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1992年,邓小平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强调,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④ 这一重要论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深刻揭示了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关系,指明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方向和根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是创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强领导者和推动者。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他形象比喻说,这就像是“众星捧月”,这个“月”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敏捷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军帐中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治国理政才有方向、有章法、有力量。党中央有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要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实践证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
现在国内外舆论热议“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究竟区别在哪里,其中一个重大区别就是实行不同的政党制度。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保证国家大局稳定,而西方多党争斗、多党恶斗,暴露出西方标榜的民主模式中党派纷争、内乱不止、相互倾轧、社会撕裂“四大乱象”。美国政治学者、专栏作家阿尼尔·西格德尔认为,中国的政党制度,避免了社会分裂和政治极化,也避免了西方式的选战和政治斗争。他说,现在很多学者在谈论美国社会的“部落化”,这其实是美国两党分裂加剧社会分裂的体现。“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要改良政治体制,是时候重视中国经验了”。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论基石和政策基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制定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蓝图、路线图、施工图,标志着依法治国按下了“快进键”,进入了“快车道”。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点任务,着力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我们党对全面依法治国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都更有科学性、更富规律性、更具创造性。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目前我国有法律250多部、行政法规700多部、地方性法规9000多部、行政规章11000多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还需要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要求进一步完善。① 我们用30年的时间完成了其他国家大约用400年到500年才完成的形成自己国家法律体系的任务。“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法律虚设,国将不国;党规虚设,党将不党。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还要付出极大努力。
(四)完善党内法规制度
治国必先治党。坚持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统筹推进、一体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宝贵经验。制度关乎根本,关乎长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既要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制度问题。全面推进党的各项建设必须让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加快形成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全方位扎牢制度的笼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初步形成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以准则、条例等党内法规为主干,由各领域各层级党内法规制度组成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党内生活主要领域实现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总的来说是“1+4”的基本框架:以党章为根本,下分党的领导法规制度、党的组织法规制度、党的自身建设法规制度和党的监督保障法规制度。这些年来,中央出台或修订的党内法规至少55部,包括党章1部、准则1部、条例9部、规则6部、规定21部、办法9部、细则8部,超过现行150多部中央党内法规的1/3。特别是先后出台或修订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以及《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修订《党内监督条例》。同时,出台第一部正式公开的党内“立法法”和备案程序,编制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第一个五年规划,首次开展党内法规清理……现在党内法规制度总体框架已经明晰,“四梁八柱”初具规模。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贯彻执行法规制度关键在真抓,靠的是严管,才能确保各项法规制度落地生根。
实践创新成果是中国发展进步的辉煌业绩
40年来的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四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五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上新征程。
(一)我国“四力”进入世界前列
从改革初期确立生产力的根本标准,到明确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提出科学发展观到形成新发展理念,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线,锐意推进改革,全力扩大开放,经济总量大幅攀升,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中国速度”“中国奇迹”。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79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827122亿元,年均按不变价计算比增长33.5倍,增长9.5%,平均每8年翻一番,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第一大工业国——2017年工业增加值279997亿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2017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77923亿元,比1978年增长197.9倍,年均增长14.5%;第一大外汇储备国——2017年外汇储备31399亿美元。
2016年11月11日,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表达:“祖国大地上,铁路进青藏,公路密成网,高峡出平湖,港口连五洋,产业门类齐,稻麦遍地香,神舟遨太空,国防更坚强。孙中山先生致力于建设的独立、民主、富强的国家早已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① 这是多么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的中国之声啊!
(二)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指出:“中国40年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① 这一重要论述,是对改革开放经验的深刻总结,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高度历史自觉。
改革的中国拥抱世界,打开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累计吸引外资超过1.7万亿美元,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超过1.2万亿美元,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未来15年,中国市场将进一步扩大,发展将更加全面。预计将进口24万亿美元商品,吸收2万亿美元境外直接投资,对外投资总额将达到2万亿美元。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
联合国大会在有关决议中,写入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理念,折射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成就,是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升的体现,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发表讲话时说: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给世界带来的是和平与机遇,决不会带来动荡与战争。
(三)我国“五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大改革必然带来大变化。改革开放推动民族精神从固守传统向现代思维的转变,推动中国社会从封闭状态向全方位开放的转变,推动社会治理从重人治向重法治的转变,推动人民军队向建设世界一流强大军队的转变,推动中国共产党向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转变。
在40年社会变革中,始终把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改革的价值取向,人民生活迈向全面小康。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实际增长22.8倍,年均增长8.5%;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增长18.0倍,年均增长7.8%;全国恩格尔系数为29.3%,比1978年下降34.6个百分点。尤其是中国的减贫事业成为世界减贫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按照当年现行农村贫困标准衡量, 1978年到2017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由7.7亿人减少至3046万人,累计减少7.4亿人,贫困发生率由97.5%下降至3.1%,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从国际上看,据联合国《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精准减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已实现数亿人脱贫,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在访美西雅图演讲时深情回忆起了梁家河——这个他曾经插队的小山村:“今年春节,我回到这个小村子,梁家河修起了柏油路,乡亲们住上了砖瓦房,用上了互联网,老人们享有基本养老,村民们有医疗保险,孩子们可以接受良好教育,当然吃肉已经不成问题。这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这是中国改革成就的真实缩影。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生动诠释了我们党永远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追求。俄罗斯《真理报》曾发表列夫·克里什塔波维奇的文章,称“社会主义理想从理论上是19世纪在西方树立起来的,俄罗斯在20世纪为实现这一理想奠定了基础,而这个理想由中国在21世纪来实现。”①“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②
改革开放40年,辉煌成就来之不易,成功经验弥足珍贵。列宁有句名言,对革命节日最好的纪念,是推进当前的革命任务。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使命呼唤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发出号召:“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③过去的改革已经大有作为,新征程上改革仍大有可为。党的十九大站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的改革精神、改革部署、改革要求,接力探索,接续奋斗,谱写新时代改革大业的精彩篇章!
(作者系中共陕西省委党校教授)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1893—1949)》,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66页。
① 新华网,2015年2月15日。
② 新华网,2013年3月15日。
③ 习近平:《在 〈胡锦涛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2016年9月29日。
① 《求是》2018年第1期。
② 施芝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 《求是》2017年第21期。
③ 新华网,2014年9月22日。
④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⑤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7页。
③ 新华网,2016年7月2日。
④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第20页。
①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2018年版,第187页。
① 《人民日报》2016年11月12日。
① 《人民日报》2018年4月11日。
① 《领导科学决策》,2000年第40期。
②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7年7月1日。
③ 《人民日报》2018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