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其他气象灾害特征

1.台风灾害影响频繁

(1)影响淮河流域的台风。

影响淮河流域的台风主要有登陆型和沿海转向型两种。登陆型台风在广东、福建、浙江沿海等地登陆,并逐渐减弱消亡。这类台风对淮河流域的影响最大,如2005年0509号台风“麦莎”。沿海转向型台风先向西北方向移动,当接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时,不登陆而转向东北,这类台风的外围有时可以影响淮河流域东部地区,如2002年第5号热带风暴“威马逊”。2001—2012年的12年间,除2001年、2003年和2010年外,淮河流域都遭受了台风灾害,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2001—2012年间影响淮河流域的台风

img

 “—”表示无台风。

(2)典型案例及其影响。

1)0509号台风“麦莎”。2005年7月30日,0509号台风“麦莎”于西北太平洋洋面生成。8月6日3时40分,台风在浙江省玉环县登陆,登陆时中心风力达12级,最大风速达45m/s,中心最低气压仅950hPa。台风登陆后穿越浙江省,8月7日15时经安徽省东南部进入江苏省南京市江浦区,穿越江苏省,于8日7时经连云港市、赣榆区移向山东省。受其影响,淮北地区过程雨量有16.4~110.4mm。自8月5日5时到9日5时,江苏省55个市(县)降水量超过50mm,其中有27个市(县)降水量超过100mm,最大降水量在太仓,为193.8mm。另据加密自动站监测,这4d降雨量最大的常熟市支塘镇为218.4mm。同时,江苏省各地出现了大范围的强风天气,4d内先后有55个市(县)出现了7级以上大风,部分地区达到11级。根据加密自动站观测,最大风速出现在启东市圆陀角地区,达34m/s(12级),这是启东市受热带气旋影响产生的极端极大风速。台风“麦莎”给江苏省带来严重影响,全省受灾人口795.56万人,死亡8人,受伤202人;倒断树木、电杆641324棵(根);农作物受灾面积478030hm2,成灾面积215108hm2,绝收面积12101hm2;损坏房屋26476间,倒塌房屋10698间;农业经济损失近9.97亿元,直接经济损失近17.99亿元。

2)0515号台风“卡努”。2005年9月5日,0515号台风“卡努”于西北太平洋洋面生成。9月11日14时50分,台风“卡努”登陆浙江省台州市,登陆时中心最大风力达12级,最大风速达50m/s,中心最低气压仅945hPa。台风登陆后穿过浙江省北部,12日4时30分经太湖以西进入江苏省,12日22时30分从江苏省连云港市的燕尾港入海,在江苏省境内历时18h。受其影响,11日夜里至13日江苏省大部分地区出现降水和大风天气。除11日5时至12日5时,江苏省东南部地区有15个市(县)出现了暴雨—大暴雨外,12日5时至13日5时,苏北地区又有19个市(县)出现了暴雨—大暴雨,其中射阳县达112.7mm。大风主要出现在12日,江苏省大部地区出现了8~11级大风,其中西连岛极大风速达31.3m/s(11级)。江苏省此次因台风“卡努”灾害死亡3人,受伤16人;受灾人口417.2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8.6万hm2,成灾面积11.5万hm2,绝收面积223hm2;倒塌房屋2816间,损坏房屋6906间;直接经济损失约15亿元,农业经济损失6.8亿元。另外,该台风还造成部分市县供电线路短路,不少树木被刮倒,或树枝被刮断,以及鱼塘漫溢、桥涵闸泵站毁损,还对水陆交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数万人被转移。

3)0605号台风“格美”。2006年,淮河流域受0605号台风“格美”影响。台风“格美”于24日23时45分在我国台湾省台东县沿海登陆,25日15时50分在福建省晋江沿海再次登陆,26日早晨在该省减弱为热带低气压,27日下午在江西省境内减弱消失。7月25日8时至28日14时安徽省大部地区出现降水,其中淮北中部、大别山区降雨量50~260mm,26日大别山区有5个乡镇降雨量超过200mm,最大霍山县太阳镇为242mm。由于佛子岭、磨子潭、龙河口水库库区降特大暴雨,造成水库水位明显上涨,7月26日8时至27日1时,佛子岭水库最高水位达121.81m,磨子潭水库水位达181.59m。台风“格美”引发的强降雨造成大别山等局部地区发生严重山洪及泥石流灾害,水利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全省受灾人口56.5万人,转移安置4.2万人,死亡8人;倒塌房屋6000间,损坏房屋9000间;农作物受灾面积3.82万hm2,绝收面积0.17万hm2;直接经济损失5.0亿元。

2.春季低温冻害有所增加

低温冻害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随着气候变暖,淮河流域低温冻害有所减少,2001—2011年淮河流域平均年霜冻日数为61.6d,较常年偏少约6.9d。由于气候变暖,农作物发育加快,拔节期提前,但早春冷空气活动仍很频繁,霜冻害发生仍较频繁,特别是近10年,春季霜冻日数呈增加趋势(图19)。

img

图19 1961—2011年淮河流域霜冻日数和2001—2011年春季霜冻日数历年变化

3.高温热害发生频繁

最近50年,淮河流域高温日数(日最高气温不小于35.0℃的天数)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图20),20世纪60—70年代为高温日数偏多时期,20世纪80—90年代为高温日数偏少时期,但进入21世纪以来,高温日数有回升趋势,2001—2011年淮河流域平均年高温日数为9.3d,较常年偏多约1.4d。

img

图20 1961—2011年淮河流域高温日数历年变化

4.雾日减少,霾显激增,雾霾天气增加

淮河流域平均年雾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并伴有明显的年代际波动:20世纪60年代,年雾日数较常年值略偏少,70—80年代,年雾日数偏多,90年代之后,年雾日数明显偏少并呈现显著减少趋势(图21)。2001—2011年淮河流域平均年雾日数为24.4d,比常年偏少3.7d。1961—2011年,淮河流域平均年霾日数呈增加趋势,特别是21世纪以来,霾日数增加十分显著,2001—2011年平均年霾日数为24.1d,比常年偏多11.2d(图22)。

img

图21 1961—2011年淮河流域雾和霾日数历年变化

img

图22 1961—2011年淮河流域雾霾日数历年变化

总体来说,淮河流域雾霾天气呈增加趋势,其中2001—2011年平均年雾霾日数为46.1d,较常年同期偏多6.7d,特别是2006年以来雾霾日数持续增长(图22)。

淮河流域冬春秋三季是雾霾天气高发季节,雾霾天气常引起城市空气质量下降,造成公路航运受阻,并引发多起交通事故。以安徽省为例,最近几年安徽省年雾霾天气诱发的交通事故超过了100起,占不利天气条件事故总数的10%~15%。

2008年1月8日,江北大部出现大雾,部分高速路段能见度不足10m;9日扩展到沿江地区,大部地区最低能见度不足50m;10日江淮之间部分地区大雾持续。1月8日,合徐高速因大雾先后发生36起事故,有82辆车追尾发生碰撞,共造成7人死亡,12人受伤;1月9日0时起,芜湖市境内四大交通枢纽相继封闭,有近4000辆车被滞留,400余艘各类船舶一度因雾停航。

2009年1月21—22日,沿淮和江淮部分地区出现大雾,寿县和蚌埠市最低能见度不足50m。受大雾影响,21日8时左右,京台高速合徐南段103km处发生连环追尾事故,造成9人死亡、30余人受伤;同日,在相邻的蚌埠禹会服务区地段也发生一起交通事故,造成1人死亡。

2010年1月18日早晨,沿淮及淮河以南大部出现大雾,其中沿江西部能见度不足100m。受浓雾影响,京台高速公路下行线安庆至合肥段多处地点发生连环相撞事故,先后造成6人死亡、13人受伤。

2011年1月21—24日早晨,安徽省北部连续出现雾霾天气,其中22日早晨有32个市县出现大雾,有7个县最低能见度不足100m,怀远县仅20m。雾霾诱发南洛高速怀远县境内车辆连环追尾,造成3死24人伤。

2011年11月28日,沿淮至沿江地区33个市县出现雾霾;29日淮河以南有31个市县出现雾霾。28日雾霾天气诱发多起交通事故,数人伤亡,其中合宁高速2死8伤,合六叶段高速1死5伤,宁洛高速2死5伤。此外,淮河蚌埠段因雾停航。

2012年1月9—10日,安徽省北部出现雾霾天气,9日早晨沿淮淮北及江南东部24个市县出现大雾。9日11时南洛高速界首段大雾诱发6车连环追尾事故,造成2死20伤。

2012年11月24日沿淮西部以及26—27日安徽省大部再次出现雾霾天气。24日,沪陕高速新桥服务区段浓雾引发21车连环相撞事故,造成1死3伤;26—27日,安徽省境内多条高速因大雾临时封闭,合肥机场部分航班延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