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金戈铁马:努尔哈赤对明朝的战争

1615年,当努尔哈赤建立起完整的八旗制度后,除了叶赫部和黑龙江流域的一些女真部落尚未完全归附,大部分女真部族已经被努尔哈赤收入囊中,各部的军民也都被编入八旗之中,使努尔哈赤的实力大大增强。按照一牛录300兵丁计算,八旗满员的兵额接近6万人。精于骑射的女真人以骑兵为主,极善野战和运动战,当时即有“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谚语。而且,努尔哈赤在常年作战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战术经验。据《清太祖朝老满文原档》记载,努尔哈赤总结了八旗兵的主要战法:“淑勒昆都仑汗说:昔日于战争狩猎之时,法令严禁喧闹。战争时若闹嚷,敌人即知觉了,行猎时若闹嚷,声音出来山谷应之,野兽即惊走而各处逃避。应该预先教谕众兵丁使其切记实行。将五牛录编为一队,行则一处行,止则依次下马,攻战时一处进攻,穿厚甲执长枪、大刀的人在前面进攻,穿轻网子甲执弓箭的人,自后面射击。另选精兵骑马伏于他处守护,战而不胜处相助进攻,如此则无战不胜了。”

1.攻取辽沈

1619年,明朝调集重兵围剿努尔哈赤,萨尔浒大战拉开序幕。面对明军的四路围攻,努尔哈赤采取“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明军,明军惨败。随后,努尔哈赤统兵四万攻下开原、铁岭等地,明军不能守,明朝边地门户大开。随后明朝开始调整战略,经略杨镐下狱,熊廷弼受命重整辽东边防。

熊廷弼的到来让努尔哈赤收敛了几分。

熊廷弼为明末名臣,出身进士,曾于1603年受命巡按辽东,对辽东一带的军事形势了然于胸。萨尔浒之战后,明朝为重整辽东防务,擢升熊廷弼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代杨镐为辽东经略。熊廷弼抵达辽阳后,督促士兵打造战车,置办火器,开挖战壕,修筑城墙,积极御敌守城,并提出“坐困转蹙”方案。他向万历皇帝提出调集18万军队,分布在云阳、清河、抚顺、柴河、三岔、镇江等战略要地,首尾呼应,小的战事各自拒敌防守,大敌来时则互相接应、援助。另外再挑选精兵悍将组织游击,乘机出动,攻略敌人的零散兵马,扰乱他们的耕种和放牧,轮番出击,使敌人疲于奔命,然后寻机进兵剿敌。熊廷弼为人刚正,令出必行,很快将辽东的防务归置整齐。他又不避严寒,冒险巡视沈阳、抚顺等地,极大地鼓舞了明军士气。面对熊廷弼井井有条的军事部署,努尔哈赤也一时间避而不出,不敢西向进犯明军。他将都城由界藩城迁至萨尔浒城,坐等时机。

但是,辽东明军的好日子没有持续太久。1620年,明神宗万历皇帝去世,明朝开始陷入新一轮政治危机。泰昌帝朱常洛继位仅一月便因吞食红丸毙命,之后朱由校继位,是为天启皇帝。朝堂之上党争迭起,互相攻讦,一片混乱。身在塞外的熊廷弼也不能幸免。泰昌元年(1620)九月间,由于被散布流言,无端罗织了罪名,遭到诸多攻击,熊廷弼不得不连连上疏自辩,据理力争,但无济于事,明廷下令罢免熊廷弼辽东经略之职,令其回籍,以袁应泰为辽东经略。

这一年,辽东大旱,树木尽萎,使后金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努尔哈赤也更加需要靠进一步的胜利来缓解天灾的压力。新上任的袁应泰给他提供了机会。

与熊廷弼坚守待敌、寻机反击不同,袁应泰主张全力进攻,并制定了作战方案,调整了兵力部署,将熊廷弼原有的战略布防完全废弃。

明天启元年、后金天命六年(1621)三月,努尔哈赤率兵进攻辽沈地区。当时明军在辽东布防,以辽阳为中心,位于东部的沈阳、奉集堡互为犄角,为辽阳屏藩,明朝分派重兵把守。三月初十,努尔哈赤率大军进攻沈阳,明朝辽东经略袁应泰亲赴前线指挥,明军不再在城中固守,而是列阵于东门前,出城应战。经过激战,明军总兵贺世贤、尤世功力战而死,沈阳城门被后金内应打开,至三月十二,沈阳城失陷。来援的明军在总兵朱万良等人率领下,亦与后金军鏖战于浑河南岸,发挥火器威力,杀伤后金兵甚众,但终究力战不敌,被击溃。随后奉集堡也很快陷落。辽阳遂失去东部屏藩,袁应泰率军退至辽阳据守。

随后,努尔哈赤马不停蹄,集结人马,挥师西向,兵临辽阳城下。三月十九,后金军拥炮车径渡太子河结营。袁应泰指挥总兵侯世禄、李秉诚、朱万良等率兵列阵于东门外。时后金军见辽阳城池险固,兵众甚盛,加上在沈阳已经连日征战,很多将领有怯阵退却之意。但努尔哈赤志在必得,曰:“一步退时,我已死矣。尔等须先杀我,后退去。”经过两天多激战,后金军从辽阳小西门杀入城中,辽阳遂破。袁应泰自杀殉国,巡按张铨被俘后,任凭努尔哈赤等如何劝降亦不为所动,最终慷慨赴死。其意志之坚定,连女真人也称赞其为忠臣。努尔哈赤亦为之色动,对手下众将领说:汝等事我,当如张按察之事南朝。命以棺木安葬张铨,并为他建祠于北门外。辽阳既下,其辽河以东等大小七十余城俱归后金国所有。而明朝则将自广宁(今北镇市)、宁前(今绥中县西南)一带的居民全部西徙,退守至广宁、宁远一带。

辽阳失守后,后金军队通往辽西地区的门户洞开。明天启二年、后金天命七年(1622)正月,努尔哈赤指挥八旗军队分三路西渡辽河,先克西平堡,很快兵临广宁城下。明朝以王化贞为辽东巡抚,镇守广宁一带。沈阳、辽阳失陷后袁应泰自杀身亡,明朝天启皇帝重新任命熊廷弼出任辽东经略。熊廷弼认为后金军队善于野战,明军必须依托坚城利炮进行防守,寻机反击。然而巡抚王化贞争功心切,虽不谙军事,但事事冒功,熊廷弼难以施展,无法统筹全局。

正月二十二,努尔哈赤率军逼近广宁城,王化贞倾全城军队以出,遭遇金军,接战之后明军溃败,几乎全军覆没。王化贞闻讯后未等金军攻城,便弃守而逃。熊廷弼无奈也只得后退,撤入山海关内。当时,明失广宁,军兵尽溃,撤入关内者约二百八十万,关门连续敞开四昼夜以接纳逃亡者,京师为之震撼。之后,明廷逮捕辽东巡抚王化贞,罢熊廷弼辽东经略职,改命大学士孙承宗督师,经略山海关及蓟辽、天津、登莱军务,袁崇焕防守宁远城。不久,熊廷弼遭到审讯,之后他行贿司官之事被揭发,天启帝震怒,立即下旨处斩熊廷弼,传首九边。七年后,王化贞也被崇祯帝处死。

熊廷弼是晚明辽东前线一位极为开明、极具谋略的大臣。他主张的据城坚守,不轻易出战,从后来的历史来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军事策略。故此战明军初败时,时人有言:“使廷弼在辽,当不至此。”熊廷弼被冤杀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明朝在辽东的防御力量。崇祯帝继位后,为熊廷弼平反,追谥襄愍,但于事难补,无法挽回辽东败局。及至后来,袁崇焕获罪,洪承畴也在皇帝的严令之下贸然出战,惨遭失败,重蹈熊廷弼覆辙,这几位能征善战之臣都因难容于皇帝、难容于朝廷党争,难有作为,最终或死或败,明朝因此离败亡也就不远了。由此可说,明朝之亡,不在外而在于内。

2.宁远激战

广宁城失守后,明朝在山海关外仅剩下宁远一座孤城。明廷内部对于如何防守宁远,产生重大分歧。新任兵部尚书、辽东经略王在晋主张彻底放弃关外,据守山海关,并主张建第二重关城以资防御。但大学士孙承宗主张强化宁远至觉华岛(今辽宁省兴城市东南菊花岛)一带的防线,使之与背后的山海关构成纵深防御。廷议结果是孙承宗占据上风,王在晋被解职,由孙承宗以大学士身份兼任辽东经略,指挥宁远防御。孙承宗赶往山海关,整顿军队,修筑防御工事,前后筑城堡数十,练兵十一万,造甲仗数百万,开屯田五千顷,军声颇振。同时,他重用袁崇焕据守宁远,并雇用葡萄牙人建造红衣大炮,强化防守。

此时,努尔哈赤的进攻节奏也慢了下来。一则后金军队攻入辽西后后援难继。二则战线过长,八旗兵不得不分守各地,进攻的兵力不足。当努尔哈赤看到明军迅速构建了宁远一带的防线,军队聚集达十余万,士气振作时,为避明军兵锋,他弃收辽西之地,退回辽东,把都城由兴京(赫图阿拉)迁至辽阳,又迁回沈阳。之后的两年时间中,努尔哈赤着力进行内部整顿。而明朝天启帝又以毛文龙为平辽总兵官,赐尚方剑、玺书关防,毛文龙驻守朝鲜皮岛,不时扰掠金国边境,与宁远构成掎角之势。明朝在关外的防守稳定下来。

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正月,努尔哈赤再次率大军西渡辽河,进军宁远,准备拿下山海关外明军的最后一个据点。此时的明朝内部再起纷争,孙承宗在阉党攻击下去职,阉党亲信高第出任辽东经略。高第不懂军事,到山海关上任后,即令将关外宁远等处的军民全部撤回山海关内。袁崇焕不从,据理力争,高第便将宁远周围其他城堡中的军民撤回,使宁远完全成为孤城。

正月二十三,金军抵达城下,次日开始攻城,宁远大战开启。随后两天多的时间中,袁崇焕依仗坚城利炮,屡屡击退后金军队。战至正月二十六,后金军队死伤惨重,无计可施,努尔哈赤无奈只能撤军。明军获得守城战役的胜利。

这年八月,努尔哈赤病逝。

努尔哈赤一生戎马,征战四十余年。他以十三副遗甲起兵,征战四方,统一女真各部,联络蒙古,并兴师叩关,几乎攻占明朝在关外的所有地域。他创立八旗制度,形成一个强大的政权,为后世子孙留下庞大的基业。然而,在这个基业之内外,仍存在诸多隐患:外有明朝重整旗鼓,伺机反攻;内有诸子争斗,暗中角力。尤其是他留下的八王共执国政的政治遗产,将会为后金政权带来很多隐患。因此,努尔哈赤去世时的后金政权,还没有渡过一个政权兴起过程中的瓶颈时期,这一切还要等待皇太极来整肃和变革。

参考文献

1.《清通鉴》,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2.《清实录》(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3.《明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4.《清太祖高皇帝实录》。

5.《明神宗实录》(《神宗显皇帝实录》)。

6.朱诚如、白煜文主编:《清朝前史》第二卷,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