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天尊阁

三清祖庭地

天尊阁坐落于天津市宁河区丰台镇镇区南部,坐北面南,自成院落。整体院落占地约7亩,主体建筑为国内少有的具有明代建筑特点的三层檐木结构楼阁,也是国内供奉道教三清祖师的主道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重点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

天尊阁属皇家园林等级建筑,相传它始建于唐贞观十九年(645),复建于元至大三年(1310),改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现存主体建筑为清康熙六年(1667)由湖广巡抚刘兆麒家兄刘兆麟主持重修。据清光绪版《丰润县志》载:“太乙观在丰台中,有文昌宫、灵官殿,又有楼房三叠,上为紫微殿,中为王母殿,下为天尊阁,形势壮丽,高八丈余。”

东丰台木版年画《三清道祖》(2015年印绘)

天尊阁建造在高大砖石台基之上,台基下部用青砖砌成,上面覆以条石。据传,为稳固起见,天尊阁在建筑之初地基下面夯入了数百根柏木桩。

天尊阁通高17.4米,折合清代营造尺约五丈五尺。主体为木框架结构,阁身内以八根高12米直径0.6米的通柱作为支撑。通柱表面以木板包镶,再用铁箍加固,穿透两层楼板直达阁顶。通柱之外又辅以檐柱、山柱、廊柱,并通过斗拱、榫卯与三层纵横梁枋和两层楼板连接,如此形成合理的结构设计体系。

天尊阁外景(摄于1968年)

天尊阁一层为三清殿,面阔5间,进深4间;中层为王母殿,面阔5间,进深4间;三层名紫微殿,面阔5间,进深2间。三层均有斗拱,下层为一斗三升,中层为一斗三升交麻叶,三层为三踩单下昂。斗拱饰以阴阳青绿彩绘,飞檐椽头上层为彩绘阴阳万字飞头,下层为栀花椽头。阁内东侧有楼梯通往各层,三层前檐下楼板伸出露台,并设有木栏杆,可登临远眺。清代诗人鲁璠曾写下《登丰台天尊阁》诗一首:“杰阁俯云霄,登临白日遥。云流双槛外,人语半天腰。北望燕峤雪,南瞻海国潮。渔舟开晚市,灯火杂平桥。”

天尊阁二层飞檐(摄于2015年)

天尊阁顶部是与天安门、保和殿同样形式的歇山式,也称作“九脊十龙殿”。正脊为一条东西向龙脊、正脊两端到屋檐处顺次分出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垂脊和戗脊处墙面形成山花。正脊中部覆有一块紫红色的琉璃瓦,脊身阳面饰有砖雕二龙戏珠,阴面雕刻双凤牡丹。两端脊头安装有螭吻,正吻由吞着正脊的龙口、吻头后部的背兽、向上卷的尾和背上插着的宝剑等构成,寓意喷水镇火、降魔辟邪。顺正脊中部往下,在阁顶瓦垄檐头滴水瓦上部还专门安装有一小块紫红色琉璃瓦,与正脊中部的琉璃瓦相应,为世受皇恩之意。除去正脊两端,在四条垂脊和四条岔脊脊头也各自安装有吻兽。此外,在四条岔脊飞檐上还安装有走兽,最前面为骑凤仙人,身后蹲坐三尊瑞兽。二层阁顶无主脊,分别由四面探出飞檐,四角各有一条垂脊,脊头各自安装有吻兽,飞檐上安装有走兽,最前面为骑凤仙人,身后蹲坐三尊瑞兽。一层阁顶与二层形制相近,只是飞檐上骑凤仙人身后仅安装有一只走兽。各层飞檐的檐角下方均悬挂有惊鸟铃。阁顶四庇为曲线型,均由筒瓦、仰瓦交互结构而成,仰瓦至檐头处安装有滴水瓦。滴水瓦瓦当多为团寿纹、云纹、莲花纹,筒瓦瓦当则为团寿纹、莲花纹、虎面纹相间。

天尊阁建筑群原有三套院落,西院为药王庙,东院为道士起居之所,中间院落为主体院落。主体院落除天尊阁外,还建有文昌宫、十殿阎君殿、灵官殿等殿宇。三套院落各自建有正门,院落间又有月亮门彼此连通。

天尊阁不仅是国内著名的道教文化中心,更是极具神秘色彩的地方“保护神”。相传,天尊阁乃是天界神仙在地界所设行宫。千百年来,古老神奇的天尊阁演绎了无数美丽动人的传说,从建阁之时鲁班祖师降临指点,到三国崔州平仙人游历于此,又有护阁大仙现法身长饮于黑龙河、夜半群仙演乐于紫微殿、常大仙山海关解救庞先生……这些美丽的神话为庄严古朴的天尊阁披上了愈加神秘的面纱。

天尊阁主体及东西配殿(摄于1962年)

除却它的古老和神奇,天尊阁还曾经是丰台镇办学兴教的发祥地。早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天尊阁设立日新文社,“聘请中日教习、分途授业”,光绪二十八年(1902)扩建为初小学堂,成为国内较早的新式学堂,并先后培养出了中科院院士王之卓、中国光学仪器先驱王世文、植物科学家齐兆生、著名画家李昆璞、齐兆璠,以及飞航导弹武器系统总体设计专家杨宝奎等国家杰出人才。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大地震,距离唐山仅四十余公里的东丰台受灾严重,房屋倒塌大半。而观中除山门配殿被毁外,天尊阁主体依旧巍然矗立,经专家鉴定,认为天尊阁对研究数百年来津唐地区地震和房屋抗震、防震提供了重要的科研价值。

1982年7月9日,天尊阁被天津市政府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天尊阁重塑了三清道祖神像,恢复了道教场所;1996年起,先后重建了文昌宫,完善了前广场和配殿,兴建了碑廊,对整个院落进行了绿化;2006年天尊阁被市政府列为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重点保护等级);2013年天尊阁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