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人之教:《论语》导读
- 高路
- 1457字
- 2021-09-01 16:00:01
二 仁爱:成人的起始
(一)仁是关爱之情
语录
原文——
仁者不忧。(《子罕》)
译文——
追求仁的人没有忧虑。
议题1 仁是真性情
“忧”字(清)吴让之 书
孔子讲仁,多角度多层面,但基本围绕情展开。譬如“仁者不忧”中的忧,便属于知情意中的情。金文的,上面的自如同鼻子,表示脸;下面是心。忧字的象形表示忧虑发于内心而现于脸面。故而哲学家冯友兰认为仁是性情的真实的流露(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第一篇第四章“孔子及儒家之初起”)。
什么是仁的性情的真实流露?我们看两个人。
一位是孔子。他有个习惯,每逢遇见穿孝服的人便不由面现哀戚,不管他们之间是亲还是疏,是近还是远,哪怕平日随便惯了,也一定改容易色。(《乡党》)
一位是楚惠王,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君主。他吃凉菹(zū,鱼腥草)菜时发现里面藏着条蚂蟥,硬是吞了下去,弄得肚子很不舒服,见着吃的就恶心。令尹(宰相)问怎么搞的,惠王如实说了,并解释道:一旦事情暴露,要是不追究当事人责任,就是执法不严,有损国家权威;要是追究当事人责任,此人会被处死,我又于心不忍。没法子,为了不让人知道这件事,只能把这肮脏东西活活吞进肚。(《新序·杂事第四》)
孔子的哀戚来自对逝者及其亲人的同情,希望能够分担其中的悲痛;楚惠王的不忍心来自对当事人的关切,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都不是做给人看的,而是发自内心的。
议题2 仁的本质是爱
周敦颐(清)上官周 绘
情有多种,《孔子家语》把情分为喜、怒、哀、惧、爱、恶、欲(卷七·礼运)。那么仁属于什么?
属于爱。北宋大儒周敦颐说:“爱曰仁。”(《近思录·道体》)爱叫作仁。朱熹也是这个看法,说:“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论语集注·学而》)。仁是爱的道理,是心中固有的德性。可以这样说,爱是仁的质的规定。正因为如此,人们通常把仁称作仁爱。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仁作为爱的性情,并非只是情的一种,而是情的全体,通俗说叫爱心。打个比方,仁就像是底色,喜、怒、哀、惧、爱、恶、欲是上面织就的花纹。仁者的各种情均因仁爱而起,受其左右。孔子说的“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就包含这层意思,无论是喜好还是厌恶都是爱心的表现。这样的喜怒哀乐才上档次,才更有分量。
商朝末有兄弟两人,一位叫伯夷,一位叫叔齐。他们是孤竹国君主的儿子,人品好,又都很能干,是做国君的理想料子。国君去世,哥俩争着把国君大位让给对方,前后脚跑掉了,相遇后一起去投奔新兴的周国,最后躲到大山里双双饿死。孔子把伯夷叔齐划入仁者行列,说他们“求仁而得仁”(《论语·述而》)。这两人的喜怒哀乐完全以爱己和爱他为转移,视自己坐上国君大位为恶,视对方继承大位为喜,最后为道义而死。
议题3 仁者何以不忧
忧是不安,担心要出事。而不安则是因为心里没底,无所依恃,浮萍般不知所归,也不知所终。如若有了根,就踏实了,安然了,风吹浪打都不怕。仁爱就是这样的归宿,孟子正是这样讲的:“仁,人之安宅也。”(《孟子·离娄上》)仁是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安身之处,有了它人就“安”了。
我们接着前面的故事说。楚惠王活吞蚂蟥,心中非常不安,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令尹听了国君的解释,大为敬佩,不由站起身离座行礼,一拜不够,再拜下去,这才说:恭贺大王,臣听说天道不偏爱谁也不疏远谁,只支持有德行的人。君上您拥有仁德,上天定将另眼相待,您放心好了,什么也伤害不了您。果不其然,当天晚上惠王大便时就把蚂蟥排泄出去,更奇的是,折磨他脏腑多年的老病也跟着消失了。
什么叫心安理得,这就是。好人一生平安。所以说“仁者不忧”。
曹操有诗:“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他做不了仁者,只好以酒压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