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20岁的细节决定60岁的命运

——成人生活必须看透的习惯法则一个好的花园,必须时常进行除草。人的杂念、妄念,就像花园里的杂草。杂草不需要专门的照料和养分,它自己就能长得茂盛。如果不管它,花园就会“杂草丛生”。善念就像花园里的花朵,必须细心种植栽培,才能生长得好。去除头脑中的杂草,还必须看透行动法则、情绪法则、辐射法则、惯性法则、破窗法则、羊群效应法则、蝴蝶效应法则、放松法则、近因法则等决定我们命运的习惯法则。

除草法则:除去头脑中的杂草

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当你摒弃表面的凡尘杂念,为了社会和他人专心致力于一项事业时,那意外的收获已在悄悄地恭候你了。

人的杂念、妄念,就像花园里的杂草。杂草不需要专门的照料和养分,它自己就能长得茂盛。如果不管它,花园就会“杂草丛生”。一个好的花园,必须时常进行除草。所谓“时时勤拂拭”就是这个道理。善念就像花园里的花朵,必须细心种植栽培,才能生长得好。有用的知识和有利的资讯,时时接触、复习。重复重复再重复,把性格修造这种脑力劳动彻底变成体力劳动。

一位女演员成名后,回忆起当年父亲教育她的话:“我希望你能成为一匹良种马。良种马在奔跑时,是戴着眼罩的。这样,它们的目光就会一直保持向前直视,并按照自己的跑道向前跑,而不会受到其他马的影响。”良种马之良,在于它心无杂念。

走钢丝需要的是保持平衡和克服恐惧,赛马需要的是排除干扰和发挥速度,但这两者也有相同之处——必须一心朝准自己的方向,坚持自己的目标。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干扰,始终把目光盯在目标上。

只有对准靶子才能射中靶心;只有认准方向、选对方法才能做好事情。

现代人不太注重关注孩子的心灵世界,往往喜欢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身体健康。相比之下,孩子心灵世界的纯洁和美好显得更加重要。孩子内心的杂草就需要父母用美好的心灵来引导孩子自己动手去除掉。

毛爸爸有3个孩子,他要求大儿子大毛,二儿子二毛和小女儿三毛每天都去菜园里拔除杂草。尽管3个孩子非常不愿意,但都知道父亲的脾气,每天放学后,只好撅着嘴去菜园拔草。刚开始,他们会互相埋怨。慢慢地,孩子们不但学会了拔草,而且也不再抱怨,他们还学会了持之以恒。

菜园里的蔬菜,因拔除了杂草而长得郁郁葱葱,孩子们也都爱上了拔草的工作。直到有一天,大毛宣布,他以后不能去菜园拔草了,因为他要去外地的大学读书。临走时,大毛说:“真舍不得啊,这么漂亮的一片菜地。”于是,菜园里只剩下二毛和三毛。又过了不久,二毛也考上了远方的大学,不能去菜园拔草了。最后轮到了三毛。三毛去上大学时,恋恋不舍地对父亲说,以后,菜园里的杂草由谁来拔呢?父亲说:“不用着急,我有除草剂呢。”三毛不解地问父亲:“您既然有除草剂,怎么还要我们兄妹几个花费时间去拔草呢?”

毛爸爸舒心地笑了:“现在你们兄妹3人都考上了大学,不能忘了拔草的功劳。拔草时,你们学会了持之以恒,学会了宽容。要知道,心中的杂草靠除草剂可不行,那要靠自己动手才能拔除!”

高明的毛爸爸通过除草行动来教育孩子,教给他们持之以恒和宽容。这不只是除掉菜园里的杂草,更是在铲除孩子心灵中的杂草。当孩子们心灵里的杂草铲除之后,才会花香阵阵,彩蝶翩飞。

“从小不吃亏”教育很难把握好尺度,现在不少家长这样教育小孩子:“别人打你,你也打他,打不过就咬”;“咱们宁可赔钱,也不能吃亏”。在家长的这种偏颇、过激甚至错误的引导下,孩子心中善良的成分会越来越少,内心的杂草也会越长越多。

对孩子的心灵进行除草教育并不难,从小就开始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培育孩子保护自然环境和动物的意识;让孩子学会同情并帮助弱者,创造机会让孩子亲自动手去帮助有困难的人;在孩子面前表现得有宽容心,能包容他人;唾弃暴力,不给孩子暴力玩具,在处理问题时不用暴力行为,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从一定意义上升化心灵除草教育。

运动课上,四岁的小孩因为一人在网球场的一角,受到惊吓,哭得稀里哗啦。满脸歉意的老师,正在安慰因饱受惊吓而已经哭得筋疲力尽的孩子。就在这时,孩子的妈妈来了,看着哭得惨兮兮的孩子。

那位妈妈蹲下来安慰四岁的孩子:“已经没事了。老师因为你紧张难过,老师不是故意的,现在你必须亲亲老师的脸颊。”

四岁小孩踮起脚尖,蹲在老师的身旁,擦干脸上的泪水,亲了亲老师的脸颊。

孩子心中恐惧、烦躁的杂草被妈妈引导自己动手清除了,尊爱老师的心念被母亲注入了孩子的内心。

药店的老板文章幼年时经历过父亲生病后因无钱买药而死的惨痛事实,他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震撼,从小他就发誓将来要乐善好施开一个药铺,真正做到“贫富不二,童叟无欺”。不但如此,他乐于给那些没钱看病的人开方子。一些同行直摇头,说他完全是一个败家子,不赔本才怪!然而,他的生意却越来越红火,胜过了他的竞争对手。

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当你摒弃表面的凡尘杂念,为了社会和他人专心致力于一项事业时,那意外的收获已在悄悄地恭候你了。

专注的力量是如此伟大。当你关注于某一项事业时,周围一切的资源,都可以为你所用。当你专注在某一方面时,周围的人们才会明白你的意图,资源才会被有效地调动起来,跟你进行全力的配合。

有人曾这样说,20世纪用心做事就够了,21世纪人们不能限于用心做事,而要调动全身的一切力量,用肝、用肺一起来关注自己的事业。

美国社会学家诺吉尔把专注喻为人生成功的“神奇之钥”,他给专注下的定义是:专注,就是把意识集中在某个特定的欲望上的行为,并要一直集中到找出满足这项欲望的方法,而且成功地将之付诸实际行动。自信心和欲望是构成专注行为的主要因素。

如果你还没有用心,危机就会悄然来临。业绩不够好,就得从态度的“认真”程度上找原因。你没有认真地去用心来理解顾客的需求,满足顾客的需求就是一句假话。你对一件事情用心的程度,决定了成就的高度。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兔子身材修长,天生就会“跳跃”,所以它一直享受着“跳远第一名”的美誉,为此,它感到无比自豪和光荣。

一天,森林里的国王宣布,为提倡全民运动,要举办运动大会。兔子报名参加“跳远”项目。兔子凭着自己的特长,击败了鸡、鸭、鹅、小狗、小猪……夺得了跳远比赛的冠军。

好事的狗告诉兔子:“兔子啊,其实你的天分资质很好,体力也特棒,你只得到跳远第一的单项金牌,实在很可惜。只要你好好努力练习,你可以得到更多的金牌啊!”

兔子受不起高抬,不知自己到底有多重了。开始蠢蠢欲动于更多的金牌。好事的狗自告奋勇地当起了兔子的教练,它教兔子跑百米、游泳、举重、跳高、推铅球、马拉松……狗蛮有把握地支持兔子,并鼓励兔子一定没问题。

在狗的怂恿之下,兔子开始每天早晨练习“跑百米”、上午练习游泳,下午练习举重;隔天,跑完百米,接着练跳高,每星期练习五次推铅球、每月练习一次马拉松……第二届运动大会上兔子报了很多项目。正当兔子满怀信心地参加百米跑、游泳、举重、跳高、推铅球、马拉松项目时,这才发现,只有几项入围,连以前最拿手的“跳远”,也只拿了个亚军。

不能不说,有些人拥有很强的企图心和欲望,也发现自己无所不能,而且想在许多方面都出人头地,成为人人仰慕的名人。他们就像兔子一样,既做着当演员的工作,又动笔当作家;既在演说行当里混,又在电视节目客串主持人,还投资开公司,自己当老板。最后的结果,有的人得不偿失,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甚至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悲剧下场。专注于某一个领域,则能做大做强,在该领域把自己做到顶尖的地位,然后能傲视群雄,坐拥天下。

一个自诩拥有多种技能的人,如果只是蜻蜓点水,钻研不透,反而不如拥有一项专长更加受人青睐。如果你专注于某一件事情,尽力地把它做到无可挑剔,在与那些有着众多技能却无专长的人竞争过程中,拥有专长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

人生中,我们都会有着一些或大或小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我们用“专注”的精神,用自己的勇气和毅力,克服通往目标途中所遇到的种种挫折和诱惑!

行动法则:一次行动胜于千百次胡思乱想思考容易,行动难;把思考化为行动,则是世界上最困难的事。不论事情大小,马上行动,确实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拖延却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而典型的失败者都是用拖延来制造一大堆的理由,甚至是以自欺欺人的方式来逃避事实,久而久之,不但养成了坏习惯,而且也把自己排列在输家的行列之中了。

马塞汀说:“当你全盘接受现在的自己,改变则显得轻而易举,再也不必为不好的自己大加张挞伐了。”如果你要等到一切客观条件齐备才可以决心行动的话,那么即使真的有那一天,你也未必真的会行动,更不要说那个时候行动的时机已经错过了。也许只要你努力去做,事情就永远不会多,并且就会有收获。而选择了等待,就会万事来不及。

齐格勒是世界上著名的演讲大师,他在演讲的时候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即使是世界上最大的火车头,只需在它的驱动轮前塞一个几厘米见方的小木块,它都可以停在铁轨上无法动弹。火车头一旦动起来,这小小的木块就无法抵挡,当开到时速最高时,它都能撞穿一堵厚5米的水泥墙。火车头的威力为什么如此强大?就是在于它动起来了。

人也如这巨大的火车头。当我们只是空想而不付出行动时,就像火车停止了,无法动弹,但是人一旦行动起来,便会产生巨大的力量。

西西的爸爸是有名的外科整形医生,妈妈是大学教授。从念大学的时候开始,西西就一直梦想能成为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她觉得自己具有这方面的才华,因为每当她和别人相处时,即便是陌生人也愿意与她亲近并和她促膝长谈。她知道怎样从人家嘴里掏出真心话,她的朋友们称她是他们的“亲密的随身精神医生”。

她自己常说:“只要有人给我一次上电视的机会,我相信我一定能吸引众人的目光,做出一次精彩的访问。”

毫无疑问,她的家庭为她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和支持,让她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她为实现这个理想做了些什么呢?其实什么也没做!她一直在等待奇迹出现,希望就在那么一瞬间突然当上电视节目的主持人。这种奇迹当然永远也不会到来。因为在她等待奇迹到来的时候,奇迹正与她擦肩而过。

很多人对于自己未能完成的梦想,就如案例中的西西,总是说如果有梦想会怎么样,或者说,假如时光能够重来,我一定要如何如何……但倘若没有开始实现梦想的勇气,也没有让梦想付之于行动的决心,你的梦想又怎么可能会实现呢?

有个年轻奋发的国王登基了,他为了完美地治理好自己的王国,决心学习天下的智慧。为此他征召国内的智者,命令他们把所有的智慧图书搜寻来,供他阅读学习。

5年过去了,智者们辛苦赶回来了,身后的骆驼队背着5000本智慧宝典。国王一看头都大了,这么多书如何去看啊。就命令智者们去精简浓缩。

又是5年过去了,智者们求见,身后的骆驼队背回来500本书,国王仍嫌太多。

又是5年时间,智者们带回来50本巨著。这时的国王已被各种问题搞得更加心烦气躁,等待得也更不耐烦,还是觉得太多。

又过了5年的时间,当智者们把辛辛苦苦浓缩成的一本书进献到国王面前时,他早已没兴趣看这本书了,也没时间去实践这些智慧了。国内问题丛生,国外敌人不断入侵,自己也百病缠身,任何智慧可能都解决不了他的问题了。

如果你要等到一切客观条件齐备才可以决心行动的话,那么即使真的有那一天,你也未必真的会行动,更不要说那个时候行动的时机已经错过了。也许只要你努力去做,事情就永远不会多,并且就会有收获。而选择了等待,就会万事来不及。

现在你明白为什么即使有梦想的人也成就不了大事了吧?光有梦想是不够的,在取得成功前,你必须为实践自己的理想而认真努力,抱着一股坚持到底的决心,并且马上行动!一次行动胜于千百次胡思乱想,成就大事的关键在于行动。有行动才有吉凶,无行动则无吉凶。如果,准备是重要的,那么紧接着更重要的,就是采取行动。如果,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准备,光是制订诸多方法策略,最后却没有行动,岂不是一件非常令人沮丧的事情。

任何行动都源于思想,行动是指达成目标的做法,也是促使成功最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在知识没有落到善于活用之人的手中之前,它只能算是潜藏的力量,还不能算是利器。

成功的人都是有行动力的人。首先,第一步你要知道所求的是什么?也就是精确地界定你所要的目标。第二步就是要知道该怎么去做,否则,你永远只是在做梦而已。想要成功,就应立即采取最有可能达成目标的做法。第三步则是发展敏锐感来辨识回馈的讯号,即行动的凶吉,并快速从行动的结果中辨识出是接近了目标还是偏离了目标。

有人计划了一辈子,却从来没有行动过。思考容易,行动难;把思考化为行动,则是世界上最困难的事。不论事情大小,马上行动,确实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拖延却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而典型的失败者都是用拖延来制造一大堆的理由,甚至是以自欺欺人的方式来逃避事实,久而久之,不但养成了坏习惯,而且也把自己排列在输家的行列之中。

如果决心要脱离失败者这个可耻的行列,那么马上执行的勇气不可少,首先得明确地找出为什么会因拖延而导致不能立刻行动的原因,并分析自己的态度或认知上是否有障碍,因为唯有彻底找出解决之道,才能让根本的问题浮出台面。

我们都以为成功的人,皆具有天赋异禀,或者是有异于常人之处,可是,深入探究之后才发现:行动才是成功者达成目标不可或缺的法宝。

小小的尝试是行动的垫脚石,即使在路途中,会经历小冒险、小失败、小挫折,我们也要越挫越勇地继续尝试,迎接小成功、小胜利,唯有这样才能让自己找到目标、找到成功的方法。开始学习练习小步前进,体验小小的风险和小小的冒险,直到冒险的经验足够多,让你有信心去实践更大的梦想,假以时日,你会认为尝试并不可怕,跨出行动这一步只不过是稍微有点危险的一小步而已。

今天的作文题目是:“我的志愿”。小牛非常喜欢这个题目,于是飞快地写下他的梦想:他希望自己将来能拥有一座占地十余公顷的庄园,庄园中有无数的小木屋,被游泳池、度假村包围着,他在庄园的土地上植满如茵的绿草,也为度假的朋友建好了一个烤肉区,让前来参观的游客分享自己美丽的庄园。

老师在小牛的作文本上画了一个大大的红“×”,并要求他重写。小牛仔细看了看自己所写的内容,并无错误,便拿着作文本去请教老师。

老师告诉他:“我要你们写下自己的志愿,而不是这些如梦呓般的空想,我要实际的志愿,而不是虚无的幻想。”小牛据理力争他的作文中所写的就是他的梦想。老师坚持说那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那只是一堆空想,需要重新写该篇作文。固执的小牛一点也不肯妥协,他很清楚,那是他真正想要的梦想,他不愿意重写梦想的内容。因此,那天的作文课小牛得了“不及格”。

30年后,小牛拥有了这片广阔的度假庄园。当时批小牛作文不及格的老师带领着他的学生到这个度假庄园旅行,在尽情享受无边的绿草、舒适的住宿及香味四溢的烤肉之余,小牛走向老师,自称是这位老师的学生。老师看到这个当年作文不及格的学生实现了儿时的梦想,不禁感叹:30年来不知道用成绩改掉了多少学生儿时的梦想。而小牛的梦想是唯一没被老师改掉的。

行动,让梦想成真。行动,是梦想成真的必经之路。没有谁的成功是从天而降的,成功者往往和刻苦、勤奋、努力等词汇并列相关,而这些词都是要求实际行动的。

要想让梦想成真,就要从小培养积极行动的能力,行动是我们实现梦想的必然手段,没有行动就不会实现梦想。如果你每天都在想要做什么,有什么样的梦想,而不去付诸实际行动,那梦想永远就只会是梦想,永远不会成功。

大长今就是这样,她的梦想是进入退膳间去工作,所以她马上就将梦想付之行动,她利用机会不仅完美地答复了训育尚宫提出的问题,还成为韩尚宫身边的小宫女,接受韩尚宫的直接教导,离她的梦想才更进了一步。

许多成功者最大的特点是敢想敢做,敢于梦想可以使一个人的能力发挥到极致,但是光是敢于梦想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行动才是力量。唯有行动才能改变你的命运,再多的梦想不如用实际行动完成一个目标。我们总是在梦想,有梦想而不去执行,其结果只能是一无所有。要成功,就要敢于梦想,追求梦想,并实现梦想。

只要是自己认定的事情,就迅速做出决策。“电脑巨人”王安博士说:“犹豫不决固然可以减少一些做错事的可能,但也失去了成功的机遇。”

王安6岁时,一天外出玩耍,经过一棵树时,有一个鸟巢突然掉在他的头上,从鸟巢里滚出一只嗷嗷待哺的小鸟。他决定带它回去喂养,便把鸟巢一起带回了家。走到家门口,王安突然想起妈妈不允许他在家里养小动物,他犹豫了一下,把小鸟放在门后,急忙走进屋去请示妈妈的同意,在他的哀求下妈妈答应了他。当王安欢天喜地地跑出来时,放在门后的小鸟已经被一只黑猫吃掉了。

这件事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创伤,并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凡事要当机立断,立即行动,不能因瞻前顾后而犹豫不决。”

情绪法则:别让情绪绑架了你

人的行为是受情绪所影响的,而人们对情绪的变化则与环境变化以及自身的情绪控制能力有关。环境的变化总是让人难以预料,如果人们对自己的情绪不加以控制,就很容易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产生情绪的波动,最后又使人们的行为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人们的行为最终决定将来的一切。

人百分之百是情绪化的。即使有人说某人很理性,其实当这个人很有“理性”地思考问题的时候,也是受到他当时情绪状态的影响,“理性地思考”本身也是一种情绪状态。所以人百分之百是情绪化的动物,而且任何时候的决定都是情绪化的决定。

成成的脾气很坏,一天,父亲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个钉子在后院的围栏上。第一天,成成钉下了37根钉子。第二天,成成钉下了22根钉子。慢慢地,每天成成钉下的钉子数量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容易得多。到最后,成成每每遇见难以解决的事情,都能很冷静地应对,也不会失去耐性,乱发脾气了。父亲看到成成的变化很是高兴,于是,像智者一样的父亲又告诉成成,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终于有一天,成成高兴地告诉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给拔出来了。父亲握着成成的手,看着那些围栏上的洞说:“你看,这些围栏将永远不能回复到从前的样子。如果你在别人的内心钉下了一根钉子,不管你说多少次对不起,那个被钉子钉过的伤口将永远存在。”

快乐就和香水一样,香水满溢的时候,没有办法保证自己不沾上一些。同样的道理,怒气就像是墨汁一样,我们把它倾泻给别人的时候,也没有办法保证不把自己的衣服染黑。

在成成成长的道路上,他从钉下钉子到拔除钉子,坏脾气的他渐渐改变为温和冷静的人。正是父亲为成成指引了正确的控制情绪的道路,引导成成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有时烦恼愤怒的时候说的话就像钉子一样,在我们的心灵与身体上留下疤痕。我们的脸因为对失败的怨恨而有皱纹,因为悔恨而变了形,表情僵硬。不管怎样美容,对修复容貌,也不如内心充满了宽容、温柔和爱所能修复得那么好。

《易经》上说:“在能够使万物干燥的东西中,没有比火更厉害的了;在能够使万物动摇的东西中,没有比风更快的了。”当风与火遇到一起的时候,风助火势,火壮风威,就能轻而易举地失去控制。人们说愤怒是“怒火中烧”、“怒气冲冲”,就是因为人在生气的时候,就像用风箱向火炉中鼓风一样。如果不加控制,任凭怒气和怒火发泄,就可能害人又害己。

陶陶妈经常为一些琐碎小事恼怒生气。她知道这样不好,便去求一位大师为自己开阔心胸。大师听了她的讲述一言不发地把她领到禅房中,落锁而去。陶陶妈气得跳脚大骂。许久大师也不理会,陶陶妈又开始哀求,大师仍置若罔闻。陶陶妈沉默下来时,大师站在门外问她:“你还生气吗?”陶陶妈说:“我气自己怎么会到这地方来受这罪。”连自己都不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大师拂袖而去。半晌,大师继续问陶陶妈还烦恼吗?陶陶妈静静地回答说不烦恼了。大师问其原因,她说没办法呀!大师说:“你的烦恼还在内心,并未消失,爆发后将更加剧烈”,说完再次扬长而去。

当大师又出现在禅房门外时,淘淘妈告诉他,不恼怒也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气。值不值得气,可见心中还有烦恼之根。当大师打开门,陶陶妈问:“大师,什么是气?”大师将手中的茶水倾洒于地。

气是一种什么东西?气便是别人吐出而我们却接到口里的那种东西,我们一旦吞下,马上就会反胃,当我们看都不看它就把它洒掉时,它便会消散了。当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气时,就已经完全超脱出气与消气的对立,不需要任何方法了。

愤怒是烦恼,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的蠢行。消极颓废的情绪使人们不能完成任何事情,消极情绪给人们带来的只有衰败、破坏以及死亡,可以说,这种不加克制的情绪是未来成功者的最大敌人。如果有谁经常认为命运故意与自己作对,常常抱怨环境的艰苦和生活的贫困,那他就已经受到了消极情绪的影响。此时,如果不及时地用理智、勇气和意志除去消极情绪,那他的未来就很难有大的发展,而且周围的人也不愿意与情绪如此消极的人结为朋友。

经济危机的时候,市政府需被迫解雇一部分公职人员,有些资历老员工也在被解雇行列。原本都以为吃政府饭是最有保障的公职人员,现在却不得不面临失业,因此不免大为惊慌。

因当时的政策是否解雇是以工龄资历等来决定的,因此消防的周参谋感到特别忧虑。他处在不上不下的情况,不清楚自己的工龄资历等能不能保住工作,他可能超过解雇标准,也可能低于标准。他担心如果失去工作该怎么办,但是又推想自己可能不在解雇之列。最后,他终于克服了他的忧虑:最坏的情况是他会失去他的工作。即使他真的失去这份工作,他还年轻,可以重建他的生活,不害怕。他为他重建生活做好了准备,他决定再去进修,准备开创新的事业。一旦下定了这个决心,忧虑就不再主宰他的生活。第二种情况是即使他能保住工作,他还是要去进修,这样纵使市政府要进一步解雇人员,或者他退休了,或是他自己决定离开消防队,都对他很有帮助。

人们之所以感到忧虑,很普遍的一个原因是想胜过别人或想做某一个人。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做我们自己,我们不可能完全像另一个人,我们如果想用一种不属于我们的方式去做一件事情,是不可能成功的。

菲菲是个爱美的姑娘,从小她就对自己小小的鼻子不够满意,学生时代的菲菲,一直为鼻子的事烦心着。爱美的她就常用胶布把鼻子拉起来,以为这样它就会挺起来,但是没有。她从不让人从侧面看她。

毕业工作后,她还一直为鼻子的事情继续烦心,她很想有一个漂亮的鼻子,她以为这样别人就会喜欢她。因此,菲菲选择了去做隆鼻手术,“在医院里,他们割开我的鼻子,把我的鼻子垫高。手术之后我的眼睛有黑圈,面颊肿大,过了几个星期才消失。”由于第一次手术不成功,6个月后菲菲又做了一次手术。一次偶然的车祸让菲菲的鼻子撞坏了,因此不得不进行第三次手术。但是,即使经过了三次手术,菲菲的朋友根本没有一个人注意到她的鼻子的改变。

“那些喜欢我的人仍然喜欢我,那些人不注意我的人还是不注意我。人们因为你的为人而喜欢你,而不是因为你的样子。不幸的是,我已经为我的鼻子忧虑了很多年。”

人有的时候会为那些根本不重要的事而忧虑,他们过分强调在生活中受到的一些伤害,并且经常因此而愤世嫉俗。在新泽西州参加卡耐基课程培训的姗德拉·莫菲曾说到她过去为她的“大鼻子”而伤神的事。

辐射法则:魅力会辐射到生活各个角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难发现,有些人虽然有钱有势,但是并不为人们所尊重;有些人虽然好像什么都没有,却让人肃然起敬。一个人从品质和素养的高低所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往往影响了他在社交活动中所处的地位。

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影响的并不只是这件事情的本身,它还会辐射到相关的其他领域。任何人和任何事情都有辐射作用。

全美第二大图书经销公司博德公司有一季度的股票价格直线下跌,跌幅超过了30%,同时,400万美元的终止合同补偿支出让公司一千多家博德沃尔登书店累积起来的微薄的利润瞬间消耗殆尽。导致这一状况发生,很多人要问,“为什么博德公司管理层没有做出更好的决策以应对危机局面?”

博德公司聘请的首席执行官菲尔·普费弗就任后,公司的经营状况迅速恶化。普费弗离任,并带走了400万美元的终止合同补偿。普费弗的离任表现并不是公司困境的核心原因所在。在博德公司需要强有力的领导任命时,选用普费弗为首席执行官显然没有能起到关键作用。况且,更重要的是,大家都认为任命普费弗的决策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在这个案例中,在我们已经注意到决策的重要性的时候,我们仍然很有可能忽视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即商业决策,它无论好坏,都不会凭空物化。在某人——做出决策以前,实际上大量的行为已经发生,这些行为决定了决策的实际效果。决策只是一个长长的决策过程链中的关键一环。总的来说,制定决策的过程越完善,决策也就越合理。因此,如果我们想做出合理的决策,我们需要对制定决策者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

一个公司里各个层次的人每天都在做出会影响公司成败的决策。那么,谁是那个对公司内发生的每件事情的影响都比其他人大的人?经理们。因为,在某种程度上,经理们将制订推动或者损害公司利益的决策,众多的嘉奖和责备都要由经理们的双肩来承担。日复一日,经理们采取行动,有意或无意地决定了他们周围的人如何决策以及决策的有效性。这些行为综合起来组成了决策管理。

决策管理的内容包括每位管理者所做的每件事情,这些事情有意无意地损害或者提高了公司决策的质量,因此影响到公司的利益。显而易见,经理们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影响他周围的人们制定决策的过程。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难发现,有些人虽然有钱有势,但是并不为人们所尊重;有些人虽然好像什么都没有,却让人肃然起敬。一个人从品质和素养的高低所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往往影响了他在社交活动中所处的地位。

有只军舰上的船员被严格地规定:每天都要到甲板上列队做几组俯卧撑。但是海上并不风平浪静,有时候海上的浪非常大,船被海浪拍打得摇摇晃晃,但每个船员仍必须在甲板上做俯卧撑。偶尔,一个大浪过来,船身倾斜,船员们常常被晃得东倒西歪。

后来,有一个军官提议,后排的船员在做俯卧撑时,双手握着前面一排船员的脚踝。这样,大家相互握着前一排船员的脚踝,形成一个稳固的结构,就好像被粘在了甲板上一样,再也不必担心被晃散了。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成员之间相互影响,一个团队的全体成员必须相互依靠彼此的力量,才能结成一张“牢固的网”。同时,彼此之间也才能产生相互影响的力量。

随着分工的精细化,公司内部的协作越来越重要。没有了协作与配合,公司的运作就会失去控制,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效率了。因此,一个优秀的员工一定是一个善于与他人合作的员工,在公司的整体运作方面,我行我素的个人英雄主义有时是非常有害的。

联想董事会主席柳传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联想不缺乏中层人才,唯独缺乏那些能够顾全大局、能够为公司把舵的高级人才。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肚量大才能成就事业,如果一个员工每日只沉溺于自己的工作而忽视整体协作,那他的职业生涯必将因短视与狭隘受到影响。

在办公室中,同事之间存在着合作与竞争的矛盾,在对立和统一中彼此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微妙而复杂。同事之间在利益上竞争,在工作中合作,既不能相互冒犯,相互干预;也不能相互漠视,相互拆台;或者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同事之间各有各的一摊工作,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没有人能独自成功。但在利益竞争上又表现得非常激烈,互相猜忌、嫉妒、排挤,甚至谗害的现象司空见惯,只要你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就能携手与同事共创“双赢”的局面。

惯性法则:习惯决定你的命运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本性指的就是为人处世的习惯。“习惯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好的习惯带来好的命运,坏的习惯导致坏的命运。习惯的形成,往往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

任何事情只要你能够持续不断地去加强它,它终究会变成一种习惯。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本性指的就是为人处世的习惯。“习惯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好的习惯带来好的命运,坏的习惯导致坏的命运。任何一个好习惯的培养都不会是一蹴而就,轻而易举的,习惯的形成,往往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当一点一滴养成好习惯时,成功的花朵正在我们的双手中努力绽放。

生物学家将一只跳蚤放进没有盖子的杯子内,结果跳蚤轻而易举地跳出杯子。心理学家用一块玻璃盖住杯子。跳蚤每次往上跳时,都因撞到这块玻璃而跳不出去。不久,心理学家把这块玻璃拿掉,结果跳蚤再也跳不出这个杯子。

在很多情况下,人也和这只跳蚤一样犯同样的错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而没有达到预定目标时,不少人便灰心丧气,认为这件事自己永远都办不到,忽视自身力量的壮大和外界条件的改变,放弃实现目标的努力。

多数人之所以走不出自己为自己设定的圈子,往往是形成思维定势,陷在失败的教训或成功的经验中爬不出来,一次次丧失机会。

希罗多德说过:“有些人遇到挫折,就轻易放弃;结果往往是在距离金子3英寸的地方停下来。”伟人之所以是伟大就在于他们能不屈不挠地去实现预定目标,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放弃。

所以不要小看了爱学习的习惯、爱动脑子的习惯、制定计划的习惯。改变自己坏的习惯,形成自己良好的习惯,由小至大,由浅及深,习惯改变命运。

习惯成自然,要将某一个已形成的习惯改过来,相当困难。

任何习惯都不是不可改变的,有碍社会发展、有损人们利益的不良习惯都要积极地改正。比如随地吐痰、在公共场所吸烟、大声喧哗等不文明的习惯,都是可以改正的。

好的社会环境,在于参与者养成的习惯的维护,需要每一个人的积极配合。

有位画家想画一幅有关童真的画,画面中出现了某个孩子祈祷时的场景:孩子的手心向上交叠在一起,仰着一双浅蓝色的眼睛,满脸的虔诚与安祥。母亲跪在虔诚的孩子身边。画家特别喜欢这幅肖像画,深以为傲,并把这幅画挂在墙上,起名《童真》。

那幅画一直挂在墙上。多年以后,画家还想画一幅相反的画,即一副关于表现罪恶的画,可是一直都未有机会。一次,他去参观监狱,从而得以实现了他的这个愿望。于是画面中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在牢房潮湿的地上,躺着一个形容猥琐、表情呆滞的罪犯。他的身体衰老消瘦,眼神迷茫空洞,罪恶在他的脸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画家将表现童真和罪恶的画并排挂在墙上,其实,令画家没有想到的是,这两幅画的原型是同一个人——第一幅画作于他纯洁天真的未成年时,第二幅画作于他沦落为劣迹斑斑的罪犯之时。

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昨天还好好的,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明天或者后天会消失或者成为危害社会的人,其实,他的错误或罪行不过是他昨天或前天行为习惯的必然结果。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就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同一个动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习惯性的动作;同一个想法,在21天里重复出现,就难以改变,变成习惯性想法。一个观念,如果被别人或者自己验证了21次以上,它就会占据你的心理,形成你的信念。

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7天。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你需要刻意地提醒自己,进行改变;对这种新的改变,你会觉得不适应,感到有些不自然,不舒服。

第二阶段:8~21天。不要放弃第一阶段的努力,继续重复,跨入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对新的改变,你渐渐适应,已经觉得比较自然,心里也比较舒坦了,但是若不留意,你还会有可能回复到从前的状态,因此,你还仍然需要刻意提醒自己进行改变。

第三阶段:22~90天。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自然”。这一阶段被称之为“习惯性的稳定期”。这时期,一个人已经完成了自我改造过程,某项习惯就已经成为他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该习惯会自然而然地不停地为人们“效劳”。

“勿于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习惯的养成总是在于小事的作为之中,而人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发现自身的问题时,试着改变自己,从小事入手,渐渐培养自己的习惯。

破窗法则:别让小污点毁灭你

在一个团队里,或多或少就有那么几个人,不按规章制度办事,他们总是想钻制度的空子为自己谋取一些所谓的好处。带好一个团队,就应该一视同仁。发现问题时,就要找当事人谈话,让他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待他自己的问题。

如果有人打坏了整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

在公司管理中同样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果你的团队里出现了违规或不遵守规章制度的人,而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去管理,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人来违规或不遵守纪律。

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既然是一个团队,就应该有一个完善的制度来约束大家。在不少企业或公司里,制度是人制定的,但也是由人破坏的。很多的企业把制度定在了墙上,而没有真正去实施,这一现象在很多的国企尤其突出,企业越大,这样的事情越多。

在一个团队里,或多或少就有那么几个人,不按规章制度办事,他们总是想钻制度的空子为自己谋取一些所谓的好处。我们既然是一个整体,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在看,很多的时候你在违规的事件上别人不是不知道,只是不愿说出来而已。他们实际也在看领导对待违规者的态度。带好一个团队,就应该一视同仁。发现问题时,就要找当事人谈话,让他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待他自己的问题,从而解决好类似的问题。

希望集团之所以能在市场竞争中长期站稳脚跟,由一个连年亏损几百万的公司,到以千万的增幅连年赢利,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靠的是员工“十不准”戒规。戒规条款几近苛刻,但正是对它的严格执行才培养员工形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保证了公司高效率运转。

海尔集团有个规定,所有员工走路都必须靠右行,在离开座位时则需将椅子推进桌洞里,否则,都将被罚款。

奥克斯集团有一项规定是开会时不得有手机铃声,若违反,每次铃声响起,即被罚款50元。因此形成无论大会小会,都不会受手机铃声干扰的良好氛围,即使是刚进奥克斯的新人也知道必须养成这样的良好习惯,绝不触犯。

企业之所以做这样的规定,用意鲜明,希望全体员工在心目中形成一种强烈的观念:制度和纪律是一个不可触摸的“热炉”。

“破窗理论”更多的是从犯罪的心理去思考问题,但不管把“破窗理论”用在什么领域,角度不同,道理却相似: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必须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

推而广之,从人与环境的关系这个角度去看,我们周围生活中所发生的许多事情,不正是环境暗示和诱导作用的结果吗?比如,在窗明几净、环境优雅的场所,没有人会大声喧哗,或“噗”地吐出一口痰来;相反,如果环境脏乱不堪,可时常可以看见吐痰、便溺、打闹、互骂等不文明的举止。又比如,在公交车站,如果大家都井然有序地排队上车,又有多少人会不顾众人的文明举动和鄙夷眼光而贸然插队?与这相反,车辆尚未停稳,猴急的人们你推我拥,争先恐后,后面的人如果想排队上车,恐怕也没有耐心了。因此,环境好,不文明之举也会有所收敛;环境不好,文明的举动也会受到影响。人是环境的产物,同样,人的行为也是环境的一部分,两者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在公共场合,如果每个人都举止优雅、谈吐文明、遵守公德,往往能够营造出文明而富有教养的氛围。千万不要因为我们个人的粗鲁、野蛮和低俗行为而形成“破窗效应”,进而给公共场所带来无序和失去规范的感觉。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平时一直强调的“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就不仅仅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它决定了我们自身的一言一行对环境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申晓光是一家投资公司的项目部经理,业务能力强,胆大心细。经常有形形色色的人拿着形形色色的投资书来商谈合作。这些各式各样的盈利模式让人热血沸腾,老板决定投巨资搞一个“全球华人网上陵墓”,发一把死人财。经过仔细分析和调查后,申晓光认为这个项目涉及中国人的传统习俗,要想改变绝非易事,因此据理力争,极力反对这个项目,搞得老板很不高兴。在“纵容”老板,让公司承担巨大风险和阻止老板,即使丢掉饭碗也要考虑公司的长期发展之间,申晓光经过考虑,选择了阻止老板这个计划。

在公司股东大会上,申晓光没有公开反对老板,而是会后单独找到老板,从分析市场入手,推心置腹地与老板长谈一番。他的“观点”引起了老板的思考和斟酌,决定先观望一下。果然不久,他们就听到消息,另外一家投资该项目的公司血本无归。

纵容上司,你也许会获得一时的好处,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无论是对你的职业发展,还是对公司甚至对社会的利益都是一种伤害,是一种没有责任感的做法。

职场中,不能纵容下属,也不能纵容上司。

好多人对上司一味“纵容”,上司说什么就是什么,吩咐干什么就干什么,有些甚至为了讨得上司的欢心而放弃自己做人的原则或自尊。没有原则地纵容上司,不仅会给你自己造成伤害,影响你的心理健康,而且也会对上司造成不利影响,给公司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但是,不纵容上司,并不是说我们对上司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我们还是应该做好一名下属的本职工作,在工作方面尽力配合上司,尽可能减少工作上的失误。毕竟,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上司也有迷糊的可能,一个好下属就是在“老虎”打盹的时候为他放放哨、站站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市场经济的惊涛骇浪中,局面瞬息万变,上司再英明,也不可能一贯正确,所以每一个员工就有必要主动为上司分担风险,多一个参照系,多一层保险,保障公司这条大船能顺利航行。

我们要敢于给上司纠错。给上司纠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就像古代专司挑错之职的左右拾遗,头上的乌纱帽与项上人头的去留永远在旦夕之间。虽然今天的上下级早已没了君臣之礼,但那条无形的鸿沟还是时时提醒你上下有别。但只要我们做下属出发点是好的,手法运用得巧妙,还是可以游刃有余的。关键是,既要维护上司的尊严,又要纠正他的偏差。

羊群效应法则:克服盲目的从众心理羊群效应的出现一般在一个信息不对称的行业。在这个行业上有一个领先者(领头羊)拥有丰富的信息,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个跟风者就会不断模仿这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他的羊也去哪里“淘金”。

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粗大的木棍,第一只羊奋勇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悄悄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那根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即在信息量不充分的情况下,人们容易产生的盲从行为。

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大亨发现已经座无虚席,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地方落座,于是他灵机一动,对着座位上的人群大喊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听到这声“发现石油”的惊叫,座位上的石油大亨们纷纷起身,向着地狱跑去。不久,宽敞的会议大厅里就只剩下那位后来者了。这时,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居然没有一个人回头,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

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往往在于信息量不充分,决策者很难做出合理的判断,产生自主的行为带有一定的风险。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在管理学领域,羊群效应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由于市场的复杂,信息的杂乱,商家的保密行为和市场变化的不确定性,使得企业决策者的信息缺失,投资者很难对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做出合理的预期。在这样的情况下,决策者通过观察同行的行为来提取信息,做出判断,以减少市场风险。信息在不断传递中,大致相同的信息被彼此强化,从而产生从众行为。“羊群效应”是由个人理性行为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行为的实用机制。

在行为金融学领域,羊群行为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现象,但主流金融理论无法对之解释。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跟市场里个体的行为极为相似。羊群里一旦有一只头羊朝准某一个方向行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对不远处丰盛的水草视而不见。正是由于“羊群效应”的作用,盲从往往会让跟风者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羊群效应一般出现在一个信息不对称的行业中。在这个行业上有一个领先者(领头羊)拥有丰富的信息,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个跟风者就会不断模仿这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他的羊也去哪里“淘金”。

科学家把若干松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在花盆的不远处,又撒了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新鲜的松叶。松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不停地走,寻找它们的食物。这一走就是七天七夜,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饥饿劳累的松毛虫尽数死去。可悲的是,只要其中任何一只稍微改变路线就能吃到嘴边的松叶。

动物如此,人类也不见得更加高明。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影响从众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持某种意见的人数多少,而不是这个意见本身。人数多本身就有说服力,很少有人会在众口一词的大形势下还能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等今人与古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深深地说明了这一点。20世纪末期,网络经济一路飙升,“.com”公司遍地开花,大量积聚的投资家都跑马圈地一般卖概念,IT业的CEO们个个争着比赛烧钱,烧多少,股票就能涨多少。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义无反顾地往这条河水里冲。2001年,网络经济的泡沫破灭,浮华尽散,大家这才发现在狂热的市场气氛下,获利的只是领头羊,个别的膘肥体壮,无数跟风者成了牺牲品。

存在的东西必有其合理性的一面,羊群效应并不见得一无是处。这是自然界的优选法则,在信息不对称和预期不确定条件下,看别人怎么做确实是风险比较低的(这在博弈论、纳什均衡中也有所说明)。羊群效应可以产生示范作用、学习作用、推广应用和聚集协同作用,这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成长很有帮助。

羊群效应告诉我们:对他人的信息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出奇更有制胜的本钱。凡事要有自己的判断,但跟随者也有后发优势,常法无定法!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真的完全是这样的吗?普通大众,信息有限,往往容易丧失基本判断力。人们喜欢凑热闹,喜欢人云亦云。好些投向资讯媒体的群众的目光,总是希望从中得到判断的依据。但是,媒体人也是普通群众,不是你的眼睛,不是专家,如果你不会辨别垃圾信息就会失去方向。所以,收集必要的信息并敏锐地加以判断,是减少盲从行为、更多运用理性思考加以判断的最佳方法。

理性地利用和引导羊群行为,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创建区域品牌,获得利大于弊的较佳效果。寻找好领头羊并规范其行为是利用羊群效应的关键。

对于个人来说,盲目跟在别人屁股后面亦步亦趋难免会被淘汰或被吃掉。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己的主见、自己的创意,不走寻常路才是从大众之中脱颖而出的捷径。不论是加入某一个组织成为其中的一员或者是自主创业,保持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资本市场上,“羊群效应”是指在投资群体中,单个投资者简捷地根据其他同类投资者的行动而跟风行动,在他人买入时买入,在他人卖出时卖出。导致“羊群效应”的因素比较复杂,比如,一些投资者可能会认为同一群体中的其他人更具有信息优势、投资决策比较专业,自己不够专业等。“羊群效应”很多情况下由系统机制引发的。例如,当资产价格突然下跌造成亏损时,为了满足追加保证金的要求或者遵守交易规则的限制,一些投资者不得不将其持有的资产割仓卖出。在行情看涨,投资股票群体积极性大增的情况下,个人投资者的能量迅速积聚,极易形成趋同性的羊群效应。追涨时信心百倍蜂拥而至,大盘跳水时,恐慌心理也开始连锁反应,纷纷恐慌出逃,跳水期间量能也极速放大。这种情况的出现,容易将股票杀在地板价上。之所以牛市中慢涨快跌,而杀跌又往往一次到位,其重要原因就是羊群效应在作怪。根据实际操作的经验,一般情况下急速杀跌不是出局的时候。

在“兴旺”的行业,竞争往往很激烈,很容易产生“羊群效应”。某一个公司短期内赚钱了,其他的企业也蜂拥而至,纷纷上马。直到行业供应大大增长,生产能力超过市场需要,供求关系严重失调。热衷于模仿领头羊的一举一动,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

对于职场人而言,在就职方面,往往也会出现“羊群效应”。有人做IT赚钱了,大家一窝蜂去做IT;做管理咨询赚钱了,大家又一窝蜂去上管理咨询公司;在外企干活,工作环境好,薪水也高,嘴里还时常蹦出洋气足足的英语单词,这样的小白领,看上去风风光光,于是大家都去学英语;现在做公务员很稳定,收入也不错,大学毕业生都去考公务员,都来挤独木桥……我们不应该是羊,因为我们有自己的脑子,应该学会思考,去衡量自己。应该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工作,而不是所谓的“热门”工作。如果个性与工作不合,努力反而会更快导致失败。我们还要留心自己所选择的行业和所在公司中所潜藏的危机。即使朝阳产业、大企业都不可能是“避风港”,风险永远存在,必须大胆而明智地洞察。

正如《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中描述的那样,坐吃山空的小老鼠最终没有奶酪可吃,而有危机意识、到处寻找新奶酪的小老鼠在旧的奶酪吃光之前,寻找到了新的生机。

蝴蝶效应法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世间万物都是联系在一起的,一件小事的改变有可能引起周围事物的相应变化。“蝴蝶效应”告诉我们一些表面上看似极微小的事情,却有可能造成整件事情内部的分崩离析。一个西瓜表面只是开了一个小小的裂口,里面却已经腐烂变质。也如棋手们常常念道的那样,“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南美洲亚马逊河边热带雨林中一只蝴蝶,扇动了几下翅膀,两周后就有可能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样的事可能吗?

有人这样解释: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这些微弱的气流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蝴蝶效应”听起来有点荒诞,但说明了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英文有句话是:“Study the Earth as a whole”,其意指世间万物都是联系在一起的。汉语言里也有不少这样的谚语,如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其实,蝴蝶效应说明的同样是这个道理:事物都是有联系的,一件小事的改变有可能引起周围事物的相应变化。

多少年来,蝴蝶效应的科学内涵和哲学魅力一直引起专家的深思。在生活中,蝴蝶效应告诉我们一些表面上看似极微小的事情,却有可能造成整件事情内部的分崩离析。一个西瓜表面只是开了一个小小的裂口,里面却已经腐烂变质。也如棋手们常常念道的那样,“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在西方,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会让你更形象地了解到蝴蝶效应在生活中无形的影响力: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不要觉得这篇民谣显得有些夸张,正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样,微小的变故确实能够造成那样严重的后果。马蹄铁上一个钉子的丢失,本是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可以看出,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巨大的差别。

一些微小的细节,可能改变人的一生。一次大胆的尝试,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个习惯性的动作,一种积极的态度和真诚的服务,都可能发生在生命中某个意想不到的起点,它能带来的远远不止于一点点喜悦和表面上的报酬。我们来看看亨利·福特的故事。

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大学毕业后,去一家汽车公司应聘,面试时,当他在走进董事长办公室时,看见地上飘落的一张废纸,他顺手把它捡起来,扔进了垃圾篓中。正是这个不经意的动作,让一同面试学历比他高的人落选,而唯有福特获得了走进汽车公司工作的机会。正是这一机遇,为他日后开始自己的汽车事业,打开了一扇门。

一些看似偶然的事情,实则必然。著名哲学家约姆士说过:“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蝴蝶效应”揭示一个道理:如果忽视一个微小的纰漏(关键性的纰漏),不以为然、听任发展,往往会引起系列的糟糕局面。比如,松树上掉下一颗雪球,可能引发一场雪崩,随手扔掉的一个烟头可能会烧掉整个森林。

2003年,一则新闻报道了一宗疑似疯牛病的案例,随即就给刚刚复苏的美国经济带来一场破坏性很强的飓风:140万个工人失业,总产值高达1750亿美元的美国牛肉产业受到冲击;而作为养牛业主要饲料来源的美国大豆和玉米业,也受到强烈的波及,其期货价格迅速下跌至难以阻止的地步。

由此,美国消费者对牛肉产品的信心下降,当时的恐慌情绪造成了美国国内餐饮企业大面积萧条,而且扩散到了全球,11个国家紧急宣布禁止从美国进口牛肉,远在大洋彼岸中国广东等地的居民都对西式餐饮也敬而远之。

你能想像得出一个美国人抽烟和中国的通货膨胀有什么关系吗?

假设美国有一个人正在抽烟,急促的电话铃声,让这位烟民不小心把没熄灭的烟头扔在了床边,然后出门办事去了。烟头慢慢引燃床单,大约20分钟后,火越来越大,蔓延到左邻右舍,引起煤气罐的连环爆炸。已经对“恐怖袭击”胆战心惊的美国人,没有找到那个肇事者(扔烟头的人)曾扔过的烟头,在一时无法查明原因的情况下,把这场爆炸暂时定性为“恐怖袭击”。

喜欢火上浇油的新闻记者,用他们生动的笔描述了惊心的爆炸场面,惊恐万状的人们第一反应是纷纷抛售口袋里的股票,引发股市大跌。

消费者迅速下降的信心影响了整个美国经济,最后造成美元贬值。而美元的持续贬值,使得以美元标价的基础性原材料价格步步上扬,盯住美元的人民币价格也相应上扬。以原材料为基础的商品价格上涨,引发中国的成本拉动型通货膨胀。

这个想像出来的例子比较夸张,但由此我们看到,当我们在解释某种经济现象时,如果从常规的原因分析中无法找到答案,就要考虑那些看起来无关紧要的因素。当然,这种因素实在太多,也太不可预测、难以把控,这也是为什么经济学家总是难以精确地预测具体经济指数的原因。也正是这种不可预测性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世界,造就了变化多端的现实。

蝴蝶扇动翅膀都有可能引起龙卷风,那还有什么不可能呢?“没有什么不可能”,恐怕这就是“蝴蝶效应”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放松法则:心放松,则一切都好说放松可以使你的生活引起革命性的变化。紧张是一种习惯,放松也是一种习惯,而坏习惯应该改正,好习惯应该养成。

人只有在心态放松的情况下,最佳效果才会出现。任何心态上的懈怠或急躁,都将带来不良结果。

很多人有过这样的生活经历:大热天晚上停电,你躺在床上睡不着觉,大汗淋漓,备受煎熬,老在想着这该死的电什么时候才来。电总是在你着急的时候偏偏不来,但当你最后受够了,人清静了,安定了,也就渐渐感觉到凉快。正当你快沉沉睡去的时候,电就来了。倏忽间你的房里灯火通明,电风扇转起来了。

这样的情形,不是巧合更不是迷信,可以说是放松之中,你得到了你期盼的结果。

要做到放松,表面上看来是件容易的事,其实并不容易。因为,当你面对的事情出现某种意想不到的局面时,或当你期盼某种结果时,你的精神会下意识地进入防卫性的紧张状态。

医学家的调查统计发现,有五分之四的病人得胃病并非是生理因素,而是因为恐惧、忧虑、憎恨、极端的自私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无法适应。根据《生活》杂志的报道,胃溃疡现居死亡原因名单的第十位。医学家曾经说:“找医生看病的病人中,有百分之七十,只要能够消除他们的恐惧和忧虑,病自然就会好起来。不要误会他们是自以为生了病,实际上他们的病都像你有一颗蛀牙一样确实,有时甚至还要严重一百倍。如神经性消化不良、某些胃溃疡、心脏不舒服、失眠症、一些头痛症以及某些麻痹症等,这些病都是真病。”

很久以前纽约的一个晚上,人们纷纷被志愿者的门铃惊醒,他们通知大家去种牛痘,预防天花。许多人被吓坏了,纷纷去排好几个小时的队种牛痘。种牛痘站不仅设在所有的医院,还设在消防队、派出所和大的工厂里。大约有两千名医生和护士夜以继日地忙碌着为大家种牛痘。怎么会这么热闹呢?原来纽约市有8个人得了天花——其中两个人死了——800万的人口里死了两个人。天花造成的800万中的两人离世可以惊动整个的纽约城,但是没有任何人来警告大家需预防精神上的忧郁症,这种病在过去37年里所造成的损害,比天花至少要大1万倍。

卡耐基认为,忧虑甚至会使最坚强的人生病。

在美国南北战争的最后几天里,格兰特将军发现了这一点。故事是这样的:格兰特围攻瑞其蒙达九个月之久,李将军的手下已衣衫不整,饥饿不堪的部队被打败了。有一次,好几个兵团的人都开了小差,其余的人在他们的帐篷里祈祷——叫着、哭着,看到了种种幻象。眼看战争就要结束了,李将军手下的人,放火烧了瑞其蒙的棉花和烟草仓库,也烧了兵工厂。然后,在烈焰升腾的黑夜里弃城而逃。格兰特乘胜追击,从左右两侧和后方夹击南部联军,骑兵从正面截击。由于剧烈头痛而眼睛半瞎的格兰特无法跟上队伍,就停在一家农户前。“我在那里过了一夜”,格兰特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把我的双脚泡在加了芥末的冷水里,还把芥末药膏贴在我的两个手腕和后颈上,希望第二天早上能复原。”

第二天早上,他果然复原了。可是使他复原的,不是芥末膏药,而是一个带回李将军降书的骑兵。

“当那个军官(带着那封信)到我面前时”,格兰特写道:“我的头还疼得很厉害,可是我看了那封信后,立刻就好了。”

显然,格兰特是因为忧虑、紧张和情绪上的不安才生病的。一旦在情绪上恢复了自信,想到胜利,病马上就好了。

不要以为忧虑只是带来精神上的压抑,心脏的负担,你身体里的很多其他病症,很可能也是由于忧虑造成的。

著名法国哲学家蒙田在被推选为家乡的市长时曾对市民说:“我愿意用我的双手来处理你们的事务,但不想把它们搞到我的肝和肺里。”

作放松的努力是值得的,因为这样可以使你的生活起革命性的变化。社会学专家约姆斯说:“生活在城市中的美国人由于过度紧张而坐立不安,常常表现着急以及常有紧张痛苦的表情……这是坏习惯,不折不扣的坏习惯。”紧张是一种习惯,放松也是一种习惯,而坏习惯应该改正,好习惯应该养成。

怎样做才能让自己放松呢?放松该先从思想开始,还是该从神经开始呢?我们的答案是“两样都不是,你应该先放松你的肌肉”。

假设就从眼睛开始吧。先把这段读完。当你读完之后,把头向后靠,闭起你的眼睛,然后默不作声(暗示)或小声(明示)地对你的眼睛说:“放松、放松,不要紧张,不要皱眉头,放松,放松。”如此慢慢地重复通知自己,接着再重复念一分钟……你会注意到,经过几秒钟之后,眼睛的肌肉就开始服从你的命令了。渐渐地,你会觉察到,有一只无形的手把这些紧张的情绪给挪开了。

虽然说起来令人难以相信,可是在这短短的一分钟里,你已经试验过了放松情绪艺术的全部关键和秘诀。

你完全可以用同样的办法放松你的脸部肌肉、你的肩膀、你的头部乃至你整个的身体。

眼睛是你全身最重要的器官,墨西哥大学的德布森博士曾说,如果你能完全放松你眼部的肌肉,你就可以忘记你所有的烦恼。在消除神经紧张的过程中,眼睛之所以这样重要,是因为它们收集了你大脑里四分之三的信息,消耗了全身散发出来四分之一的能量。很多眼力很好的人,之所以常常感到“眼部紧张”,是因为敏锐的眼睛使眼部感到紧张。

如何才能深入地学会放松呢?这里我们给出五项建议:(1)看一本关于放松的专业书,比如大卫·哈罗·芬克博士所写的《消除神经紧张》。

(2)在紧张来临的时候,立即明示自己做放松的运动,使你的身体软得像一只旧袜子。如果达不到一只旧袜子那样松软的话,达到一只猫的程度也未尝不可?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验:寒冬的日子里,抱起一只在太阳底下睡觉的猫呢?当你抱起它来的时候,它的眼睛眯在那里成了一条线,它的头就像打湿了的报纸一样塌下去。印度的瑜伽术也有很多放松的技艺。如果你想要放松,应该多去瞧瞧猫或学习瑜伽功。要是你能像猫一样地放松自己,就能避免那些紧张的情绪带给你的疲惫了。

(3)对于很多人来说,工作不是一件舒服的事,但是,在工作时你可以采取舒服的姿势。应该提醒你注意的是,身体的紧张会产生肩膀的疼痛和精神上的压制,导致疲劳。

(4)每天进行两到三次的自我检讨,采取自我督促的方式:“我有没有使我的工作变得比实际上更重?我有没有用一些和我的工作毫无关系的肌肉?”这些都有助于你养成放松的好习惯。就像卫罗·芬克博士所说的:“那些对心理学最了解的人们,都知道疲倦有三分之二是习惯性的。”

(5)每天晚上上床前再检讨一次,问问你自己:“我有多疲倦?如果自我感觉疲倦,看看是自己过分劳心的缘故,还是由于自己做事的方法不对。”在评定自己的成绩时,其标准,“不是看我在一天完了之后有多疲倦,而是看我有多不疲倦。”

近因效应:最近的就是真实的?

与首因效应(第一印象)相反,近因效应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对方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存留的时间比别的印象留存的时间更长。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斯洛认为,个体最近获得的信息、最后形成的印象对其认知有强烈的影响,即所谓的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第一印象)相反,近因效应是指在多种刺激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

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为深刻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这两种现象十分常见。

与首因效应(第一印象)相反,近因效应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对方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存留的时间比别的印象留存的时间更长。

心理学者海斯洛做过这样的实验:将被试者分为两组,分别向每组介绍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对甲组先介绍这个人的外貌特点,然后介绍性格特征;对乙组则相反。然后考察这两组被试者留下的印象,考核的结果证实了近因效应的结论。

海斯洛把上述实验方式加以改变,在向两组被试者介绍完第一部分后,插入其他作业,如听历史故事、做一些数字演算、唱流行歌曲,之后再介绍第二部分。实验结果表明,两个组的被试者,都对第二部分的材料留下了深刻印象,近因效应明显。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交往的初期,首因效应的影响重要;而在交往的后期,就是在彼此已经相当熟悉时期,近因效应的影响也同样重要。现实生活中,近因效应引发的心理现象相当普遍。

文章与伍迪是小学同学,并且也是好朋友,双方非常了解。最近,文章家中父母闹矛盾,心情十分不快,有时伍迪与他说话,他动不动就发火。

一个偶然的因素作用,文章卷入了一宗盗窃案。伍迪认为文章连盗窃的事也做得出,敢情过去他一直是在欺骗自己,于是断然与他断绝了来往。

上述事例中,伍迪对文章的看法就是近因效应在起副作用。

朋友之间的近因效应有正性与负性之分。负性近因效应大多产生于交往中遇到与愿望相违背的情形,因为愿望不遂,或感到自己受屈、善意被误解时,其情绪多为激情之中。在激情状态下,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和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这时,容易说话出错,甚至说过了头;容易做出错事,产生不良后果。因此,朋友之间提倡忍让,防止矛盾激化。待心平气和时,彼此再理论清楚,明辨是非。

从近因效应的规律可以看出,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力更大。研究发现,近因效应一般不如首因效应明显和普遍。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当原来的印象已经淡忘,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出现时,新近获得的信息的作用力就会较大,容易引发近因效应。

个性特点也影响近因效应或首因效应的发生。一般情况下,那些心理上开放、灵活的人容易受近因效应的影响;而那些心理上保持高度一致,具有稳定倾向的人,容易受首因效应的影响。

在人与人的语言交往过程中,往往最后一句话决定了整句话的调子。例如,一位毕业班的教师向准备迎接高考的考生说:“随便考上一个学校,该没有什么问题吧?虽然录取率那么低。”或者说:“虽然录取率那么低,总能考上一个学校吧?”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给考生的感觉会有什么区别呢?

仔细感受一下这两句话,你会发现,前者给学生留下悲观的印象,后者则相反,给考生们一种乐观的语调。有时说话者尽管有心讲出令人感到痛快的话,如果最后一句话是悲观的语调,整句话就呈现出悲观的气氛。语句排列的顺序不同,给人的印象可全然不同。

教师在批评学生时,也应注意语句的先后顺序,尽可能使它产生一个良好的近因效应。平时,学生所做的某些事情确实令教师生气,甚至发火,有时还会与学生闹成僵局。作为教师,给予严厉批评后该怎么办?不能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僵局延续下去,有必要采取措施,打破那种沉闷的僵局。

“近因效应”的功能明确告诉我们:怒责之后莫忘安慰。也就是说,在批评过程中,难免有些情绪化,甚至语言有些过激,但只要结束语妥帖,安慰几句,就能给学生一个好的印象。例如:用“……也许,我的话讲得过重了一点,相信你能理解我的一番苦心。”“……很抱歉,刚才我的情绪太激动了,希望你能好好加油!”等这样的话作结束语,学生就会有受勉励之感,认为前面的一番批评虽然严厉了一点,但都是为着我好的。相反,如果用“听懂了没有?”“听不听由你,到时候你就知道什么叫吃苦头了”、“如果再犯,我绝不会饶你!”等这样一些威胁性甚至穷凶极恶、命令式的结束语,只能给学生留下一个可恶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