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诗选(2)

《回文诗(选二)》

秋江一钓野情闲,赤叶枫林映碧滩。

游子客途乡渺渺,寺楼山曲路漫漫。

幽窗夜火孤村远,阔岸荒沙落月残。

舟泊晚凉初过雁,愁生更尽望江寒。

台高接影云山远,漠漠烟溪碧绕廊。

回浪细翻平柳岸,小舟轻荡乱花塘。

罍樽泻露清珠晓,簟枕浮光素月凉。

苔径覆篁新过雨,晚蝉鸣处动荷香。

【注释】

回文诗:所谓的回文,是使用词序回环往复,是汉语中特有的修辞方法,文体上称为“回文体”,是古典诗歌中较为独特的体裁。

回文诗按照一定的法则将字词排列成文,回环往复都能诵读。形式变化无穷,非常活泼。能上下颠倒读,能顺读倒读,能斜读,能交互读。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释义是:“回文诗,回复读之,皆歌而成文也。”清代的朱存孝说“诗体不一,而回文优异”。

罍(léi)樽:酒樽,也可用来盛水。

【赏析】

从上面两首诗可以看出,顾太清对回文诗这一体裁掌握得非常好,试着倒读一下,十分流畅自然,充满诗情画意。

比如,前一首回文诗倒着读就是:“寒江望尽更生愁,雁过初凉晚泊舟。残月落沙荒岸阔,远村孤火夜窗幽。漫漫路曲山楼寺,渺渺乡途客子游。滩碧映林枫叶晚,闲情野钓一江秋。”读来同样流畅自如。

《题春山霁雪石画》

碧山如画自天成,陡涧春融雪后冰。

昨夜东风吹梦醒,晓霞烘染一层层。

【注释】

霁雪:指的是雪停天晴。

石画:这里说的石画是体仁阁大学士阮元的家中藏物,出于云南大理,上有天然图纹。

天成:不假人工,自然而然地形成。

烘染:国画创作中水墨或色彩涂抹画的技法。

【鉴赏】

清代的大学者阮元任云贵总督时,搜集了许多花纹奇美如画的大理石,“其石色备五采,气若云水,较吴装画法更浑脱天成,非笔墨所能,乃造化所成”。

奕绘夫妇造访阮府,看到这批奇石,喜爱无比,并借回家反复把玩。欣赏之余,他们作诗论赞,兴味盎然。

所谓“石画”,其实是由于石面纹理天然地肖似画中的各类形象,但石画毕竟不是真的画,呈现在观赏者眼前的图景似是而非,需要人为想象来补足。

“春山霁雪”,就是初春雪停后的山间景象。山涧中的雪,春来必会融化,而仍留残冰。

就像东风吹醒了山的冬眠,晓梦初觉,天际霞光,一切都那么朦胧。这朦胧就是此诗的匠心所在,石画的纹理虽然肖似“春山霁雪”,但可想而知,只是相似而已,那模糊的成分,用朦胧来形容,确实比较贴切。

《自题梅花便面》

风帏小影抱寒梅,忽讶低枝近水开。

不许飞花惊鹤梦,月明人逐暗香来。

【注释】

便面:扇子,原指遮面的扇状物,不欲为人所见时,用之则得其便,故名。

风帏:挡风的帐幔。唐郑谷《吊故礼部韦员外序》诗:“风帏燕觅旧巢来。”这里比喻超凡脱俗的向往。

鹤梦: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地凉清鹤梦,林静肃僧仪。”

【鉴赏】

这首诗名为题扇,而扇上画了梅花,实是题梅花。

风吹帘帷,遂有小小一片阴影,阴影中有寒梅。首句“抱”字下得轻巧,赋予静态的画面以动感。

然后全用林逋“水边篱落忽横枝”、“暗香浮动月黄昏”等意境。“鹤梦”是说仙鹤安静睡着,莫让飞花惊醒它的梦,似非实写,与“梅妻鹤子”的典故有关。

据说,“林逋隐于武林之西湖,不娶无子,所居多植梅蓄鹤,泛舟湖中,客至则放鹤致之,因谓梅妻鹤子云”。

全诗如浑然天成,富于想象地勾连典故、成句,使得被题咏的梅花也具有了生命力和灵性。

《二十访背阴洞,道士他出,留题壁上》

山穷忽有路,骑马入天台。

仙犬迎人吠,幽花背日开。

风吹双翠袖,雾冷古苍苔。

不见玄都客,留题拟再来。

【注释】

二十:当指道光十六年(1836)八月二十日。

天台: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北,相传汉代刘晨、阮肇入此山采药遇仙女,此借指道士居所。

幽花:昏暗处生长的花朵。

翠袖:翠绿的衣袖。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

玄都客:指道士。唐沈俭期《哭道士刘无得》诗:“闻有玄都客,成仙不易祈。”玄都指道教传说中神仙居处。葛洪《枕中书》:“《真记》日:玄都玉京七宝山,周回九万里,在大罗之上,城上七宝宫,宫内七宝台,有上中下三宫。”

【鉴赏】

访山中道士而不遇的题材,唐代诗人贾岛就曾写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问一答间突出的是道人的高渺之姿。

这首诗着力描写道士居所周边的景物,勾勒出了一种幽幻的意境。

首句“山穷忽有路”,即为别有洞天之意,暗示进入了神仙之地,接着出现“天台”、“仙犬”等词加强了这一意象,而“幽花”、“雾冷”等实景描写也仍带灵秀之气。

末句看上去稍落俗套,实际上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且将前面描写的那个幽闭的世界与外界打通,读来没有雕琢的痕迹,颇见功力。

《十五雪后同珊枝、素安、云姜、纫兰、佩吉天宁寺看西山积雪,即席次云林韵》

西山积雪为谁妍?洞里花光春浩然。

又被夕阳催客去,微风飏雪送归鞭。

【注释】

西山积雪:指西山雪后峰峦玉列的景象,为“燕京八景”之一,清乾隆十六年(1751),御立“西山晴雪”碑。

浩然:形容春光明艳。

飏(yáng)雪:飘扬雪花。飏,指飞扬。

【鉴赏】

这里说的西山,指的是北京西郊一带的连绵山脉,太行山的余脉。香山是这一带典型的山峰。“西山晴雪”,泛指西山雪景,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早在金代,就有“西山积雪”的说法。

虽然这首诗题名为“看西山积雪”,却以赏雪为切入点,用意是为了表达闺阁女友相聚时的愉悦。

首句“西山积雪为谁妍”,其中的“妍”字,用来形容雪景,令人遐想无限。第二句中的“洞里花光春浩然”,是说天宁寺的桃花开得很盛,既是实写,又和前句的积雪形成了对照。

山陵之上的皑皑积雪,与灿若云海的桃花,本是不同时令的景象,能同时出现,因此称得上是奇观了。

良辰美景,终究是时间短暂,夕阳西下,游玩的人不得不踏上归程。“又被夕阳催客去,微风飏雪送归鞭”从景及人,这一跳跃,匠心独运,使人体会到聚会时的热闹与欢悦。

《四十初度》

百感中来不自由,思亲此日泪空流。

雁行隔岁无消息,诗卷经年富唱酬。

过眼韶华成逝水,惊心人事等浮沤。

那堪更忆儿时候,陈迹东风有梦不?

【注释】

四十:此指道光十八年(1838),顾太清时年40岁。

雁行:用雁足系书的典故,意谓无人传递书信。

过眼:宋晁补之《梁州令叠韵·田野闲来惯》词:“好景难常占,过眼韶华如箭。”

逝水:喻流去的光阴。典出《论语·子罕》。

浮沤:水面上易生易灭的泡沫。此喻变化无常的人情世事。

“陈迹”句:李白《江夏赠韦南陵冰》诗:“西忆故人不可见,东风吹梦到长安。”此化用其意。

【鉴赏】

年轻美好的时光如水一样流逝,世事虚幻得如同水面的泡沫。想起童年时的苦难,以及自小亲人就相继离去,过着缺衣少食、颠沛流离的生活,不禁感慨赋诗。

“过眼韶华成逝水”,“那堪更忆儿时候”,抒发着诗人对往事的追忆,其中的滋味,隐隐之中有着沉痛。

《秋柳》

绿挂寒烟柳万条,断魂凉夜倩谁招?

依依自顾经霜影,楚楚空怜照水腰。

落叶哀蝉千里梦,晓风残月五更潮。

难禁最是潇潇雨,冷到红阑第几桥?

【注释】

绿挂:秋天寒冷的湿气笼罩着密密垂挂的绿柳枝。

断魂:这里是说秋柳憔悴衰落,春光难再。王士稹《柳枝词》:“消魂桥上销魂树。”有人去难留之意。

依依:柳枝轻柔的样子。《诗经·采薇》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照水:映照在水中柔若腰枝的柳条。

落叶哀蝉:形容秋天的凄清。语出王嘉《拾遗记》卷五:“汉武帝思怀往者李夫人……因赋《落叶哀蝉》之曲。”

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秋别》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鉴赏】

道光十九年秋天,顾太清和沈善宝、项章、许云林等闺阁友人结成“秋红吟社”,聚会时写同题诗词,以相切磋。

《秋柳》这个诗题,对清人而言并不陌生。顺治时的诗人王士稹在一次聚会中,就看到水边秋柳而怅然有感,作诗四首。成就了诗名,也引发了后人的唱和。

草木摇落之时,秋天的柳树向来令人销魂,惹人生愁。顾太清怀着难抑的丧夫之痛,在这首咏物诗中流露出了深切的悲哀。

前面的三、四句写柳树的柔弱自怜,是作者自我形象的投射。全篇着重描写秋天的特殊景象,湿气笼罩的寒夜、凄清的早晨、清冷的雨天,用来渲染柳树的凄凉意态,可谓情景相生。

《玉房怨(字谜诗)》

元宵夜,兀坐灯窗下。

问苍天,人在谁家?

恨玉郎,全无一点直心话。

叫奴欲罢不能罢。

吾今合口不言他。

论交情,曾不差。

染尘皂,难说清白话。

恨不得,一刀两断分两家。

可怜奴,手中无力能抛下。

我今设一计,教他无言可答。

【注释】

字谜诗:杂体诗的一种。特点是以诗句为谜面,构成可供思索猜想的诗谜,比如,“有土能种庄稼,有水能养鱼虾,有人不是你我,有马走遍天下”打一个字,谜底是“也”。这种诗妙趣横生,引人思索,常用在节日联欢的场合。

【鉴赏】

这首字谜诗非常好猜,谜底是数字一到十。“元宵夜,兀坐灯窗下”,把“元”去掉“兀”就是“一”。“问苍天,人在谁家?”这里的“天”字去掉“人”字就是“二”。“恨玉郎,全无一点直心话。”玉字没有其中的竖笔和点,就是三了。“叫奴欲罢不能罢”,谜底是四,繁体字“罢”字为四下面加个能字,去了能,所以为四。“吾”舍口为五。“交”去掉叉为“六”。“皂”去掉白为“七”。一刀两断分两家,“分”去掉“刀”为“八”,手中“无力”的“抛”字只剩下了九。无“言”的“计”为十。

虽然谜底好猜,但是能写出这整篇的谜面,却是不太容易,可见顾太清的才情。

据说清代的乾隆皇帝弘历也有这样的一首字谜诗,名字叫《绝情词》。“下珠帘焚香去卜卦,问苍天,人儿落在谁家。恨玉郎,全无一点知心话。欲罢不能罢!吾把口来哑。论交情不差。染成皂难讲一句清白话。分明一对好鸳鸯,却被刀割下。抛的奴力尽才又乏。细思量,心与口都是假。”表面看是一首诗词,其实暗含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谜底,是一首绝妙的字谜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