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必读古诗词精华品鉴
- 徐昌才
- 5914字
- 2021-03-09 14:32:32
归去欢歌含凄凉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赏读
归去来兮辞(并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yáng),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miǎn)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qì),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xiù),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chóu)。或命巾车,或棹(zhào)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zǐ)。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豪迈宣言,陶渊明以诗心慧眼来透视生活,用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无拘无束的乡间生活的再现和对云淡风轻、明净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也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之态。人们谈论《归去来兮辞》习惯于称道陶渊明的田园之乐和隐逸之欢,而忽视了潜藏在字里行间的人生悲凉。我在研读文本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诗人抒写欢快喜乐的同时,总是有意无意地使用一些容易引发人们联想到他的心酸隐痛的词句,揣摩、品味这些词句的深层内涵,我觉得,《归去来兮辞》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篇吐露隐痛,舒展苦闷的心灵悲歌。下面结合文章内容对此稍做分析。
壮志未酬之伤
历代文人进德修业,躬耕苦读,绝非仅仅满足于做个纯粹的文人,亦诗亦歌,亦词亦文,小情小调,自娱自乐,骨子里,很多饱学之士都是想学优则仕,从政为官,建功立业,造福天下。李白应召入宫,曾经欢悦一时,得意扬扬,自信实现理想抱负的机会终于来了,但是,他没想到唐玄宗只是欣赏他的才华横溢,擅长歌赋,只是将他当作一位宫廷伶人看待,让他跟随左右,侍宴歌舞,吟诗助兴,完全不去过问诗人的天下抱负,更不会给平台让李白施展政治抱负。如此折腾,表面风光无比,其实诗人心如刀割。李白寄居长安不到三年,主动请辞,远离宫廷,游山玩水,吟诗作歌,发泄心头之愤,抒写自由之思。
与李白人生追求类同,陶渊明早年出去做官,尽管有养家糊口之嫌,但是更重要、更深刻的原因,还是想建功立业,大济苍生。儒家倡导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修齐治平”这些观念深刻地影响陶渊明。一旦社会黑暗,官场污浊,诗人的理想无从实现,他就会倍感焦急,忧心如焚。感叹时光流逝,前路渺茫;感叹世道不古,世风日下;感叹生命有限,功业无望。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一文小序中坦言:“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从政为官,口腹自役,是被迫无奈,是表面原因,深层原因在于实现“平生之志”。一旦做官不能达成自己的目的,就感到痛苦、自责、懊悔、愧疚。
这种痛苦、忧伤几乎遍布全诗字里行间,很多字词的运用有意无意流泻出来。“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一句深刻反思自我,反问自我,为官是言不由衷,行不由己,心为形役;所作所为,所言所语,绝非心愿,更非本性。心愿是什么,理想抱负,天下苍生。一腔抱负不被当权者接纳,不为人们理解,更无实现机会,诗人当然只有心怀惆怅,独自悲伤了。一个“独”字写出了世无知音,壮志未酬的悲凉。“倚南窗以寄傲”一句直接抒发诗人超凡脱俗,傲然于世的情怀。一个人凭什么可以傲视世俗呢?才华横溢,能力高强,心性自由,理想远大等因素,都可能是支撑诗人心高气傲,睥睨众生的理由。“审容膝之易安”一句写诗人安于现状,知足常乐,不以物质生活寒碜为意,不以一己得失为念,心中所想乃是家国天下,黎民福祉,乃是返璞归真,捍卫自由。这种见识早已远远超越世俗所见。诗歌第二节写自己回家之后“门虽设而常关”,第三节写自己“息交绝游”又反问自己“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这些诗句表明,诗人不屑与世沉浮,不屑同流合污,关门闭户,自成一统,流连自我小天地,遨游心灵大世界。诗人特别点出“世与愿违”,不是“我与世违”,暗示社会世俗,官场秩序早已违背我的心性、我的理想,我与他们势不两立,水火不容,因此,没有必要再去奔波功名,混迹官场。诗人回归田园之后,表面欢欣鼓舞,兴高采烈,其实内心深处还是愤愤不平,耿耿于怀。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哪怕一个人,喝点小酒,自斟自饮,也可以暂时麻醉自我,暂时抚慰心灵。或者是孤身出游,纵情山水,可是一旦看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诗人又敏感起来了,他想到万事万物生逢其时,生机勃勃,大逞其能,我陶渊明空有一腔抱负,一身才华啊,有感叹时不我待,岁月流逝,哪里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呢?“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是伤痛语,是激愤语,是无奈语,也是绝望语。
诗歌结尾一节连用三个反问,申述自己的愁苦郁闷,语气强烈,层层递进,失望之意溢于言表,伤痛之情扣人心弦。“寓形宇内复几时”,叹惋时光所剩无几,生命行将消逝,理想无法实现。“曷不委心任去留”表面是安慰自己,归依自然,逍遥自在,随去随留,其实是透露出理想落空,才华东流,时光飞逝的痛苦与绝望。“胡为乎遑遑欲何之”流露出志士失志,走投无路的悲愤,其实诗人一生是想大展宏图,有所作为的,无奈现实不允许,世道不认可。“遑遑”是忐忑不安,惊魂不定,是心急如焚,焦虑忧伤,是诗人失落失志,无可奈何的心态写照。最后,诗人干脆直抒胸臆,“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不追求荣华富贵,不贪慕权势地位,不奢求得道成仙,不指望逍遥自在。这是反面述说,正面意思自然是出仕为官,施展抱负,了却早年的“猛志”。陶渊明很多诗歌都写到自己“平生之志”。陶渊明的《读山海经·其十》“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效法刑天,恪守壮志,奋发有为。陶渊明的《杂诗·忆我少壮时》有如此咏唱:“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猛志所向,奋发凌厉,超越四海,有如大鹏展翅,志在高飞。即便是归隐田园之后,诗人还是不时流露出壮志未酬的苦忧。“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自己少学琴书,游好六经,希望大济苍生,更感到时光飞逝,岁月蹉跎,发出“有志不获骋”的感叹,这是压抑与不甘的心灵的躁动,是人的自我实现本能的流露。综而观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文,伤痛隐隐,悲凉阵阵,最深层、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诗人抱负落空,心愿不遂。
心为形役之悲
文章第一段交代诗人归隐的原因和决心。陶渊明是晋安帝义熙元年归隐的。关于归隐的原因,《宋书·陶潜传》说是“郡遣督邮至,县吏自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陶渊明自己说的,则与此略有不同。他在《归去来兮辞》小序中说是“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在亲友劝告下,“脱然有怀”,入于仕途,求得彭泽县令一职。但未过多久,便“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但他仍打算做一年官再“敛裳宵逝”。恰恰这时,他的一位妹妹去世,他也就“自免去职”,写了这篇《归去来兮辞》。不管是他传还是自序,都不难看出,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真正原因是“心为形役”,即心志被形体役使,做了许多违心悖情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想做的却不能做,不想做的却又不能不做。结合《宋书》和小序来分析,“心为形役”含义有二:一是诗人为口腹之计,羁身宦海,折腰事人,寄人篱下,仰人鼻息,遭遇了冷眼和歧视,深感屈辱和厌倦。二是诗人本性自然,与俗相违,矫厉不得,不容于世。逆情悖性,违心违己,在诗人看来是玷污心性,扭曲灵魂,因而深感惭愧,惆怅悲伤。一旦醒悟,便觉得“往者不可谏”而“来者犹可追”;觉得“迷途未远”,“今是而昨非”,因而决计弃官归田。这中间固然有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庆幸,更有陷身官场、铸成大错的沉痛。大梦初醒、了然彻悟的“归田”宣言中更有痛彻心扉、追悔莫及的自责自悔。
居家涉园之痛
文章第二段直写自己想象中的归途情景和归隐后闲适自在的家园生活,这中间,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焦急迫切,也有终于冲破“尘网”、挣脱“樊篱”的欢欣鼓舞;有久别重逢、安享天伦的欢畅喜悦,也有闲庭信步、触目成趣的宁静安逸;有饮酒寄傲、与世隔绝的孤高自许,也有策杖流憩、矫首遐观的自然情趣。总之,一句话,宁静淡泊的日常生活,温馨朴实的家乡亲情和清新素雅的自然景观令诗人流连忘返,沉醉不醒。我们品读文章,也会感同身受,灵犀相通。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自然段中也出现了一些刺人眼目、动人心魄的词句,逼人沉思,耐人寻味。“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写蓝天白云,高蹈尘外,任意东西,天马行空,无拘无束。“无心”喻指白云飘浮不定,了无心机,自自然然,顺顺当当。写山林飞鸟,朝出暮归,远近觅食,行于当行,止于所止。“厌倦”暗示飞鸟奔波劳碌,归林投巢,安于静谧,自得其乐。无论是白云还是归鸟,它们都自由自在,无忧无虑,逍遥闲适,生意盎然,这实际上反衬出诗人沦落尘网,陷身官场,与世沉浮,受人羁绊的不自由不自在,这份扭曲心灵,压抑性情,失去自由而又无可奈何的痛苦是深刻的,也是沉重的,只是不易觉察罢了。诗人在另一首诗《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写道:“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也表达了相同的感受。“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写夕阳晚照,光景暗淡,渲染悲凉情怀;写苍松兀立,孤独无靠,更隐喻诗人孤高傲世、形影相吊的落寞和悲怆。一个人孤独到像李白看山一样,“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其内心的寂寞、痛楚是可想而知的,真可谓“知音世所稀,抚松独徘徊”啊!“引壶觞以自酌”流露出诗人自斟自酌,无以为伴的孤独和苦闷。“倚南窗以寄傲”颇有几分出尘傲世,孤愤不平之意。“门虽设而常关”更是直截了当地揭示出诗人与世隔绝,独立自足的清高和冷寂。这些文句,貌似逍遥闲谈,实则忧愤满怀,我们读到了陶渊明隐隐作痛的心。
交往出游之忧
文章第三段描写陶渊明的田园之乐。纵读诗文,我们不难体会诗人身体力行、躬耕陇亩的舒心惬意,游山玩水、搜奇览胜的幽雅闲适和琴书相伴、情话相谈的融洽欢快,不过,深入思考就会发现,这些文字全是“欢乐其表,忧痛其里”的曲折暗示。先说诗人的交往对象。亲戚农人,诗人可以和他们“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谈天说地,家长里短,有远离官场的淡泊,有共享亲情的温馨,可是,诗人心性高洁,与世相违,风流雅致、高标独步,这远不是一般凡夫俗子、市井小民所能理解、所能认同的,和乐欢悦的交谈之中饱含世无知音的隐忧。文中“乐琴书以消忧”无疑又暗示了一点,只有诗书琴韵才可以寓情传志,消愁解忧,而一般的“亲戚”“农人”则只可形交,不可神往。再说诗人的出游方式。“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孤舟独往,自娱自乐,有时探寻幽深曲折的沟壑,有时翻越崎岖不平的山丘,瑰怪之观,人迹罕至,诗人情有独钟,乐而忘返,这又何尝不是显示诗人隐而不发、深藏不露的遗世情怀呢?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诗人就是一位遗弃世人也被世人遗弃的山林隐士。特立独行,遗世独立,诗人是自由的,也是痛苦的。最后看看诗人的所见所感。“木欣欣以向荣,泉消消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看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诗人不是欢欣鼓舞,诗兴大发,而是悲愁叹老,自伤自悼,这份敏感与哀伤绝不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偶然泄露,绝对是诗人久积于心,郁闷难展的苦痛隐忧的自然流露。一个年迈体衰、生命苦短的诗人,面对欣欣向荣的大好春光,除了喟叹,还能做什么呢?由上述分析不难看出,诗人貌似平和欢乐的田园生活之下,其实充满更多的世无知音的苦痛、遗世独立的绝望和生命流逝的无奈,我们读陶文,切不可乐而忘忧啊。
委心乘化之愤
文章第四段卒章显志,抒发诗人委心乘化,乐天安命的情志。我们固然强化了对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返璞归真,守节养性的人生理念的理解,不过,强烈的感叹和接二连三的反问又使我们分明意识到诗人去留难定、取舍难决的矛盾和苦闷。“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感叹人生苦短,余生不多,强调委心任运,顺其自然,其实是表达去留难定,心力不及的无奈和痛苦。“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否定了忧心忡忡,心神不定的犹豫不决,其实正暗示出平日里心有所求,志有所得的煎熬难耐。“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说自己乐天安命,坚信不疑,正折射出何去何从、取舍难定的怀疑和忧虑。“聊”是姑且、暂时之意,是不是也暗示出诗人这种选择也仅仅是一种权宜之计呢?事实上,归隐田园之后的陶渊明并不能够做到真正的归隐,因为他总有不忘尘世,感时伤怀的时候。“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写自己醉心山水,逍遥自在,其实也是对现实的一种谴责和抗议,陶渊明既不想迷恋世俗以获取功名富贵,又不屑逃脱人世去飞临仙境,为了保持纯真质朴的天性,他只好到自然山水中去寻求心灵的解脱和情感的寄托了。这些文句,字里行间我们都能感觉到诗人否定官场,抗争世俗的孤愤和决绝。
综上所述,我认为《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孤愤难平、忧乐相生的心灵之歌,有诗人返璞归真、颐养天年的自足自安,也有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悲愁苦叹;有纵浪大化、逍遥浮世的自由自在,也有误入官场、心性扭曲的懊悔痛心;有家人团聚、琴书相伴的宁静淡泊,也有世乏知音、心曲难诉的郁闷孤寂……一句话,诚如清代诗人龚自珍说的“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己亥杂诗》),品读陶文,沉浸在山水田园之中,切不可忽略了诗人的隐痛衷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