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必读古诗词精华品鉴
- 徐昌才
- 2919字
- 2021-03-09 14:32:31
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赏读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此诗作于作者晚年,追怀人生,感慨万端,吟咏低回,浮思千里。诗歌创作意旨向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以为爱国之篇,或以为悼妻之作,或以为自伤身世、自比文才之论,或以为思念侍女、情意绵长之歌。知人论世,感同身受是一种解诗的方法,跳脱背景,感发生命也是一种品诗的门径。借用接受美学的观点来说,李商隐千年之前吟咏成章,余下的阅读、鉴赏与接受就交给千秋百代的读者,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精美的文句,缤纷的意象,繁密的典故,去感受,去抵达诗歌的生命深处,去感发万千美妙的情意。
诗题名曰“锦瑟”,犹如古老的《诗经》一样,就用开头两个字作为诗歌标题,等同于“无题诗”,李商隐喜欢写无题诗,或者说,他写诗有一个习惯,兴许不是考虑要先拟定一个合适的标题,而是诗兴一来,奋笔疾书,畅快淋漓,最后才安上一个标题,或以开头词句拟题,或者就是“无题”二字。何以如此呢?诗人一定有其不愿意道破的顾虑,或者一时半会也说不清道不明的困扰,留下谜团,让读者去猜度,让你在悬想、琢磨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字辞章带来的神奇体验。就这首《锦瑟》而言,标题取自诗歌首句“锦瑟无端五十弦”开头二字,并非意味着诗歌内容一定关联锦瑟,锦瑟可能只是一个由头,一种媒介,触发作者万千感慨。解诗大可不必胶着题面死磕到底。
首联劈空发问,总览全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精美的瑟呀,你为什么竟有五十根弦,一弦一柱都叫我追忆青春年华?锦瑟弦多弦少,自有定数,毋庸置疑,可是诗人明知故问,故作痴语,“无端”生怨,好不奇怪!“无端”是没有来由,无头无脑的意思,埋怨、责怪锦瑟弦多,其实正好烘托诗人自己心意缭乱,情感繁复。“五十弦”不可以忽视,一般古琴二十五弦,或者五弦六弦,现在竟然冒出一个五十弦,令人惊诧、困惑,弦多音繁,急促多变,曲调幽微,情思错综,势必会勾连人生诸多情感。果不其然,诗歌下一句马上回应,“一弦一柱思华年”,因为每一根琴弦、每一根琴柱演奏的时候都会触发我对青春年华的思念与缅怀,更何况如此错综繁多的琴丝柱呢?“思年华”三个字是全诗情意的总纲,“华年”,美丽的青春年华,美妙的流金岁月,令人沉迷其中,流连忘返啊。那么,哪些年华值得思念?思念之中又产生怎样的体验呢?诗人又是如何看待过往的岁月?所有问题均在诗歌颔联和颈联的描绘之中。
颔联用典,追忆美梦。“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庄周翩翩起舞睡梦中化为蝴蝶,望帝把自己的幽恨托身于杜鹃。庄周梦蝶是说,有一次庄周做了一个梦,他变成蝴蝶,翩翩飞舞,轻盈自由,无比惬意。可是,梦醒之后,躺在床上的还是庄周,他还弄不清楚,到底是我庄周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庄周。庄子原本用这个故事来说明他的深刻的哲学思想,但是,诗人李商隐用在此处,不在于说理,而在于抒情,表达人生如梦,转瞬即逝的惆怅失落之感。青春之美好,犹如梦中之蝶,轻盈起舞,浪漫美妙。青春之失落,亦如梦中之蝶,恍然惊起,消失无踪。起落沉浮,如梦似幻,没有定数,不可琢磨。尽管如此,我们也看到,诗人不甘心,不放弃,固执一念,执迷不悟,仍然要“迷蝴蝶”,要追梦而去。是的,人生多么需要一只蝴蝶,让自己轻舞飞扬,让自己轻歌曼舞啊。杜鹃啼血是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名叫杜宇,禅位退隐,不幸身死国亡,其魂魄化为杜鹃鸟,暮春悲鸣,通宵达旦,以至于泣泪流血,其声短促清脆,哀怨凄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古典诗词多用此典,渲染悲情。白居易诗歌《琵琶行》云:“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诗人流落贬谪之地,居住低洼之所,早晚所闻,不是丝竹管弦,不是人间天籁,而是杜鹃啼血,而是猿猴哀鸣,触目惊心,刺耳痛心啊。李商隐用此典故,自然不是表达望帝之悲,而是暗示自己人生忧恨,春心未尽,哀怨连连。春心何意?关乎过往美好的生命,关乎生命中一切美好的东西,比如理想,比如爱情,比如友谊。这是一个令人心动的词语,一开口就会浮想联翩,神思千里,并很可能会沉湎其中,不能自拔。李商隐有李商隐的“春心”,我们也有我们的“春心”,意气风发,蓬勃飞扬,令人神往,令人激动。只可惜,“春心”未尽,只能托之于杜鹃,声声呼唤,声声凄切,一定要叫到天明,一定要叫到天遂人愿。一个“托”字,正如“迷蝴蝶”一样,不放弃,不甘心,不停止,一如既往,坚持不懈,这是怎样的执着与坚韧,这又是怎样的悲壮与豪迈。“春心”和“晓梦”一样美好,一样珍贵,一样值得诗人苦苦追求,但是两者又稍有不同,前者稍纵即逝,来去无踪;后者凄婉至极,悲壮感人。
颈联别开生面,抒写遗恨,凄美而神奇,空明而幽眇。“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明月沧海鲛人流下了滴滴眼泪,蓝田日暖玉石才能够化作青烟。上句用鲛人泣泪成珠的典故,据《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水居如鱼,泣泪成珠,悲悲切切,闪闪发光,何等神奇,何等浪漫。又有说法,蚌生于海,月照则张,吸月华之精气,聚天地之灵性,饱受磨砺之苦,孕育珍珠美玉,何等艰难,又何等美丽。想象一幅图景,皓月当空,朗照沧海,鲛人泣泪,粒粒成珠,闪耀于夜空之下,沉落于大海之中。画面辽阔苍茫,神奇深邃。宏阔而不失细腻,壮美而不失忧伤。读罢词句,脑海中突然冒出一个成语“大海遗珠”,是啊,透过这幅明朗而凄美的画面,我们是不是隐隐感觉到了诗人李商隐的遗珠之恨、不遇之悲呢?笔者喜欢读写,经常投稿,很多稿件投寄出去,如泥牛入海,如大海遗珠,虽然珍贵,却是杳无音讯,一去不返,自然多有遗憾、叹惋。诗歌下句用蓝田埋玉之典,据《元和郡县志》:“关内道京兆府蓝田县:蓝田山,一名玉山,在县东二十八里。”蓝田产玉,玉石深埋地下,一旦遇到丽日晴空,天暖气清,远望山岭则游丝袅袅,似有若无,近观则消失殆尽,一无所有。据说,这是深埋地下的玉石散发出来的缕缕精气神光。画面清新优美,诗意空灵隽永,格调明媚欢悦,但是,读着读着,不禁悲从中来,暗自神伤,何故?美玉深埋地下,不睹天光云影,不被知遇赏玩,空有一身品质啊。大海遗珠,深山埋玉,是不是隐喻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理想沦空、命途多舛呢?沧海月明,蓝田日暖,空明亮丽,赏心悦目。但是,泣泪成珠,珠落大海,蓝田埋玉,玉生青烟,却又让人心生遗憾,不胜唏嘘。
诗歌尾联关合全诗,追怀过往,直抒胸臆,表达惆怅。“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明白提出“此情”二字,与开端的“华年”遥相呼应。诗意是说: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惘了。于一般人而言,人越是到了老年,越是容易感慨、懊悔以往:青春易逝,功业无成,光阴虚度,碌碌无为。但天资聪敏如诗人李商隐,则是事在当初,就早已先知先觉,却是无可奈何,惘然若失。
李商隐怅惘什么呢?人生太复杂,遭际又太窘迫,心思太幽微,背景也很复杂,知人论世也许可以求证一二,但是,诵读、品味此诗,远离诗人的背景命运,深入字里行间,感发生命体悟,读出自我的体味,读出生命的感动,读出穿越时空的默契,未尝不是欣赏这类无题诗的一种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