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胡德平1999年10月31日撰寫的文章節選,原載1999年11月出版的《鄧小平新時期統一戰線理論學習輔導材料》一書,原標題為《如何認識我國的非公有制經濟成分》,現標題為編者所加。)
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產黨宣言》是科學社會主義偉大的綱領性文件,公開發表於1848年2月。在此後的四十五年中,或由兩人聯合署名,或由恩格斯單獨執筆,共為此《宣言》作序七次。若把七次序言和《宣言》文本對照學習、研究,則不難看出科學社會主義奠基人的思想既有一以貫之的基本原理,又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變化的思想觀點脫穎而出。
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是什麼呢?恩格斯在為《共產黨宣言》1883年德文版和1888年英文版所作序言中,兩次講到這個基本原理,就是:“每一歷史時代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所賴以確立的基礎,並且只有從這一基礎出發,這一歷史才能得到說明;因此人類的全部歷史(從土地公有制的原始氏族社會解體以來)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即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之間、統治階級和被壓迫階級之間鬥爭的歷史;這個階級鬥爭的歷史包括有一系列發展階段,現在已經達到這樣一個階段,即被剝削被壓迫的階級(無產階級),如果不同時使整個社會一勞永逸地擺脫一切剝削、壓迫以及階級差別和階級鬥爭,就不能使自己從進行剝削和統治的那個階級(資產階級)的奴役下解放出來。”[17]恩格斯接着說:“在我看來這一思想對歷史學必定會起到像達爾文學說對生物學所起的那樣的作用,我們兩人早在1845年前的幾年中就已經逐漸接近了這個思想。”[18]這段話是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的簡要概括。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始終根據這樣的原理來認識和分析社會問題,考察社會的歷史進程,使社會主義由空想成為科學。
馬克思、恩格斯為1872年德文版《宣言》共同所作的序言中,他們同時又認為:“不管最近二十五年來的情況發生了多大的變化,這個《宣言》中所闡述的一般原理整個說來直到現在還是完全正確的。某些地方本來可以作一些修改。這些原理的實際應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沒有特別的意義。如果是在今天,這一段在許多方面都會有不同的寫法了。”[19]還有幾處講到“這個綱領現在有些地方已經過時了”。這表明,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在堅持歷史唯物主義這一前提下,並不認為他們自己講過的每一句話都是一成不變的,就是基本原理的運用也要根據歷史的條件為轉移,這才是科學的態度。
上述基本原理,雖然語言、篇幅不多,但卻引發出經濟、政治、社會等領域中諸多科學範疇及矛盾存在形式。其運動變化,都要以不同的歷史條件為轉移,展開和實現形式則層出不窮、變化萬千。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真正理解、把握、運用這一基本原理實屬不易。
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說明了發達的、充分發展的資本主義社會必然要為未來社會準備各種物質文化的條件,由於其本身不可解決的固有矛盾,它必然要為科學社會主義所代替,經過革命的變革,社會主義就會像新生兒那樣從成熟的資本主義母腹中脫胎而出。但是落後的、帶有封建性很重的社會如何爭取社會主義呢?馬克思、恩格斯始終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對待這一歷史問題的。恩格斯即以此精神對德國的社會主義者作了極其中肯的警示和勸告。
二、落後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
1853年,恩格斯曾給德國的魏德邁寫信:“我們的黨有一天不得不出來執政,而歸根結底是去實行那些並不直接符合我們的利益,而是直接符合一般革命的利益,特別是小資產階級利益的東西;在這種情況下,在無產階級大眾的壓力下,由於被我們自己所發表的、或多或少地已被曲解的,而且在黨派鬥爭中多少帶着激昂情緒提出來的聲明和計劃所約束,我們將不得不進行共產主義的實驗,並實行跳躍,但這樣做還不是時候,這一點我們自己知道得非常清楚。這樣做,我們會丟掉腦袋,——但願只在肉體方面,——就會出現反動,並且在全世界能夠對這種事情作出歷史的判斷以前,我們不僅會被人視為怪物(這倒無所謂),而且會被人看成笨蛋(那就糟糕多了)。我看不出還能有別的什麼結果。”[20]
恩格斯致魏德邁的這封信闡明了:資本主義欠發展而又封建性很強的落後國家,雖然有了逐漸壯大的無產階級及其優秀的、先進的工人政黨,並可能取得政權,即使這樣,仍然不能直接地或短時期地跳躍到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否則,就要掉腦袋或者就是笨蛋、廢物。
三、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如果我們把恩格斯上述這段話理解為是針對封建力量仍然強大、資本主義生產又尚欠發達的德國進行革命、奪取政權以後所產生的問題而作的歷史唯物主義論述,那麼這種論述就適用於一切同一類型的國家,同樣也適用於中國。回答這一問題並取得成功的革命理論和實踐活動的典範則是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同時,這種科學的理論,也就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打開了探索的大門。1978年,鄧小平同志講過:“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講,正確的政治領導的成果,歸根結底要表現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上,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上。”[21]這就是生產力觀點、“三個有利於”觀點的發端。鄧小平同志在十二大上提出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江澤民同志在十四大上提出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十五大上提出的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和重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都有着極強的現實意義和針對性。這就是針對在一個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影響很深的東方大國,當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共產黨執政以後,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樣一個極其重大的問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特殊道路還填補了馬克思主義在落後國家中爭取科學社會主義這一理論運用實踐的空白。這是中國共產黨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創新與貢獻。
鄧小平同志說:“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還需要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需要我們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鬥,決不能掉以輕心。”[22]不少同志認為幾十代人太遠了,社會主義是否太渺茫了。包玉剛是包文正公包拯之後二十六代孫,這就是九百多年;孔子之後現為七十八代孫,這就是兩千四五百年。但我認為這種說法有其歷史的廣度和厚度。面對每個社會公民思想意識、文明程度還需改造與進步的歷史過程,面對世界經濟全球化、多極化、一體化的進程,面對西方敵對勢力的西化、分化,面對生產力還要大大提高的歷史任務,鄧小平同志這段話的精神實質,是告誡我們和我們的後代,對社會主義決不要輕言勝利,不要妄言早日建成,不要忽視“左”和右的各種思潮的侵襲,不要過早宣佈向共產主義過渡的開始,不要淡化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劇烈變化的影響。最終科學社會主義是一定要勝利的。西方發達國家雖然生產力發展水平比我們高很多,科學技術也大大超過我們,但終究不是理想社會。
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存在有多長,中國的非公有制經濟就可能有多長。之所以要經歷幾十代人的歷史階段,是因為還有一個“私有制、家庭和國家”關係的問題。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家庭、國家是隨着私有制的產生而產生的,其消亡也要隨着私有制的消亡而消亡。中國的非公有制經濟在社會主義社會中既有其產生、存在和發展的必然性,也終會有其消亡的必然性。中國現在的階級關係已發生了重大變化,雖然消滅了剝削階級,但在一定範圍內仍存在着階級鬥爭。這是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的階級鬥爭。這種階級鬥爭有其國際環境的安全原因,也有依法治國、打擊一切犯罪分子的內容,但它已完全不同於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的那種階級鬥爭,那時是“以階級鬥爭為綱”,實行上層建築領域中無產階級的全面專政,嚴重混淆兩類矛盾。今後的階級鬥爭除上述內容外,還要為階級劃分、階級差別和階級鬥爭的消亡做準備。生產力的極大提高終有一天會使階級和階級鬥爭成為多餘之事,這也是歷史唯物主義最平凡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