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部急症学(第2版)
- 戴朝六主编
- 4588字
- 2021-04-16 17:18:25
第二节 胰源性溃疡合并穿孔
胰源性溃疡系指因非β胰岛细胞瘤大量分泌促胃液素导致胃液分泌亢进所致的一种消化性溃疡,亦称胃泌素瘤。1955年,Zollinger和Ellison首先报道两例空肠原发性溃疡合并胰岛细胞肿瘤的患者,并对其特点作了描述:①暴发性消化性溃疡,曾做了胃切除手术,但术后短期内又复发。②基础胃酸大量分泌。③胰腺上有非β胰岛细胞肿瘤。人们把具有这样三联症特点的疾病称为卓-艾综合征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 ZES)。1966年英国的生理学家Gregory从这类肿瘤中提取出促胃液素,确证此病的症状是由肿瘤组织分泌的促胃液素引起,因此以后此综合征又被称作胃泌素瘤。胃泌素瘤是一种少见的胰岛细胞瘤,在胰腺内分泌肿瘤中其发生率仅次于胰岛素瘤。本病的发病率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在西方国家多见,在我国属少见病例,穿孔病例更为罕见。
【病理】
正常情况下促胃液素是由胃窦、十二指肠和部分空肠上的G细胞分泌的,胰腺组织内是没有G细胞的,因而胰腺的胃泌素瘤被认为是一种异位内分泌肿瘤。以往认为本病多发生在胰腺内,但随着临床病例的增多,人们发现肿瘤位于胰腺内仅占全部肿瘤的1/3。十二指肠第一和第二段、胃和空肠是胃泌素瘤的高发部位,肝、脾门、肠系膜、大网膜、胰旁淋巴结、卵巢等处虽也可出现,但仅占不到10%。据统计有90%左右的胃泌素瘤发生在胃泌素瘤三角区:该三角区上起自胆囊管和胆总管,下至十二指肠第三部,内至胰腺颈体交界处。胰内的胃泌素瘤往往是单发的,直径在0. 6~2cm不等,多数为恶性肿瘤。十二指肠及胃的胃泌素瘤有50%左右是多发的,直径为2~6mm,散在于黏膜之下。MENⅠ型中的胃泌素瘤多数为多灶性,体积更小和散在,在胰腺内表现为微腺瘤。
大多数胃泌素瘤的直径在1~2cm,最小的只有0. 1cm,最大者达20cm。肿瘤包膜完整或不完整,切面呈灰白色,质地均匀,大的肿瘤内可有出血坏死或囊性变。胃肠道的胃泌素瘤多在黏膜下层,大的肿瘤可侵及肌层及浆膜层,黏膜表面可有糜烂或溃疡。组织学上无法区别肿瘤的良恶性,只有当生物学行为出现肝脏或淋巴结转移、周围组织或血管被广泛浸润才能诊断为恶性。胃泌素瘤发生在正常没有G细胞的部位,如胰腺,其恶性率达60%~90%。70%~75%的胃泌素瘤是散发型,20%~25%的胃泌素瘤病例为MEN-Ⅰ型。
肿瘤大量分泌的促胃液素(高于正常20~1000倍)对胃肠道黏膜具有营养作用,使胃黏膜肥厚,皱襞增大,壁细胞大量增殖。经测算卓-艾综合患者者的壁细胞数量要比正常人多4~6倍,比普通的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多3倍。促胃液素促使胃酸大量分泌,从而引起胃肠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小肠充血水肿和黏膜糜烂及绒毛萎缩等。
【临床表现】
胃泌素瘤的发病率很低,占溃疡病的1%以下。男性较多见,男女之比为( 2~3)∶1。发病年龄为7~90岁,以30~50岁多见。
1.消化性溃疡
90%以上的患者表现出消化性溃疡的症状,以上腹部烧灼样或难以忍受的疼痛为特征,症状与普通溃疡病相似。但症状更重、持续时间更长、内科治疗反应更差、复发几率更高,且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高,表现出暴发性、多发性、异位性、顽固性和复发性的特点。当按溃疡病行胃大部切除或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后,术后早期可迅速出现溃疡复发或吻合口溃疡,并可发生出血、穿孔或内瘘等并发症。溃疡可以是单发或多发(占10%~20%),最大直径达2cm。溃疡可发生在一般溃疡病常发生的部位,约75%发生在十二指肠。但25%的溃疡发生在十二指肠的第2、3或4段,11%的溃疡发生在空肠上段。约半数的患者伴有食管反流症状,6%~13%的患者以食管炎为首发症状。
2.腹泻
1/3患者有原因不明的急性或慢性腹泻,近20%的病例以腹泻为首发症状。腹泻主要为水样便,多数患者每日腹泻在6次以上,严重者可达到10~30次/日,甚至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除水样泻外,还可以发生脂肪泻。胃酸及胃蛋白酶使小肠黏膜受损,出现充血、水肿、糜烂、出血和表浅溃疡等炎症改变,影响了小肠的吸收功能可能是导致腹泻的根本原因。
3.贫血
长期的脂肪消化和吸收不良,妨碍了肠道对Vit B 12的吸收,使患者容易出现贫血。
4. MENⅠ表现
作为MENⅠ型的一部分,除了以上症状外,患者还会出现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及垂体瘤的症状。
60%的胃泌素瘤患者有出血、穿孔或幽门梗阻等溃疡病并发症。Fox等报道本病因急性并发症而手术者占35%,其中穿孔占18%,出血占17%。发生穿孔时的临床表现与一般溃疡病穿孔相似,常被误认为一般的溃疡病穿孔而急诊手术。
【诊断】
对于多发性、难治性上消化道溃疡患者,特别是十二指肠降部或近段空肠等少见部位的溃疡,或胃大部切除术后迅速复发的溃疡应怀疑胃泌素瘤的可能。若溃疡病伴有长期原因不明的腹泻或其他内分泌异常(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亦应考虑到本病。下列检查有助于诊断。
1.胃液分析
胃泌素瘤患者的胃液分泌量往往大于2400ml/24h,夜间分泌量大于1000ml,最大胃酸排出量( MAO)大于60mmol/h; 70%~90%的患者基础胃酸( BAO)超过15mmol/h,胃大部切除术后超过5mmol/h,有的患者可高达150mmol/h;正常人或普通的消化性溃疡患者BAO/MAO之比值常小于0. 6,而胃泌素瘤患者常大于0. 6。但因仅50%~67%的患者BAO/MAO比值超过0. 6,因此其诊断价值并不大。少数患者胃酸及胃液的分泌量可以在正常范围内,因此不能因胃酸正常而除外胃泌素瘤的可能。
2.血清促胃液素的测定
近98%的胃泌素瘤患者空腹血清促胃液素水平高于正常范围,因此促胃液素水平的测定更有助于诊断的确立。正常人或普通溃疡患者空腹促胃液素水平一般在100pg/ml以下,进食后可增加3倍。2/3的胃泌素瘤患者空腹血清促胃液素水平可达100~1000pg/ml以上,甚至高达450 000pg/ml,进食后增加不多。如患者促胃液素水平升高,同时伴有高胃酸分泌( BAO>15mmol/h或基础胃液pH<3. 0,BAO/MAO超过0. 6),并有严重的溃疡病症状,则胃泌素瘤的诊断一般可以确立。有报道认为促胃液素升高的幅度与肿瘤的恶性程度相关,超过1500pg/ml往往代表肿瘤已有转移。
3.激发试验
对临床疑似胃泌素瘤但血清促胃液素水平升高不明显的患者,除重复测定外,应进行激发实验。
( 1)促胰液素激发实验阳性率在90%以上,无假阳性。静脉注射促胰液素2U/kg体重,正常人注射后血清促胃液素含量变化不大,而胃泌素瘤患者在注药后5~10分钟即可比注药前的基础水平增高200pg/ml以上。
( 2)钙刺激试验是将葡萄糖酸钙以每小时5mg/kg的速度静脉滴入,持续3小时,80%的患者血清促胃液素升高,如较注射前的基础水平增高400pg/ml以上,则有诊断意义(阳性)。近43%~70%的患者在输钙后第3小时达到此值,但因敏感性和特异性不如促胰液素激发实验,故已被后者所代替。
( 3)标准餐实验可用于G细胞增生的鉴别诊断。
4.肿瘤定位
术前了解肿瘤的位置、大小、数目及是否有转移对制定手术方案非常重要,但至今定位诊断率仍不高。常用方法如下。
( 1) B超简便易行,但正确率仅20%左右。近来开展的超声内镜检查,对胰腺肿瘤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 2) CT扫描和B超一样,只在肿瘤较大(大于1cm)时才有价值,确诊率只有40%左右,但对肝转移的诊断有帮助。
( 3)选择性血管造影虽强于CT,但总的检出率只在60%左右。
( 4) MRI的诊断价值经临床实践证明不如CT,与B超相似。
( 5)经皮肝穿门静脉置管( PTPC)取血较为可靠,敏感性可达70%~90%。
( 6)生长抑素受体核素显像是最敏感的定位诊断方法,同时可以明确有无肝脏和其他部位转移。
5.辅助诊断
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可在十二指肠球部、十二指肠远端或空肠近端发现溃疡,溃疡较大或多发。此外可见胃及十二指肠黏膜充血水肿,皱襞增宽增粗,胃内液体增多,十二指肠腔扩张,蠕动增加。小肠黏膜水肿,造影剂在小肠内呈絮状分布且排空增快。胃或十二指肠黏膜下可见隆起性病变。合并穿孔时立位X线片可见膈下游离气体。
6.诊断分型
按是否伴发MENⅠ型将胃泌素瘤分为两型,不伴发者约占75%,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胰腺内的胃泌素瘤单发且容易恶变;伴发者症状不典型,胰内或胰外可见多发小胃泌素瘤,这种类型具有遗传特点,但恶性较少。
【治疗】
1.治疗原则
由于病程较长、发展慢、转移率高、原发病灶检出率低等原因,全胃切除术一直是胃泌素瘤治疗的首选方法。但随着H 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及生长抑素等药物的出现,全胃切除术已基本被内科治疗所取代。以往经验表明胃泌素瘤患者急诊行全胃切除术是很危险的: Bonfils等报道了92例因胃泌素瘤而行全胃切除术的患者,其中15例因穿孔等并发症而行急诊手术,手术死亡率达27%,而择期手术却无一人死亡。因此对胃泌素瘤合并穿孔病例的治疗原则是尽量简化手术,行穿孔修补术;如全身条件允许,可以酌情行原发病灶及转移瘤的切除术。
2.术中探查
由于手术切除肿瘤是唯一能使患者得到彻底治疗的方法,因此对疑似胃泌素瘤的上消化道穿孔患者,行穿孔修补后如条件允许,应系统探查:胃、十二指肠、胰腺、肝脏、肝门区、肠系膜根部及后腹膜、大小网膜、小肠、盆腔、卵巢等处,特别应注意胃泌素瘤三角区,以了解有无原发肿瘤、转移病灶或可疑淋巴结,均应切除作病理学检查。探查胰腺需切开胃结肠韧带,沿胰腺上下缘切开后腹膜,用右手拇指、示指扪摸胰腺的体尾部;探查胰头需切开十二指肠外侧的后腹膜,游离十二指肠并将其翻向左侧,用双手扪摸胰头部及十二指肠。位于十二指肠壁内的胃泌素瘤常位于黏膜下,有时只有5mm大小,需仔细触摸,术中B超和术中内镜检查常有助于发现胰腺内和十二指肠壁内的肿瘤。十二指肠旁和胰腺周围淋巴结常受累及,因此遇可疑淋巴结应立即作活检。一旦病理确定诊断,应将原发肿瘤以及能切除的转移病灶尽量切除。伴发MENⅠ患者的胃泌素瘤绝大部分是多发的,瘤体很小,探查难以发现,手术切除率远低于不伴发MENⅠ者。
3.术后处理
①加强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抗感染等以改善患者的状态;②应用H 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及生长抑素等药物控制症状;③完善相关检查及评估,明确胃泌素瘤的诊断及类型;④根据胃泌素瘤的分型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伴发MENⅠ型者继续应用抑酸药和生长抑素治疗;不伴发MENⅠ型者如前次手术已彻底切除肿瘤则治疗结束,否则需彻底切除肿瘤。
4.再手术治疗
难于发现肿瘤和肿瘤广泛转移无法彻底切除是手术治疗胃泌素瘤困难的主要原因,肿瘤定位后如无手术禁忌证,应争取彻底根治。对已广泛转移的患者也应进行姑息治疗,尽可能地切除原发瘤及转移瘤,必要时行全胃切除术以延长患者生命,改善生活质量。根治性手术包括肿瘤摘除术、胰体尾切除术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姑息性手术包括肿瘤大部分切除或部分切除、全胃切除术和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对合并MENⅠ型的病例,因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血钙增高可促使胃酸分泌增加,故宜行甲状旁腺腺瘤切除。
5.抑酸治疗
药物治疗的目的是抑制胃泌素瘤引起高胃酸分泌,从而控制和改善临床症状。药物包括:①H 2受体拮抗剂:通过抑制壁细胞膜上的组胺第二受体发挥作用,包括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各种H 2受体拮抗剂的疗效无明显差别,它们对高促胃液素血症及胃泌素瘤的生物活性无任何影响,用药过程中需不断地调整和增加剂量。②质子泵抑制剂:通过抑制壁细胞H +-K +-ATP酶直接减少胃酸分泌,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和潘妥拉唑、埃索美拉唑等。奥美拉唑每日的剂量为60~100mg,最大剂量达360mg。长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有少数患者出现耐药情况,需定期检测胃酸以调整用药量。质子泵抑制剂的不良反应很少,长期服用比较安全。③奥曲肽:是人工合成的八肽生长抑素类似物,具有抑制壁细胞分泌胃酸和G细胞释放胃泌素瘤的双重作用。皮下注射100~250μg,每日3次。
6.化学治疗
对无法手术的晚期恶性胃泌素瘤患者除了应用抗酸类药物抑制高酸分泌外,还可应用化疗药物、干扰素等治疗,常用的药物是连脲霉素、多柔比星和氟尿嘧啶等。
(张雪峰 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