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痛风及痛风性肾病的治疗原则、进展与展望
一、一般治疗
(一)饮食治疗
人体尿酸主要来自如下两方面:①内源性:为人体细胞核分解代谢产生,约占体内尿酸总量的80%;②外源性:由摄入的富含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及某些肉类及海鲜)分解代谢产生,约占尿酸总量的20%。外源性来源可控,为此高尿酸血症患者应严格限制高嘌呤饮食摄入。
也应限制高热量食物的摄入,肥胖患者应减肥。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易导致代谢综合征,高尿酸血症是其组分之一。而且高尿酸血症引起尿酸性肾病时,代谢综合征的其他组分如肥胖、高血压、高血糖及脂代谢紊乱还能加重其肾损害。痛风患者还应少食蔗糖或甜菜糖,因为它们分解后一半能成为果糖,而果糖能增加尿酸生成,蜂蜜含果糖较多,痛风患者也不宜食用。
另外,还应限制饮酒,酒精能使体内乳酸堆积,乳酸对肾小管排泄尿酸具有竞争性抑制作用,可使血尿酸急剧增高,诱发痛风急性发作。啤酒除具有上述作用外,还因为嘌呤含量高,更易导致高尿酸血症。
(二)碱化尿液
服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能增加尿酸溶解,防止尿酸结石形成。宜将尿pH值维持在6. 5~6. 8范围。但是不宜过分碱化,当尿液pH超过7. 0时,钙盐容易沉淀,而形成含钙结石。患者应该多饮水,包括睡前饮水,以促尿酸从尿排出。
二、高尿酸血症的治疗
(一)抑制尿酸合成药物
包括别嘌呤醇及非布索坦,前者是临床已应用很久的药物,而后者为近年新开发药。
1.别嘌呤醇(allopurinol)
此药为嘌呤类似物,能通过竞争性抑制黄嘌呤氧化酶,而阻断尿酸合成。此药尤其适用于促尿酸排泄药物治疗无效或不宜应用的痛风患者,临床上也常给肿瘤化疗患者预防性服用此药,以防止急性尿酸性肾病发生。患者对此药一般都能很好耐受,仅少数人会出现胃肠道不适、肝功能受损、骨髓抑制或过敏皮疹。文献报道严重的过敏反应会导致Stevens-Johnson综合征,皮肤出现多形性红斑,乃至表皮溶解坏死。此药的代谢产物主要经肾排泄,肾功能不全患者要酌情减少药量。
2.非布索坦(febuxostat)
此药为非嘌呤类的选择性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也能阻断尿酸合成。临床上别嘌呤醇不能耐受或用药后血尿酸不能降达目标值时,应选用此药。非布索坦的不良反应轻,偶有胃肠不适、肝功能损害及皮疹。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无需调整剂量。服药初期为避免痛风急性发作,可以同时服用秋水仙碱(colchicine)或萘普生(naproxen)进行预防。
(二)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
常用如下几种药物:①丙磺舒(probenecid,又称羧苯磺胺);②磺吡酮(sulfinpyrazone,又称硫氧唑酮);③苯溴马隆(benzbromarone)。上述药物都能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从而增加尿酸排泄,其中苯溴马龙排泄尿酸作用最强,目前临床应用较多。这类药物在肾功能不全时要慎用。
此外,降血压药物氯沙坦(losartan)、扩张冠状动脉药物苯碘达隆(benziodarone)及抗焦虑药左托非索泮(levotofisopam)也具有一定的促尿酸排泄作用。
(三)尿酸酶类药物
尿酸酶能将尿酸氧化成无活性的尿囊素,随尿排出体外。目前商品化的尿酸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天然的尿酸酶,如从黄曲霉菌提取纯化的uricozyme;另一类则是用基因重组技术制备的尿酸酶,如拉布立酶(rasburicase,2001年在欧洲最早批准上市)及pegloticase(2010年美国批准上市)。目前临床上主要用于对传统药物治疗抵抗的高尿酸血症患者。拉布立酶从静脉输注给药,能有效降低血尿酸,并缩小痛风石。偶见过敏反应,G-6-PD缺乏患者禁用,以免诱发溶血。
三、痛风急性发作的治疗
痛风急性发作时,应给予抗炎药物治疗,以缓解急性炎症及疼痛。急性期的主要治疗药物有以下三种:
1.非甾体抗炎药
对已确诊的痛风急性发作有效。痛风发作急性期可短时间使用NSAID如萘普生等。NSAID通常与食物一起服用,连续服2~5天。NSAID具有较多副作用,常见胃肠不适及体液潴留,偶见过敏反应及肾损害。老年人、脱水患者要慎用。
2.糖皮质激素
不能使用NSAID或NSAID无效甚至发生多发性关节炎时,可以使用糖皮质激素。泼尼松35mg/d用药5日的疗效与萘普生1000mg/d的疗效相当。长效糖皮质激素也可以通过关节腔注射治疗痛风。
3.秋水仙碱
疗效常很显著,通常于治疗后12小时症状开始缓解,36~48小时内完全消失。传统的秋水仙碱用法是首次给予1. 2mg,然后每小时追加0. 6mg至6小时,累计总剂量4. 8mg。但是最近的一项临床对照研究发现,首次给予1. 2mg后随后1小时追加0. 6mg、累计总剂量仅1. 8mg的小剂量治疗方法,疗效与大剂量疗法相当,但副作用却明显减少,甚至与安慰剂相当,因此,临床也可用小剂量方法来控制痛风的急性发作。秋水仙碱的副作用主要为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等,严重腹泻可造成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在老年人可导致严重后果),与用药剂量密切相关,另外也可引发严重的骨髓抑制和过敏性休克。
临床上需要注意的是,降低血清尿酸浓度的药物(包括抑制尿酸合成或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在痛风急性发作初期不要应用,否则会延长发作期或(和)引起转移性痛风,一般在急性症状完全缓解1~2周后才用。但是,在原本服用这些降尿酸药物过程中出现急性痛风,则可不必停药而加服抗炎药治疗。
除上述药物治疗外,在急性发作期还需要注意休息,大量摄入液体。肿痛的关节可给予冷敷。
四、痛风性肾病的治疗
患者的一般治疗及降血尿酸治疗与前述内容相同。发生急性痛风性肾病出现急性肾衰竭时,或慢性痛风性肾病进入终末期肾衰竭时,均应予透析治疗,包括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
五、治疗痛风新药展望
对痛风发病机制认识的日渐深入,已推动人们去发掘新药及新途径来治疗痛风,这里拟对开发中的两类新药作一介绍。
(一)IL-1β抑制剂
IL-1β抑制剂能减轻痛风急性发作的症状,目前已经有三种药物:①anakinra,是IL-1β受体的拮抗剂,最初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②rilonacept,称为IL-1诱骗剂,是将两个分子的IL-1β受体用免疫球蛋白Fc段连接在一起的制剂;③canakinumab,是抗IL-1β的单克隆抗体。2007年已有用anakinra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小样本报道,当用其他药物不能耐受或治疗失败时,换用anakinra治疗,获得了满意疗效。而近年用治疗canakinumab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临床研究已较多,包括canakinumab与肌注氟羟泼尼松龙(triamcinolone)及canakinumab与口服秋水仙碱或NSAID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canakinumab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2011及2012年完成的rilonacept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两个3期临床试验,均显示它在控制痛风急性发作上具有良好疗效。
(二)尿酸转运蛋白抑制剂
前文已介绍URAT1是近端肾小管的一个尿酸转运蛋白,在重吸收尿酸上发挥重要作用,lesinurad能抑制URAT1的转运尿酸功能,从而增加尿酸排泄,降低血尿酸水平。2011年已完成2B期临床扩展研究。
另外,arhalofenate能通过抑制肾小管尿酸转运蛋白URAT1及OAT4,减少尿酸重吸收,促进尿酸排泄;而且还能抑制IL-1β产生,发挥抗炎症效应。已完成2期临床试验。
(三)其他在研新药
Ulodesine为嘌呤核苷磷酸化酶抑制剂,它与别嘌呤醇联合应用能增强后者的降血尿酸效应。2012年已完成2期临床试验。
关于这些新治疗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尚需进一步观察,相信随着这些新药和治疗手段的不断涌现,痛风的防治将会逐渐走向更加有效、副作用更少的未来。
(吴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