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围手术期高凝状态

凝血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每位医师都知道出血倾向对手术意味着什么,但高凝状态的严重后果却并未像出血倾向那样引起医师的关注。近年来,血栓和血栓栓塞相关疾病的发病率日益上升,其后果的严重性丝毫不亚于出血。因此,围手术期高凝状态应该引起临床医师足够的重视。
凝血功能亢进、血流淤滞、血管壁损伤是血栓形成的三个重要因素。围手术期易发生栓塞性并发症的病理生理机制是:①部分患者存在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异常。凝血和抗凝系统的先天性缺陷可使血栓发生率大大增加,如蛋白C缺陷、蛋白S缺陷、抗凝血酶Ⅲ缺乏症和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恶性肿瘤、妊娠等也可导致血液高凝状态。②创伤或手术后卧床、制动,下肢肌肉泵功能消失,静脉内血流缓慢。③骨折、手术对局部组织的创伤,包括局部组织血管的损伤。血管损伤后修复时,凝血功能增强,易导致血栓形成。
手术治疗会破坏患者纤溶和凝血系统的平衡,导致机体处于高凝状态,进而增加血栓的发生概率。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是手术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若治疗不当或治疗不及时,会对患者的预后和康复过程造成不良影响,严重者还会增加患者死亡风险。2014年,JAMA Surgery发表了一篇关于术后静脉血栓栓塞与病死率之间关系的文献,回顾性分析1999~2009年间住院患者样本库数据,旨在评估癌症患者术后发生血栓的相关因素与病死率。结果显示,老年、女性、黑人等因素与癌症术后血栓风险增加有关;癌症患者术后静脉血栓栓塞每年发生率增加4.0%,血栓相关性病死率则每年下降2.4%。虽然由于疾病的优化管理和相关指南的指导,血栓相关的病死率有所下降,但伴有静脉血栓患者与非静脉血栓患者相比,病死率为后者的5.3倍。因此,对患者术前和术后进行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