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围手术期凝血功能障碍

凝血功能障碍是手术安全的主要威胁之一。理解正常的凝血过程、凝血功能的调控、病理性凝血障碍发生的原因对于临床上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凝血功能紊乱是必须的。围手术期凝血功能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血管因素:包括大血管和小血管,大血管结构破坏时可引起大量失血,体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丢失从而导致凝血功能紊乱,如不及时治疗则会发展为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这类患者往往需要外科手术治疗;与大血管结构破坏不同,小血管因素一般表现为小血管脆性、渗透性和舒缩性增加,如血管性紫癜,一般可以通过药物如抗组胺药、改善血管通透性药物或激素进行治疗。②血浆凝血因子缺乏:包括先天性疾病如血友病和获得性疾病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③血小板异常:包括血小板数量、状态和功能异常。④纤溶亢进。
无论是择期或急诊手术,术前都应评估患者凝血功能。详细的病史和体格检查往往可以提供患者凝血功能有关的诸多信息。患者既往有出血、易发瘀斑、黏膜出血、血尿、鼻出血、出血性疾病的家族史都提示外科和麻醉医师需要为患者做进一步检查。患者肝、肾功能异常和代谢性疾病的病史对筛选凝血机制异常的患者有帮助;淀粉样变性、多发性骨髓瘤或其他血液系统疾病也会影响凝血机制。体检时如发现皮肤瘀斑、瘀点、关节变形肿大、肝脾肿大等体征往往可能与术中异常出血有关。除血液病影响凝血功能外,很多慢性病也会对凝血功能造成影响。肝功能异常可导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脾功能亢进可造成血小板破坏过多、数量减少,尿毒症可导致高凝状态和血小板功能抑制,严重感染可造成出血倾向,恶性肿瘤可继发高凝状态等。
此外,还应重点询问患者的用药史,特别是一些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如华法林、肝素、氯吡格雷等。值得注意的是需关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服药史,很多患者认为这类药物的服药史不重要,需医师有针对性地提问。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和需要抗凝治疗的疾病增多,如心肌梗死、脑卒中、房颤等,口服抗凝药物的人越来越多。各类抗凝药物影响凝血机制的途径各不相同,有些药物本身虽然没有抗凝作用,但可导致骨髓抑制、血小板减少或药物性紫癜等副反应,有些药物可影响抗凝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体内代谢,使这些抗凝药物的抗凝效果得到加强或减弱。
部分外科患者术前凝血功能正常,但在重大创伤、手术、大量输液及输血后,由于酸中毒、低体温、低钙血症和血液稀释等原因,也会发生出血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