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曾经的国歌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国歌”,最早大约诞生于十九世纪末封建君主专制的晚清时期。早期的所谓“国歌”,实在也毫无宪法地位可言。

今天我们都为中国历史上曾经的辉煌骄傲。早在元朝,中国就拥有领先世界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还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远洋贸易、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和最多的商船,更重要的是,还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这就为后来明朝的航海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早在明永乐三年(即1405年)到明宣德八年(即1433年),中国皇帝为宣扬大国国威,也出于政治需要,委任四品内官监太监郑和,带领两百多艘海船、两万多名船员组成庞大船队远航,八次下西洋,航线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达西亚和非洲东岸,途经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航海史上,中国人乘船环游世界,早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八十七年,早于麦哲伦一百十四年。郑和船队开辟了贯通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等大洋的直达航线,且已能绘制精确的航海图。

西方学者专家承认,郑和所率领的舰队,从规模到实力,同时代的世界各国根本无法比拟。英国剑桥大学历史学家李约瑟博士根据史料估算,中国明朝1420年间拥有的全部船舶应不少于三千八百艘,超过当时欧洲船只的总和。

读课本、看电影,我们了解了北洋水师,中国清朝后期第一支近代海军舰队,1888年12月17日正式成立于山东威海卫刘公岛。从此,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然而,曾经世界领先的海上强国,在1894年至1895年间的一场中日甲午海战中,竟遭受了举世震惊的惨烈重创。1894年9月17日,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危急时刻指挥若定,“致远号”全速冲向“吉野号”,决心与敌舰同归于尽,却不幸被鱼雷命中,邓世昌与全舰官兵一同牺牲,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拍摄的电影《甲午风云》中,表演艺术家李默然因饰演大清帝国北洋舰队“致远号”铁甲舰管带(舰长)邓世昌而名满中华,邓大人表情肃穆,弹奏琵琶的镜头甚为经典。震撼人心、激越铿锵的音乐,出自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十面埋伏》。该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垓下决战的情景,刘邦大军得势,项羽被困走投无路,最后自刎乌江。按明末清初湘人谭溥文论《四照堂集》四卷《汤琵琶传》记载,琵琶名师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声、弩声、人马辟易(惊退)声……凄凉悲壮的,是项王慷慨高歌、告别虞姬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恐,涕泣无从也。其感人如此。”琵琶声咽借古喻今,邓世昌这位民族英雄凛然刚正、视死如归的艺术形象,感人肺腑,深入人心。

在纪念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于2014年7月29日开播《北洋海军兴亡史》。7月31日晚播出第三集,已失传长达一百二十年之久的《北洋水师军歌》赫然入目。这首在国内全无记载的军歌,2009年被发现于英国外交档案之中。歌词为:“宝祚延庥(注:“祚”读“作”,此处指皇位;“庥”读“休”,意为庇护)万国欢,景星拱极五云端。海波澄碧春辉丽,旌节花间集凤鸾。”从中足以见证,北洋水师这支当年的“远东第一舰队”在成立之初的气象与繁荣。究竟是谁,采用中国古体七言诗作军歌歌词?究竟是谁,用五线谱为歌词谱写了音乐?在英国发现的北洋海军军歌档案上,盖无标注。

中国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介绍,这首失而复得的《北洋水师军歌》十分特别,因为国内文献史料鲜有记载。军歌,在甲午战争失败后就被历史封尘湮没了。但《北洋水师章程》分明有所提及,章程要求——“国乐:凡兵船有时应奏行军国乐,须用中国乐器,其乐章由海军衙门撰拟,通行樽办。”“军乐:铙歌、凯歌向无定章,听提督随时拟用。”这里的铙歌泛指军中乐歌。

第一章提及这段典故,军中乐歌,古代传说为中华先祖黄帝﹑岐伯所作,在汉乐府中延续为鼓吹曲,既用于征战中激励士气,又用于御驾出行、奏凯班师和宴享功臣。古人先贤光焰诗章屡屡言及铙歌。如南朝宋何承天《朱路篇》:“三军且莫喧,听我奏铙歌。”唐代李白《鼓吹入朝曲》:“铙歌列骑吹,飒沓引公卿。”明朝陈汝元《金莲记·焚券》:“谭笑青萍归路远,清笳万里和铙歌。”清代方文《偕蒋穆之登金山怀龙友先生》:“曾上江楼阅水师,铙歌鼓吹谱新词。”曹亚伯《武昌起义》:“择日出师,当天誓众。铙歌初唱,汉帜齐张。”铙歌既作军歌,又为凯歌。清代汪廷讷《种玉记·夷江》:“指日功成齐奏凯,大家拍马听铙歌。”赵翼《从军征缅甸》:“传语健儿休笑我,凯旋时节要铙歌。”陈毅《水调歌头·四游良口》:“又看激湍隧引,地下厂房发电,轧轧奏铙歌。”

《北洋水师军歌》曾广为传唱。这首北洋水师的“铙歌”是仿照西方海军制定的军歌,相关史料记载寥寥。目前可以查证,北洋水师军乐队大多由十六七岁的少年组成。他们被称为乐童,使用中式乐器演奏国乐、军乐、凯歌。同时,他们又作中国海军“预备役”。在对外交流礼仪活动中,他们是军乐演奏者。正式投入战斗,他们则负责运送炮弹。黄海大战时,在弹药库通往炮位的路上,英勇的乐童奔忙运送弹药,最后全部牺牲殉国。

2009年,在一批英国外交档案影印本中,陈悦意外发现了这首用中文写成并配有五线谱的军歌。他随即将这份军歌档案带回国内,经专业音乐家编曲和奏唱,《北洋水师军歌》得以重获新生,焕发神采。在纪录片《北洋海军兴亡史》里,这首军歌又经过重新编曲配器。虽然已无音响资料可再现原声,但本着尽可能忠实原作、原汁原味的理念,总政军乐团、合唱团全新演释现代版本,将北洋水师应有的英雄气概和民族精神发扬光大,鼓舞人心。

《北洋海军兴亡史》总导演陈红说,从2009年英国“归来”的军歌中,看到中国七言诗和西洋五线谱,北洋海军“中西合璧”的国际化程度令人十分惊讶。这首军歌依然显现出中国民族五声音阶的旋律特征,同时又有西方进行曲式的节奏。而在那个时代,国内还非常少见进行曲式的歌曲,可见当时北洋水师在军事文化上已经非常先进地达到国际一流水准。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遭受惨痛失败,面临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有识之士主张全面向西方学习,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思想家一方面向西方大量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在政治上要求改革政体,实行君主立宪制,引发了维新变法运动,从而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中国人民的觉醒。汪毓和所著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关于“西洋音乐的传入”一章,将军乐的进入作为重要的载体,“关于中国自办的新式军乐队,根据目前掌握的史料,最早应该在甲午战争之后”。专家考据了袁世凯 1898年亲自编订的《兵略存录》,其中写明了军乐队编制及有关要求。但是,国歌这个概念并未随之引入中国。

清朝重臣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同治年间相继出使英、法、俄诸国,经常耳濡目睹西方国家公众礼仪场合演奏国歌,深受熏染和感动,觉得中国也理应拥有自己的国歌。曾大使向朝廷呈奏自己拟就的《国乐草案》,将国乐定名为《普天乐》,又有说《华祝乐》。两个歌名意喻显明,前者感觉很“和平”,有点“欢乐颂”的意思;后者感觉很“中国”,中华的祝福。只是草案未获批准,国乐一事就此搁置。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清政府派七十四岁的李鸿章为特使,赴俄国参加沙皇加冕典礼,顺带周游西欧列国。在外国政府举行的欢迎仪式上,中国因无国歌可供演奏,李鸿章感觉十分尴尬,无地自容。这位同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列晚清四大名臣、且自称“(大清)糊裱匠”的李大人,灵机一动、计从中来,弄个急就章,应应景、救救急,总比没有强。李鸿章即命随员采用一首古曲填词,再配以清代宫廷雅乐,权作大清帝国国歌。唐朝诗人王建的一首七言绝句——“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云车驾六龙。”这就是李鸿章首创的“国歌”,后人称其为《李中堂乐》。李鸿章外事访问回国,这首国歌并未进入法律程序。虽未被清政府定为正式国歌,但它也常用于国家重要外事活动,承担国歌的职能。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大清帝国效法西方国家成立了陆军部,在陆军部设立了军乐队编制,陆军军歌《颂龙旗》应运而生。“於斯万年,亚东大帝国!山岳纵横独立帜,江河漫延文明波;四百兆民神明冑,地大物产博。扬我黄龙帝国徽,唱我帝国歌!”听,这首军歌里分明唱出“国歌”,军乐队演奏的《颂龙旗》很有一番帝国威势。清廷也就顺势而为,将军歌作国歌了。

在风雨飘摇之中,清王朝力图挽救其灭亡的命运,迫于国内日益高涨的民主呼声,竟然几次下诏宣称预备“立宪”。宣统三年(1911年),皇帝降旨,编写国歌。农历八月十三即公历10月4日,清廷谕令内阁,严复作词、溥侗编曲、郭曾炘修订制谱的《巩金瓯》,“声词尚属壮美,节奏颇为中和,著即定为国乐,一体遵行”。这是清朝政府第一首法定国歌,中国历史上第一首法定国歌诞生了。

figure_0026_0001

标有工尺谱的大清国歌《巩金瓯》

严复当时在海军部任职。溥侗乃乾隆十一子成亲王永瑆之曾孙,其父为爱新觉罗·载治。溥侗过继于道光长子隐志郡王为嗣,世袭一等镇国将军、辅国公,兼理民政部总理大臣。此公从小酷爱昆曲与京剧,用心钻研,遍访名师,刻苦习艺,终达到文武昆乱不挡的境界,可为戏曲教育家、活动家。他曾任教于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北平艺术学院及北京美术学校,数以千计。

从歌词内容看,《巩金瓯》具有国歌的本质特征,既为朝廷天子歌功颂德,又安抚民心、粉饰太平。“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胞,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语言似有点晦涩,意喻却相当美满:承蒙上天庇佑,保牢国土疆域。百姓欢欣鼓舞,庆幸生于清平盛世,真是幸福吉祥、心情舒畅。大清帝国有上苍保佑,像苍天一样不会塌下,像大海一样不会枯干。

清朝第一首法定国歌、中国第一首法定国歌,《巩金瓯》正式颁布仅仅六天,1911年10月10日(辛亥年八月十九日)武昌起义,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全面爆发,全国十四省先后宣告“光复”和独立,革命风暴席卷神州大地,谱写了资产阶级革命夺取全国胜利的新篇章。最终,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彻底倾覆。

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同年2月12日,清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巩金瓯》被国民政府决然否认曾经为中国国歌。

中国历史上,究竟出现过多少国歌?如果不计古代历朝那些想象或附会的“国歌”,有人考证统计,从清代到近现代,我国计有十二首国歌。在《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之前,清朝使用过《普天乐》《李中堂乐》《颂龙旗》和《巩金瓯》;而1911年以后,国民政府曾先后数易国歌。有案可查顺序排列,原来皆有出处。

(1)中华民国的第一首国歌《五旗共和歌》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先生亲自指示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在蔡元培先生主持下,面向公众征集国歌。南京《临时政府公报》2月刊登沈恩孚作词、沈彭年作曲的国歌拟稿《五旗共和歌》:“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沈恩孚,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曾任江苏都督府副民政长、江苏省公署秘书长。沈彭年,曾就读燕京大学。一面红黑黄蓝白五色国旗,表示孙中山提出的汉满蒙藏回五族共和的政治主张。

《五旗共和歌》未及定稿正式颁布,袁世凯就篡位坐上了临时大总统的交椅,这首国歌无疾而终。

(2)北洋军阀政府国歌《卿云歌》

1913年4月8日,北洋军阀政府国会决定,将《卿云歌》作为国歌。“卿云烂兮,乣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歌词前四句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传说为舜所作;后两句为选词者汪荣宝添加。请侨居北京的法籍比利时音乐家约翰·哈士东为之谱曲。

1916年袁世凯下台。1920年,段祺瑞政府教育部征集国歌,蔡元培聘请的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的作曲家萧友梅,曾先后在东京帝国大学读教育学,在东京音乐学校习音乐,在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修作曲理论。1921年,萧友梅在原作基础上又重新谱写了一版。政府由教育部下令,1921年7月开始在全国传唱《卿云歌》。

figure_0028_0002

约翰•哈士东版《卿云歌》与萧友梅版《卿云歌》歌谱

(3)袁世凯北京政府国歌《中华雄立宇宙间》

1915年5月23日,袁世凯的北京政府政事堂决定选用荫昌作词、王露作曲的《中华雄立宇宙间》作为国歌:“中华雄立宇宙间,廓八埏,华胄来从昆仑巅,江河浩荡山绵连,共和五族开尧天,亿万年。”

(4)北洋政府代国歌《尽力中华歌》

1919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决定以赵元任作词作曲的《尽力中华歌》为代国歌:“听!我们同唱中华中华中华!听!君不闻亚东四万万声的中华中华中华!来!三呼万岁中华中华!都用同气同声的同调同歌中华中华!”

(5)张作霖作的国歌《中华雄立宇宙间》

1926年,奉系军阀张作霖主政北京时,曾仿日本堂歌式样重制国歌。他亲自作词:“中华雄立宇宙间,万万年!保卫人民中不偏,诸业发达江山固,四海之内太平年,万万年!”

这首歌词格律照搬袁世凯的那一首,但更通俗易懂。

(6)广东革命政府代国歌《国民革命歌》

1926年春,广东革命政府平定两广,准备北伐。7月2日,广东省教育厅通过“推行国歌案”,决定在新国歌颁发前,以《国民革命歌》代国歌,歌词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一位工作人员所作:“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进!齐奋进!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经集体润色,曲调借用、改编自十七世纪一首法国儿歌《雅克兄弟》(德国《马克兄弟)、英国《约翰兄弟》),即《两只老虎》。

(7)国民政府国歌《三民主义歌》

《三民主义歌》是最广泛意义上的中华民国国歌,在民国历史和近代史影响深远。193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华民国国歌被选为“世界最佳国歌”。

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常会接受戴季陶提议,将黄埔军校孙中山训词作为国民党党歌的歌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久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1929年1月10日,国民党中常会正式决定,采用程懋筠谱曲的《三民主义歌》为党歌,并以党歌为代国歌。1937年6月,国民党中常会再作决定,将国民党党歌作为正式国歌。国民政府随即颁布命令,宣布国民党党歌为国歌。理由是歌词富于爱国思想,且曲调平和、有力,有民族意识之效果。1943年,《三民主义歌》正式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歌。

figure_0030_0003

国民政府国歌《三民主义歌》

1949年,国民党撤离大陆,祖国宝岛台湾仍以《三民主义歌》作为“国歌”。由戴传贤作词、黄自谱曲的中华民国国旗歌,是一首在升降中华民国国旗时演奏的歌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其在联合国取得合法席位以后,在国际礼仪场合,如国际体育竞赛场,如中华台北队获得金牌,《三民主义歌》不能再用,只能升中华奥林匹克委员会会旗、奏中华奥林匹克委员会会歌,也就是黄自谱写的国旗歌旋律。

在《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之前,还曾有一首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歌。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将国都定在江西省瑞金。中央政府颁布宪法,设计国旗,并颁布决定以法国人欧仁·鲍狄埃作词、比尔·狄盖特作曲的《国际歌》作为国歌。1934年10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撤离瑞金,经过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红色首都由江西瑞金迁至陕西延安,在12月瓦窑堡会议后改国号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国民党和共产党于9月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民族的英勇斗争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与支持。1937年9月6日,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最后一个政府机关“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变更为“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1937年9月22日,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布取消,《国际歌》作为其国歌的效能自然随之消解。

在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横空出世,初放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