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识写作:怎样进行学术表达
- 葛剑雄主编
- 1469字
- 2021-02-07 11:13:35
一、上课要获取“藏宝图”
有关学术规范和文献管理的问题,看似是一个很基础的问题,但过去在我们整个大学教育中是缺失的。如果我们对于阅读管理,或者说知识管理上没有进行有效控制的话,很可能会影响个人更长远的发展。更不用说,如果因为技术原因导致学术规范出现问题,就可能在一名学生的未来人生中埋下一颗定时炸弹,这是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很多同学都会面临这样一个困惑,不管是写学年论文还是期末论文,也无论是给定选题还是自由选题,都会感到很茫然——好像没什么话要说,不知道要写什么。这种状况本身非常耐人寻味。当学生面对电脑写不出东西的时候,这极有可能并不是写作本身的问题,而是说明,在之前大学生活的许多环节中,都出现了一些问题。
所以,我想首先从现在同学最能够感受到的、在大学学习生活的四个环节开始谈起:分别是上课、找文献、读书、上网/娱乐。如果你在这四个环节中的学习没有到位,或者你的知识管理和阅读出现了问题,那很有可能在最终面对论文题目的时候就会无话可说。
第一个环节是上课。上课是每位学生的本分。在移动互联时代,学生往往能在网上迅速找到非常多的相关视频课程。校园里的课程事实上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其实最近几年,我本人大量的学习时间是在学习型网站上度过的。一些学习型网站搬运了很多课程,既有国内的公开课,也有国外的公开课。我最近也在思考,这也是许多教育研究者始终在关心的问题:大学教育与网上的公开课程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
当我打开网站的时候,我并不是以发弹幕或者娱乐的心态,而是怀着一种非常崇敬的学习心态,因为那里面有大量的宝藏吸引着我、等待我去发掘。这也促使我去反思高校目前的教学模式。本科生的课程其实不必面面俱到。“倾销式”教学,也就是把一个学科所有的知识点都灌输给学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被动知识的学习和获得在我们这个时代,变得越来越便捷。只要有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你可以随时找到相应的书籍、网络课程,甚至是大量的专业研究资料。这和过去20年相比,完全是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我在读本科的时候专业文献不足或者找不到是主要问题,而现在反过来了,文献太多,读不过来。
继续回到之前那个命题的思考上来。大学老师到底应该传授什么,学生应该从大学课程当中获得什么?我认为,最重要的不在于学生在这个领域当中获得面面俱到的信息,而在于他通过上课获得了一张“藏宝图”。这当然是个比喻:假设学生对这个领域是不熟悉的,他首先要形成一个大致方位的藏宝图。
以哲学学科为例,这张藏宝图可能关心的是:中国和西方哲学的历史上有哪些主要的流派和人物?他们之间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自论证的重点是什么?在面对现实或理论问题的时候,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又是尚未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有待后人去开发?这张藏宝图可以很简略,但是要点必须脉络清晰——比如哪里是“山川湖海”,哪里是“边界”,哪些势力在“针锋相对”,等等,要把这些基本的要点都勾勒出来。等上完一个学期的课程时,学生能否把所有阅读过的书本、论文、笔记全部合上,闭上眼睛给自己画出这张藏宝图?
这张藏宝图可能并不是非常详细,但它奠定了在本科时代、甚至是未来硕士和博士的学习阶段学生对整个领域的基本认识。坦率地说,形成整全的图景事实上是很难的,因为到现在为止,有很多老师依然采取“信息倾销”的方式。虽然这种方式能在短时间内把所有的知识点都告诉学生,但是并没有把理论与理论、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勾连,以及内在的结构性关系展现出来。作为一名学生,上课时,首先要思考老师讲的知识点是什么,把它放在大的图景中又处于什么位置——这个图景就是整个学科的基本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