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让表达符合身份:不怯场才能赢得关注
- 机会总被那些会说的人抢走
- 李剑
- 14883字
- 2021-01-20 14:36:22
关键时刻越紧张,就越容易犯错
关键时刻越紧张,就越容易犯错,这个道理谁都知道,而且很多人也在社会生活中经历过。特别是当众说话或者开会时发言容易紧张的人有很多,因为说话紧张导致尴尬和影响交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时有发生,有时还会犯下严重的错误。这种关键时刻紧张的状态已经逐步成为一些人的顽疾,不但给个人带来各类负面影响,同时也成了个人的一种心理困境。其实,关键时刻容易产生紧张感每个人都会有,只不过紧张程度不一样而已。
1.越紧张就越容易犯错
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越在意越重要的事反而越是容易犯错误。容易犯错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不管科学技术有多发达,事故都会发生。
从前在山上的一座庙里,有一个老和尚,他让小和尚去买油,老和尚就给了小和尚一个大碗,还叮嘱说不能把油洒出来,因为庙里香火钱很紧张。
小和尚下山来在镇子里面到了油,在回去的路上,他想到老和尚的警告就特别害怕。于是,就端着装满油的大碗,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地走在山路上。但是很不幸的是,就在小和尚快到庙门口的时候因为没有向前看路,结果踩了一个洞。虽然没有摔了手里面的油碗,但是碗里的油却洒掉了一半。
回去之后老和尚非常生气,小和尚被责怪后很难过。庙里面另一个老和尚听到了,就过来安慰小和尚,然后这个老和尚又给小和尚下了一个一样的任务,不过这次回来之后要告诉老和尚,他路上所看到的人和事,并且还要做一个汇报。
小和尚觉得自己连油都端不好,更别说还要同时看风景作汇报了。在老和尚的一再坚持下,小和尚硬着头皮上路了。在回来的途中,小和尚发现沿途风景很美,山清水秀,还有农人在田里耕地。不知不觉中小和尚就回到了庙里,当他把油端给之前的老和尚的时候,发现油一点都没有洒出去,满满的一大碗。
其实道理是简单的:自己认为越是重要的事就会产生紧张感,然而过度的紧张感会影响我们正常的状态,就容易犯错。所以说关键时刻面对问题不要过于紧张,不要有太多的心理负担,给自己适度的压力,这时做事的效率会更高。做事或者说话前应该尽可能想得周全一些,如果真的发生错误或者损失,就笑着坦然应对吧。
2.为什么我在关键时刻说话总是紧张?
当在众人面前讲话时,或者单位会议中轮到自己发言时,有的人就会紧张,其表现为:有的会大汗淋漓;有的人会面红耳赤;有的甚至心跳不已;还有的结结巴巴地连话都说不出来。在重大场合或关键时刻,面对众人,很多人都会感到紧张和怯场,这是为什么呢?
说话时,面对的人越多,或者对方的地位越高,我们就越想表现好。于是,心里会暗暗下决心:“一定要讲好!千万不能出差错!”结果,这种心理就把自己压迫得喘不上气来。
在众人面前紧张,是“对人恐惧症”的一种。害怕与人交流失败,则是造成这种心理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有的朋友以前有在众人面前出糗的经历,而那段记忆会一直纠缠着他们,影响他们以后的思想和行为。
所谓“对人恐惧症”,并非害怕人,也不是害怕别人会加害自己。可以说,“对人恐惧症”是对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过度敏感,担心自己会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比如,有的人在演讲之前,会先想象自己在演讲过程中出现忘词、说错话等失败的状况,又会想象台下的听众会为此嘲笑自己,甚至看不起自己。这样去想,只能越想越害怕,越想越紧张。
一般来说,容易紧张的人,多是严谨认真且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受别人的评价影响比较大的人,也容易出现这种心理状况。举例来说,当不得不在众人面前发言时,他们就会想:“如果说不好该怎么办?那多没面子啊!”这种想象中的失败就足以令他们感到异常不安。
3.在关键时刻感到紧张的一般性原因
关键时刻或重要的公开场合有紧张感是大家都知道的一种表面现象。实际上,这种恐惧的深层含义远不止一开始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那些内容。在公共场合发言,使你还可能体验到一些强烈的生理反应,比如心跳频率过快、燥热出汗及肢体颤抖。
另外还有一种紧张是因为,担心自己的行为和语言造成负面的影响和不良后果,比如担心会带来责备、羞辱、难堪以及名誉损失。这种心理一般和公众场合发言有关,也就是说,你会认为他人窥探到了你的局促不安和胆怯,从而可能对你指指点点说三道四。大家通常都害怕给他人留下负面印象,比如木讷、邋遢、笨拙、怯懦、外表瑕疵、没有魅力等。
多数人都害怕在公众场合发言,类似的生活体验很多人都有过。公众场合说话和发言紧张其实是一种社交紧张,但这种紧张并不一定意味着你就患有“社交焦虑症”。如果这样的紧张感已经给你造成负面影响,而你也认为自己可能患有“社交焦虑症”,那你就不妨去医院请心理类或精神类专家医生进行鉴定。
关键时刻有紧张感,是多数成年人都会有的。所以说,关键时刻容易紧张的人也不必为此过度焦虑和烦恼。
4.引起心理紧张的事物——紧张源
人们心理紧张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引起的一种主观的紧张体验。我们把这些事物称为紧张源。紧张源可分为四类。
(1)躯体性紧张源:指那些由于我们的感知而造成的心理紧张的事物。例如,突然的天气变化,强烈噪声的袭击,身患疾病或身体不适等。
(2)心理性紧张源:是指发源于我们头脑中的某些信息所引起的紧张。例如,“凶事”预感,某些不良的猜测,心理冲突与挫折等。
(3)社会性紧张源:是指社会动乱、变革、战争以及生活变故的影响等。
(4)文化性紧张源:是指一个人从一个文化环境进入另一种陌生的文化环境时,在语言、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所遇到的新问题。
说话焦虑症:不敢开口的症结所在
说话焦虑症一般指的是当遇到陌生的、新的或有社会性威胁的境况时,对陌生人和新情况的警惕,对社交战战兢兢或有焦虑感。这种害怕的情绪状态一般源自于儿童时期,严重的可引起个人参加社会活动方面的问题。无论何时何地都处于焦虑状态的人就是社交恐惧症患者。他们担心自己在别人面前出丑,而且害怕被别人注视和观察。在公共场所出现或者与他人交往时,对说话焦虑不敢开口的人来说都是一件令人惧怕的事情。
相比较而言,社交恐惧症比说话焦虑症更为严重地影响到个人的工作和学习,甚至影响到家庭生活。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上述此类患者人数处于不断上升趋势。
1.说话焦虑症在说话时的紧张表现
说话焦虑症是相对轻微的思想情绪问题,虽说是轻微的,但对个人社交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尤其是在与人交流或者当众说话时更容易表现出来。说话焦虑症患者在说话时的表现可分为外在和内在两种情况。这两种情况实质上是一致的,因为外在的是他人见到的,内在的是自己内心的真实感觉。
说话焦虑症患者外在表现通常是脸红,这也是最常见和最普遍的一种情况,尤其是在人多的场合或者以自己为中心发言的时候,特别是在陌生人较多的时候。还有一种外在表现是说话时有口吃现象,而且语言表达不清楚或者说不够准确,且伴有语调起伏不自然。较严重者会出现燥热出汗的情况。
说话焦虑症患者内在表现为害羞,怕见人,特别不愿意以自己为中心来展开话题。无论他人、特别是陌生人如何褒贬自己,都会让自己感到无所适从。还有就是不敢正视他人的眼睛,怕他人看到自己的不安和慌乱。人多时,害怕他人把话题引到自己身上。内在表现还有口干,身体燥热,心跳加快,思想混乱,情绪不能自控,想逃离现场,有一种无助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心里想的东西太多太复杂,总是担心他人在注视和观察自己。担心自己外在的形象,如服装、五官、长相等出了问题,还有就是害怕自己说的某句话出了问题或者破绽。总是担心某一个细节不够完美而导致他人笑话。
说话焦虑症应属于精神疾病类,当说话焦虑症发作时,患者心里非常焦虑,感到不安甚至恐惧。总觉得有自己面临巨大危险,会出现恶心、头晕、心跳剧烈、失眠、颤抖、手足僵硬麻木等症状,这种情况下,患者仅依靠自身毅力是难以控制的,要么迅速改变环境离开当事现场,要么去医院及时就诊。
说话焦虑症患者以上这些外在和内在的表现,在与女性或者上司领导接触时更为明显和突出。
2.说话焦虑症属于社交恐惧症的最常见的表现
社交恐惧症在医学上有明确的界定,是一种精神性疾病,它与一般的说话焦虑感不同。但是说话焦虑症严重的则会发展成为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的患病率比较高,它属于一种人为的观念上的强迫。社交恐惧症患者对与人接触感到非常苦恼。事实上谁都有可能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社交恐惧,只不过有些人的恐怖和痛苦程度很深,导致害怕与人接触交流,对社会生活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社交恐惧症最常见的表现在医学上有这样几种,分别是:赤面恐怖、视线恐怖、异性恐怖和口吃恐怖。我们这里主要说的是此类患者在说话时的表现,“口吃恐怖”就是患者在说话时的一种社交恐惧症的表现。
这里我们简单说一些社交恐惧症患者在说话时的表现。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此类患者一说话就紧张慌乱、心跳加速、呼吸不畅、声音发抖、语无伦次且词不达意,甚至肢体动作都会有僵硬变形的情况,显得非常局促与十分不安。特别是一些女性患者,在人多的时候说话时表情不自然,容易怯场,严重者会面带红潮并伴有流泪的情况。不到万不得已,此类患者一般不会与他人接触交流,不愿在公众场合说话,不愿上台发言或演讲。以上情况按照我们平时的话来讲,就是胆子小,上不了台面,要么就是不自信和过分紧张了。
社交恐惧症患者相信自己的恐慌是由于某些严重的外部物理因素造成的,在发作时或发作后常常会去医院或呼叫120急救。社交恐惧症患者有的可能会经历恐慌发作,可是他们能发现自己经历的是由不理性的恐惧造成了个人极大恐慌。这种类型的社交恐惧症患者不喜欢在恐慌发作时去医院就诊,因为权威人士的拒绝或评断更会让他们感到不安。与权威人士交流对大部分社交恐惧症患者来说尤其困难,比如,打电话咨询、参加聚会、朋友宴请或求职面试等等。
精神科医师把社交恐惧症分为一般和特定二种,对大多数或所有的社交场景都感到恐惧的为“一般社交恐惧症”,只对某个场合有恐惧感的患者为“特定社交恐惧症”。举例来说,一般恐惧症患者就是公众场合经常因为紧张而脸红。最普遍和典型的特定社交恐惧症就是对公开上台演讲或表演的恐惧,通常的说法就是因为紧张而怯场。
3.说话焦虑症产生的常见的原因
首先,把听众太当一回事了,也就是“自惭形秽”,所以在遇到人多或在关键时刻,就特别紧张、激动,以至于无法自然地表达自己。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有一点紧张,是正常的心理。
其次,是你太看重自己了,认为自己不管何时何地大家的眼睛都在注视着自己,以至于“总是担心自己讲不好”,生怕别人的嘲讽,看到别人在交头接耳地议论,就敏感地认为一定是在说自己,结果越敏感就越紧张,越焦虑,越说不出。
另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也会导致说话焦虑。
思想因素:越是害怕,就越难开口
机会出现在人面前的次数是等同的,那些能说会道的人更容易赢得机会,而那些不敢开口说话的人,很难让人看到他的优势,自然会错失机会。很多时候,人不是不会讲话,而是不敢讲话,害怕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每次说不上几句就不知道再说什么,在内心产生一种强烈的抵触,让人苦不堪言。事实上,人之所以会这样,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自己身上,不够自信,不够大方,不能很好展示自己,最终失去眼前的机会。
不敢开口讲话并非个例,大部分人都不敢在公众场合表现自己,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在公司需要人才的时候,在与客户交谈的时候,很少有人敢主动去争取机会。只有从根本原因着手,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人之所不以表达时感到害怕,主要是由四种因素造成的。
1.生理上的恐惧让开口讲话难上加难
当一个人开口讲话时,在生理上表现出一些抵触反应,主要为心脏剧烈跳动,头脑猛然发热,脸颊发红(严重者甚至会红到脖子上),手脚感到异常冰冷潮湿,双手不由自主地颤抖,后背直冒虚汗。这些反应正是在人遇到危险时,体验到害怕时的感觉。究其主要原因,交感神经的作用导致肾上腺素分泌旺盛,最终给人暗示逃离这种危险。
一旦交感神经发生反应,就会引起相应的生理反应,这些生理反应会让人产生强烈的恐惧感。当人好不容易克服困难准备开口表达自己时,却因为这些生理反应而变得语无伦次,不知道说什么好,这就是紧张。这种紧张和焦虑让人产生快点逃离的想法,避开这样尴尬的场合,所以就越不知道说什么好。这样就更不敢开口,更难开口。即使开口讲话也会闹出笑话来,使自己颜面尽失,失去本来属于自己的机会。
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心理素质不够强大,不敢表达自己,以至在内心产生了恐惧。很多能力出众的人,因为表达能力不足,最终只能成为一个普通人,而不能走上成功的道路。因为机会是需要主动去“抢”的,最好的抢夺方法就是开口表达自己。
2.思想上恐惧让人每次说话都有顾虑
一个人不敢开口说话,还有一个主要的因素在个人的思想上。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讨厌成为别人评头论足的对象,很多时候人就会想保护自己,不让自己暴露在别人面前,这样就会远离危险。事实上,这是一种可怕的思想,一个人如果不善于表现自己,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表达出来,那么这个人又怎么能获得属于自己的机会呢。
这类人不敢表现自己,不敢开口说话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害怕当众出丑。一旦出丑就会成为别人的笑料,成为别人议论的对象,这种人每次说话前都会比别人多考虑一点,担心自己表达不好,担心自己的观点不对,担心别人会嘲笑自己的意见等等,太多太多的担心让他不敢说话,生怕一说话就会闹笑话,当众出丑。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也是在人的思想反应中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因素。
人活在这个社会上,都会“害怕当众出丑”,但是这不能成为人成长或前进的阻力。人都有理想的自我形象,希望呈现给对方的是一种美好的感觉,而不是留下恶劣的印象。所以当人与上司交流,与老板交流,与陌生人接触,与异性接触时就会不由自主的受到这种意识的威胁,担心自己被别人说“不知所云”、“爱抢风头”、“真是笨得可以”、“大失所望”之类的评价,最终因为这种不确定性的感觉而不敢开口。
其实,一个人如果有这么多顾虑,是不可能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的。如果他的才华不能发挥出来,那么人生就会受到限制,就不可能达到想要的高度。很多机会都是通过嘴巴来获得的,实际行动在获得机会之后,只有在和别人交流中,才能产生信任感,才能让对方知道你的实力,才肯给你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所以,人必须面对这些,想要活得更好,赢得更多更好的条件,就要多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才能,而不能被莫须有的顾虑阻止前进的脚步。
3.不完美的个人经历成为说话的负担
每个不敢开口讲话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这种经历也许发生在课堂上,也许发生在工作之中。事实上,无论什么样的经历,都应该成为人成长的标尺,而不是成长的阻力。在课堂上作报告时,大脑一片空白。那个时候的你自然羞愧难当,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什么,是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
在公司的汇报总结会上,原本准备了很多素材,有很多话想要说,但是轮到你做报告的时候,却结结巴巴,一句话都说不通顺。这样自然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特别是人的自尊心会受到挫败。但是这种经历却会在人的内心成为一种负担,当下次需要讲话时,就会在心理上感到恐惧,最终不敢公开发言。
“以前出过丑”的经历可以说是一种心结,这个时候如果选择躲避,那么这样的恐惧就会越来越深,越来越不敢当众讲话,自然就不能获得表现自己的机会。这个时候,一定要学会调整心态,让紧张的自己镇定下来,告诉自己:决不让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只有这样,才能克服这种恐惧,走到领导和老板面前,为自己争取机会。
4.性格是一个人不敢说话的黑洞
性格内向的人很少愿意主动为自己争取机会,往往等着机会落到自己的头上。实际上,他的能力和素质并不输给其他人,但是机会就是不会落在他身上。为什么会这样?机会不是应该交给能力更出众的人手上吗?其实,很大的原因在于性格内向的人不敢表达自己,本身的才华和优势没有展示出来,让人无法看清他的水平,别人自然不敢对其委以重任。
人的性格一旦形成,那么就会产生相应的表现。性格内向的人在骨子里就不愿意多说话,他们看起来很文静,喜欢独处。只有跟他们长期交往之后,才能明白他们的真实情况。通常在工作中,性格内向的人是很少获得机会的,因为这样的人很难从自我的格局中走出去,即便交代重要的工作,也会因为内向的性格而将事情办砸。
一个人如果不愿意说话,不愿意表达自己,那是致命的,会失去很多机会。从心理角度来看,性格是由心理状态决定的。然而,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如何决定着他能走多远。性格内向的人往往心理承受力较差,那些活泼开朗的人心理承受力则很强,能抵抗更大的压力,这样的人自然更容易获得机会。
所以,想要让自己拥有更多的机会,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从自己的生活圈子中走出去,多和朋友、和同事接触,融入集体的生活当中,这样人的交际圈和生活圈就会越来越大,最终心态也会一起发生变化,性格也会随之越来越开朗。
行为特征:警惕被不自然的动作出卖
一般来讲,人在说话或者演讲的时候肢体动作过多是犹豫不决的表现,说明他说话时不太自信,用肢体动作给自己减压,以此缓解紧张情绪。身体姿势是人的内心的外在表现,越是真情表达,你的姿势也越得体。比如,当我们高兴时,便会不自觉地挥动双手;痛苦来临时,便会情不自禁地握紧拳头;而当我们发怒的时候,就有可能挥拳猛击。但是所有的动作和姿态,都是以自然和协调为要素的。
你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在你说话时都不会说谎,都能在谈话中配合或帮助你。从你出现在他人的视线中,一直到你张口说话,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你一直都在用身体说着话。换句话说,你的身体语言会揭穿你的“谎言”。
1.不停地搓腿表示有压力
在一次应聘面试中,应聘者与雇主谈得很投机。而面试即将结束的时候,这名应聘者谈论到了互联网及网络的重要性。雇主对他的见解表示十分赞赏,然后随口说起很多大学毕业生在使用互联网时经常上传很多不良信息或图片。
就在说这话时,雇主发现到,应聘者开始用右手使劲儿地在搓腿,这个动作重复做了好几次。雇主什么也没说,只是感谢这位应聘者来参加这次面试,并将应聘者送出了自己的办公室。然后,这位雇主重新回到了电脑旁。因为应聘者反复搓腿的动作让他产生了怀疑,他想看看这名年轻人的资料是不是在网上曾发布过不良信息和照片。结果,雇主毫不费力就查到了应聘者曾经发布的一些不良信息和照片。
搓腿是一种常常被大家忽略的自我安慰行为,因为搓腿动作通常是在桌子下方没人看见的地方完成的。通常,人们为了擦干手掌中的汗,会将一只手或双手放在一只腿或双腿上,然后再沿着大腿向下搓至膝盖处。有些人只做一次,但是反复不停地做搓腿的动作,就不是擦干手掌上的汗,而是为了消除自己的紧张感。这种非语言动作很值得我们好好体察,因为它能客观有效地反映出这个人是否处在压力状态下。
2.触摸鼻子是在企图掩饰
美国的神经学者深入研究了克林顿就“性丑闻”事件向陪审团陈述的证词,他们发现克林顿说真话时很少触摸鼻子,但只要克林顿企图撒谎,他的眉宇间就会在谎话出口之前不自觉地微微一皱,并每隔四分钟轻触一次鼻子下沿,所以克林顿在陈述证词阶段触摸鼻子的次数达到26下。有时,人们在说话的时候会下意识地用手在自己鼻子的下沿摩擦几下,有时只是稍微触碰几次。
发言者触摸鼻子的动作意味着说话人正在试图掩饰一些真实的事情,而聆听者做这个动作则说明他对说话者的说话内容表示怀疑。
不过,我们必须搞清楚一点,触摸鼻子的动作需要结合相关的身体语言来进行分析和解读,因为有时候人们做出这个动作只是因为鼻子不舒服或者花粉过敏。
美国芝加哥嗅觉与味觉治疗和研究基金会的专家学者们发现,当人们在撒谎时,一种名为儿茶酚胺的化学物质则会被释放出来,因此引起人体鼻腔内部的细胞肿胀。专家们还揭示出血压也会因为撒谎而上升。血压攀升引起鼻子膨胀,鼻腔的神经末梢因此传递出刺痒的感觉,所以人们只能不停地用手摩擦鼻子以舒缓发痒的症状。
3.鼻孔扩大要行动
杰克逊刚到一家小超市里工作时就亲历了一桩抢劫未遂案。当时,杰克逊正在超市门口打扫卫生,一个站在收银机旁边的男子引起了他的注意。杰克逊非常奇怪,这个男子既不买东西,也不排队结账,为什么一直站在那个位置一动不动呢,两眼还一直盯住收银机。正当杰克逊边扫地,边细致观察他时,收银员刚好完成了一次结账,把收银机的抽屉打开了,而那个男子的行为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特别是男子的鼻孔扩大了,这表明男子在深吸氧气并准备好要开始行动了。杰克逊几乎是在男子行动前的一秒钟判断出了他的企图,就在这一秒钟,杰克逊向收银员大声发出警告:“当心你的钱!”收到警告的收银员及时地抓住了男子的胳膊并将其反拧到身后。结果钱从这位企图进行抢劫的男子手里掉了下来,抢劫的男子仓皇跑出了超市。如果不是杰克逊事先察觉到了迹象,这名劫犯应该是已经得逞了。
杰克逊之所以能觉察到该男子有抢劫的危险,关键是因为他发现了那男子的鼻孔在收银员拉开抽屉时忽然扩大了,这动作虽小,但是却暴露了男子抢劫的意图。一个人行为的异常变化能反映出他在某种环境下的情绪和意图。而这些行为却能够帮助我们预测马上要发生的事,于是聪明智慧的观察者总能从中获取额外有效信息,避免发生不幸的事。
4.关键时刻肢体语言应当多加注意
(1)任何一种姿势或者动作,都不要反复使用多次,重复的次数过多会令你的听众觉得可笑乏味,或者说暴露了你的不安和紧张。
(2)用手做动作的时候,不要只从肘部做起,这样会让听众觉得你的手势生硬,最好用整条手臂带动你的手势协调动作。
(3)动作的速度要适中,不能过快。例如,当你伸出食指指向前方时,用这种姿势能帮助你加重说话的语气,表现你的情绪,但不要过快地把手缩回来,最好缩回手臂之前能把你整句话说完,说清楚。
(4)为了能够让你的动作更加协调自然,你需要不断练习。这种练习,在刚开始时可能会有些机械生硬,但假以时日,便可以将练习变成一种习惯,再逐步融入身体变得协调自然。
(5)你还得注意,切不能喧宾夺主,使听众只顾着关注你的动作而对你的讲话内容失去了关注。许多人的发言或者演讲动作幅度过大,结果整场演讲结束后人们记住的只是他夸张的动作,这就得不偿失了。
情绪反应:用微笑淡化紧张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我们在做一些特别重要的事的时候,或者在面对一些重要场合时,我们的肌肉会变得紧张,而变得僵硬,有时也会在很多人面前演讲,或者说事情的时候,也会出现脸部肌肉因为紧张而变得僵硬这种状况。
我们从生理上来了解一下肌肉僵硬这种情况。肌肉僵硬是指肌肉紧张,发胀、痉挛现象,这样会导致我们的运动不灵活。比如,我们在一些公众的场合,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这是由于我们的持续性肌肉收缩过度而导致的肌肉收缩,从而引起我们的肌肉发生僵硬。严重者可能会出现痉挛、抽筋等现象,是一种很正常的生理反应。
对于我们因为紧张而导致的脸部表情僵硬该如何化解呢?有研究人员发现,在真诚地或真实地微笑时,我们会调动几块面部肌肉。我们会收缩眼睑下部的环状肌而不只是脸部下方的主要肌肉——颧主肌。有位研究人员认为,颧主肌可能是脸部下方唯一能够活动的肌肉。因此,最直接最实用的化解办法就是——微笑。
1.一个不会笑的人,他是体会不到人生的美妙的
你可以没有金钱,可以没有权势,但你只要有微笑、有信心,就会有成功的希望。
美国一流的人寿保险推销高手威廉·怀拉,年收入逾百万美元。他的成功就在于自己拥有一张令顾客无法抗拒的笑脸。威廉·怀拉曾经是美国著名的职业棒球明星,但他一直钟爱推销这一职业,所以在40岁退休后就去应征上了保险公司推销员一职。
也许是当惯了明星,威廉·怀拉对自己很自信,认为以他的知名度给保险公司带来利润不是什么大问题,保险公司是不会把他拒之门外的。可是他过于感觉良好了,保险公司竟然不要他。保险公司的人事经理对他说:“保险推销员必须要有一张迷人的笑脸,而你却没有。”听了人事经理的话,威廉·怀拉这才意识到自己原来是一个这样的人,连一个免费的微笑都不肯送给别人。懂得了这一点后,威廉·怀拉下决心苦练笑脸,他每天都在家里放声大笑,还搜集了无数张迷人的笑脸图片,有名人的,也有熟人的,威廉·怀拉把它们贴满屋子以便随时效仿。为了寻找微笑的真谛,他买了一面特别大的镜子摆在房间里,每天都对着镜子大笑,并且不停地反复比较。最后,他终于悟出“发自内心的如婴儿般天真无邪的笑容才是最迷人的”。
现已经成为美国金牌保险销售员的威廉·怀拉经常说:“一个不会笑的人,他是不可能体会到人生的美妙的。”
2.当你在微笑的时候,所有人和整个世界都在朝你微笑
世界上最著名的推销员吉拉德曾说:“当你在微笑的时候,所有人和整个世界都在朝你微笑。一脸苦相的人没人愿意理睬你。”在刚进入推销界时,吉拉德的处境非常窘迫,而且自身也毫无优势与气质可言。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他并没有自怨自艾,生活虽然向他露出狰狞的面孔,但他依然保持微笑,因为他始终坚信,生命的天空总会有晴朗的一天。为了能让自己的微笑让他人看起来是发自内心的、自然的、真诚的,他还曾经专门为此训练过。他面对着镜子,并假设各种场合来进行微笑练习。因为笑必须发自肺腑才会产生强大的感染力,所以他找了一面能照到整个身体的大镜子,每天利用闲暇时间刻苦练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练习,吉拉德发现眉毛的上扬与下垂、嘴唇的闭合、皱纹的伸缩,这些表情的“笑”都表达出不一样的含义,甚至于双手与两腿的起落进退,都会影响“笑”的效果。
有一段时间,吉拉德因为在路上练习大笑,而被路人误以为他神经有问题,也因练习得太入迷,半夜常常在梦中笑醒。经过长期苦练之后,他可以用微笑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也能用自己的微笑让对方露出笑容来。
后来,吉拉德把“笑”分为38种,针对不同的客户以不同的笑容面对不同的客户。吉拉德深深体会出,从内心深处所表现出来的笑容是世界上最美的笑,如婴儿般天真无邪,散发出迷人的魅力,令人如沐春光,无法抵抗。
3.从微笑开始吧
大家应该有这样一种生活经验,那就是许多人一上台说话就会让人感到特别亲切,都想听听他要讲什么。而有些人一上台,我们就会感到非常不舒服,巴不得他早点离开。因为每个人的亲和力不同。而亲和力一般是通过一个人的面部表情来传递的。
人的表情是十分生动、丰富和复杂的,“嬉笑怒骂”是人的本能,我们有了感情的体验,就会通过表情流露出来。
在面部表情中,我们运用最多最广泛的,那就是微笑这种表情了,一个善于微笑的人,一般在台上都是亲和力很不错的人。
日本的推销之神原一平曾说过:“有一种微笑,是男女老少都不可抗拒的微笑,只要见到这种微笑的人,谁都没办法去抗拒,这种微笑就是——婴儿般的微笑!真正的口才在于情绪的沟通,情感的交流,主要是这种沟通交流能够感染人、影响人,会带给他人一种心与心交流的感觉,而微笑就是我们沟通交流的最重要的法宝!”
我们很多人的笑,都显得是尴尬、似笑非笑、变形、搞怪、阴险、僵硬等等。微笑的好处与作用我们没有必要再讲很多,关键是我们应该怎么样培养发自内心的微笑。
微笑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沟通交流情感和认识,还可以缓解矛盾,融洽气氛,消融“坚冰”;微笑是友好的使者、善意的标签、成功的桥梁。我们的形象是从生活最细微处塑造起来的,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有时候反而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张笑脸、一个电话、一声问候,实际上只是举手投足间的事,但却能带给他人快乐,这就是你成功的起点。
声音策略:及时调整呼吸和说话的方式
无论什么事情每个人都有第一次,有时候你可能站在台上对于你来说都是很勇敢的行为。人的心理世界特别丰富,想象力也是。尤其是内向的人心里更是比较敏感,有时候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甚至要比别人想得更多。因此,当你站在台上需要清楚表达的时候,焦虑、紧张、不安、害怕失败被责怪等一些负面的因素都在干扰着你,你的声带也就颤抖了。
1.说话紧张使呼吸不畅声音发抖
宋浩明是一家大公司的行政经理,长期以来有个很大的困扰。他一直害怕当众发言,尽可能回避公司里的一些会议。比如,读个周计划,没念几句,声音就开始颤抖,呼吸急促,心脏都要跳出来。会议气氛莫名紧张尴尬!很是丢人。因此,这种不佳的行为表现也影响了宋浩明个人职业发展。原本有个提升的机会,宋浩明最后还是放弃了,就因为那个职位需要经常开会,关键是还要经常发言。
据宋浩明自己介绍,他小学时候一点都不怕,还得过说故事奖。他说记忆中是从初中开始的,后来问题越来越严重(但只要不是当众说话,也没事)。为此宋浩明看过医生,也吃过药,但他认为还不是很有效。
我有一个朋友,他曾报名参加了一次街道办的演讲比赛。他事后告诉我,他上台开始演讲时,腿抖得非常厉害,结果他一个字都想不起来,索性拿起稿子读完了。可筛选结果出来,他居然没有被淘汰,他的热情高涨了,因为他清楚还有许多人不如他。再后来在复赛中,他非常自信,不但脱稿,还酣畅淋漓地,勇夺了冠军。
其实,一切都是自己的内心导致的。这个道理大家都懂,感触的深度却不一样。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希望我们大家能着手改变心态,经过自己刻苦努力的练习,你一定会克服发言声音颤抖呼吸急迫的困难的。上台说话会令你感到无比紧张的原因,主要还是缺少经历和经验。我们应该抓住机会坦荡对待,因为就算以后还会紧张,也不会比以前更紧张的,经过几次之后就能克服掉,通过实践,只要让内心过了那一关,一切都会改变。
2.练习深呼吸调整发声
深呼吸的反复练习,直接关系到声音颤抖问题的解决。是从人体的生理层面来解决发言时声音颤抖问题的。
深呼吸可以调整发声,这个大家都有体会。但是有时候人一紧张不会想到这一点,因为慌乱已经彻底占领了他的思绪,无暇理智地想到用深呼吸来调整自己声音的颤抖问题了。
学会深呼吸,用丹田之气说话,不但能有效控制发声的紧张,还可以提高音量。如果只用嗓子说话,很容易因为紧张造成声音打战。深呼吸后用丹田气发声讲话,整个人的气场和声音的力度就会大大增强。我们平时所说的“底气足”,为什么要用“底气”两字?其实就是下腹的丹田之气。多用丹田之气去发音讲话,就会起到支撑嗓子声音的作用,说话声音就不会颤、不会抖。另外,为什么适当增加音量?因为丹田会推着声音增强,所以音量要随之提升,而且声音就是这样,越大越会有底气,越小就越容易发颤。
当然这种方法还需要多练习,就像歌唱演员一样,练习时要做到深吸一口气然后慢慢向外放和缓缓向外吐,才能保证声音的稳定与饱满。深呼吸练习可以持续练习,不能一次就可以达到稳定声音的效果,可以连续多做几次,效果也会越来越好。练习多了你就会了解它的作用,等你彻底熟悉牢记了深呼吸的作用,你就能够熟练地运用了。
3.感受自己的声音,记住自己的说话方式
解决说话紧张声音颤抖的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胆地尽可能多地去练习。不断地去练习,时间久了人就会麻木,就会适应别人对你举动的任何反应,你也就不在乎了。就好比你天天吃饭在于练习你的控制系统,无论何时何地吃饭都会处于稳定状态,否则一般都是处于敏感状态。因为人对没把握的事由于自我保护意识都会产生紧张感。因为我们已经记住了吃饭那种平常放松的感觉,深刻感受过吃饭时的稳定状态。所以想让吃饭紧张都不可能了。
出色的当众讲话能力不是天生有之,它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逐步实现。说话紧张以及说话结巴,古往今来人物中不乏其人其例。很多都是通过后天努力而成为名人甚至领袖。
古代希腊演说家德谟斯蒂尼斯,小时候话讲不清楚,也非常恐惧当众讲话,但他立志成为一名演讲家。为了使自己口齿清楚,他将一块小石头含在嘴里反复地练习说话。他曾把自己关在一个黑咕隆咚的房子里练习,为了不让他人来打扰,他把头发剃去半边,成了半个光头,硬逼自己一门心思地练习口才。经过12年刻苦磨炼,德谟斯蒂尼斯终于走上成功之路。
如果你想当众说话像吃饭时那样自然而轻松的话,首先你就要花时间去熟悉自己的声音。你可以找个僻静的地方,大声地练习发声,有条件的话,你可以录制自己的声音。然后反复试听,找缺陷,再说再试再找缺陷。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让你熟悉自己的声音,记住说话方式。在自己的声音中建立自信,因为你的声音不比其他人差。这只是你的第一步,记住了自己的说话方式,就像记住自己吃饭时的样子一样。那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
突然断片:用沉默代替表达
当众说话时,因为紧张一时语塞或者错词漏词时可以沉默一会,这样,一来可以掩饰自己的尴尬,二来还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般情况下,当众说话之前都会有个别人的吵嚷声,而且说话者此时因为紧张脑子里也时常会空白一片。此时刻意地沉默一分钟左右,既可以稳定自己的紧张情绪,梳理一下说话内容,也可以让大家很快地平静下来。
1.用沉默控制节奏
一次,爱因斯坦去日本某大学访问,该大学校长在欢迎仪式上沉默了很久,最后才说了一句话:“爱因斯坦万岁!”所有的集会者在焦急的等待之中,被校长那发自肺腑的呼喊感动得热泪盈眶。爱因斯坦上前与校长紧紧拥抱在一起。拿破仑每次在部队发表讲话前,都会刻意沉默一分钟左右。拿破仑认为多沉默一秒,就会多赢得士兵的一份专注。
当众说话时的短暂沉默,也可以掩饰自己的一时语塞,此时听众的注意力往往会疲劳,这时的沉默反而能够引起听众兴趣,也有助于说话重点的强调。
林肯喜欢在讲话途中沉默,他用去一分钟直视着所有听众,沉默不语。他觉得通过这种停顿让听众的心悬了起来,把精力用在了他接下去将要说的问题上,可以让听众脑子里对他的话留下深刻印象。
我们在当众说话时一时语塞,无论开场还是中途都可以用沉默来化解。当然这种沉默是有限度的,不是长时间的沉默。一分钟的沉默足够你调整接下去的说话内容了。
2.此处无声胜有声
默语是说话中短暂的沉默或停顿。语言表达中需要停顿,在书面语的写作活动中,标点符号即是起停顿作用的。在说话交流中,停顿可以舒缓语气,增加语言的节奏感。
据记载,英国政治家赖白斯在伦敦参事会演讲劳工情况时,中间突然停顿,取出金表,站在那里一声不响地望着听众,时间长达七十二秒。怎么回事?是演讲人忘了演讲词吗?……参事员们坐不住了,想不到这时赖白斯却说道:“大家刚才所感觉的局促不安的七十二秒的时间,就是每个普通工人垒一块砖所用的时间。”这一下不得了,几乎全球的新闻电稿都传递了这段新闻,连赖白斯本人也没料到,演讲中短暂的停顿或沉默竟会形成如此轰动的效果,可见停顿或沉默的力量。
在语言交流中,沉默既可以是欣然的赞许,也可以是无声的抗议;既可以是威严的震慑,也可以是心虚的流露;既可以是爽快的默认,也可是婉言的拒绝。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应。“没有一点声音,没有任何喝彩,只有那震耳欲聋的深沉的静寂。”这就是默语的最佳传播效能。在一定的语境中,默语能迅速消除言语传递中的种种障碍。
默语使用的关键在于,根据当时的场景确定其时间长短,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值得注意的是不能不分场合和情境而滥用默语,否则,只会事与愿违,只能给人一种矫揉造作和难以捉摸之感。
3.沉默就是最好的口才
王华是某公司的一名员工,工作能力出众,但他从不骄傲。同事闲谈时,他总是面带微笑地站在一旁静静倾听。公司里来了一个忌妒心非常强的员工,名叫李成,只要他发现有比自己能力强的同事,就会主动向对方发起攻击。因此,机关里的老员工不是辞职就是请调。最后,老员工中只剩下王华一个人,李成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终于将矛头指向了王华。
一天,李成无意中抓到了王华的把柄,立刻劈头盖脸地向王华发起了一阵猛攻。不料,王华不但没有被李成激怒,反而向他送去“微笑”,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偶尔蹦出一个字:“啊?”
李成见此状况,灰溜溜地离开了王华的办公室,心里一肚子气,却又不好发泄。半年后,李成向公司领导递上了辞职报告。
其实,王华并非听力不好,而是深知职场生存之道——与其争论不休,不如保持沉默。争论只能加深同事间的矛盾,而沉默却可以把争论扼杀在摇篮里。
4.沉默有时是最好的武器
在有些特定的环境里,好口才却未必能派上用场,喋喋不休,还会暴露自己的弱点,甚至说错话,反倒不如缄口不语。保持沉默往往更能表达出你的态度、倾向,取得最多的收益。
法国谚语说:“雄辩是银,沉默是金。”沉默是一种成竹在胸、沉着冷静的姿态。长时间的沉默会给人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常常使人沉不住气。
正因如此,许多说话高手经常会利用“沉默”这张牌来打击对手,他们可以制造沉默,也有方法打破沉默,以达到预期目的。
一次,美国的一位著名的谈判专家替一家电影公司与保险公司交涉赔偿事宜。保险公司的理赔员首先发表了态度:“先生,我知道你是谈判专家,一向都针对巨额款项谈判,恐怕我无法承受你方要价。我们公司打算出2万美元赔偿款,你觉得怎么样?”谈判专家沉默着。理赔员见他一直沉默,果然沉不住气了:“抱歉,请勿介意我刚才的提议,我再加一点,2.5万美元如何?”又是一阵沉默。“那3.5万美元吧?”谈判专家等了一会儿答道:“3.5万美元?”理赔员开始显得有些不安了:“好吧,再加一万,4.5万美元。”又是一阵难耐的沉默,谈判专家说道:“嗯,我不知道。”“那就5万吧。”理赔员痛心疾首地说……最后,这件理赔案以8万美元达成协议,而电影公司原本只是希望能够拿到5万美元的赔偿金。在谈判专家的沉默策略中,保险公司顶不住压力,节节败退。
“沉默是金”在这里可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